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 晗
(華東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學院,330013,南昌)
建筑模型是表達空間最為直觀的方法之一。相較于二維的平面圖紙,模型可以通過模擬與制作空間場所,等比例的還原建筑空間,建筑的內在與外源尺度以及相應的色彩、結構與材質,并通過直觀的視覺效果傳達設計意圖,將真實的三維空間得以完整的展現。與此同時,對于建筑學而言,模型的存在不僅僅是將材料通過多種技術處理及加工而成的“藝術品”,更是用以表達及思考的媒介,是推動設計進展的工具。
《建筑模型》是建筑學本科教育的一門基礎課程,同時又是整個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貫穿于各個年級的課程當中。通過建筑模型課程可以培養(yǎng)與提升學生對建筑空間的基本認知,強化對建筑空間的思考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空間、認識空間、表達空間,促進學生設計能力、動手能力等專業(yè)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1)概念模型。應用于方案生成初期,幫助探索建筑設計方向。
2)工作模型。運用于設計當中,是幫助研究推敲建筑空間形態(tài)、完善設計構思的手段。
3)成果模型。成果模型是完成設計后,幫助展現及表達最終設計意圖的工具。
回顧以往,傳統(tǒng)的模型課程一般多注重制作“成果模型”的教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對模型的精巧美觀程度要求較高,從而忽視了模型與設計課程之間的關系,導致學生“為做而做”。
傳統(tǒng)高校的模型課程設計一般針對模型制作中的材料、工具、技巧等基礎制作工藝的學習,課程考核以模型的完成度、美觀度為標準,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制作能力以及設備使用能力。在模型課程教學中最為常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一便是要求學生收集指定著名建筑的圖紙及圖片等相關資料,按比例制作其建筑模型,評定標準一般以模型制作的工藝優(yōu)劣為主。固然在此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基本識圖能力會得到鍛煉,模型制作的水平能得到提升,并且可深入學習一個經典建筑案例,對建筑的功能、空間、形態(tài)、環(huán)境、場所、材質等多個方面有初步的認識,對日后的學習大有裨益[2]。但模型制作在學生日后設計過程當中所起的推進輔助作用,很難在這種“經典案例教學”中得到體驗,導致設計手法受到約束和限制,嚴重制約了對建筑形態(tài)的想象,更難做出有思想有設計的方案[3]?;诖?,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利用語言有效引導課堂發(fā)展,從而影響學生的思維能力非常關鍵[4]。
由于對模型制作的錯誤理解,“為做而做”,大部分學生日后多采用傳統(tǒng)的設計手段,依靠二維圖紙或電腦進行設計,甚至對手工模型出現抵觸情緒,無法理解手工制作模型的作用和意義,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勉強去做,故此模型課程淪落為純粹的“手工”課程。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到制作模型的意義,學會使用模型來幫助感知空間、推敲設計是模型課程的教學關鍵目的所在。
建筑藝術與其他形式的藝術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其是空間上的藝術,空間是建筑藝術的主導,設計應從內到外,外部是內部的結果。法國巴黎傳統(tǒng)的“布扎”式教育模式注重美術功底的培養(yǎng),已滯后于當今時代的發(fā)展。隨著現代主義建筑的興起,以空間建構為核心的教學模式開始嶄露頭角,強調空間體驗和材料結構、注重實體模型搭建和制作的教育理念,是如今建筑學教育的大趨勢[5]。
對于袁宏道的《袁中郎集》,館臣認為“其詩文變板重為輕巧,變粉飾為本色,致天下耳目於一新,又復靡然而從之。然七子猶根於學問,三袁則惟恃聰明;學七子者不過贗古,學三袁者,乃至矜其小慧,破律而壞度,名為救七子之弊,而弊又甚焉?!盵2]806在四庫館臣看來,復古派雖不得要領,也以漢唐為宗,根基正統(tǒng)。而公安派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工于輕巧,將文以明道的傳統(tǒng)棄之不顧了?!拜p巧”,或“清巧”,[2]826本意為風格清新奇巧,鍾嶸《詩品》評價鮑令暉其詩:“令暉歌詩,往往嶄絕清巧?!盵11]444在四庫館臣筆下,“清巧”則用來指摘公安一派厚重不足,輕佻有余的詩風文風,立場傾向可見一斑。
