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春,代梓瑩,王海蓉
(四川工商學院 教育學院, 四川 眉山 620000)
《水調歌頭》為兩宋最流行的創(chuàng)作詞牌之一,數(shù)量大且作者多。蘇軾一共四首《水調歌頭》,其“明月幾時有”(《水調歌頭》),大凡讀過書的中國人都應該很清楚,學術界也給予較多的關注與研究。蘇軾另一首“安石在東海”(《水調歌頭》)關注人就比較少,至于蘇轍的“離別一何久”(《水調歌頭》)關注的就更少了。其實這三首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提到一首就要想到另一首,它們是連在一起的“組歌”,是不可分割的“三連唱”。蘇軾蘇轍善于唱和,南宋時期邵浩編輯了《坡門酬唱集》,收集了蘇門學士文人集團之唱和600多首詩,計有23卷。本文擬以蘇軾蘇轍三首《水調歌頭》為基點考查其兄弟情誼和聚散行蹤。
在蘇軾的四首《水調歌頭》中,“明月幾時有”為第一首,小序講了創(chuàng)作緣由,時間為“丙辰中秋”,飲酒一夜而至“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從小序可知,蘇軾這首具有獨特風格的詞作于“丙辰”年間,亦即公元1076年,作者41歲,這是宋神宗熙寧九年。此時蘇軾在密州(諸城)任知州已經(jīng)兩年了。鑒于多年未見弟弟子由,蘇軾在杭州作通判期間便請示朝廷,任職結束希望到離子由更近一些的密州任職,朝廷恩準?!肚邎@春》“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作于1074年,小序“早行,馬上寄子由”說得很明確,此為移守密州早行途中所作。通過當事人的文字亦可考查到密州的緣由。蘇軾《上密州謝表》兩次流露了因京城生活成本高,請求朝廷“欲昆弟之相近”。蘇轍《超然臺賦序》亦有佐證:兄任職余杭三年未動,因我在濟南“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當時,弟弟在齊州(濟南)。密州要比杭州艱苦荒涼許多,蘇軾在密州并不總是左手黃狗,右臂蒼鷹,帽新貂裘美,“千騎卷平岡”(《密州出獵》)。先是遇到嚴酷的蝗災,緊接著又有可怕的旱災,社會積弊很多,盜匪猖獗,因為貧窮,很多老百姓把剛剛生下的嬰兒扔掉。這些都是蘇軾作為地方官需要面對的。沒想到,杭州忙,密州更忙;杭州沒時間,密州更沒有時間。七年思念之情一朝噴發(fā),蘇軾為弟弟寫下了這首《水調歌頭》。胡仔(南宋)曰:關于中秋節(jié)的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盵1]為弟弟,蘇軾寫出了文學史上“余詞盡廢”中秋詞。
蘇軾四首《水調歌頭》中,余下的三首創(chuàng)作時間分別是《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寫于1077年;《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寫于1087年夏天;《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寫于1083年。
