文 卞 銳
在一次園外活動中,幼兒對滾球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教師在課程審議中,認識到滾球對幼兒的發(fā)展價值,購置了相關游戲材料。在游戲中,幼兒探究出不同的玩法:將軌道拼接起來、利用板凳制造高度、嘗試不同大小的球……幼兒的問題預測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不斷提高。
在探究過程中,幼兒可以描述物體或情況發(fā)生的變化。有的幼兒還能夠口頭預測結果,然后通過實驗進行驗證。教師與幼兒共同探討“想讓滾球滾得遠,有什么樣的好辦法”這一問題,引導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耙命c力,一用力,球就能滾得很遠?!薄按笄驎粫L得更快?”“放在滑滑梯上會不會滾得更遠?”……針對不同想法,教師與幼兒一起深入研討。
毛豆、笛子、湯包等幼兒來到走廊,開始布置滾球軌道。
笛子:我在家里玩過保齡球玩具,用力大的時候保齡球就滾得很遠。
湯包:我也覺得,我力氣比較大,用力扔東西就能扔出去好遠。
毛豆:我相信你們說的,但是我們還是要試試。
湯包:我們輪流滾吧。
教師:輪流滾是一種方法。你們覺得這個辦法怎么樣,為什么?
笛子:不行!這個方法不太好。我不知道我和你誰的力氣大,這樣的結果會不準。
毛豆:我有一個好方法,我們選一個力氣最大的人來滾。他自己知道是輕輕用力還是重重用力了。
湯包:那我先來吧。笛子你也不要著急,等我滾完了你再來。
教師:湯包,你滾完后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湯包:我重重用力的時候球滾得更遠。
教師:我聽到你用了“更”這個字,可以把你的發(fā)現(xiàn)表述完整嗎?
湯包:我輕輕用力,球滾得不遠。我重重用力,球就滾得更遠。
經(jīng)過操作研討、共同反思,小組得出結論:用力大,球滾得遠;用力小,球滾得近。
針對“球體大小對滾球距離影響”,小組共同討論,得出三種猜想:大球滾得遠、小球滾得遠、滾得一樣遠。
開心:我覺得大球滾得遠。因為大球重,它向下滾動的時候就會很有力量。
星蔓:也許是小球,因為小球輕,就像體重輕的人跑步更快一樣。
幼兒決定用實驗來證明。面對幼兒搭建好的軌道,教師啟發(fā)幼兒關注軌道的光滑程度。
開心:我感覺軌道太滑了,輕輕一滾,小球就滑出去了。
教師:你觀察得很仔細,那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開心:我們可以把最后平面軌道變成上坡,看哪個球爬得最高。
可樂:可以在終點放個東西,聽聽誰先響。
可樂的提議立刻遭到了反對,大家決定采用開心的辦法。幼兒先把五塊圓柱體積木壘高,然后將軌道靠在積木上,形成一個向下的斜坡。他們共同約定:不能用力,直接松手,輪流實驗。小球到達的位置是上坡的一半,大球到達的位置是上坡的頂部。通過多次實驗,小組得出結論:大球比小球滾得遠。
幼兒關注到幼兒園內長短不一、造型不同的滑滑梯,可以驗證坡陡程度對滾球距離的影響。
小核桃:我們直接去幼兒園的滑滑梯那兒試一試吧!
毛豆:不行,滑滑梯太高了。你在上面根本聽不見我喊的話,這樣都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
開心:是的,萬一球滾得太遠了,我們會找不到。
馨然:我有一個好主意,我們做一個滑滑梯吧。
這個想法得到大家的肯定。幼兒熱火朝天地干起來,一共搭了三條賽道,每條賽道由五根滑道拼接組成。第一條賽道下面墊了一個圓柱體積木,第二條賽道下面墊了兩個圓柱體積木,第三條賽道下面墊了三個圓柱體積木,形成不同的坡度。
可樂:我覺得球在第三條賽道上滾得最遠。
小核桃:當然,就像在廣場騎車,坡越陡對騎車影響越大。
幼兒進行了嘗試,但是每次手松開球的時間都不一樣,于是又開始了討論。
可樂:要不數(shù)三二一吧,這樣整齊。
開心:我有更好的辦法。吹哨子!
于是,教師負責吹哨發(fā)起指令。一聲哨響,球同時沖了下來。最終,第三條賽道的球率先到達終點,滾出去很遠。之后,是第二條、第一條賽道的滾球。
毛豆:第三條賽道的滾球贏了,耶!
可樂:別急,我們再試兩次。
在接下來的多次嘗試中,第三條賽道的球依舊滾動得最遠。大家得出結論:坡度陡,球滾得遠。
幼兒在一系列探索中發(fā)現(xiàn)了滾動的秘密,體會到實驗、思考、解決問題、同伴合作的樂趣。同時,更加愿意傾聽同伴建議,在操作中進一步分析影響球滾動速度的因素。
幼兒的興趣是隨機性、無意識的。如果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對某件事情特別在意,那么這樣的學習機會就是有價值的。教師可以抓住幼兒無意識的興趣,開展有意識的活動。
科學探究活動是提出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教師要放手讓幼兒探索、操作。幼兒在探索過程中,能夠發(fā)現(xiàn)一系列與之相關的現(xiàn)象,提出自己的猜想。在不斷猜想、探索、驗證的過程中,幼兒的科學核心經(jīng)驗得到生長。
在探究過程中,幼兒是活動的主體。他們自主探究,提出問題,大膽猜想并反復驗證。教師可以幫助他們總結、分析,引導他們分析問題,鼓勵他們積極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