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景
近年展覽成為圖書館服務創(chuàng)新的亮點,以形象直觀、形式生動等特點吸引了很多讀者,但目前面臨高質量發(fā)展挑戰(zhàn)?!案哔|量發(fā)展”提法始于2017年黨的十九大,起初主要指向經濟高質量發(fā)展。2018年9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意見》,高質量發(fā)展遂成為各行各業(yè)發(fā)展的指導思想[1]。就圖書館展覽而言,盡管該服務是提升信息利用以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的重要舉措,但更多是效仿博物館的器物展覽,或直接展示文獻,或將文獻嵌套在通史展中作為點綴,并非對文獻所載信息進行深入解讀后的重構,而后通過形象傳播體系進行可視化表達,導致文獻價值弱化和媒介作用受限,展覽與觀眾“對話”受阻,傳播效果不佳[2]。因此,圖書館展覽面臨加快專業(yè)化進程以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的迫切要求。
筆者爬梳近20年來圖書館展覽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圖書館服務持續(xù)創(chuàng)新,以及倡導展覽政策相繼出臺,圖書館展覽研究文獻逐年遞增,1999-2009年10年間與2010-2020年10年間分別為73篇和216篇,增長1.96倍;研究成果主要涵蓋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兩方面?;A理論研究包括展覽內涵、展覽歷史、展覽價值或功能等方面。應用研究包括本土實踐和國外經驗。應用研究占絕對優(yōu)勢,偏重于國內經驗討論,國內經驗討論包含個案經驗演繹和普遍經驗探討。綜上所述,展覽研究雖已取得一些成果,但針對圖書館展覽高質量發(fā)展議題,通過實證調查展開IPA分析,以探究存在問題及其原因的文獻基本付諸闕如。鑒于此,本文通過對圖書館展覽現(xiàn)況的調查,揭示該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成因,進而剖析根源與瓶頸。討論諸此問題有助于推動圖書館展覽立足根源對癥施策,審視展覽服務的核心價值,基于價值從根本上提升展覽專業(yè)水平以助推其高質量發(fā)展。
(1)調查對象。調查抽樣對象為前往上海、成都、長沙東中西部3座市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成都圖書館、長沙圖書館參觀展覽的觀眾。調查主要針對文獻展覽,不包括其他類型展覽。因為這類展覽通常以文獻作為展示材料,能夠彰顯圖書館獨特的資源優(yōu)勢,如能在解讀、轉化和重構文獻信息基礎上實現(xiàn)物化呈現(xiàn),那么該資源優(yōu)勢將得以有效發(fā)揮。調查項目包含觀眾對展覽業(yè)務和公共服務的重視程度與滿意度。
(2)調查地點與時間。抽樣地點與時間根據(jù)3館調研實際情況分別確定。抽樣地點主要在各館出入口。抽樣時間,上海圖書館為2020年7月21日-8月7日,成都圖書館為2020年7月17日-8月9日,長沙圖書館為2020年7月21日-8月28日。抽樣時間被平均分配于高峰時段與離峰時段、平常日及節(jié)假日,以客觀反映觀眾的參觀意見與服務需求。
