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重在講心,講的是一種觀念、一種意識,是發(fā)自內心的體驗與感悟。落實德育的極佳載體是道德與法治課程。如何落實課程中的德行?其實只要往前邁一小步,就能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上升到對世間萬物的尊重,上升到文化、情感、生命的交流。嘗試在教材對比解讀中知德行,在學習目標定位中明德行,在學習活動設計中落實德行,實踐效果良好[1]。
【關鍵詞】德行;道德與法治;教材;目標;活動
作者簡介:廖雪芬(1974—),女,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qū)第一小學。
一、在教材對比解讀中知德行
讀教材,要以探秘者的身份敏銳地讀[2]。筆者很贊同一位培訓專家所講的,從課程標準到整套教材、本冊教材,再到單元內容和本課內容,切不可管中窺豹式地就課論課,片面解讀教材。
小學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下冊教材整冊內容的主題追求創(chuàng)造性的生活,從宏觀結構、微觀體例來看,教材以創(chuàng)新為核心,創(chuàng)新具體體現(xiàn)在新鮮事物中、游戲中、環(huán)保中、學習中?!熬G色小衛(wèi)士”是第三單元的主題,共有“小水滴的訴說”“清新空氣是個寶”“我是一張紙”“我的環(huán)保小搭檔”四課。其中,“我是一張紙”是第三單元的第三課,主板部分由“你找到我了嗎”“我從哪里來”“我的苦與樂”組成,副板部分由“你知道嗎”“我們來做草稿本”組成。
原教材中也有與環(huán)保相關的“保護森林 節(jié)約用紙”的內容。根據(jù)《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有關要求,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節(jié)約用紙與保護森林的關系,學會仔細觀察周圍發(fā)生的事,積極想辦法解決遇到的困難;親近自然,喜歡自然,在感受自然的美的同時學會保護環(huán)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初步具備環(huán)保意識;對自然現(xiàn)象或生活中的問題有探究的興趣。這些內容旨在讓學生學會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手動腦、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培養(yǎng)學生保護森林、節(jié)約用紙的情感,培養(yǎng)他們善于發(fā)現(xiàn)、思考和大膽表現(xiàn)的個性,讓他們體驗創(chuàng)作的樂趣,提高生活能力。
本課主題“我是一張紙”及主板部分以第一人稱“我”來敘述,內容在詮釋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更貼近二年級學生的心理認知,更容易喚起學生的同理心,這是統(tǒng)編版教材立足兒童本位,“蹲下身子”,以兒童的視角看世界,以兒童的口吻描述事實的體現(xiàn)。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工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成為人,而不是把人變成工具,所以要讓學生站在舞臺中央,眼中有學生,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成長。
美國學者愛莉諾·達克沃斯認為,兒童研究是教學的基礎和前提,而且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兒童研究。教師要研究當下學生的特點,未來學生需要具備的素養(yǎng);讀懂學生心理,逆向設計學習活動,立足學生發(fā)展,綜合策劃學習過程。一切的教學行為都應服務于學生,都需要教師基于學生本位來定位學習目標,預設、組織學習活動,帶領學生去將要到達的地方。德行是一個人的道德心、一個人的道德品性,也可以說是道德觀念、道德意識、道德精神,修身立德是人的重要使命。
二、在學習目標定位中明德行
如何落實道德與法治學科中的德行?這是在定位目標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如果在“我是一張紙”一課的教學中僅僅從“紙的用途廣泛、來之不易、歷史悠久,浪費紙的現(xiàn)象普遍,需要節(jié)約用紙”這幾個方面組織學習活動,顯然是過于機械化了。實際上,本課“你找到我了嗎”板塊傳遞的德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與世界是息息相關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多種形態(tài)的紙與我們時刻相伴;“我從哪里來”板塊滲透的德行是,紙是生命的轉化和智慧的結晶;“你知道嗎”板塊透過悠久的歷史,說明了造紙術是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是中國人的驕傲,推動了文化傳播……于是,在定位本課學習目標時,筆者從以上幾個方面來體現(xiàn)課文中的德行。
