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是一種在祭祀或者祭奠時表示哀悼或者禱祝的文體,也稱作悼祭文、傷悼文和哀吊文。此外,祭文以其用途和死者身份上的差異,又可以細分為祭文、哀詞、誄文、吊文四種主要文體[1]。狹義上的祭文專指以“祭某某某文”為名,以四言韻句,或者駢句、散句、駢散結合的方式創(chuàng)作的,用以祭祀表示悼念的應用文作品。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均屬于狹義祭文。
一、歐陽修祭文的創(chuàng)作分期
本文的研究對象選自于商務印書館2019年出版的《歐陽永叔文》,分別為:《祭尹師魯文》(1048年)、《祭蘇子美文》《祭資政范公文》(1054年)、《祭梅圣俞文》(1060年)和《祭石曼卿文》(1067年)。其中,《祭蘇子美文》無法準確查證創(chuàng)作時間,但能確定蘇舜卿逝世于慶歷八年(1048年),而歐陽修在得知其去世后就為之創(chuàng)作了祭文,故創(chuàng)作時間與蘇舜卿的逝世時間間隔不長,這里暫認為《祭蘇子美文》的創(chuàng)作時間為慶歷八年后不久。
用仕宦經歷來為創(chuàng)作分期,是常用的研究思路[2]。本文根據歐陽修的仕宦經歷,以嘉祐五年為節(jié)點(公元1060年)將其祭文創(chuàng)作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分別對應歐陽修的仕宦中期和后期。
嘉祐五年前,歐陽修原先坎坷的仕途逐漸暢通。歐陽修于慶歷八年離開滁州后,相繼移知潁州、轉禮部郎中、復龍圖閣直學士。[3]初從“山林”中走出來的歐陽修,保留了其貶官時期豁達開朗的心態(tài),同時懷有光明仕途帶來的樂觀心態(tài)。嘉祐五年后,歐陽修多次表現出了辭官歸隱的想法。據《歐陽修年譜簡編》記載:“治平二年(1065年)……正月,上三表二札子,乞外任。不允?!嗽?,以雨水為災待罪,三上表乞避位。不允。”[3]仕途的結束和步入暮年的消極心態(tài),讓歐陽修這個階段的祭文創(chuàng)作有著悲觀的傾向,同時也與逝者有了更多難以克制的共情感。
二、歐陽修祭文創(chuàng)作的思想情感轉向
(一)生死觀
歐陽修祭文創(chuàng)作中的生死觀存在從豁達到悲觀的轉向。
創(chuàng)作前期,作品中常表現出對死亡的自達、對誹謗的釋懷以及對好友的祝福。在《祭尹師魯文》中,歐陽修對尹沫“顏色不變,笑言從容”的處事心態(tài)表示:“子能自達,予又何悲?”[3]意為自己與尹沫一樣自達,不會感到悲傷?!都捞K子美文》中“嗟世之愚,掩抑毀傷。譬如磨鑒,不滅愈光”[4],意為世人對蘇舜欽的誤解和誹謗,如同鏡子的磨損,不會掩蓋蘇舜欽的光芒,這種面對苦難的態(tài)度可見其豁達。
創(chuàng)作后期,歐陽修的生死觀逐漸悲觀化。他屢屢對創(chuàng)作祭文的實際意義感到虛無:“凡今之游,皆莫余先,紀行琢辭,子宜余責”[4],表示撰寫祭文不是德行的標桿,而是一種責任,同時“送終恤孤,則有眾力”[4],更是悲觀地表示自己對友人去世無能為力,絲毫沒有了前期祭文的寬慰之感,而流露出失落與悲觀?!都朗湮摹穭t更為典型,歐陽修面對荒涼的孤冢感到空前的絕望,不由得悲呼:“今固如此,更千秋而萬歲兮,安知其不穴藏狐貉與鼯鼪?此自古圣賢亦皆然兮,獨不見夫累累乎曠野與荒城!”[5]十余年過去,歐陽修對于圣賢死后的想象已從“不滅愈光”的銅鏡變?yōu)椤把ú睾雅c鼯鼪”的荒冢,顛覆了原先豁達的心態(tài)。
(二)情感傾向
歐陽修祭文創(chuàng)作中的情感傾向存在從克制到外露的轉向。
