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紅忠 柯 抗/文
2014年6月27日,根據某建設公司股東會決議,股東葉某、李某均在原各出資2500萬元基礎上,各增資認繳注冊資本2500萬元。當天,葉某、李某分別向該建設公司賬戶轉款2500萬元,次日即將前述款項轉出。2015年10月16日,該公司股東變更為葉某、周某、熊某,變更后股東葉某出資為6000萬元,出資比例60%;周某出資2500萬元,出資比例25%;熊某出資1500萬元,出資比例15%。
2016年12月21日,該公司向羅某借款1000萬元,當天,羅某便通過銀行轉賬了1000萬元至該公司帳戶,公司向羅某出具借款收據。因該建筑公司未在約定的時間內歸還借款,羅某訴至法院,要求某建筑公司支付欠款本息,股東葉某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周某、熊某對葉某承擔連帶責任。
該案中,股東葉某、李某在公司增資過程中,先向公司帳戶存入資金2500萬元,又在次日將款項全部轉出,而依照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三)》(2020年已修訂,以下簡稱原《公司法解釋(三)》)第12條之規(guī)定,葉某、李某未經法定程序就將公司資金抽回,應當認定為抽逃出資。葉某、李某抽逃出資后繼而轉讓股權,關于受讓人周某、熊某是否需要與葉某、李某承擔連帶責任,產生了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債權人羅某無權要求周某、熊某對前股東葉某、李某抽逃出資的行為承擔連帶責任。抽逃出資不同于原《公司法解釋(三)》第18條的“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該條文不包含股東“抽出逃資”狀況下,由受讓股東與原股東承擔連帶責任,不能擴大適用。從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的體例上來看,對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和抽逃出資的責任分別規(guī)定在了不同的條款,再綜合其他幾個相關條款來看,未履行或未全部履行出資義務與抽逃出資是并列而非包含關系,在適用第18條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不宜作擴大解釋。從二者發(fā)生的時間來區(qū)分,以股東履行出資義務為分界線,抽逃出資通常產生在股東已經向公司繳納出資以后,而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通常出現(xiàn)在繳納出資以前或者過程中;從行為特征看,抽逃資金行為通常更具備隱蔽性,尤其是在公司已經通過法定機關驗資的情形下。原《公司法解釋(三)》第18條第1款規(guī)定的,受讓人承擔連帶責任的情形是股東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后轉讓股權,并未包括股東抽逃出資的情形,嚴格依照文義理解更契合該條款的精神,股東抽逃資金后轉讓股權的,債權人不能直接適用該條款要求受讓股東承擔連帶責任。故在本案中,即使周某、熊某知道原股東葉某、李某存在抽逃資金的情況并受讓股權,債權人羅某也無權要求周某、熊某與原股東承擔連帶責任。
第二種意見認為,羅某有權要求周某、熊某承擔連帶責任。股東抽逃出資與股東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其行為性質及對相關交易主體利益的影響相同,都屬于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范疇。原《公司法解釋(三)》第18條第1款規(guī)定了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即轉讓股權的,受讓人對轉讓股東的出資責任承擔連帶責任。出資義務不履行包括拒絕出資、不能出資、虛假出資和抽逃出資;未全面履行可分為延遲出資、出資不實、瑕疵出資。抽逃出資是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一種具體形態(tài),抽逃出資是其下位概念而被涵蓋。[1]參見鄭曙光:《股東違反出資義務違法形態(tài)與民事責任研究》,《法學》2003年第6期。故本案可以直接適用原《公司法解釋(三)》第18條的規(guī)定,原持股人葉某、李某抽逃出資后轉讓股權,受讓人周某、熊某對此知曉,債權人羅某有權要求周某、熊某和葉某、李某,在抽逃出資的范圍內承擔連帶責任。