我們已經(jīng)知道,“明月幾時有”(《水調歌頭》)寫于1076(熙寧九年)年中秋節(jié),七年未見弟弟之望月懷人而作。蘇軾當年12月密州兩年任期結束,以祠部員外郎直史館移知河中府,率領全家從密州出發(fā),除夕宿濰州。1077年正月于濰州出發(fā),經(jīng)青州赴濟南,應齊州太守李常邀游覽大明湖,初遇吳復古。此時的蘇轍齊州任滿正于京城述職。二月,蘇轍自京師來迎,本想一同到汴京。沒想到,到陳橋驛接到朝廷命令,蘇軾被告改知徐州,不能進入京城,暫寓居范鎮(zhèn)東園為長子蘇邁娶妻。蘇軾是4月21日到徐州任的,乘舟沿著汴河奔赴徐州任所,蘇轍偕同前往。闊別多年,一朝團聚,興奮無比,蘇轍在徐州流連盤桓了110多天。這期間蘇轍寫的《逍遙堂會宿二首》題記曰:我從小和哥哥一起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歡聚的日子總是短暫,蘇轍很快接到新的任命,8月16日奔赴南京(今商丘)留守簽判任。臨行之前寫下了《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東武,密州的另一稱呼。離別已過七個中秋。去年你在密州我在齊州。全沒料到如今來到江蘇徐州彭城山腳下,同游古汴河,同賞些許悲戚的《涼州曲》?,F(xiàn)在最擔心、最怕的就像東漢末年的王粲一樣,登樓望鄉(xiāng)而不能回鄉(xiāng)。這首詞有中秋餞別聚會的歡樂,更有歡樂中的傷感和兄弟不能相聚的隱隱離愁。
胞弟久別重逢,依依難舍,表現(xiàn)了手足情深。此兄弟情讓一代又一代人羨慕。但蘇轍這首詞有些傷感,蘇軾讀了之后,放心不下。又作一詞,“以其語過悲”,以示寬慰。這首詞還是寫于1077(熙寧十年)年中秋節(jié)。蘇軾十分用心,依照蘇轍原韻,亦即《詞林正韻》第十二部(平)。蘇軾這首《水調歌頭》序言略長,大意說:去年在密州,給弟弟寫了一首《水調歌頭》。今年,子由和我在徐州呆了100多天,過了中秋才離開。離開之前弟弟也寫了一首《水調歌頭》作為告別。但我認為弟弟語調過于悲戚,于是和作一首,主旨是要警惕古人“不早退”的遺憾與悲劇,“以退而相從之樂為慰云耳”。全詞正文為:
安石在東海,從事鬢驚秋。中年親友難別,絲竹緩離愁。一旦功成名遂,準擬東還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軒冕,遺恨寄滄洲。
歲云暮,須早計,要褐裘。故鄉(xiāng)歸去千里,佳處輒遲留。我醉歌時君和,醉倒須君扶我,惟酒可忘憂。一任劉玄德,相對臥高樓。
詞從指揮淝水之戰(zhàn)的東晉名臣謝安(安石)起筆,謝安作別親友出來做官時兩鬢染霜,已顯尷尬。一旦功成名就,正想退居東海(會稽),哪想到抱病返京,退休的事情就泡湯了。謝安做官耽誤了隱居的雅興。咱兩人要警戒,年華老大,要早做打算,早退休,回歸百姓,選個好地方長久居住。像劉玄德那樣有大志的人笑話也無所謂了。
因為陶淵明《桃花源記》,幾乎每一個中國文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桃源情結。真正的歸隱,在于心隱?!恫烁T》中云:莊子的心隱,為世俗里最好之修行。正所謂小隱于野,中隱于市,大隱于朝。心寬不怕房屋窄,假設內(nèi)心純凈,一切外在干擾皆可不在乎?!巴醭亲羁半[”,“萬人如海藏”(蘇軾《病中聞子由得告》)。從中年到晚年蘇軾都寫有山水題畫詩,其中不少涉及桃源內(nèi)容。“桃源信不遠,杖藜可小憩”(蘇軾《和陶桃花源,并引》)。由于受道教思想影響深,所以這些題畫詩可為直接實踐莊子心隱的最佳載體,亦即于心理上歸隱林泉。人們公認,蘇軾是將儒道釋三者結合得最好的一位中國古代作家,對道家情結尤深。