(3)抽樣方法。問卷調查采用系統(tǒng)抽樣,每隔3位觀眾抽取1位填寫問卷。調研人員于各館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當調研人員進行問卷調查時,先簡單說明調查目的,若受訪者無意愿填寫問卷,則改由下一位觀眾填寫,以確保受訪者意見能真實反映母群體的代表性。共回收問卷1,034份,上海圖書館、成都圖書館和長沙圖書館分別回收334份、399份和301份。
(4)數(shù)據(jù)處理。重要—表現(xiàn)程度分析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有助于了解觀眾對某項服務的重視度與實際的感受度,可提供各館在改善服務質量優(yōu)先級方面參考。操作方式是先計算個別題目的重要與表現(xiàn)程度平均數(shù),將平均值置入二維矩陣,再以所有題目平均值為分隔點,形成4個象限,利用個別題目的相對位置,描述服務項目的表現(xiàn)情形。
問卷調查和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使用IPA分析法,以李克特(Likert)五點量表為尺度,針對各館“展覽業(yè)務與公共服務”兩大板塊開展觀眾調查,根據(jù)觀眾對兩大板塊中各項內容的重視程度與滿意程度,掌握觀眾對展覽及服務的感受與需求,以此量化研究結果為基礎,作為揭示展覽現(xiàn)存問題的重要依據(jù)。根據(jù)本文量表設計,填答選項設計如下:“非常重要”為5分,“重要”為4分,“普通”為3分,“不重要”為2分,“非常不重要”為1分。計算公式為:各觀眾填答分數(shù)總和/有效樣本數(shù)=該題平均值,即該題的總平均重視程度。
1.2.1 上海圖書館
(1)預期重要性。觀眾對上海圖書館的整體預期重要性平均值為4.11,表示觀眾對展覽及服務有相當程度的重視,其中觀眾普遍最重視的項目依次為“展品保護”“展覽環(huán)境舒適度”“展覽內容豐富”,平均值分別為4.33、4.29、4.23,重視程度較低的項目為“提供語音/人工導覽或手冊”,平均值為3.95。
(2)參觀滿意度。整體參觀滿意度平均值為4.17,觀眾最滿意的項目是平均值為4.30的“展品說明牌清楚”,次為“展覽主題”“展品內容豐富”“展覽環(huán)境舒適度”“參觀路線順暢”,平均值均為4.28;觀眾滿意度最低的項目為“多媒體/參與裝置”,平均值為3.93。
(3)重要/表現(xiàn)程度落差。為了解觀眾事前預期程度與參觀后滿意程度的關系,將滿意程度的平均值減去重視程度的平均值,得出重視/表現(xiàn)程度落差,“正值”表示滿意程度大于重視程度(表現(xiàn)程度高于觀眾的預期重要性,觀眾整體滿意度高),“負值”表示滿意程度小于重視程度(預期重要性高于表現(xiàn)程度,觀眾整體滿意度低),作為衡量觀眾重視程度與參觀滿意度關系的重要指標。調查結果中,整體項目的重要/表現(xiàn)落差0.06分,顯示整體滿意度大于重視程度,“正值”“負值”項目詳見表1。
表1 上海圖書館重要表現(xiàn)程度分析表
(4)重 要/表 現(xiàn)程度分析(IPA分析)。0項內容位于第二象限(II)。第二象限表示重視程度高,但滿意程度不佳,所以此象限的服務屬性是應當優(yōu)先加強改善的內容,但沒有一項落在該象限。“展品內容豐富”等6項內容均位于第一象限(I)。第一象限表示重視程度與滿意程度的評價皆高,落在此象限中的項目應當繼續(xù)保持。在第三象限(III)中,“提供語音/人工導覽或手冊”等6項內容的重要與滿意程度皆低,此象限的屬性為次要改善項目。落在第四象限(IV)表示重視程度低,但滿意程度高,“展覽主題”等3項內容都位于該象限。由于此象限的屬性是觀眾較不重視的內容,所以可考慮將此象限的資源,改投至位于第二象限的各項內容之上,詳見圖1。
