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代建窯匠人獨創(chuàng)的黑釉茶盞——建盞,其本真之美是通過胎骨、造型、釉色和裝飾等方面來進行闡述的。
關(guān)鍵詞:建窯;建盞;本真之美
建盞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日本鐮倉稱名寺住持劍阿(1261—1338)的信函中,當時所指的建盞為兔毫盞及黑釉茶盞。而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建盞的內(nèi)涵也發(fā)生了變化,涉及地域、造型、原礦胎、原礦釉等,因此如今所說的建盞為建窯或建陽當?shù)厣a(chǎn)的各類原礦釉色茶盞的總稱,其他地域生產(chǎn)的建盞則被列入仿建窯建盞。建盞的品種有兔毫釉、鷓鴣斑釉、曜變釉、單色釉(青釉、醬釉、烏金釉、茶末綠釉、柿紅釉、紫金釉、芝麻釉、灰皮釉),以及人工點畫的釉(鐵銹斑、西瓜紋、白點鷓鴣斑、黃點鷓鴣斑),這些釉色自然天成、美妙絕倫,是中國瓷苑中一朵盛開的奇葩。其藝術(shù)特點是單色釉低調(diào)深沉、裝飾釉渾然天成、兔毫釉古樸絢麗、油滴釉靜謐靈動、曜變釉幽玄如幻。可以說,建盞之美,美在胎骨、形體、釉色和裝飾,這種美是獨特、內(nèi)在的,為本真之美。特別是曜變建盞,更是宋代建窯匠人窮其一生智慧和心血的獨創(chuàng)之作,它把建窯黑瓷推到歷史的巔峰,令人驚嘆。
一、凝重渾厚胎骨美
建盞之美,最重要的是胎、釉、形三者的完美結(jié)合,拋開胎骨去談釉色和造型是沒有意義的。建盞的胎是鐵胎,具有古樸、粗獷、凝重、渾厚之美感,其特征為重如鐵、聲如磬,是支撐起建盞形體美的主要元素。若把建盞擬人化,那么,它的形相當人的身材,釉相當于人的衣服,胎則相當于人的膚色。因此,人美不美看身材,看穿什么樣的衣服,這是外貌的美;顯不顯膚色,這是氣質(zhì)的美;再加上人的修養(yǎng),就是品質(zhì)之美。誠然,建盞的美亦如此,而與茶相結(jié)合,就構(gòu)成了建盞的精神之美。在筆者看來,建盞的胎具有一種樸實無華的美,卻很容易被人們所忽視,人們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其華麗的釉色和雅致的造型上。從遺存的古代建盞作品來看,大多數(shù)存在著變形、針眼、起泡、裂紋等情況,能夠完整傳世的精品可謂少之又少,由此可以看出胎對形和釉的影響是何其之大。眾所周知,建盞的燒成溫度在1300℃以上,胎骨要經(jīng)受如此高溫的洗禮,必然會產(chǎn)生諸多的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其難度不亞于釉的配制。建盞的精美程度在當時所有的窯口里可謂獨樹一幟,這主要得益于其胎體含鐵量對釉面花紋起著關(guān)鍵性的影響作用。據(jù)觀察,其他各窯口的胎體含鐵量都不如建窯高,多數(shù)為白胎、灰白胎或灰黃胎,有的在白胎上刷含鐵量高的化妝土,看上去感覺像建盞的鐵胎,但實際上相去甚遠,這種情況在北方窯口中居多。古代建盞的胎使用的是建陽水吉特有的地域材料,建盞的鐵胎在高溫燒制時對釉的含鐵量有補益作用,有助于斑紋的形成和?;拱呒y更加厚實與質(zhì)密,色彩富于變化,讓人感覺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氣質(zhì)美,此乃建窯匠人因材施藝的結(jié)果。
二、優(yōu)雅端莊形體美