蘇軾蘇轍信奉道教由來已久。蘇軾是慶歷三年癸未(1043)8歲的時候,被父親蘇洵送到眉山縣有100多學生的鄉(xiāng)塾讀書,地址在天慶觀北極院,弟弟蘇轍小蘇軾24個月,也隨哥哥進入天慶觀學習,他們一起在這里學習了三年多,師從天慶觀道士張易簡。蘇軾散文《眾妙堂記》講了此事。蘇轍小品文集《龍川略志》(卷一)亦有“從子瞻讀書天慶觀”。據(jù)考證,天慶觀即現(xiàn)在的三峰寺,始建于唐,位于離眉山城區(qū)20公里的三蘇鎮(zhèn)。道士兼老師張易簡除了教文化之外,還傳授了許多關于歸隱、升天之類的道教思想、奇人奇事。蘇轍信奉道教原因有二,一受哥哥影響,二受張易簡影響。蘇轍終身信仰道教,還和一些十分具體的事有關。比如,蘇轍自幼體弱多病,肺不好,甚至科舉考試不巧又病了,宰相韓琦愛才心切,向宋仁宗請示考試拖后,等蘇轍病好再舉行,日期由八月中旬推到九月,仁宗居然同意了。史載:“自后試科并在九月?!钡澜绦g治好了蘇轍多年之頑疾,他身體好了,讀道經(jīng)《抱樸子》亦很有感想,金丹成仙之藥既然找不到,可以退而求服茯苓。在《丐者趙生傳》里,蘇轍記載了自己認識的一個“好飲酒,醉輒毆詈其市人”的奇人,其外貌奇、骨相奇、身世奇,類似“半仙”。蘇軾貶居黃州時,蘇轍還把這個仙風道骨的奇人丐者趙生推薦給蘇軾,這個得道高人在黃州蘇軾貶居地居留很長時間。蘇轍也寫過一些關于陶淵明的詩,如《次韻子瞻和淵明飲酒二十首》,如“淵明詠歸去”,“為我故遲淹”(《次韻毛君偶成》)。兄弟倆真是志同道合。
“虛心聞地籟,妄意覓桃源”(蘇軾《風水洞二首》),蘇軾蘇轍詩歌寫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忘情于園林山水,希望置身其間而得到某種解脫,擺脫塵世的藩籬,獲得精神的自由。那里沒有因為黨爭、政見不同而相互傾軋,那是一塊人間伊甸園,一個烏托邦理想國。兄弟倆還像先前一樣,無憂無慮,酒醉便高歌,互相唱和,倒地你扶我,“惟酒可忘憂”(蘇軾《水調歌頭》)。蘇軾蘇轍作品里屢屢幻想的田園生活、桃源想象雖為虛擬意象,卻是包含個體心酸的真實感慨,也是一種樂觀期待,堪稱失意之人擺脫現(xiàn)實紛爭的精神樂土,相對悶不透氣之現(xiàn)實生活來說亦為一種紓解。
作為一個成語,“夜雨對床”說的是親朋好友抑或是兄弟重逢的歡樂,促膝而談,長夜不倦。第一次出現(xiàn)于韋應物的《示全真元常》,全詩8句,第3—4句是“寧知風雪夜,復此對床眠。”后有白樂天《雨中招張司業(yè)宿》,全詩8句,第7—8句是:“能來同宿否,聽雨對床眠?!薄耙褂陮Υ病边@個成語清晰地界定為兄弟同處一室學習、交談,兄弟長久分離突然見到,抑或是重返故土之約定,還是由于二蘇。韋蘇州詩句原來影響并不廣泛,或許是二蘇影響力的緣由,經(jīng)化用“雪”改了“雨”后,“夜雨對床”遂成為回歸田園桃源隱居的代名詞,是長相廝守、親近友愛、兄友弟恭的另類說法,表現(xiàn)了對人倫親情的贊譽和對不容踐踏的盟約的堅守。