圖1 上海圖書館重要表現(xiàn)程度矩陣圖
1.2.2 成都圖書館
(1)預期重要性。觀眾對成都圖書館的整體預期重要性平均值為4.10,表示觀眾對該館展覽及服務有相當程度的重視。觀眾普遍最重視的項目依次為“展品說明牌清楚”“展品保護”“展覽環(huán)境舒適度”,重視程度較低的項目為“多樣性的展覽文創(chuàng)產品”。
(2)參觀滿意度。觀眾對該館的整體參觀滿意度平均值為3.99。觀眾最滿意的項目是“展覽環(huán)境舒適度”,次為“展品保護”“展覽主題”“展品內容豐富”,滿意度最低的項目為“提供語音/人工導覽或手冊”“展覽配合活動的提供”。
(3)重要/表現(xiàn)程度落差。整體項目的重要/表現(xiàn)之落差為-0.11,顯示整體滿意度小于重視程度?!罢怠薄柏撝怠表椖恳姳?。
表2 成都圖書館重要表現(xiàn)程度分析表
(4)重要/表現(xiàn)程度分析(IPA分析)?!罢褂[信息量”1項內容位于第二象限(II)。“展 覽 宣 傳”等7項內容位于第一象限(I)。在第三象限(III)中,“提供語音/人工導覽或手冊”等5項內容的重要與滿意程度皆差。落在第四象限(IV)的是“展覽主題”“參觀路線順暢”2項內容,詳見圖2。
圖2 成都圖書館重要表現(xiàn)程度矩陣圖
1.2.3 長沙圖書館
(1)預期重要性。觀眾對長沙圖書館的整體預期重要性平均值為4.36,表示觀眾對該館展覽及服務有相當程度的重視。觀眾普遍最重視的項目依次為“基本服務”“參觀路線順暢”“展品保護”“展覽環(huán)境舒適度”“展品說明牌清楚”,重視程度較低的項目為“展示手段”。
(2)參觀滿意度。觀眾對長沙圖書館的整體參觀滿意度平均值為4.34。最滿意的項目是平均值為“展覽信息量”,次為“展覽主題”“展覽宣傳”“基本服務”。觀眾滿意度最低的項目為“多媒體/參與裝置”。
(3)重要/表現(xiàn)程度落差。整體項目重要/表現(xiàn)之落差為-0.02,顯示整體重視程度高于滿意度?!罢怠薄柏撝怠表椖恳姳?。
表3 長沙圖書館重要表現(xiàn)程度分析表
圖3 長沙圖書館重要表現(xiàn)程度矩陣圖
1.3.1 展覽及服務重要表現(xiàn)程度的分析結論
對3館所做IPA分析表明,觀眾普遍對展覽服務抱有極高的重視程度,使得調查中部分項目在重要表現(xiàn)程度的落差值呈現(xiàn)“負值”。由于本項分析是圍繞觀眾對各調查項目的重視程度與滿意程度進行整體分析,所以應當對坐落在第二象限(優(yōu)先改善)和第三象限(次要改善)的項目首先予以關注。
(1)在上海圖書館IPA分析中,雖然優(yōu)先改善的項目顯示“無”,但次要改善的項目包括“提供語音/人工導覽或手冊”“多媒體/參與裝置”“基本服務”“預約/購票方式”“展覽配合活動的提供”“多樣性的展覽文創(chuàng)產品”。
(2)在成都圖書館IPA分析中,需要優(yōu)先改善的項目為“展覽信息量”,次要改善項目為“提供語音/人工導覽或手冊”“基本服務”“預約/購票方式”“展覽配合活動的提供”“多樣性的展覽文創(chuàng)產品”。
(3)在長沙圖書館IPA分析中,需要優(yōu)先改善的項目為“展品內容豐富”“多媒體/參與裝置”“展覽配合活動的提供”,次要改善的項目為“展示手段”“提供語音/人工導覽或手冊”。
1.3.2 問題分析
經由對3館展覽及服務的滿意度與重視程度分析,獲悉各館需要優(yōu)先改善和次要改善的項目。將這些分析結果進行整合,得出觀眾視角下的展覽業(yè)務和公共服務主要問題。