宋代建窯是一座專門燒制黑釉茶盞的南方著名窯場,其產(chǎn)品專供“點茶”“斗茶”使用。產(chǎn)品造型以茶碗、茶盞為主,少量兼燒市場和生活的必需品,其中花瓶、花插、壺、行爐、罐等實用器也是當時市場流通的產(chǎn)品。宋代茶碗、茶盞的造型簡約美觀,一般口徑在15厘米以上為大型,在10厘米左右為中型,在10厘米以下為小型。依約定俗成,中小型稱盞,大型叫碗。建窯的碗盞根據(jù)特征,主要分為束口、撇口、敞口、斂口四大類型。這些碗盞采用粗獷的胎土制作成形,最初的形體笨拙敦厚,但宋人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他們將口部加大、底足變小,從而在視覺上形成一種端莊秀美之感,但這種做法具有不穩(wěn)定性。為了規(guī)避這種不穩(wěn)定性,智慧的宋代匠人使用盞托托之,這樣一來,不但增加其形體組合之美,又使建盞穩(wěn)重如山。更令人驚嘆的是,宋代建盞的造型高度與直徑之比,基本接近于國際公認的黃金分割比例——1∶1.618,這種形體比例使得建盞造型具有一種俊秀挺拔、端莊典雅之美。
宋代建窯束口碗盞的腹部有深淺之別:較深的民間俗稱深斗式,其口徑與通高的比例約等于或小于2∶1,如一件束口盞,口徑12.6、通高7.3、足徑3.9厘米,通高略大于口的半徑,為標準式樣,形體飽滿,是宋代茶飲的上乘器具;較淺的民間俗稱香爐式,其整體造型如半球狀,渾圓敦實,口徑與通高的比例等于或略大于2∶1。
宋代建窯撇口碗盞的腹部也有深淺之別:腹部較淺的,民間俗稱喇叭式,口徑與通高的比例約為2∶1。腹部較深的民間俗稱斗笠式,造型較為挺拔,口徑與通高的比例大于2∶1。
宋代建窯斂口碗盞的腹部也有深淺之別:腹部較深的,口徑與通高比例略小于2∶1,民間俗稱盅式;腹部較淺的,口徑與通高的比例等于或略大于2∶1,民間俗稱壓手式,這兩種斂口碗盞的產(chǎn)量較大。此外,還有兩種斂口造型:一種口沿內(nèi)斂,腹部較深而豐滿,足為臥足,民間俗稱缽式,口徑與通高的比例約為2∶1;另一種斂口式,口沿微內(nèi)斂,腹直,底足為高足,俗稱高足式,口徑與通高比小于2∶1。
宋代建窯敞口碗盞,口沿腹部仰八字外開,口徑與通高的比例多大于2∶1。
在上述這四類造型中,以束口碗盞最具特色,是建窯獨創(chuàng)的經(jīng)典造型。束口碗盞不僅在造型上可以防止坯體變形,而且還能夠使形體產(chǎn)生線條變化,提升其造型美感,同時也能夠讓“斗茶”時注水或“打茶”時水花在盞中迂回而不會濺出。這種造型不僅美觀且兼具實用功能,深受宋代帝王、文人士大夫和老百姓的喜愛和推崇,因而成為不可或缺的一代名器。
三、自然天成釉色美
釉色是建盞的核心,也是能夠觸動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所在,它是點茶觀盞看湯時所產(chǎn)生的意趣和幻化的效果。建窯產(chǎn)品乍一看都是黑色的,但仔細一瞧,每只建盞的花紋和釉色都各具特色、千變?nèi)f化,甚至可以說是五顏六色的。如此形容,或許大家會感到吃驚,但筆者必須強調(diào)一點,這是建立在建盞的黑色底色之上的,其表現(xiàn)形式,可以是一只盞五顏六色,即曜變;也可以一窯五顏六色,即所出產(chǎn)品具有黑、綠、黃、紅、褐、銀、藍等外觀色彩。影響建盞顏色和花紋的產(chǎn)生主要是其釉藥配方和燒成工藝,建盞的釉屬鐵系結(jié)晶釉,鐵既是結(jié)晶劑也是發(fā)色劑;燒制的窯是南方特有的龍窯,建盞在這種窯爐中燒制,受火候與氛圍的影響,燒制出來的產(chǎn)品花紋和釉色不盡相同,甚至是千差萬別。但這種花紋貴在不是人工雕琢,而是自然天成的,因此每只建盞的產(chǎn)生都具有“天人合一”的藝術(shù)效果,它的產(chǎn)生與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理念不謀而合,這也是建盞的獨特價值所在。因此,根據(jù)這種千變?nèi)f化的花紋特征和釉色特點,大體可將建窯建盞分為兔毫釉、鷓鴣斑釉、曜變釉、單色釉(青釉、醬釉、烏金釉、茶末綠釉、柿紅釉、紫金釉、芝麻釉、灰皮釉),以及人工點畫的釉(鐵銹斑、西瓜紋、和尚點、白點鷓鴣斑、黃點鷓鴣斑)五大類型十六種釉色,其單獨釉色具體還可進一步細分??梢哉f,建窯黑釉品種豐富多彩,其中尤以曜變、鷓鴣斑、兔毫最為名貴,也是點試茶家和收藏家的最愛,受到前所未有的熱捧。