第三種意見認為,雖然股東抽逃出資與股東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兩者都破壞了公司資本應當充足的原則,侵蝕了公司償債能力。且對于受讓抽逃出資的公司股權和受讓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公司股權這兩種形態(tài)的瑕疵股權,受讓股東的注意義務與責任承擔存在著相似性,如果受讓方對原公司的股東出資情形未能盡到審慎核實義務或者未支付股權合理對價的,則受讓股東應當與抽逃出資的股東對公司債權人承擔連帶補充清償責任。但按照目前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規(guī)定,對抽逃資金的瑕疵股權轉移后受讓人責任承擔的認定,并不能當然適用原《公司法解釋(三)》第18條的規(guī)定。本案中債權人羅某提起訴訟時,在沒有明確法律規(guī)定此種情形受讓股東責任承擔的情況下,人民法院直接適用上述第18條規(guī)定作出受讓股東承擔連帶責任的判決,雖然并不完全符合第18條規(guī)定的適用情形,但是從實體處理結果上看,符合立法本意,實體處理并無不當,本案應該作出不支持監(jiān)督申請的決定。
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理由如下:
1.從定義來看,二者內涵不同。原《公司法解釋(三)》第12條通過列舉與界定相結合的方式,規(guī)定了抽逃出資的概念,除列舉的三種抽逃出資情形以外,凡是公司成立后,未經法定程序而將其出資抽回并且損害公司權益的,均為抽逃出資行為。而出資義務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是指出資人在公司成立或增資過程中未按照法律規(guī)定、協(xié)議約定或者公司章程向公司及時履行相應的資本給付義務。從發(fā)生的時間順序來看,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與抽逃出資發(fā)生在不同的階段,出資義務不履行或未全面履行是出資給付過程中的瑕疵,而抽逃出資是存在于資本維持過程中的瑕疵。
2.從行為性質上來看,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是在公司成立或者增資的過程中,未按公司章程履行按時足額繳納認繳出資額的義務,是對其他股東的違約行為;而抽逃出資是對公司資產的侵害行為,出資一旦到達公司賬戶后,就成為了公司的獨立資產而與出資股東分離,股東不經過法定程序,將其抽回,是對公司的侵權行為。
3.從法律條文體系來看,原《公司法解釋(三)》第13、18條的適用情形表述為“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從司法解釋的條文體系分析,瑕疵出資的相關規(guī)定被分別表述為兩種情形: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相關的條文規(guī)定在原《公司法解釋(三)》第8、9、10、11、13、19條;抽逃出資相關的條款為第12、14條。故在司法解釋將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和抽逃出資明確加以區(qū)分、并對兩種行為分別作出相應規(guī)定的體系下,原《公司法解釋(三)》18條的適用情形僅表述為“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不能當然直接適用于抽逃出資的情形。
1.基于受讓人是現(xiàn)任股東,享有股東權利對應著對公司履行足額出資的義務。股東足額履行了出資義務是公司法賦予股東有限責任保護的前提。對內而言,受讓人基于股東身份可以對公司行使資產收益、參與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的權利,與此對應,股東應該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維持其持有股權的完整性,從而使得公司資本保持充足。股權轉讓是對該轉讓股份上對應權利和義務的概括轉移,隨著股東資格一起轉讓的,不僅僅是標的股權所代表的權利,附隨的對公司的出資義務亦隨之轉移給了受讓股東。前股東將出資注入公司后未經法定程序抽回,造成公司資本缺失。受讓人對此知道,仍然放任股權瑕疵存在,而沒有消除瑕疵,并以繼受的方式成為該瑕疵股權的所有者,受讓股東沒有履行保持公司資本充足的義務而又對公司享有股東權利。公司有權要求持有該股權的股東履行足額出資的義務以消除股權瑕疵和資本空洞。對外而言,資本是公司信用的對外宣示,對公司的債權人而言,有預測其債權保障界限的功能。資本確定、資本維持、資本不變三原則是貫穿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文本的原則和指引。債權人與公司進行交易的前提是相信公司資本充足而無瑕疵。在公司債務無法清償時,債權人可通過行使代位權直接越過公司,而向持有該瑕疵股份的“股東”主張在抽逃出資的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shù)牟糠?,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2.基于商事外觀主義。外觀主義是指由于主體存在外觀事實,該外觀事實導致權利對方對其產生信賴,并基于此信賴作為判斷并發(fā)生了相應的行為。受讓人因為受讓股份而成為了公司的現(xiàn)任股東,通過出資證明文件、股東名冊、工商登記信息等有關文書將其股東身份信息記錄在其中,而上述文書又通過國家工商管理機關的登記注冊和向包括債務人在內的不特定社會公眾的權利公示,從而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對公司債權人來說即構成了外觀事實。債權人了解股東身份以及公司出資情況的途徑即是上述有關披露的文書,依據上述公示公信的文書而做出與該公司交易等行為即是信賴利益,應受到法律的保護。其繼受的現(xiàn)任股東對前手股東抽逃出資的情況主觀是知道的,那么成為瑕疵股權所有者系其主觀選擇為之。受讓人對于公司債權人等社會公眾而言就是該公司股權的出資義務主體,由其對公司債務在補充賠償責任范圍內承擔連帶責任能夠使公司的債權人、交易相對人的信賴利益得到保護。且原抽逃出資的股東因為轉讓股權而從名冊或其他登記簿上變更,債權人沒有義務去查詢原始抽逃出資的到底是誰。如果在商事交易中,苛以債權人過重的義務,那么債權人在和公司進行交易之前就要事無巨細地進行審查,不僅增加了債權人的負擔,也增加了交易風險和成本。