(1)展覽業(yè)務。問題主要聚焦于展覽內容和展覽形式兩方面。觀眾認為三分之一圖書館在三大項目——“展覽信息量”“展品內容豐富”“多媒體/參與裝置”上都需要優(yōu)先改善,而前兩者屬于展覽內容,所以相較而言,展覽內容問題更突顯。觀眾認為三分之一圖書館在“展示手段”問題上需要次要改善,該問題屬于展覽形式。綜上,圖書館展覽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展覽信息量不足、展品內容豐富度不夠、多媒體/參與裝置不佳,其次表現(xiàn)為展示手段不理想。
(2)公共服務。問題突出表現(xiàn)在服務水平不高,包括軟件和硬件,又以軟件為主。觀眾認為三分之一圖書館需要在“展覽配合活動的提供”上進行優(yōu)先改善;同時認為所有圖書館需要在“提供語音/人工導覽或手冊”問題上進行次要改善,還認為約三分之二圖書館需要在“預約/購票方式”“展覽配合活動的提供”“多樣性的展覽文創(chuàng)產品”“基本服務”問題上進行次要改善。綜上,圖書館圍繞展覽業(yè)務的公共服務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配合展覽提供的活動、提供語言/人工導覽或手冊、預約/購票方式、多樣性的展覽文創(chuàng)產品、基本服務5方面,前4方面屬于軟件問題,第5方面屬于硬件問題。其中,最亟須解決的問題是配合展覽提供活動,其次是提供語言/人工導覽或手冊,最后是預約/購票方式、多樣性的展覽文創(chuàng)產品和基本服務。
由于存在的種種問題,以及各種因素的制約,高校績效考核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客觀性都存在一定欠缺,因此,無法得到讓人們信服的績效評價結果??陀^地說,現(xiàn)階段高校財務人員績效評價工作仍處探索階段,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應當要完善績效評價體系,并且要對其進行規(guī)范,使其作用可以得到合理發(fā)揮。
通過對3館實證調研數(shù)據(jù)的IPA分析,獲悉展覽問題主要聚焦于展覽業(yè)務和公共服務兩大維度。展覽業(yè)務問題涉及展覽內容和展覽形式,其中展覽內容問題更顯著。展覽業(yè)務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展覽信息量不足、展品內容豐富度不夠、多媒體/參與裝置不佳,其次表現(xiàn)為展示手段不理想。公共服務問題也包括兩方面——服務硬件和服務軟件,軟件問題更為嚴峻。主要表現(xiàn)在配合展覽提供活動、提供語言/人工導覽或手冊、預約/購票方式、多樣性的展覽文創(chuàng)產品、基本服務5方面。其中,最亟須解決的問題是配合展覽提供活動,其次是提供語言/人工導覽或手冊,最后是預約/購票方式、多樣化的展覽文創(chuàng)產品和基本服務。下文從思維定勢、起步較晚、功能轉型和專業(yè)不強4方面探析圖書館展覽問題的成因,以洞察諸此問題形成的社會機理。
由于展覽是博物館的重要業(yè)務和核心產品,且已擁有300余年發(fā)展史,所以長期以來,博物館策展理念和做法成了諸多領域效仿的圭臬。這種慣性思維對不同行業(yè)產生深刻影響,圖書館展覽也無法“幸免”。策展人往往以博物館展覽作為借鑒模板,致力于依托實物在特定空間內進行視覺傳播。這種沿襲博物館策展的“重物派”思維帶來的結果是:圖書館通常熱衷于“征集”或“借貸”各種實物(含文獻),而后選擇精品實物,借助其視覺形象進行信息傳播。這一盲目追隨做法使圖書館和博物館的展覽趨于同質化,導致文獻難以物盡其用,最終使此類展覽價值弱化。事實上,圖書館和博物館擁有的館藏截然不同,前者主要為文獻,后者則為器物。