以下重點介紹建窯建盞主要釉色的面貌特征。
(一)纖細條達兔毫紋
在五代、宋、元時期,兔毫盞被廣泛應(yīng)用于“點茶”和“斗茶”,也是文人墨客最喜歡吟詠的一類茶盞。兔毫釉,顧名思義,指的是在黑色底釉上生成的纖細條達的花紋,如同兔子身上的毛發(fā),這種花紋有時類似水稻的葉子,因此被日本人稱為禾目天目。在日本小山富士夫所著《天目》一書中,將中國古代建窯的兔毫茶盞都改稱為禾目天目,天目指的是黑釉茶碗。這主要源于中日文化的差異,以及建窯茶盞在日本的演變過程。兔毫釉的紋理與色彩主要源于鐵的結(jié)晶以及窯內(nèi)氣氛的灼燒所致,因此生成各種不同面貌的兔毫產(chǎn)品,可以說每只建盞都不一樣,這是建窯最為神秘的地方,也是最受收藏家青睞的地方。在古代文獻中還記載有異毫與毫變,這又是兔毫釉的不同品種。我們回到這兩個詞的語義中去感受其不同之處,如宋人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記載:“然毫色異者,土人謂之毫變盞,其價甚高,且艱得之。”這里的信息告訴我們兔毫顏色發(fā)生了奇異的變化,人們把這種異常的自然現(xiàn)象,稱之為毫變,即兔毫中的曜變,它的價格很高,而且很難買得到。這里必須說明的是,曜變根據(jù)花紋形態(tài)分為兩類:一類為兔毫類曜變,另一類為鷓鴣斑類曜變。那么異毫又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也從原文中感受一下,如宋徽宗“以惠山泉建溪異毫盞,烹新貢太平嘉瑞茶,賜蔡京飲之”,在這里,異毫的異指的是不相同、有差別,也就是說這只兔毫盞里有不同形態(tài)的兔毫出現(xiàn),而建窯窯址也有與之形態(tài)相同的瓷片出現(xiàn)。這種異毫實際上是在未燒的兔毫釉上采用人工描繪上去的另外一種釉,在燒成后產(chǎn)生自然形成與人工點畫的兔毫對比,從而得到異毫的實際效果,故而其所燒的盞稱之為異毫盞。
(二)點滴如珠鷓鴣斑
在宋代建窯產(chǎn)品中,從花紋識別來說,尚且存疑的是油滴和鷓鴣斑。油滴一詞源于日本,而中國宋、元、明、清的文獻資料中從未提及。油滴是日本人對具有像油一樣漂浮在水面上的斑紋的茶盞之命名,這類油滴盞主要是中國宋元時期燒制的,如今部分被收藏在日本各大博物館內(nèi),其中既有建窯的油滴茶盞,也有北方窯口的油滴茶盞。其特點:1.建窯建盞的油滴有動感,其斑點可以由小變大或由大變小,從茶盞口沿往下流淌;而北方油滴沒有動感,斑紋沒有流淌現(xiàn)象,其斑紋多數(shù)大小勻稱、比較圓潤;2.建窯建盞的釉會流動,形成上薄下厚的流釉現(xiàn)象;而北方油滴盞的釉不會流動,厚薄一致;3.建窯建盞為鐵胎,而北方窯口的油滴多為白胎。但南北方油滴最大的相似之處就是斑點呈圓形或橢圓形。
