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玉
(巢湖市農業(yè)農村局,安徽 合肥 238000)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是為害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我國南方的許多水稻種植地區(qū)都有出現(xiàn),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應加強對該類病害的發(fā)病癥狀和發(fā)病規(guī)律的研究,做好預防工作。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主要為害水稻葉部。在發(fā)病初期,患病部位呈暗綠色水漬狀病斑,之后逐漸變?yōu)辄S褐色條斑,患病部位會出現(xiàn)黃色的菌膿,在外部空氣流通和溫度等作用下,逐漸變?yōu)楦稍锏哪z狀小粒。隨著病害的擴散和蔓延,葉片呈現(xiàn)卷曲狀,患病水稻枯萎,甚至無法抽穗,即使能正常抽穗,也會影響籽粒的飽滿度,降低水稻品質。通常情況下,發(fā)病后水稻減產15%~20%,嚴重時甚至減產40%~60%。
細菌性條斑病的主要病原為稻生黃單胞桿菌稻細條斑致病變種,病菌體有單生也有雙鏈,經過培養(yǎng)之后會形成圓形菌落,并且表面光滑、光亮。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病菌能在患病稻谷上越冬,成為主要侵染源,種子也會攜帶病菌,并且能長距離傳播。該病主要為害水稻的葉片、葉鞘部,病菌也會隨著灌溉水和雨水流動,直接侵害水稻植株,通過氣孔或傷口處入侵,導致植株發(fā)病。
葉片染病之后會形成條斑,具有一定的傳播力,如果田間濕度大,患病部位會出現(xiàn)菌膿,并且隨風、雨傳播給其他健康水稻。同時,該病傳播范圍廣、危害嚴重。葉鞘發(fā)病會出現(xiàn)黃褐色的條斑,如果植株的生長條件比較潮濕,會增加發(fā)病概率,尤其在孕穗期和抽穗期比較明顯。
1.4.1 氣候
氣溫為26~30 ℃,并且相對濕度都超過85%,會增加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fā)病概率,尤其在降水量多、光照不足的天氣情況下發(fā)病明顯。
1.4.2 肥水
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fā)生和灌溉有著直接關系,長期灌溉會增加發(fā)病概率,串灌、漫灌也會導致病菌的傳播和擴散。在水稻種植區(qū),如果基肥不足,過量施入氮肥,導致植株貪青徒長,抗病能力下降[1]。
1.5.1 農業(yè)防治
第一,加大檢疫力度。選擇沒有病害的田塊、抗病能力強的種子,從源頭上防治病害。日常田間管理應做好田間檢查,分析水稻細菌性條斑病的發(fā)病癥狀,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治。同時,做好稻田雜草和稻田周邊雜草的清理工作,切斷病菌的傳播途徑。
第二,科學選種。結合當?shù)氐臍夂驐l件和土壤條件,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并做好抗病能力強品種的推廣工作。
第三,加強田間管理。提倡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結合植株的生長特性,適當增施磷肥和鉀肥,滿足水稻植株對水分的需求,遵循淺水勤灌的原則。
1.5.2 化學防治
在秧苗3 葉期到移栽之前選擇藥劑防治,可以使用20%葉枯唑400 倍液,噴灑1 次即可。如果大田發(fā)病,要檢查病株的發(fā)病情況,做好防治工作,使用25%葉枯唑1 875 g/hm2兌水750 kg 噴霧,防治效果顯著。
1.5.3 生物防治
化學防治效果顯著,但是會破壞周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并且稻株容易產生抗藥性,應降低化學藥劑使用頻率,科學合理地選擇生物防治技術。
白葉枯病在水稻整個生育期都會發(fā)生,主要為害葉片部位,同時葉鞘和主莖部位也會發(fā)病,因為環(huán)境條件和品種抗病能力不同,癥狀的類型也存在差異。孕穗期發(fā)病比較嚴重,發(fā)病后會導致葉片干枯,影響結實率,造成水稻的千粒重下降。從當前的發(fā)病癥狀來看,白葉枯病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葉枯型。病菌從水孔入侵,在葉片的邊緣出現(xiàn)水漬狀的病斑,由最初的黃褐色變?yōu)榛野咨“撸瑵穸却蟮沫h(huán)境下病斑會出現(xiàn)黃色菌膿。
第二,急性型。病斑部位呈暗綠色,患病部位失去水分后變成青枯狀,主要出現(xiàn)在上部葉片。
第三,凋萎型。主要為害水稻的新葉,發(fā)病部位失去水分,顏色變青枯,葉片卷曲,病變部位出現(xiàn)大量菌膿。
第四,黃葉型。主要為害新葉,會出現(xiàn)淡黃色或青綠色的病斑,沒有菌膿,會造成病株生長不良,嚴重影響水稻產量。
第五,中脈型。病菌主要從葉片傷口入侵,由中脈直接向四周擴散,病斑呈淡黃色,并且病斑部位有黃色菌膿。