圖書館以文獻作為展示材料的展覽與博物館以器物作為展示材料的展覽乃是兩種迥異的展覽類型。在器物展覽中展品本身擁有傳播能力,因為其表層信息是顯性的和多樣的,觀眾在參觀時通過視覺觀察便能直接獲取這些物化信息,并為這些真實且唯一的信息所吸引和動容。文獻展覽則不然,首先文獻是通過記錄在冊的語詞符號進行信息傳播,這類信息只有通過閱讀才能被接收,并非直觀生動的顯性信息。同時,文獻信息載體通常是紙質媒介,形式單一且審美價值較低。再者,觀眾主要通過站立或行走參觀展覽,面對的展品如果是借助抽象的語詞符號來表達,那么將面臨短時間快速識讀并理解的挑戰(zhàn),加之文獻展品的載體同質化較高,易受曝光效應影響加劇觀展疲勞。雖然文獻中也不乏圖像等非語詞符號,但一旦脫離文獻的具體語境,也只能從審美意義上獲得表層信息,而無法領悟其深層意蘊。
可見,兩類展覽所使用的“原材料”迥乎不同:器物包含有物質外殼和內載信息,而文獻通常只包含符號外殼,只有通過識讀才能獲取。當前圖書館受博物館展覽慣性思維影響,忽視兩類展覽的根本差異。文獻展覽只有通過“解讀與重構文獻信息,并使之可視化”才能符合其傳播屬性。所以,在文獻展覽中,將文獻直接當作物證進行展示,或者一味追求使用票據(jù)、標語、畫報等具有一定傳播能力的圖像,這些做法與文獻展覽的獨特屬性并不相符。因此,圖書館文獻展覽不應跟隨博物館的器物展覽亦步亦趨,而應站在文獻特征及其資源優(yōu)勢的基礎上,否則文獻的價值將難以被發(fā)掘與呈現(xiàn),從而造成文獻策展的偏位和錯位,這無疑是對文獻資源一定程度的浪費。但這種現(xiàn)象屢見不鮮。該原因造成展覽中信息量不足、展品豐富度不夠等內容問題,以及展示手段不理想、多媒體/參與裝置不佳等形式問題的相繼產生,也導致配合展覽提供活動和多樣化展覽文創(chuàng)產品缺失等問題的出現(xiàn),因為其欠缺相應內容的開發(fā)和轉化。
國外圖書館展覽實踐可追溯至18世紀50年代的英國不列顛博物院圖書館,該館創(chuàng)建之初就擁有圖書館和博物館兩個部分,盡管兩者在1973年被分立,但也呈現(xiàn)出早期的某種關聯(lián)[3]。我國圖書館展覽服務起步于20世紀20年代后,肇始于1929年國立北平圖書館所舉辦的文獻展覽[4]。展覽服務起步較晚造成一系列連鎖現(xiàn)象:一是短期內難以建立專業(yè)的展覽機構。不少圖書館尚未設置展覽部門,也缺乏展覽專業(yè)人才,使圖書館展覽停留在簡單的低層次狀態(tài)[5],經驗積累滯緩,也不利于兼具經驗與理論的專業(yè)化人才培養(yǎng)。二是缺乏專項展覽經費。為緩解經費不足,圖書館展覽或通過場地出租,或采取與外部合作,這些都制約了立足館藏進行展覽策劃的經驗探索和理論構建。三是展覽屬于新興業(yè)務,針對展覽的館藏基礎薄弱,編研成果也主要是服務于科研而非展覽。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針對展覽的文獻及其研究匱乏,因此通常選擇較易把握的書展或應景主題,這一做法不利于展覽立足館藏的主題開發(fā),以及成體系的長期規(guī)劃,而圍繞文獻的研究及其主題規(guī)劃卻能為展覽專業(yè)化發(fā)展提供材料基礎。
綜上,我國圖書館展覽起步晚,蓬勃發(fā)展的條件尚不具備,造成圖書館展覽業(yè)務出現(xiàn)展覽信息量不足、展品內容豐富度不夠、多媒體/參與裝置不佳和展示手段不理想4方面問題,以及展覽公共服務方面產生配合展覽提供活動、提供語言/人工導覽或手冊、預約/購票方式、多樣性的展覽文創(chuàng)產品、基本服務5方面問題。為此,圖書館無論是經驗借鑒,還是理論構建,都需要參考起步較早的國外圖書館,或是專精于展覽業(yè)務的博物館行業(yè)。