蘇軾蘇轍作品里“夜雨對床”意象最早出現(xiàn)的一次應該是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這一年,蘇軾26歲,他們第一次較長時間分離,兄弟倆同時參加了延期的“制科”考試。這次考試蘇軾“入第三等”,至于第一等和第二等,是虛的,從沒人錄過,蘇軾實為宋開國以來“百年第一”。蘇轍由于初出茅廬用力過猛,考試出了點狀況,關于蘇轍的錄取,產(chǎn)生了巨大的爭議。崇政殿復試之后,司馬光覺得蘇轍面對國家弊端無私上言,也要三等,遂與范鎮(zhèn)研究。范持反對意見,只能確定四等,不過初考官胡宿又說蘇轍答題不靠譜,指東問西,現(xiàn)在屬于盛世,不能用“亂世之君”比盛世,不能錄用。最后由寬厚的仁宗定奪:“其言直切,不可棄也?!迸d奮異常:“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盵2]哥哥獲得三等而弟弟獲得四等??荚嚾氲染鸵谟韫俾殻┒际诼毺K軾為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弟弟是軍事推官,履職于陜西商州,均正八品。當時父親蘇洵正在京城編修《禮書》,蘇轍未去就職,借口是父親年邁需要照料,蘇軾則在當年年底赴任。時至冬季,蘇轍送蘇軾夫婦一直到京都140里外的鄭州才分手。通過《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于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得知,蘇軾蘇轍從小如影隨形,這是他們之間第一次較長時間的分別,這也是他第一次給弟弟寫詩。“寒燈記疇昔”“夜雨聽蕭瑟”,自注:“嘗有夜雨對床之言故云耳?!边@也是蘇軾詩里第一次出現(xiàn)“夜雨對床”,或許是為了避免謝安“不早退”(《水調歌頭》)的悲劇,“夜雨對床”是他們一生的翹盼與詩歌創(chuàng)作母題,在他們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多次出現(xiàn)。這是“夜雨對床”文字考證,其實“夜雨對床”口頭承諾比這應該早一年。前一年即嘉祐元年(1056)三四月間,為了讓這次關系重大的考試取得好成績,兄弟倆從家里搬到清凈的汴京懷遠驛專心復習備考。蘇轍《逍遙堂會宿二首》“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小序:我從小跟著哥讀書一天也不曾分開,長大后,為求做官四處奔波,一次讀到韋應物的作品,讀到“那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感慨不已,這里描述的不就是我們倆以前兄弟共宿、在家里學習的情境嗎?“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讀韋詩定早退之約是何時何地?研究者都認為是懷遠驛備考期間。如翁方綱:“對床夜雨之約,始于嘉祐辛丑。”如“趙次公注釋該詩時認為兄弟夜雨對床之約即是在懷遠驛時之事?!盵3]
和古代許多知識分子一樣,二蘇也常常徘徊于出世和入世之間。出世還是入世,蘇軾有自己的思索,矛盾而又和諧。蘇軾一生,一直保持“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狀態(tài),是憂患交織、失意頻頻中的逆行者。榮辱與共,沉浮相伴,對虛擬的“夜雨對床”的承諾,是兄弟倆一輩子的堅守。他們最擔心的,就是蘇轍說的“但恐同王粲”(《水調歌頭·徐州中秋》)。王粲年輕時就異于常人,懷有遠大抱負,戰(zhàn)亂發(fā)生后去投靠居于荊州的劉表,沒想到就此滯留于荊州十二載,才華無法施展,憂郁里登樓遠眺家鄉(xiāng),無限鄉(xiāng)思化為一篇名作《登樓賦》。蘇軾說,為官延誤了隱居的雅興,“遺恨寄滄洲”(《水調歌頭》),這是為晉代謝安慮事不周而惋惜。