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要清晰”教學與反思"/>
■卞曉葉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七(上)第四單元的寫作訓練點為“思路要清晰”。寫作指導部分提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整體構思、確定寫作順序、列提綱。對于七年級學生而言,他們在小學階段接觸最多的是記敘文,往往更注重寫作方法和技巧。因此本節(jié)寫作指導課,我根據(jù)七年級學生學情,將七(上)第四單元《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作為引子并貫穿始終,以貼合學生生活實際的作文題為例,以提綱為載體,旨在引導他們了解明確寫作思路的具體操作方法,進而解決寫作過程中思路不清、條理不明的問題。
師:請同學們讀一讀屏幕上的這段話。
屏顯:
朱光潛先生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談道:“學文如學畫,學畫可臨帖,又可寫生。在這兩條路中間,寫生自然較為重要??墒桥R帖也不可一筆勾銷,筆法和意境在初學時總須從臨帖中領會?!?/p>
(學生齊讀。)
師:這是朱光潛先生給予青年人的寫作寄語。今天這堂課,我們就從臨帖中領會寫作如何做到思路清晰。
師:請同學們把語文書翻到第83頁,快速閱讀,說說書上告訴我們寫作時怎樣才能做到思路清晰呢?
(學生快速閱讀。)
生:首先要整體構思,然后要確定寫作順序,一般要列提綱。
師:找得非常準確。課文就是我們最好的樣本。今天,我們就模仿《走一步,再走一步》,學習用列提綱的方法讓我們作文的思路清晰起來。請同學們回顧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你們認為作者是如何做到思路清晰的?
生:這篇文章始終圍繞一個中心思想來寫,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難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最后都能戰(zhàn)勝。
師:你是從寫作需要中心明確這個角度來說的。
生:還有就是按照時間順序寫作。
生:我覺得最關鍵的是按照“我”的心理變化來寫——從驚恐到有了信心,然后信心大增,最后產生成就感。
師: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了思路清晰的關鍵,其實就是明白“主要寫什么”“能寫什么”“先寫什么,后寫什么”這三點。下面,我們就運用明中心、定素材、排順序這三種方法來嘗試寫一篇以“盼望著”為題的記敘文??吹竭@個題目,你們的心理活動是什么樣的?
生:非常期待一件事。
生:很渴望這件事的發(fā)生。
生:就像課文《春》里那樣,非常期盼,希望它快點到來。
師:能夠聯(lián)系之前學習的課文是一種非常好的思考方法。你們此刻的心理活動其實就是在初步審題了?,F(xiàn)在,我們以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發(fā)生的一件事為例——盼望媽媽回來。我們可以這樣審題,請一位同學讀一讀。
屏顯:
審題小貼士:可運用擴句法完善題目,明確寫作主體及中心。
(一名學生讀。)
師:對于這個題目,可以怎樣擴句完善?
生:我盼望著媽媽回來。
師:主體和中心是否明確?
生:“我”是主體,“媽媽”是盼望的對象?!芭瓮币辉~表達了“我”對媽媽的思念之情。
師:你能抓住關鍵詞加以理解,非常好。我們來看屏幕上的提綱。
屏顯:
明中心:“我”盼望媽媽快點回來,表達了對媽媽的思念之情。
師:這就是我們審題后列出的提綱,可以稱之為“初級提綱”。
師:明確中心后,就要考慮寫些什么了。請大家再次回顧《走一步,再走一步》,探究文中寫了哪些事,有何共同點。
生:文章寫了“我”先是恐懼地伏在巖石上,后來在父親的鼓勵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下來的事情,和剛才那位同學說的主題是完全一致的。
師:嗯,所有的素材都要為中心服務。那么,我們剛才分析的這篇記敘文,又可以寫些什么內容呢?
生:可以寫媽媽在的時候她對“我”如何好。
生:可以寫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我”在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小困難,希望媽媽快點回來幫“我”。
生:可以用對比手法,表現(xiàn)別人有媽媽的陪伴,而“我”沒有的失落。
師:同學們都能根據(jù)自己生活中的真實體驗來思考。老師也想到了一些事情,請同學們幫我看看,這些素材是否都能服務中心呢?
屏顯:
①每天,媽媽從早到晚無微不至地照顧我。
②媽媽還沒回來,我把家里打掃干凈,還插了束媽媽喜歡的鮮花。
③中秋節(jié),我看電視時,偶然看見一家人團圓的情景。
④爸爸媽媽因為我發(fā)生了爭吵,我跑出了家門。
⑤我把媽媽喜歡的花瓶打碎了,害怕媽媽責怪。
⑥放學時下大雨,我沒帶雨具,看到其他同學被媽媽接走。
生:④和⑤肯定不行,完全沒有對媽媽的思念。
(其余學生紛紛表示贊同。)
生:我覺得②也不行,感覺媽媽不在家時,“我”也很開心,沒有思念的情緒。
生:我覺得②可以?!拔摇敝缷寢尶煲貋砹?,就做好迎接的準備,有期盼的情感在里面。
(學生小聲議論。)
師:兩名同學的看法不一致,你們贊同誰的觀點?
生(絕大部分):第二個。
師:積極地做好迎接媽媽回來的準備,確實有期待、盼望的情感隱藏在其中。
生:我不太理解①為什么可以。媽媽在身邊,怎么還能思念,還要盼望?