人類社會發(fā)展歷史證明,沒有文字,就沒有現(xiàn)代文明,而文字功用是通過文獻體現(xiàn)出來的,文獻又是借由圖書館等機構收藏和使用的,所以其是人類信息交流的重要平臺[6]。然而隨著信息時代到來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人們足不出戶也能借助電子媒介隨時隨地閱讀,信息資源網(wǎng)絡化給圖書館帶來挑戰(zhàn),典藏、整理、借閱和咨詢等傳統(tǒng)服務手段無法滿足當代讀者的文獻需求,因此亟須更新觀念、改變管理和革新服務。這便要求對圖書館進行重新定位,由文獻保存中心轉變?yōu)樾畔⒎罩行暮臀幕蓍e場所,圖書館功能邊界獲得拓展,由單一功能向多元功能轉型。展覽即是在這種功能轉型中脫穎而出的。它直觀的傳播方式能吸引不同背景的多元觀眾,推動信息傳播和共享,促進公眾對圖書館的公共服務產生新的認知。正是由于功能轉型,圖書館在營建新建筑和空間規(guī)劃時,會專門辟出展覽空間用以滿足新功能之需。
可見,受功能轉型影響,展覽已從邊緣業(yè)務一躍成為核心業(yè)務,新館的落成和展廳的創(chuàng)建也為業(yè)務發(fā)展奠定了硬件基礎。如何抓住這一契機提升圖書館展覽質量迫在眉睫。目前不少展覽并非建立在對文獻信息的解讀和重構之上,也未對信息進行視覺上和空間上的轉化和表達,導致文獻最具價值的內蘊信息實際上并未被觀眾獲悉。由此造成圖書館展覽業(yè)務的展覽信息量不足、展品內容豐富度不夠,多媒體/參與裝置不佳和展示手段不理想問題,以及展覽公共服務方面的配合展覽提供活動和多樣性的展覽文創(chuàng)產品缺失問題,進而使展覽在信息利用和創(chuàng)新服務上的收效并不顯著??梢姽δ苻D型不夠徹底,如何推動圖書館策展專業(yè)化,變被動服務為主動開放是現(xiàn)實難題。
評估是評判展覽業(yè)務質量的重要標尺,也是推動策展水平提升的動力。評估標準的設定和方法的選擇則是對展覽專業(yè)性的考驗。圖書館展覽評估的主要問題是標準和方法不到位,并間接引發(fā)出展覽導向問題,包括展覽內容和形式、服務軟件和硬件,難以引導其朝著科學化方向發(fā)展。評估標準和方法不到位問題包括:一是評估標準及方法粗放,仍未構建科學的圖書館展覽評估體系,評估依據(jù)較隨意。二是評估標準及方法出現(xiàn)偏位。圖書館展覽基本有三大實現(xiàn)方式:或提供展覽場地租用或與外部合作策展,或根據(jù)館藏策劃實體或網(wǎng)上展覽,或圖書館無固定展區(qū),利用館舍公共空間組織臨時展覽。
究其原因,這與圖書館展覽評估機制休戚相關。2003年展覽活動納入全國省級公共圖書館評估標準[7];第五次評估定級將“展覽”由“讀者活動”板塊調整至“社會教育活動”板塊,分值有所提升,如規(guī)定省級公共圖書館每年舉辦展覽25次及以上,可得8分,約占社會教育活動總分值17.8%[8];第六次評估定級將展覽由“讀者活動”中第六項①調整至“閱讀推廣與社會教育”第二項,分值繼續(xù)增加:年展覽次數(shù)達到25次可獲得10分,另設5分的加分項,如年展覽次數(shù)達到40次,可加2分,如有網(wǎng)上展覽,則可加3分。雖然圖書館在評估定級中的一系列變動客觀上促使展覽變成主要業(yè)務,但單純以數(shù)量作為評估依據(jù)造成展覽重數(shù)量輕質量,影響專業(yè)水準提升。綜上,盡管圖書館評估指標涵蓋展覽,不失為推動展覽發(fā)展的信號,但評估標準及方法不到位導致評估無法倒逼展覽在業(yè)務質量和公共服務上的針對性改善,造成展覽業(yè)務方面出現(xiàn)展覽信息量不足、展品內容豐富度不夠、多媒體/參與裝置不佳和展示手段不理想問題,以及展覽公共服務方面產生配合展覽提供活動、提供語言/人工導覽或手冊、預約/購票方式、多樣性的展覽文創(chuàng)產品、基本服務問題。