那么,中國古籍當中經(jīng)常提到的鷓鴣斑茶盞的斑紋又是什么樣的呢?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禽》中記載:“鷓鴣大如竹雞而差長,頭如鶉,身紋亦然,惟胸前白點正圓如珠,人采食之。”這里提到胸前白點正圓有點像珠子的斑紋,與日本文獻當中提到的油滴斑紋幾乎吻合。后來為進一步取證,我們又專程前往建陽觀看鷓鴣鳥的羽毛斑紋,確認了鷓鴣鳥胸前的白點確實正圓如珠,不過其胸前的白斑向腹部和翅膀過渡為黃色斑紋或褐色斑紋。有的鷓鴣鳥,脖子也有褐色斑紋,只不過斑紋已不是圓形,而是根據(jù)脖子形狀發(fā)生流淌成塊狀斑紋。但無論如何,鷓鴣鳥胸部、腹部、翅膀的圓形或橢圓形斑紋與日本人所稱的油滴狀斑紋極為相似。在建窯黑釉瓷中,自然形成的斑紋形態(tài)無非分為兩類:一類是纖細如毛狀的謂之兔毫紋,已無爭議;另一類是圓點如珠狀的,則應(yīng)該是五代宋初文獻當中所提及的鷓鴣斑。因此可以得出結(jié)論,建窯鷓鴣斑建盞即是日本人命名的油滴茶盞的一種。日本人命名的油滴茶盞包括建窯油滴茶盞和北方窯口的油滴茶盞,由于北方窯口的油滴茶盞在我國古籍中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因此無法確定是否也叫鷓鴣斑茶盞。我們從日本《天目》一書中“星建盞”“油滴茶盞”的記載可以知曉“星建盞”的斑紋為較小圓形點滴,油滴斑紋為圓形或橢圓形,有大有小,但不論怎么說,都比“星建盞”的斑紋要來得大?!靶墙ūK”、油滴建盞的斑紋大小與釉的組成與還原氧化的燒成制度有關(guān),因此,鷓鴣斑形狀有大小之分,大的正圓如珠,小的如點滴。五代宋初陶谷編寫的《清異錄》中記載:“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因展蜀畫鷓鴣于書館。江南黃是甫見之,曰:‘鷓鴣亦數(shù)種,此錦地鷗也。”也就是說,鷓鴣鳥也有好幾種,這款為錦地鷓鴣斑盞,那么鷓鴣斑就有錦地鷓鴣斑(其實就是曜變)、金色鷓鴣斑,還有如銀白色鷓鴣斑、紅色鷓鴣斑、褐色鷓鴣斑、黃色鷓鴣斑、綠色鷓鴣斑,再加上人工點制的白色、褐色鷓鴣斑(這兩個后面再論述)等,其中收藏于日本的曜變天目最為名貴(為了不讓人誤解,還是沿用日本的叫法),被稱為“人間國寶”,成為建盞藝術(shù)的最高寫照。
(三)如幻如錦曜變紋
宋代建窯頂級的建盞作品——曜變茶盞,如今被收藏在日本博物館內(nèi),“曜變”一詞作為建盞的稱呼,也始于日本。目前被公認的曜變建盞,全世界只有三只半,三只在日本,半只在中國,還有一只被稱為亞曜變,也收藏在日本。在日本的那三只曜變建盞,分別收藏在靜嘉堂文庫美術(shù)館、藤田美術(shù)館和大德寺龍光院,并且傳承有序。收藏在靜嘉堂的那只曜變建盞,源自美濃稻葉家的阿福。相傳阿福在德川家做德川家光的乳母時,不僅帶去了稻葉家的曜變建盞,而且還讓家光繼承了家康將軍之位,后來德川家又把曜變建盞還給她,由她傳給自己的稻葉家子孫。1918年(大正七年),由稻葉家轉(zhuǎn)入小野哲郎之手。1924年(昭和九年),小野哲郎又易主給巖崎家(三菱),藏于巖崎家之靜嘉堂文庫美術(shù)館內(nèi)。據(jù)記載,1924年巖崎家族以16.7萬日元拍得此盞,在當時相當于125公斤的黃金。藤田美術(shù)館的那只曜變也是由德川家康傳給其子德川賴房的,1918年,德川家族易主給藤田平太郎,藤田平太郎以5.38萬日元購得此盞,在當時相當于40公斤的黃金。大德寺龍光院的那只比較神秘,也是最具禪性和佛性的一只茶碗。大德寺創(chuàng)建于日本鐮倉年間,由一休老和尚接任住持后重建寺院,一休又把他的思想傳給了他的弟子村田珠光,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因此也開啟了大德寺與茶道的淵源。日本的茶圣千利休是村田珠光的徒孫,他繼承了村田珠光和武野紹鷗的衣缽,并與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一起大力相助大德寺,促進了大德寺的繁榮與發(fā)展,逐漸成為茶道的中心。