白葉病病是由水稻白葉枯病原細菌引起的病害,也是水稻生長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該病首先出現(xiàn)在日本,然后在亞洲許多其他的水稻種植地區(qū)都有出現(xiàn),其中日本和中國比較嚴重。在我國各水稻種植地區(qū)都有發(fā)生,尤其是南方沿海地區(qū)的水稻種植區(qū)發(fā)生頻繁。近年來,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和水稻品種的調運,該病呈現(xiàn)逐年加重的趨勢,導致水稻減產10%~30%,嚴重時減產高達50%。
白葉枯病的主要侵染源為患病的稻草稻種。稻草中的病原菌能越冬,之后形成干的菌膿,遇水之后傳播。此外,病菌首先潛伏在病種和病草上,并且可以在雜草上越冬,能通過風雨和水流等傳播,也會通過昆蟲活動和農事操作近距離傳播,種子調運也會遠距離傳播。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下,稻草上的病原菌能存活7 個月左右,在日曬雨淋的環(huán)境下,患病稻草上的病原菌會死亡,并且逐漸失去傳染能力。此外,稻谷上的病原菌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下能存活8 個月左右,在遠距離運輸?shù)臈l件下會擴大發(fā)病范圍。
白葉枯病原菌主要從葉片的傷口或者莖基部位入侵,尤其是新傷口,有利于病菌入侵。病菌直接通過葉片的水孔或傷口達到維管束,在導管內大量繁殖,出現(xiàn)明顯癥狀,并且在葉面上出現(xiàn)大量菌膿,隨著風雨或流水進一步傳播,成為侵染源。
2.4.1 品種的抗性
白葉枯病的發(fā)生和流行與品種的抗病能力有直接關系,不同水稻類型的品種和同一品種不同生育期的抗病能力存在差異性。提高品種的抗性能力是有效控制該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需要加大對抗性品種的研究力度。如果大面積種植容易感染其他品種,會造成病害暴發(fā)。長期種植單一的抗病品種,會導致病菌出現(xiàn)變異,使水稻產生抗性。
2.4.2 環(huán)境因素
白葉枯病的發(fā)生和當?shù)販囟?、濕度、雨水有直接關系,適合該病的發(fā)病溫度為25~30 ℃,相對濕度為80%~90%。
如果溫度在20 ℃以下或33 ℃以上,并且相對濕度低于80%,病害不會大面積流行。此外,在多雨和日照不足的環(huán)境下會增加發(fā)病概率,尤其是暴風雨和洪澇會加重病害,因為雨水有利于傳播病菌,也會造成稻葉之間摩擦出現(xiàn)傷口,有利于病菌入侵。
2.4.3 積累病源
白葉枯病的主要侵染源為帶菌的種子和病稻草,如果種子消毒不徹底,或者收割的稻草留在田間成為病殘株,沒有及時清理,會導致積累大量病菌。
2.4.4 田間管理
白葉枯病的發(fā)生和田間管理有密切的關系。隨著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在水稻生產效率提升的同時,也增加了病蟲害的發(fā)生概率。如果選擇機械化收割水稻,可能會造成稻樁過長,使植株的傷口較多,增加了病菌入侵的可能。此外,在田間管理中,過多使用氮肥會出現(xiàn)植株生長過旺和徒長現(xiàn)象,為病菌發(fā)生和蔓延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2.5.1 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
白葉枯病的發(fā)生和品種有直接關系,在經常發(fā)生病害的地區(qū),應選擇適合當?shù)胤N植的優(yōu)良品種,并且采取輪換倒茬的制度,避免長期種植同一品種。
2.5.2 種子的消毒和田間管理
在播種前使用強氯精消毒種子,并做好田間雜草和水稻田邊雜草的清理工作,切斷病菌的傳播途徑,控制傳染源??茖W進行水肥管理,控制好氮肥使用量,將灌溉和施肥工作分開進行。
2.5.3 藥劑防治
加強田間的檢查和管理,發(fā)現(xiàn)病株之后要及時拔除,并且統(tǒng)一焚燒和處理。此外,選擇藥劑防治,優(yōu)先使用生物藥劑,然后選擇低毒和低殘留的化學藥劑。相關研究顯示,申嗪霉素在抑制水稻白葉枯病菌等方面的效果顯著。
在大田防治中,可以選擇中生霉素,防治效果高達85%~90%。也可以選擇20%噻唑鋅懸浮劑、20 噻菌酮懸浮劑,防治效果高達85%~90%,每間隔7~10 d噴灑1 次,連續(xù)噴灑兩次即可。如果在噴藥后遇到降水天氣,要及時補噴。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主要出現(xiàn)在水稻分蘗期到灌漿期,分蘗期零星發(fā)病,主要為害水稻的根部和莖基部,患病部位逐漸變成褐色,并且發(fā)黑腐爛,伴隨惡臭味道。
第一,如果在分蘗時期發(fā)病,葉片卷曲、枯黃,之后莖基部逐漸發(fā)黑腐爛,全株葉片會出現(xiàn)褪綠枯黃現(xiàn)象,造成整株枯死。
第二,如果孕穗期到抽穗期染病,患病植株從下到上逐漸枯黃,導致水稻不抽穗或形成枯穗,影響水稻產量。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菌能在病稻草或田間的病殘體上越冬,也會通過種子攜帶病菌。一般情況下,通過水稻植株的傷口入侵,在大田種植過程中,高峰期主要包括3 個階段。分裂蘗期為第一次高峰期,主要癥狀為枯心;孕穗期為第二次高峰期,主要癥狀為剝死型;抽穗灌漿期為第三次高峰期,主要癥狀為出現(xiàn)白穗等癥狀。