弗蘭姆普頓在其論著《建構文化研究》當中,將建構“tectonic”解釋為“詩意的建造”,“空間建構”就是通過對實現空間的結構和建造方式的思考來塑造空間。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建構并不是一個關于“建造”技術的研究,而是在于其在建筑形式及空間體驗上的表達。建筑通過建造而得以實現,通過建構而得到表達[6]。
“空間建構”也可以成為一種設計的工作方式。作為設計的媒介,建筑空間設計可以大體可以分為2種方式,即以圖紙繪制為基礎和以模型制作為基礎?!翱臻g建構”教學模式的核心就是通過模型來構思和設計,用不同特征的模型材料進行“建造”,而各類模型材料會激發(fā)不同的操作,從而導致不同的空間形態(tài)及建構表達。從某種角度上來看,這種直接使用材料完成制作的過程,與匠人“建造”建筑的過程非常相似[7]。就建筑模型課程來說,建構練習并不需要使用模型進行復雜的設計工作,其首要任務應是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尺度、感知空間,對空間的比例、尺度、材料、構造有基本的認識,為后期建筑設計的抽象構思打下基礎。
3.2.1 簡化理論體系,以實踐為基礎 模型課程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傳統(tǒng)授課模式無法滿足教學任務。課程當中充分利用案例式、討論式、項目式等多種授課方式。模型課程以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主,對原有課程中的理論基礎課時進行有效的縮略,以實踐操作為主動力進行。授課方式也由先課堂基礎理論講解再進行實際操作,改成針對具體模型進行同步操作與講解,結合模型生成過程進行授課,學生隨堂進行同步練習,提高教學效果。
3.2.2 重視制作過程,以觀察和思考為核心 現今高校傳統(tǒng)模型課程一般從簡單的立體構成模型制作切入,后期選用更為復雜的實際建筑或同期設計課程進行練習,多為強調模型的展示作用。模型制作工藝細節(jié)、材質選用的方正度、整體的表現效果是評判模型的核心。這種評判的方式更為注重模型成果,無視了模型制作的過程,將模型與設計過程脫離,學生無法實際使用模型幫助理解空間。應弱化最終成果的表現,強調反復觀察和思考所形成的空間,在過程中改良模型,培養(yǎng)操作和觀察互動的建構練習的基本態(tài)度和方法[8]。在模型練習過程中,要求學生不斷地從人體視點去觀察空間、體驗空間,用手繪而不是照片來記錄空間狀態(tài),從而改進模型設計,幫助學生進行思考。
3.2.3 多維度切入,樹立全面認知 建筑是一個綜合性學科,是技術和藝術的融匯,對場地、環(huán)境、結構、材料等多個方面都有所滲透。在建筑模型中也應從多方面切入,對專業(yè)知識進行融匯,幫助課程銜接。從宏觀的角度,引入建筑場地方面的內容,要求學生不僅僅是針對建筑主體,同時需要從規(guī)劃、場地等上層層面來解讀,觀察建筑與周邊場地的空間形態(tài)特征、場地的圖底關系、建筑與道路的關系等,建立建筑設計大局觀。從中觀的角度,要求學生觀察研究建筑體塊之間的連接與轉換、空間形成的操作手法等,從觀察到理解再到運用的目的。從微觀的角度,要求學生對比思考相似空間結構時不同材質所形成的特質,強化對色彩、肌理、構造、材料等建筑細步的理解。借助模型課程,從宏觀、中觀、微觀多個維度,樹立全面的建筑認識。
3.2.4 強化課堂互動,提倡團隊合作模式 課程中多為小組合作模式,學生是課堂的接收與參與者,是課程教學的受眾主體[9],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相互學習,以團隊合作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活化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搭建一個表現和競爭的平臺。此外,每個項目單元結束后要求學生進行簡單介紹與展示,并進行相互點評打分,將課堂的主體交還給學生,單純的講授模型轉化為學生自主學習。這個過程既可以幫助學生思考模型制作的意義、激發(fā)思維的創(chuàng)造力,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及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
整個教學內容緊湊,共16課時8周時間。除前期1課時導入性理論課外,由易到難由先到后,共計四大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即平立轉化、空間建構、校園建筑場地認知、優(yōu)秀案例解讀。課堂內時間有限,以集中輔導、講授、成果匯報為主,需要輔助大量課后實踐環(huán)節(jié)完成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側重點有一定區(qū)別,涉及學科各個維度,具體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及重點