謝安自小就被一些名士贊賞,以淡泊功利聞名,年輕時也做過官,很快辭去,在會稽郡山陰縣一個叫做東山的地方醉于林泉,隱而不仕,與王羲之等名人為友,要么出門漁獵,要么關門寫字吟詩。朝中屢有征召,謝安堅辭不就。一直等到在朝廷里供職的謝氏家人全都故去,他才出山,畢竟亂世之中,大家都有義務為國家出力。謝安懂音樂,善書法,博學而多才,當時人稱“江左風流宰相”。的確,史籍里兩晉宰相多而留有好名聲的不多,權高位重又能夠風流儒雅、才華橫溢的更屬于鳳毛麟角。毛澤東說:謝安文治武功樣樣都行,既聰明又勇敢,功勞最大的有兩件事,一個淝水大戰(zhàn),一個拖住桓溫,“兩次大功是對維護統(tǒng)一的貢獻”[4]。謝安的故事說不完,但蘇軾另辟蹊徑,《水調歌頭》不寫其力挽狂瀾拯救危局經(jīng)天緯地之才能,而是寫其“中年”出世,鬢有秋霜,“親友難別”,只以“絲竹緩離愁”的尷尬,寫其功成又難退的惋惜和遺憾。謝安本來是準備回歸會稽的,不料后來抱病返京,不多年便去世了,規(guī)劃不周,理想未能實現(xiàn)。蘇軾選材視角獨特。以出世的態(tài)度做入世的事,這是謝安的人生哲學,也是蘇軾蘇轍的人生哲學。以儒家為主,吸取佛道長處,學佛而不厭世,學道而不輕狂,重儒又不迂闊。蘇軾蘇轍生前“夜雨對床”的愿景沒有實現(xiàn),原因很多,有經(jīng)濟的,有政治的,亦有心靈深處的矛盾與糾結?!捌鹞枧逵啊?《水調歌頭》),蘇軾自比仙人,渴望借酒飛升,但又擔心瓊樓玉宇的寒徹。真是天上人間,難以抉擇。表面是虛幻的情景,實際上是真真切切現(xiàn)實生活的不如意,憤懣里有留戀,“悲歡離合”中還有“千里共嬋娟”的祝福。“夜雨對床”誓約的長相守,則為一曲“千里共嬋娟”的人間大愛之歌,為后世人倫親情留下了一個至親至愛的范本。虛擬的“夜雨對床”之約也是蘇軾蘇轍后來顛沛流離官場傾軋至暗生活里的一道光亮,有了這一線希望,他們才能在生活的巷道里勇敢前行。
如前所述,“明月幾時有”(《水調歌頭》)寫于1076年熙寧年間。三年之后,即元豐二年(1079),蘇軾真正的霉運就開始了。蘇軾知徐州的時間是1077年,4月到徐州任上。到了1079年3月,44歲的蘇軾改為湖州知州,到任時間是4月20日。和先前在杭州、密州、徐州一樣,蘇軾也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打算,他不知道的是,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一群小人圍剿他的一張巨大的黑網(wǎng)正悄悄編成。種種罪名羅織,雞蛋里找骨頭,說蘇軾詩詞一共有百來首“譏訕朝政”“愚弄朝廷”“指斥乘輿”。尤其是刊載于《邸報》上《湖州謝表》幾句不求上進的牢騷話:“愚不適時”“老不生事”更是讓他們抓住了反對變法嘲笑新人諷刺皇上的把柄。一篇八股文帶來滔天大禍。7月份,禍從天降,蘇軾還蒙在鼓里。一開始,京都往湖州抓捕蘇軾派不出人,后來確定的抓捕人為皇甫遵,太常博士。接受任務后,他又帶了他兒子,還有御史臺兵丁兩名,星夜急行。幸好蘇軾的好朋友王詵知情后即刻派人前往商丘告知蘇轍。得到消息后蘇轍如遭晴天霹靂,火速派人給湖州蘇軾送信,讓他有個心理準備。蘇轍信使與皇甫遵展開了馬拉松競賽。京城到湖州直線距離690公里,這是抓捕小分隊要完成的路途。京城到商丘130公里,商丘到湖州570公里,合計820公里,這是王詵信使和蘇轍信使要完成的路途。