3.3.1 水稻品種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的發(fā)生和品種抗性有明顯關系,老品種很容易染病,新培育的品種抗病能力較強。在人工插秧操作過程中,可能會損傷根部或莖基部,導致病菌從傷口入侵,在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下有利于發(fā)病。
3.3.2 水肥管理不當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與稻田長時間浸泡在水里有直接關系,會降低土壤通氣性和有機質的含量,影響水稻根部活力,造成水稻的吸水能力下降,加大葉片的蒸騰量,使水分供應失去平衡。前期進行深水灌溉工作時,如果沒有做好曬田,也會發(fā)生細菌性基腐病。在日常管理中,尤其開花結實期長時間干旱、半干旱或不灌水的田塊,容易誘發(fā)細菌性基腐病。
3.4.1 選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
及時淘汰水稻老品種,引進和應用對細菌性病害抵抗能力比較強的新品種,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措施。
3.4.2 提高土壤的通氣性
在前茬作物收獲完成后,要深翻土壤20~25 cm,并且采取秸稈還田措施,還田深度標準為20~23 cm,10 cm 以上的深水灌溉5~7 d,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促進秸稈腐爛、分解,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同時能起到殺死雜草的作用。
3.4.3 水稻生育階段的科學管理
第一,擱田。在水稻分蘗期到水稻分化初期的生育期,應選擇適合的擱田時間。
第二,水漿管理。在水稻生育后期,應采取間歇性灌溉原則,斷水不能太早,提高植株的抗病和抗旱性能。在生育后期要堅持淺水勤灌的原則,促進水稻稈壯、穗大,有利于后期灌漿,增加粒重,提高結實率,保證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在我國許多水稻種植地區(qū)都有發(fā)生,發(fā)病后會導致水稻減產5%~10%,嚴重時減產20%左右。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的病菌寄主范圍較廣泛,除了為害水稻之外,還會感染小麥、玉米和高粱等農作物。
水稻細菌性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葉鞘和穗部,尤其是葉鞘和穗部的癥狀比較明顯,染病初期出現(xiàn)褐色的水漬狀病斑,隨著病情蔓延,形成橢圓形或者不規(guī)則的病斑,病斑的顏色為赤褐色或黑褐色,有些病斑相互連接,形成更大的病斑。
葉鞘受害部位主要在幼穗抽出前的穗苞上,病斑呈赤褐色、短條狀,后期形成不規(guī)則的大病斑,患病組織可能壞死。扒開葉鞘后會出現(xiàn)黑褐色條斑,發(fā)病嚴重時不抽穗。
通常情況下,水稻細菌性褐斑病主要從水稻的傷口直接入侵組織的內部,或者通過氣孔和水孔傳播病菌。病菌都有一定的潛伏周期,潛伏之后病菌會大量繁殖并且出現(xiàn)明顯癥狀,在20~30 ℃的環(huán)境下病菌生長良好,病菌能在秸稈或雜草上越冬,成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在溫度適合的條件下會發(fā)病,病原菌在干燥的組織中能存活8 個月以上。帶菌的種子也是主要感染源,在播種后幼苗會成為天然病原,導致植株發(fā)病,病原菌會借助風雨傳播,也會通過灌溉等方式傳播。
4.4.1 孕穗期低溫
細菌性褐斑病的發(fā)生和孕穗期的低溫有著直接關系。在小麥孕穗期,白天溫度和夜間溫度適合病原菌生長,并且白天高溫水分容易蒸發(fā),導致田間處于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會增加病菌繁殖和蔓延的概率。
4.4.2 施肥不當
如果前期氮肥的使用量過多,沒有做好穗肥管理工作,會導致水稻的生長發(fā)育緩慢,植株矮小。
4.5.1 科學預防
第一,要選擇抗病能力強的水稻品種,并且做好新品種的推廣工作。
第二,加強田間水肥管理,控制好肥料使用量。遵循淺水灌溉原則,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此外,做好田間的雜草清理工作,發(fā)現(xiàn)病株后及時拔除,并且集中統(tǒng)一深埋或者焚燒處理。
第三,做好種子的消毒工作,從根源上切斷傳染途徑。
4.5.2 藥物防治
通過藥物防治能減輕病害,減少對水稻產量和品質造成的影響。在播種前統(tǒng)一處理種子,選擇40%強氯精200 倍液浸泡種子,清洗后再放入藥液中浸泡,然后催芽播種。在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做好藥劑防治,可以選擇20%葉枯寧可濕性粉劑1 500 g/hm2兌水450 kg 噴霧,每間隔5~7 d 噴灑1 次,連續(xù)用藥2~3 次,防治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