具體而言,第一課時目標預設為:1.找一找,做一做,感受紙是我們的好朋友;2.看一看,講一講,了解紙是大自然生命與人類智慧的結晶;3.想一想,議一議,初步體會造紙術給我們帶來的自豪感和對文化傳播的意義。第二課時目標預設為:1.看一看,說一說,感受浪費紙張現(xiàn)象的普遍性;2.訪一訪,議一議,了解合理用紙的多種妙招;3.想一想,做一做,體驗廢紙加工再利用的好處。
同時,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性、綜合性、活動性,以及具體目標的可操作性也是需要考慮的。比如第一課時的第一個目標“感受紙是我們的好朋友”是任務,“找一找,做一做”是開展任務的具體方式。
三、在學習活動設計中落實德行
要讓學生遵守道德規(guī)范,養(yǎng)成道德行為,關鍵在于深化其認識,提高其積極性,通過活動體驗等讓其知道要怎么做,為什么要這樣做,使德行入腦入心。達成預設的學習目標,依托的是具體的學習活動。每一項學習活動的設計只有服務于學習目標,才是有效的。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而言,只有身臨其境,才能心領神會。在本課活動的設計中,筆者主要在前后承接、情境創(chuàng)設、拓展提升、實踐體驗時踩實德行的落點。
(一)前后承接
課堂伊始,筆者帶領學生玩用各種紙做成的玩具,如紙飛機、紙風車、“東西南北”紙質玩具。對于紙,學生并不陌生,但怎樣才能在短時間內親近它?游戲無疑是極好的方式,玩一玩紙質玩具,是對前一單元主題“傳統(tǒng)游戲”內容自然的承接、延續(xù)和回顧,也在無形中拉近了學生和紙的關系,還能讓課堂氛圍變得融洽,一舉多得。這能讓學生感受到紙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在第二課時的“合理用紙,我有妙招”環(huán)節(jié),筆者再次呈現(xiàn)第一課時中的“紙藝作品—花瓶、各種小作品”相關內容,旨在盡快喚醒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熱情。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展示一疊廢棄的A4打印紙,在學生分享完自己的想法后進行“小朋友們,咱們再來看看這一疊打印紙可以怎么用”的談話,最后讓學生想想紙盒有哪些用處,動手折紙盒,這些環(huán)節(jié)前后貫通,似有一條無形的線將整堂課串在了一起,讓學生感受到廢紙確實是可以再利用的。
(二)情境創(chuàng)設
要想將常規(guī)的教材解讀提升到一定高度,落實學科中的德行,引領學生體會到看似無生命的紙其實是我們的朋友,它一直陪伴著我們,是比較有難度的。筆者試圖通過各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達成上述目標,潤物無聲地滲透德育。
情境一:展示紙寶寶卡通圖片。
將紙寶寶卡通的笑臉與哭臉圖片作為板書的主體,讓其始終陪伴學生學習,這在硬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情境二:播放紙寶寶的錄音。
錄音內容如下:1.哇,小朋友們,好高興能陪著大家一起上課哦!其實呀,我的小伙伴們天天都陪伴著大家,與大家一起生活、學習,大家找到我的小伙伴們了嗎?2.小朋友們,你們的爸爸媽媽把你們帶到了這個世界上,那么你們知道我和我的小伙伴們是從哪里來的嗎?3.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我們紙這個家族。當時是因為什么才有了我們家族?發(fā)明我們的人靈感又來自哪里呢?4.小朋友們,這節(jié)課和你們一起學習,我好高興??捎袝r我也很傷心,你們知道為什么嗎?5.唉,小朋友們,你們看看,我的小伙伴們的反面還是雪白雪白的,這么一大疊紙被扔進了垃圾桶,真是太可惜了,我們好難過呀……6.小朋友們,我是你們的朋友,我陪伴著你們生活、學習。你們如果珍惜我,我會感到開心;如果不珍惜我,我就會感到傷心、難過。小朋友們,相信你們能用心體會我和我的小伙伴們的喜怒哀樂,真正地和我們做朋友!將紙寶寶的錄音貫穿在整堂課,旨在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受到紙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時喚起學生的同理心,觸碰到學生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討論的
欲望。
情境三:制作對話式的“尋紙卡”。
“尋紙卡”的內容為:“紙寶寶,你千變萬化,我發(fā)現(xiàn)你是( ),你是( ),你可以( )?!苯柚皩ぜ埧ā保寣W生以對話的方式和紙寶寶進行交流,以此在對話中滲透“紙寶寶是與我們隨時相伴的朋友”這一觀念。
情境四:開展“紙藝小花陪我上課”活動。
當學生用面巾紙完成紙藝小花及紙花瓶的制作時,筆者小結:“只要我們動動手,動動腦筋,和紙寶寶一起,就可以創(chuàng)作出如此美麗的紙藝作品,讓這些作品裝點我們的教室,增添生活的樂趣。感謝紙寶寶,現(xiàn)在讓我們把漂亮的紙藝作品放在桌面上,讓它們繼續(xù)陪著我們學習吧。”于是,學生們便欣喜地將制作好的紙藝小花、紙花瓶擺放在桌子上。