師:有沒有同學能替他解釋一下?我看好多同學的神情中也帶著疑惑。
生:①可以是回憶,回憶媽媽對“我”的好。
師:你看,這樣就合乎情理了。同學們要善于打開思路?,F(xiàn)在,我們再來看屏幕上的提綱。
屏顯:
明中心:“我”盼望媽媽快點回來,表達了對媽媽的思念之情。
定素材:①②③⑥
師:我們把選定的素材填在“定素材”一欄內,就形成了“進階提綱”。
師:素材確定了之后,我們還需要將這些內容排排順序。同學們再想一想,《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的?
生:時間順序。
生:事情發(fā)展順序。
生:心理變化順序。
師:請同學們參考課文,將我們剛才討論確定的素材進行排序??梢酝阑蛐〗M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
生:我認為是①⑥③②,先回憶媽媽,然后放學時看到其他同學的媽媽,勾起思念之情,回家看電視又想起媽媽,最后迎接媽媽,按照時間順序。
生:他一開始就不對。①是回憶,應該是先看到眼前的景,再引發(fā)回憶,所以應該是⑥③①②。
師:由眼前之景聯(lián)想到曾經,似乎更合乎情理。還有不同意見嗎?
生:我覺得時間順序有些牽強,因為也可以是假期在家看電視,然后第二天上學,放學時看到其他同學的媽媽接孩子。
生:我贊同,③和⑥沒有明顯的時間上的先后,看完電視再上學也是可以的。
(學生大笑。)
師:現(xiàn)在看來,②是迎接媽媽,放在最后寫沒有問題。①是回憶,是由某件事聯(lián)想而起,我們剛才討論的意見是,不放在最前面,具體放在哪,要結合其他材料綜合考慮。那③和⑥呢?
(學生自主交流。)
生:既然時間順序不明顯,那就按照心理變化來排序。
師:什么心理變化呢?
生:思念情感的強烈程度。
(學生紛紛表示贊同。)
師:你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生:比如放學時看到其他同學有媽媽來接,而“我”媽媽不在身邊,這時候是略微想念,可能更多的是被其他同學的媽媽所感動。中秋節(jié)是團圓的日子,媽媽不在身邊,這時候的思念之情應該更為強烈。
生:她這個理解不對。如果是被其他同學的媽媽感動了,展開來寫的話,就偏離中心了。
師:確實,這位同學提醒得很及時。正如我們剛才篩選素材時所說的,素材必須為“思念、盼望”這一核心情感服務。
生:按照思念情感由弱到強的順序沒錯,但我總感覺應該是⑥比③強。
師:為什么呢?
生:就是感覺。
(學生笑。)
師:有同學能幫助他找到合理的解釋嗎?
生:隔著屏幕和親身體驗,肯定是發(fā)生在身邊的事情讓思念的情感更強烈。
師:你能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分析,非常好。
生:其實大家忽略了一個詞“偶然”,既然是偶然,說明“我”當時可能并沒有非常思念媽媽,而只是在看電視。
師:你非常敏銳,抓住了關鍵詞“偶然”,說明是電視上一家人團圓的情景勾起了“我”的思念之情。
生:所以可以順便把①的回憶插入,再是放學時下雨,“我”看到別的同學都有媽媽來接,而“我”沒有,這時候就是強烈思念了,最后迎接媽媽回來。
師:你總結得很到位,真正做到了思路清晰。在時間順序不明顯的情況下,按情感由弱到強的順序來安排素材,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再看大屏幕。
屏顯:
明中心:“我”盼望媽媽快點回來,表達了對媽媽的思念之情。
師:按照從“勾起想念”到“引發(fā)回憶”再到“強烈思念”,最后“熱切盼望”這一情感變化逐漸強烈的順序,我們就完成了第三步提綱,也可以稱之為“終極提綱”。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參照剛才所學步驟,圍繞“盼望著”這道作文題,試著列一列自己的提綱。
(學生當堂列提綱,小組交流。)
師:時間關系,我就不請同學展示了。今天,我們模仿《走一步,再走一步》,學習了明中心、定素材、排順序的方法,并以提綱為載體,逐層進階,也是走了一步,再走一步,步步完善,讓我們的作文思路逐漸清晰明朗。請同學們課后完善自己的提綱,并根據(jù)提綱寫一篇完整的記敘文。下課!同學們再見!
“思路要清晰”是寫好文章的基本要求。雖然學生在小學階段已經掌握了寫記敘文的基本方法,但從習作中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并沒有養(yǎng)成列提綱的習慣,通常是“腳踩西瓜皮”,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因此,我覺得有必要手把手教會學生列提綱,梳理寫作思路。
本節(jié)寫作指導課,我用本單元的課文引路,讓學生自主總結典范文章做到思路清晰的方法,并且一例到底,通過反復探究范文,引領學生掌握理清思路的方法。同時,我命制了一道貼合學生日常生活的作文題,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設計了三個層級的提綱,讓學生學會將寫作思路通過提綱步步呈現(xiàn),切實體會到列提綱的好處。
王榮生教授在《寫作教學教什么》一書中說,寫作教學要教給學生激發(fā)、提取、轉化生活的方法策略,其中就提到列提綱的方法。因此,我引導學生從審題開始,一步步通過列提綱的方式讓寫作思路清晰起來。從“教”到“扶”再到“放”,促使學生真正掌握列提綱的方法,為寫作奠定了基礎。
當然,這節(jié)課還有不少遺憾的地方,尤其是最后讓學生自主列提綱這一環(huán)節(jié),由于時間限制,未能充分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這些不足,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