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
今天夏天,我們?nèi)ビ緧u的最北邊住了幾天。那一帶地處偏僻,我們住的地方在北海岸線上向北伸出的一座半島的最北端,原來是一座燈塔,建于1950年代,到2012年正式棄用,之后燈塔建筑被劃分改建成了四個住宅單元。我們住的應該是最小的一套,是臥室客廳廚房在一起的一大間“統(tǒng)倉房”(studio),但水電氣、中央供暖、高速網(wǎng)絡一應俱全。
后來得知,這四個單元雖然被不同的人買下,但都被改造成了整套出租的民宿,住的只有游客。雖然玩得開心,我們心里還是有點不安,只好安慰自己:作為游客,我們還是為本地經(jīng)濟做了貢獻的,至少這套房子沒有長期閑置,不是那種一年僅幾個星期有人住的空置度假屋(second home)。
我們有這個意識,也是近幾年來經(jīng)常去住鄉(xiāng)村民宿的結果。去年年底,我們?nèi)チ颂K格蘭西海岸外的馬爾島(Isle of Mull),后來從新聞中得知,馬爾島上的旅游服務行業(yè)亟須人手,卻雇不到人,因為從別處來應聘的人,即使能找到工作也租不起島上的住房。前幾天看的一部紀錄片也反映了類似情況:在比馬爾島更靠外的泰里島(Tiree)上,一名從格拉斯哥來餐館打工的姑娘,原本可以住在餐館樓上,但旅游旺季到來后,樓上這間房要租給游客,于是她無家可歸了。
英國鄉(xiāng)村面臨的這一困境,顛覆了我過去對鄉(xiāng)村生活的認識。例如,被稱為“高地與海島”的蘇格蘭西海岸,本就人口稀少,而近年來人口還在下降,原因并非僅僅是我想象的年輕人離鄉(xiāng)去大城市—這種情況確實常見,但與此同時,也有許多出去的年輕人想回到鄉(xiāng)村定居,卻苦于沒有地方住。
某種程度上,這些地方成了旅游業(yè)成功的犧牲品?!案叩嘏c海島”很讓人向往,很多人想去旅游,有些人想退休后去那里定居,還有人想買套房子給自己當度假屋。于是,有人把民居改造成旅館或民宿,比長租給年輕人更能賺錢;賣房的話,外地人更出得起高價,哪怕有些人買房后每年只去住幾個星期。
年輕人無法回到自己長大的地方落腳,情況嚴重到曾集體向政府請愿。住房短缺的后果大家稍加注意就能看到:鄉(xiāng)村更依賴旅游業(yè),其他產(chǎn)業(yè)凋零,文化斷根,反過來威脅旅游業(yè)。那么為什么不建新房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土地擁有者不愿意,鄰里反對,或是建筑方案通不過政府審批。即使是通過新建房屋或改造舊房,產(chǎn)生了新的房源,也很可能馬上就被填入旅游業(yè)和度假屋的黑洞,比如我們住的燈塔被改造為四套住宅,現(xiàn)在都成了整套出租的民宿。
其他試圖扭轉這一趨勢的辦法,多數(shù)在征收稅費上動腦筋。比如有人提議,如果買下住房后改造成全套出租的民宿或常年空置的度假屋,就要多交買房稅或是地方稅,然而由于牽動各方利益,這些提議往往難以實現(xiàn)。
我們很喜歡“高地與海島”,空曠無人、獨享美景是這里吸引人的地方,但是我們既不愿意看到這里大興土木失去特色,也不想人口凋零變成主題公園。最好的結果,當然是在旅游業(yè)和其他產(chǎn)業(yè)之間取得平衡,人口穩(wěn)中有增,從而保留當?shù)厣鐓^(qū)和文化。在英國鄉(xiāng)村旅游多年,我們知道這實在是一個不容易實現(xiàn)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