(三)拓展提升
如果在第一課時“我從哪里來”環(huán)節(jié),單純地從造紙的步驟切入,就難以落實德行。所以在這個環(huán)節(jié),筆者借助關于造紙的動畫視頻,讓學生看完視頻后進行交流。以形式活潑、內容淺顯易懂、與主題十分貼切的動畫視頻為載體,便于學生理解和體悟紙是大自然生命和人類智慧的結晶。
在講解“你知道嗎”板塊時,筆者借助關于蔡倫造紙的故事的視頻,讓學生思考是誰發(fā)明了紙,他為什么會想到造紙;隨后呈現(xiàn)世界分布圖,讓學生深深感受到造紙術的誕生是中國的驕傲,也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如果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單單從蔡倫造紙的角度入手,容易與“我從哪里來”環(huán)節(jié)重復;而如果只立足于對“紙歷史悠久”的解讀,那么德行的落實是不到位的。于是,筆者采用與“我從哪里來”環(huán)節(jié)相同的播放視頻的方式,從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出發(fā),結合直觀的世界分布圖,讓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體會變得深刻。
對于多數(shù)學生來說,他們覺得第二課時的再生利用或循環(huán)利用的內容相對比較陌生,所以筆者借助關于再生紙的視頻給學生以直觀的感受,并提供相關資料。學生的認知主要來源于生活,他們經過學習后,認知會進一步加深,所以在此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入關于再生紙的視頻,是一種對學生的視野進行拓展的方式。同時,利用有關循環(huán)利用的資料,需要體現(xiàn)學科特性。筆者認為,哪怕學生此時無法完全明白再生利用或循環(huán)利用的知識,但至少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了一顆種子,一顆叫作“德行”的種子。
(四)實踐體驗
在活動一中,筆者說:“正所謂‘聽過不如看過,看過不如做過’,紙寶寶以各種姿態(tài)陪伴著我們,能增添我們生活的樂趣和美感,請小朋友們觀看制作紙藝小花的微課,試著動手做紙藝小花,并裝扮紙花瓶?!痹谶@一過程中,學生能夠通過切身體驗,體會到紙能用來創(chuàng)造美,以及創(chuàng)造力的神奇,同時現(xiàn)場效果是顯性的。在學生做好后,筆者經過反復斟酌,挑選了一些非常接地氣的紙藝作品,供大家欣賞。
在活動二中,筆者說:“這是老師用廢棄的打印紙折的盒子。小小紙盒子用處可大了,你們能想到哪些?你們想試著做一做嗎?”筆者播放制作簡易紙盒的微課,然后發(fā)給學生打印了一面的A4紙,讓學生動手做一做。只是看過、聽過、講過、議過,學生認同感的建立還不夠穩(wěn)固,只有動手操作、實踐體驗,才能在腦海中刻下烙印,在心里留下痕跡。根據(jù)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性的特點,安排實踐環(huán)節(jié)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教材中的“做草稿本”的活動,筆者認為比較簡單,趣味性不足,草稿本在生活中再利用的范圍不廣,而用廢紙做紙盒的作用更顯著。
如果想要教會學生待人接物、溝通交流,需要進行行為示范,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體驗中體悟正確的道德行為。德行養(yǎng)成需要外化與內化的統(tǒng)一,由外化到內化,知情意行多層次協(xié)調,樹立良好的德行意識[3]。
結語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潤物無聲的學科,教師應在潛移默化中,感化學生,熏陶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感受、體驗、體悟,通過前后承接、情境創(chuàng)設、拓展提升、實踐體驗,達到促進學生發(fā)展和德行養(yǎng)成的目的。筆者在教育教學中有心地往前邁了一小步,深度對比、解讀教材,有效預設學習目標,巧妙設計學習活動,挖掘并落實德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孫彩平.怎樣上好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基于全國優(yōu)秀教學案例的分析(第一輯)[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2]楊文娟.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關鍵能力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20.
[3]成尚榮.兒童立場[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