按理說抓捕小分隊距離短,沿途驛站隨時提供最好的寶馬良駒,裝備精良,應該先到,可是中途出了點狀況,到潤州(鎮(zhèn)江)時皇甫遵兒子得病延誤了大半天,讓蘇轍的信使搶了先,提前半日到達。皇甫遵趕到湖州時間為7月28日,“頃刻之間,拉一太守,如驅犬雞?!?孔平仲《孔氏談苑》)。出事期間,湖州衙內(nèi)官員大都畏避不出,唯有掌書記張師賜敢在城郊持酒以別,王適、王遹兄弟亦送抵城外,而后他們又協(xié)助王閏之,將蘇軾全家20多口人送到千里之外商丘(南都)蘇轍處。文學史上無論古代還是近代都不乏兄弟失和的例證,我們見慣了“親兄弟,明算賬”,見慣了一場官司割裂了兄弟情。蘇轍的做法讓所有關系失和的兄弟姐妹羞愧。整個案件本來沒蘇轍什么事情,但他沒有選擇明哲保身,全身遠禍,而是第一時間沖到前頭。送走信使之后,即著手給神宗皇帝寫奏章,愿意免去自己的所有官職,為哥哥贖回一條性命。言辭之懇切,神宗也為之動容。他還冒死為哥哥蘇軾做無罪辯護:“臣竊思念,軾居家在官,無大過惡。”(《為兄軾下獄上書》)蘇軾蘇轍被稱為史上最親兄弟情,不但感動了我們,當時就感動了整個宋代社會。烏臺詩案40多人受到牽連而被貶斥、罰款,蘇轍從商丘通判貶為筠州(江西高安)祭酒。蘇轍先是把自家人護送到1500里外的江西,一路上男男女女20來口全靠蘇轍一個人跑前跑后,家里才安排好,又返回護送哥哥全家到貶謫地湖北黃州。我們都說蘇軾灑脫,敢做敢為,不為世事所累,豈不知有個弟弟為其鞍前馬后,遮風擋雨。脫脫《宋史》總結說,其二人無論進還是退,觀點總是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2]。
“轉朱閣,低綺戶”(蘇軾《水調歌頭》),中秋節(jié)和元宵節(jié)一樣,都和月亮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中秋節(jié)最大的習俗與習慣大概就是對月懷人了,即“佳節(jié)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或曰:“海上生明月”(張九齡《望月懷遠》)?!墩撜Z·子路》云:“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薄靶值茆奔词钦f手足之情親密無間,兄弟之間和悅相親,這一直是人們向往和津津樂道的,也是傳統(tǒng)文化推崇的。蘇軾蘇轍嘉祐四年 (1059 )同舟出蜀即有互相唱和詩,直到靖國元年(1101 )去世這一年奉旨北歸,累計時長43年,其間無論是久不謀面還是剛剛見面,詩歌唱和從未間斷。蘇軾寫給蘇轍的有作于1078年的《中秋月寄子由三首》《中秋見月和子由》,蘇轍也有作于1078年8月15日的《中秋見月寄子瞻》,作于1063年的《寒食前一日寄子瞻》,等等。1062冬末,蘇軾在岐下為官,年終想回家又回不去,就寫了三首題目很長的詩寄給他的弟弟。嘉祐六年(1061),蘇軾應制科入三等,當年履大理寺節(jié)度判官職,懷著致君堯舜的理想踏上征程,12月24日抵鳳翔(陜西)。頂頭上司叫宋選,鳳翔知府,蘇軾對他十分仰慕,從他身上學到了不少好東西,如勤勉務實等。宋選對蘇軾這個年輕人印象很好,初出茅廬,踏實肯干,宋選也給了他很多照顧,幾年間兩個人合作甚佳,政績不錯,創(chuàng)作也好。三年期滿蘇軾創(chuàng)作了130多首詩歌,尤其著名的《鳳翔八觀》。他在這里疏浚修理了鳳翔之眼東湖,抗旱賑災赤腳祈雨,改革弊政,改革陋習,人們稱這個剛剛出道的年輕人為“蘇賢良”。