因此,寺院中也收藏有大量珍貴的唐物,曜變建盞就是其中一件,它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以低調(diào)神秘的面紗藏匿于此。曜變建盞在中國只有一只僅存四分之三的殘器,2010年在杭州建蘭中學工地出土,那是南宋臨安古都城所在地。這里曾經(jīng)上演著從帝王到王公大臣,從詩人到文人墨客,從引車賣漿販夫走卒到一日無此君的比屋之飲,無不滲透著昔日飲茶和“斗茶”的繁華景象。這三只半的曜變建盞,其共同特點在于:造型都是標準的束口盞,底色青黑,外壁幾乎沒有斑紋。盞內(nèi)斑紋圓潤有大有小,或聚,或連,呈散點分布,有的也呈帶狀分布,褐黃色斑點,像玉蟲一般,隱匿在深邃的黑釉表面,其斑紋邊緣呈現(xiàn)極度深藍色、深綠色、深紫色光圈,這些光圈如同寶石一般分布在盞中,給人以耀眼的光芒,如同深邃玄奧的宇宙星空。其形態(tài)有的像隕石墜落一樣,劃破那空靈、靜謐、深邃、玄奧的夜空,極其罕見,被冠以“人間國寶”等美稱。靜嘉堂文庫美術(shù)館收藏的那只曜變建盞在日本公認排名第一,藤田美術(shù)館藏品排名第二,大德寺龍光院藏品排名第三。15世紀,日本足利將軍的唐物侍奉官能阿彌、相阿彌寫下了一部唐物收藏指南《君臺觀左右?guī)び洝?,其中對建盞做以下評價:“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玉白之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油滴,第二重寶,五千匹絹;兔毫,三千匹絹。”由此可見,日本足利將軍的侍奉官對曜變建盞的評價是何等之高啊!這一點直至現(xiàn)在也未曾改變。
(四)低調(diào)不可或缺的單色釉
單色釉在建窯的瓷器發(fā)展進程中是比較低調(diào)的,建窯創(chuàng)燒于晚唐五代,興盛于兩宋,元中后期走向衰亡。早期燒制青釉瓷,以仿越窯為主,采用疊燒法。五代至宋初,開始燒造黑瓷,采用漏斗形匣缽,一器一匣正置仰燒,此時已從青釉瓷發(fā)展到醬釉瓷,接著從醬釉瓷發(fā)展到茶葉末,然后再從茶葉末發(fā)展到黑瓷。由于在燒制過程中受溫度和氣氛的影響,又產(chǎn)生烏金釉、灰皮釉、柿紅釉、紫金釉、芝麻釉等。其特點是以鐵為發(fā)色劑,以氧化鈣或草木灰為助熔劑,釉色泛青泛綠。醬釉是在青釉瓷的基礎(chǔ)上增加鐵的含量,釉色黑中泛紅,多半為中性焰或氧化焰燒成。茶葉末釉色澤呈黃綠色,如茶葉末,釉從口沿向下流淌,厚處為黑色。烏金釉的釉色一般紺黑或青黑,溫度低于兔毫釉和油滴釉,口沿有時會出現(xiàn)一點析晶?;移び灾饕菧囟忍?,沒燒熟,釉色呈灰白。柿紅釉主要是因鐵后期氧化成紫紅色,如柿子紅而得名。紫金釉主要是鐵氧化成棕色,常帶有析晶晶體。芝麻釉主要是在黑色的底釉上有白色的晶體析出。因此,從單色釉的發(fā)展就可以看出建窯瓷的發(fā)展軌跡,它如同建窯的基石,沒有它,就沒有建窯的鼎盛與輝煌。因此,它也是建窯瓷器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類別。
(五)人工裝飾意趣美
在建窯瓷器中,有一類采用人工點畫的裝飾形式,如鐵銹花、西瓜紋、和尚點、白點鷓鴣斑、黃點鷓鴣斑等。這類裝飾是在黑色的底釉上采用點畫的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再入窯燒成,在特定的溫度下,使底釉與面釉融為一體。特別是鐵銹花裝飾,在宋元時期有很多窯口都采用類似的裝飾手法,如磁州窯、定窯、吉州窯、當陽峪窯、介休窯等。雖都貴為鐵銹花,但建窯的鐵銹花與其他窯口不同:1.胎體不同,建窯鐵胎是厚胎,其他窯口為白胎或灰白胎且多為薄胎;2.