圖書館保存的文獻是儲存信息的重要載體。隨著圖書館轉型,收藏和利用矛盾凸顯,展覽成為圖書館向受眾傳播信息的有效手段,但在利用過程中仍然受到“重藏”觀念影響,展覽常直接展示重要文獻,并未認識到文獻所載信息才是價值所在和受眾真正所需。因此,圖書館展覽服務問題的根源在于未完成由文獻中心向受眾中心的轉向,而策展理論研究失衡則是影響這種轉向的制約瓶頸。
其一,我國圖書館展覽研究停留在應用層面的操作探索階段,國外則已步入專業(yè)層面的深入研究階段。首先,我國研究成果雖然近年數(shù)量激增,但多是基于應用所需的經驗探索,不少是立足現(xiàn)象問題的對策解決,且問題的揭示和解決的對策雷同,鮮有圍繞展覽中較為本質的問題展開探究,以獲得經過反復驗證、可重復使用的結論。因此,圖書館展覽雖然有所改善,但亟待在高質量發(fā)展上突破。其次,從國內外比較來看,我國圖書館展覽被看成是圖書館機構獨有的問題,而國外則致力于發(fā)現(xiàn)不同機構中文獻展覽的普遍問題,如出版了旨在解決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策展共性問題的《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創(chuàng)建成功網(wǎng)上展覽的指南》(Creating a Winning Online Exhibition:A Guide for Libraries,Archives,and Museums)[9]和《博物館、圖書館和檔案館舉辦展覽手冊》(Organizing Exhibitions:A Handbook for Museums,Libraries,and Archives)[10]等專著,但我國諸此綜合性較強的研究專著暫付闕如。
其二,我國圖書館展覽未系統(tǒng)借鑒博物館等相關領域業(yè)已成熟的研究成果。我國圖書館展覽研究肇始于20世紀50年代,但博物館展覽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已走向專業(yè)化。時至今日,圖書館創(chuàng)建展覽時遭遇的諸多問題,如傳播目的、主題選擇、內容構建、傳播手段、觀眾研究、公共服務等,博物館在發(fā)展歷程中幾乎都曾面臨過。博物館領域在展覽的策劃、設計、評估和工程建設上業(yè)已構建起理論框架,如物件闡釋與符號學理論、文本策劃與敘事學理論、展覽設計與環(huán)境心理學等策展理論,這些有助于圖書館把握策展方法及其規(guī)律,為其通往專業(yè)化之路提供理論參考。
無論如何,圖書館展覽專業(yè)化發(fā)展的滯后,以及向博物館等相關學科借鑒的不足,加劇了展覽理論研究失衡,阻礙圖書館展覽由“文獻至上”向“用戶至上”轉身。轉身的不徹底性反映到展覽上,即表現(xiàn)出展覽難以真正從觀眾獲益出發(fā),而只是將館藏重要文獻的“露臉”視為職責,長此以往,邁向圖書館展覽高質量發(fā)展之路,以專業(yè)性地發(fā)揮展覽在開發(fā)館藏、優(yōu)化服務和空間育人等方面的資源優(yōu)勢和創(chuàng)新收效將難以實現(xiàn)。
注釋
①“展覽”處于“讀者活動”第六項,指標為“展覽(次)”,評估細則為“提供有關材料,如計劃、照片、宣傳報道、總結和讀者反饋意見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