嘉祐七年(1062)蘇軾是在鳳翔一個人過的年。欲回京都汴梁陪父親和弟弟而不得,想到故里眉山節(jié)日里淳樸的民風,便提筆創(chuàng)作了《故為此三詩以寄子由》,借寫家鄉(xiāng)風俗聊以抒發(fā)思念之情。往往離開故土,才會產(chǎn)生鄉(xiāng)情,才會更深刻地領略故鄉(xiāng)節(jié)日風俗的美。寫歲暮之習俗后,轉年即嘉祐八年 (1063),他們又寫了關于過年的唱和詩。眉州風俗正月初七(人日)傾城而出到蟆頤山游玩,山上有蜀中名觀蟆頤觀,蘇轍先寫了反映蟆頤山郊游的《踏青》《蠶市》,蘇軾依次依題目寫了著名的和詩。元祐七年(1092),蘇軾57歲時達到人生峰巔,8月份揚州召還,11月份遷端明殿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一年之中幾個月內(nèi)連升三級。蘇轍也于前一年升任門下侍郎(副宰相)。次年元宵夜,他們在京城與皇帝以及群臣宴飲游樂,觀燈賞曲,蘇轍有《次韻子瞻上元扈從觀燈二首》。一生中蘇軾蘇轍寫給對方的詩分別都超過了100首,寫節(jié)日風俗包括生日的占有很大比例。元符二年(1099),這是蘇軾去世前兩年,蘇軾于儋州寫了《以黃楊木柱杖為子由生日之壽》,不但有兩首賀詩,還有祝賀禮品,愈見兄弟情深。前一年即1098年蘇轍生日時,蘇軾送一塊類似小山的沉香木,并寫了《沉香子山賦》,蘇轍也寫了《和子瞻沉香子山賦》。這時兄弟倆一在海南,一在嶺南。陸放翁《老學庵筆記》記載,紹圣四年(1097),章惇心血來潮搞文字游戲,依據(jù)偏旁,子瞻貶儋州,子由貶雷州。海南元宵節(jié)亦有詩作,儋州不是杭州,在儋州元宵節(jié)蕭索冷清,但他們當?shù)闷鸱比A,經(jīng)得了落寞。他們唱和內(nèi)容相當廣泛,舉凡身體胖瘦,飲食怎樣,天氣冷暖,心情好壞,洗頭沐浴,起居問候,亦有官場順否,作詩體會,修身之道,其中涉及月亮意象的又不少。蘇軾詞有340多首,像“明月幾時有”《水調歌頭》)這樣直接點題亦或間接點題寫“月”的有70多首。故鄉(xiāng)歸去千里之外,遙不可及,瓊州海峽巨浪滔天,幸虧有天上的月亮和筆下的詩歌聊以寄托情懷。把酒祭月,地上之人與月宮里的嫦娥相望,寂寞嫦娥屬于親人的化身??鞓吠?,苦難同當,燈依舊,人長久,鄉(xiāng)風鄉(xiāng)俗最相親。蘇軾蘇轍血脈相連,惺惺相惜,是兄弟,亦是朋友、同道與知音。
蘇軾蘇轍《水調歌頭》里描述的兩個人詩酒相從不拘形跡的生活令所有人羨慕,不必揣摩上司心理,不必看皇帝臉色,可以完全放飛自我。這樣安居樂業(yè)可以久留的“佳處”到底有沒有,有又在何處呢?“吾生如寄耳”(《過淮》),出于不可控的因素,蘇軾顛沛流離,難得片刻安穩(wěn)?!吧n梧煙水斷歸程”(《江城子》),“富貴良非愿,鄉(xiāng)關歸去休”(《予喜讀淵明<歸去來辭>》),作品里出現(xiàn)“歸”字之多,古代詩人中除了陸游,非蘇軾莫屬。蘇軾詩詞里出現(xiàn)“歸”字750多處,蘇轍詩詞里出現(xiàn)“歸”字420多處。哪里“寄”?何處“歸”?兩個問題屢屢出現(xiàn),四海為家,處處無家處處家。中國人講落葉歸根,當然是回歸巴蜀故地眉山老家最好,但功未成,身難退。蘇軾蘇轍作品多次表示回鄉(xiāng)之意,但始終沒有回鄉(xiāng)。我們認為,蘇軾蘇轍最大的長處就是,善把他鄉(xiāng)做故鄉(xiāng)。既然現(xiàn)實里的故鄉(xiāng)回不去,就要學會隨緣,故鄉(xiāng)是飄渺的,他鄉(xiāng)才是實在的,所謂“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蘇軾《定風波》)。這句詩的寓意可謂莊子式隨緣委命和陶潛式的自然遷化,是蘇軾對苦悶的審美化處理。