一般而言,股東轉讓股權時,有如實告知受讓人的義務;公司同意轉讓或協(xié)助辦理股權轉讓手續(xù)時,也有如實告知受讓人轉讓股東股權出資情況的義務。同時,受讓方也有主動要求轉讓股東及公司,披露轉讓人股權出資情況的審查義務。股權受讓人應當采取必要合理措施對受讓股權的出資情況盡到審慎的注意義務,在形式上審查其受讓股權是否屬于瑕疵股權且保留審查證據,否則就會因未盡到一般的審慎核查義務,而被推定為對其受讓股權的出資情況,主觀狀態(tài)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诖?,對受讓股權是否盡到了形式上的審查義務,是判定其主觀上“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一個重要依據。除形式上審查義務之外,在具體案件中,受讓方對于“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主觀狀況還可結合受讓人和轉讓人之間的法律關系、經濟往來、是否支付對價等要素進行審查和判斷。如果股權交易存在明顯不符合常理的情形,且當事人無法作出合理解釋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受讓股東對抽逃出資是知道的,比如以明顯不合常理的低價轉讓或者約定轉讓對價但未實際履行等。
在本案審理期間,周某、熊某陳述,受讓案涉股權時,某建設公司并未提交該公司章程、工商登記資料、審計機構出具的驗資報告、銀行存款證明、股東出資證明書等文件供其審查,其亦未要求某建設公司提供上述文件。周某、熊某本應就其受讓的股權狀況進行審查,但其并未盡到上述公司法司法解釋規(guī)定的形式審查義務,對案涉股權屬于瑕疵股權至少持放任態(tài)度,故法院據此認定其應當知道葉某、李某抽逃出資的情況。
人民法院根據原《公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2款之規(guī)定,判決葉某對某建筑公司債務負有補充清償責任,并根據第18條第1款規(guī)定判決周某、熊某承擔連帶責任。周某、熊某認為判定其承擔連帶責任無法律依據,向檢察機關申請監(jiān)督。經審查,法院在認定受讓抽逃出資股權的周某、熊某責任時,徑行適用針對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轉讓股權后,受讓股東應承擔連帶責任之規(guī)定,未區(qū)分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與抽逃出資系兩種行為之不同,且不是包含與被包含關系,直接援引第18條第1款之規(guī)定對本案做出判決有不妥之處。但是,本案若嚴格適用原《公司法解釋(三)》第14條第2款“公司債權人請求抽逃出資的股東在抽逃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shù)牟糠殖袚a充賠償責任、協(xié)助抽逃出資的其他股東、董事……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周某、熊某只是受讓了葉某、李某抽逃出資后的股權,不屬于協(xié)助抽逃出資,則只能認定葉某、李某對某建筑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熊某、周某承擔連帶責任無法律依據,也有不妥之處。
經過上述分析,基于權利義務對等原則和商事外觀主義,受讓人在抽逃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shù)牟糠殖袚B帶賠償責任具有一定法理依據。但是根據現(xiàn)行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的明文規(guī)定,僅能認定葉某對某建筑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熊某、周某承擔連帶責任并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且法院在作出裁判時只能參照適用原《公司法解釋(三)》第18條第1款來解決股東抽逃出資后轉讓股權案件中受讓股東的責任承擔問題。受讓股東往往難以息訴服判,以生效判決適用法律錯誤為由申請檢察監(jiān)督,承辦人作出不支持監(jiān)督申請的決定之后,也還需要做大量的釋法說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