黑釉不同,建窯為結(jié)晶黑釉,常伴有兔毫紋,口沿有流釉,形成上薄下厚的垂流現(xiàn)象,其他窯口黑釉?;芎?,很光很亮;3.底釉與面釉融熔不如別的窯口自然。建窯的鐵銹花、西瓜紋、和尚點、黃點鷓鴣斑,其實都是同一種底釉和同一種面釉,唯一不同的是窯內(nèi)溫度和氣氛,以及點畫的形態(tài)。在溫度低的情況下,斑點比較規(guī)整,像和尚頭上被香火熨染的點,叫和尚點。點畫得比較自然、有點像鷓鴣斑的,就叫人工點鷓鴣斑。點畫的斑紋開始向下流淌成條狀斑紋,叫鐵銹花。點畫的斑紋流淌到盞底,形狀有點像西瓜皮上的紋,就叫西瓜紋。還有類似白釉點的鷓鴣斑,這一類是用白色乳濁釉點畫在黑色底釉上,紋飾如同鷓鴣鳥胸前的白斑,因此稱它為白點鷓鴣斑。為什么會有白點鷓鴣斑和黃點鷓鴣斑呢?那是因為宋代建窯自然燒成的鷓鴣斑很不穩(wěn)定,成功率低,完全是靠碰運氣。眾所周知,建窯作為官搭民燒的民窯,朝廷有命則貢,無命則止。由于自然天成的鷓鴣斑極為不可控,在這種情況下,若朝廷下訂單,建窯藝人該如何完成呢?倘若沒有按時完成,是要被責罰的。因此,建窯藝人就想出用乳濁的白釉人工點制燒成的鷓鴣斑來頂替,或用鐵銹斑的料來點制燒成的黃色鷓鴣斑來頂替。這兩類的盞在窯址里都有出土,而且底款都刻有“供御”的字樣,因此證明了人工點畫的裝飾釉模仿自然的物象,在當時也是被廣泛推崇的。
四、金扣、款識裝點之美
建盞粗獷古樸的胎體與美麗奇幻的釉色,在高溫燒成時,口沿的釉水會往下流淌,形成出筋的現(xiàn)象,叫露沿。這種露沿會把胎體泥土的顆粒顯露出來,與深沉的厚釉形成對比,從而產(chǎn)生一種美,叫作“枯槁之美”。這種美如同懸崖峭壁上的松樹,遭受極其惡劣自然條件的雕琢,仍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其口沿多飾以銅扣、銀扣、金扣,不但能夠彌補建盞口沿粗獷的缺點,還能形成不同材質(zhì)之美,這種美是精致、高貴、典雅的。與此同時,建窯產(chǎn)品中有的底足刻有“供御”“進盞”的款識,這是貢品的銘文,是官窯器的象征?!肮┯笔沁M貢給皇帝使用的,“進盞”是進貢給朝廷或皇宮使用的,其數(shù)量比“供御”款要多,因此“進盞”多為印章款,也有少量手刻款??钭R中的“供御”“進盞”通常以宋體楷書陰文的形式刻于底足內(nèi),構(gòu)圖飽滿、立體感強、大氣美觀。這種刻款在有意無意中形成了與繪畫藝術(shù)風格相類似的簽章形式,這種簽章方式無疑為建盞成為一件完美的藝術(shù)品平添了幾分光彩。
五、結(jié)語
建盞之美,在于胎,在于型,在于釉色,在于裝飾,這都是建盞的本真之美,是自然天成之美,也是建盞作為黑瓷的一種幽玄靜謐之美、一種寧靜追求的極致,也是宋代茶文化講究的茶色白宜黑盞的美學內(nèi)涵,同時也展現(xiàn)出它獨特幽玄空寂的藝術(shù)魅力與靈魂。
參考文獻:
[1]福建省博物館,MOA美術(shù)館,茶道資料館.特別展·《唐物天目》——福建省建窯出土天目之日本傳世的天目[M].1994:255.
[2]熊寥.中國陶瓷美術(shù)史[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258.
[3][宋]陶谷撰寫.清異錄[M].李益民等注釋,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5:84.
[4]滕軍.中日茶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5.
作者簡介:
陳其富(1970—),男,漢族,福建福州人。閩江學院美術(shù)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