可以說,蘇軾“歸去”“輒遲留”的“佳處”(蘇軾《水調歌頭》)至死都沒有找到。通過現(xiàn)珍藏于旅順博物館蘇軾50歲時寫的行書《陽羨帖》知道,他正張羅買田陽羨(常州宜興),且早有陽羨定居之意。這念頭起源很早,1057年,他30歲參加汴京瓊林宴就和來自宜興的進士蔣之奇有“雞黍約”,將來“居陽羨”(《次韻蔣穎叔》)。宜興買田后,蘇轍在潁昌,還鼓勵哥哥去潁昌同住。1094年新黨得勢,元祐黨人全面遭殃。蘇轍被貶汝州時,恰逢哥哥南遷英州到此相會,弟弟帶著蘇軾看了當時屬于汝州的郟縣知名景點鈞天臺,相傳黃帝曾在鈞天臺向太上老君的化身廣成子求仙問道。兩人于鈞天臺北望蓮花山,余脈蜿蜒,與家鄉(xiāng)峨眉山極其相像,便生發(fā)終老歸于此之計?!叭氤忻?,四至九卿”(蘇軾《行香子》),蘇軾歷典八州(密、徐、湖、登、杭、潁、揚、定),先后居住過13個城市,每一個都是讓他喜歡并可以定居的城市,比如黃州,比如湖州。湖州雖然時間很短,不足一年,但也和杭州一樣令他魂牽夢繞,還有寫下“人間有味是清歡”(《浣溪沙》)的汝州,寫下“日啖荔枝三百顆”(《食荔枝》)的惠州等。在中國文化史上,蘇軾就是一個符號,一個四處流浪無可皈依的靈魂。
貶居儋州之年是1097年,在宋朝這是僅比死罪低一等的懲罰。2月19日,置家惠州,與大兒蘇邁處置后事,小兒蘇過隨行,子孫痛哭于江邊作別。5月,抵達梧州,聽聞弟弟蘇轍尚在滕州,相距僅250里。蘇轍三月份被貶謫,蘇軾4月17日得到詔命,兄弟倆此前全都不知。得此信息蘇軾異常高興,他們已經(jīng)三年不見了,決意行程加速,且以詩作信,派人快馬送于蘇轍。詩題《吾謫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聞其尚在滕也,旦夕當追及,作此詩示之》。日夜急行,11日追遇于滕州,同行至雷州時間為6月5日,6月11日兄弟分別,蘇軾渡海,再無緣相見。蘇軾北歸途中病逝于常州,時間為1101年7月28日,臨終最大遺憾:弟弟子由自貶謫瓊海以及北歸,一面都沒有見過,“此痛難堪”(蘇轍《春渚紀聞》)。從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我們知道,剛開始得病,蘇軾就給子由寫信,囑咐他“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第二年,子由依照哥哥遺囑將其葬于河南郟城縣鈞臺鄉(xiāng)上瑞里的一個箕形山坳里,還把三個侄子接來一起生活。宋人筆記“東坡歿后,二蘇兩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11年后即1112年蘇轍去世于許昌,被葬于蘇軾墓旁,兄弟倆再也沒有分開,“世世為兄弟”(蘇軾《獄中寄子由二首》)。雖說不是“歸去千里”的故鄉(xiāng),但也算實現(xiàn)了《水調歌頭》里說的退休后弟兄“相從之樂”的夙愿以及詩以怡情、歌以唱和、酒以忘憂的理想。蘇軾蘇轍墳在當?shù)胤Q“二蘇墳”,到了元朝,公元1350年冬,郟縣尹楊允到此祭祀,覺得缺點什么,遂于此置蘇洵衣冠冢,“二蘇墳”遂成“三蘇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