任務1:平立轉換。
要求學生尋找或創(chuàng)作一張簡單的平面構成作品,畫面以簡單的平面幾何形體為主,如方形、圓形,解讀并提取圖中的構成及處理手法,以此為基礎重新在三維空間中制作模型作品(圖1)。傳統(tǒng)模型課程首次練習以制作簡單立體構成模型為主,以幫助學生熟悉模型材料與工具,側重點一般以模型的工藝及造型為主,對所形成的空間多為無意識操作。平立轉化練習在此基礎上加以改良,可以幫助學生建立二維與三維空間的聯系。重點在解讀并提取平面圖紙有效信息,有目的性的對空間直接進行操作,思考如何實現預期的空間效果。過程中強調對平面和空間的思考與探索,而非一味追求模型的展示效果。根據筆者經驗,學生在此容易形成的誤區(qū)是一味追求平面與空間形態(tài)的相似度,無法提取平面圖紙有效信息并加以使用,導致制作思維受到限制。
圖1 平立轉化模型成果
任務2:建構實驗。
該環(huán)節(jié)主要分為2個階段。在階段1中,要求學生以最簡單的方形片狀材料及體塊材料,采用單一的手法對材料進行操作,產生一系列空間。操作手法不必復雜,以穿插、切割、推擠、位移等最簡單的方式進行。在操作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從人眼高度觀察空間,通過手繪或拍照的方式對空間進行記錄,思考所形成的空間的特性及空間組成要素,最終以文字和圖片的方式進行總結。階段2在此模型的基礎之上,提取模型空間構成的操作手法,運用2種及以上材料,重構空間,對所形成的空間進行對比思考。要求學生從同一角度觀察同一空間,研究對比材質變化所導致的空間結構、圍合、體驗的不同,幫助學生從微觀上理解空間。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重點在于幫助學生控制空間的組織,不斷地從人點角度去觀察空間,對空間進行調整,練習使用模型操作來有效設計空間(圖2)。學生在此環(huán)節(jié)容易僅觀察模型整體外部整體效果,忽視模型內部空間體驗,需要不斷強調人點視角觀察的重要性。
圖2 建構實驗(空間對比與觀察)
任務3:校園建筑場地認知。
要求學生選定校內任意教學樓及其周邊場地環(huán)境進行模型制作,練習制作一個完整的建筑模型。前期需要收集建筑及場地的基本信息,對教學樓進行簡要測繪和記錄,幫助學生對建筑內外空間度有一定體驗和認識,如門、窗、走廊、車道等常見要素的尺寸大小,大廳、走廊、教室、中庭等不同地方的空間氛圍。測繪內容不必太復雜和準確,主要依靠步數及磚數進行估測,把握空間大致的比例和尺寸。要注意指導學生觀察建筑與外部場地的關系,建筑如何與道路、綠化、水體、地形等周邊要素相協(xié)調,并學習制作外部場地模型。選取學生熟悉的建筑,學生可以親自體驗空間,以對比模型與實景之間的關系,建立模型和實體的聯系,幫助理解空間概念。
任務4:優(yōu)秀案例解讀。
該環(huán)節(jié)主要與設計課內容進行配套銜接。案例一般選取近10年一些可以反應時代特征、具有較大研究借鑒價值的小型住宅項目。薩伏伊、流水別墅等一些案例雖更為經典,但年代有些久遠,與當今建筑思潮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jié)。模型不過分追求精細程度,而是要可以反應建筑的特征。要求學生使用模型,對整體環(huán)境、內部空間、材質構造等多個角度分析空間,同時通過人點視角來觀察模型空間狀態(tài),解析空間處理手法和元素,理解設計意圖(圖3)。整個過程重觀察、重思考,而非一味追求高質量工藝。
圖3 優(yōu)秀案例解讀(何多苓工作室)
以空間建構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對培養(yǎng)學生基礎的空間認知有極大的幫助,幫助學生扭轉對模型的錯誤認知,理解模型制作的目的和意義,將模型當做一種工具用以拓展設計思路、優(yōu)化空間方案。在實際教學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1)材料單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雖鼓勵采用多種材料,探索不同模型材料的可能性,但由于場地限制及設備缺乏等客觀原因,學生多還是使用常見的PVC、亞克力等常規(guī)材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模型制作的思路。
2)思維惰性。整個課程體系強調思考及探索,重過程輕結果,但部分學生自主思考能力有限,疲懶于思考過程,僅簡單粗暴地完成教學任務,無法發(fā)達預期教學目標。
3)課時緊湊。由于課時量的壓縮,整個教學周期短而緊湊,課后任務量較大,課堂中無法單獨指導所有學生,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較高。
針對以上情況,后期課程還將進一步改革優(yōu)化,及時了解學生對教學中案例設計的要求,并不斷改進教學案例設計[10],以幫助學生掌握模型使用方法,學會獨立自主探索及思考,達到終身受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