創(chuàng)作前期,情感色彩微弱而克制。首先,從情感內容上看,歐陽修更傾向于就事論事而非情感宣泄。在《祭蘇子美文》中,歐陽修從世人對蘇舜欽的誤解,過渡到關于如何“識人”的議論,蘇舜卿充當著議論對象而非抒情對象。其次,從形式上看,四言的體式也限制了抒情表達?!都酪鼛燈斘摹分?,“子于眾人,最愛予文”[4]僅用“愛”一個字,很難表現喜愛的程度。同樣,《祭蘇子美文》中的“哀哀子美,來舉予觴”[5],也很難見得悲傷之深。反觀韓愈的抒情典范《祭十二郎文》,便打破了四言的固化體式,用多變的散句來抒情,更有利于情感的宣泄。
創(chuàng)作后期,情感色彩熱烈而張揚。首先,從情感內容上看,歐陽修開始從共情出發(fā)宣泄情感?!都烂肥ビ嵛摹分小爸^子仁人,自宜多壽;余譬膏火,煎熬豈久?事今反此,理固難知”[4],與韓愈在《祭十二郎文》中的情感態(tài)度極其相似:“孰謂少者歿而長者存,強者夭而病者全乎?”而這種寄托自身的抒情方式正表現了作者空前的深情。其次,從形式上看,漸趨突破了早年的四言體式。《祭石曼卿文》中,歐陽修感嘆:“盛衰之理,吾固知其如此,而感念疇昔,悲涼凄愴,不覺臨風而隕涕者,有愧乎太上之忘情”[4],直接表示自己克制不住悲傷的情感,而只能臨風落淚。句式的散體化也讓情感表達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
三、歐陽修祭文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色
(一)行文結構
1.議論色彩
歐陽修祭文行文上的議論色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行文邏輯偏向議論邏輯。傳統祭文的結構要么偏向于敘事邏輯,聚焦于逝者的功業(yè)德行和人生經歷;要么偏向于抒情邏輯,以自身的情緒變化為暗線,串聯各種生活片段。但歐陽修的祭文結構邏輯與這兩種都不同。在《祭尹師魯文》中,歐陽修以感嘆尹沫“生不由己”為切入口,承接尹沫自身命運的態(tài)度,上升到自己對生死應該持有的態(tài)度。三個部分符合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議論邏輯,整體行文如“說理”般展開。結構布局呈總分結構。歐陽修常常開端設計一句概括表述,并圍繞該句展開闡釋,具有明顯的議論化色彩。歐陽修不僅為全篇祭文設計“核心論點”,如《祭石曼卿文》中開篇的“生而為英,死而為靈”引領全篇對石延年生前生后的比較論述;還有對單篇文章內部各段落的“分論點”設計,如《祭蘇子美文》中第一段的核心句“小人之幸,君子之嗟”,高度概括了該段關于蘇舜卿被人誤解的議論。
2.委曲婉轉
歐陽修祭文結構的委曲婉轉,具體表現在“轉折”中:邏輯銜接上的轉折。歐陽修常在祭文的段落之間、甚至一句話的前后設計邏輯上的轉折,造就一波三折之感?!都捞K子美文》中,歐陽修鋪墊了世人誤解蘇舜卿的現實背景后,立馬筆鋒一轉,論到即使有誹謗也“譬如磨鑒”,無足輕重,造就一小“轉”;又如《祭石曼卿文》,開篇便先以“昭如日星”表示圣賢皆“有名”,后又轉到石延年的孤冢,感嘆圣賢也終將“無名”,前后邏輯層次造就一大“轉”。情感過渡上的轉折。歐陽修祭文中每個部分的深層情感都伴隨議論推進?!都酪鼛燈斘摹分?,歐陽修的情感態(tài)度從表示哀傷的“善人宜哀”,瞬間轉變?yōu)榛磉_的“子能自達,予又何悲”[4],從悲傷到豁達,是為情感的前后轉折;又如《祭石曼卿文》的結尾處,歐陽修表示對盛衰之理“吾古知如此”,但還是“臨風隕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從克制到外露,又是一處情感的前后轉折。
(二)藝術修辭
1.體式上較為靈活
歐陽修的祭文創(chuàng)作借鑒并吸收了多種文體的特點,在修辭表達上展現出多樣的色彩。楚辭體的修辭特點。《祭尹師魯文》中“窮山之崖,野水之濱,猿猱之窟,麋鹿之群,猶不能容于其閑兮,遂即萬鬼而為鄰”[4],使用了楚辭體具有標志性的“兮”字結構,同時以“猿猱”等四個自然意象鋪排,極具楚辭特色。又如《祭蘇子美文》:“……忽然揮斧,霹靂轟車……須臾霽止,而四顧百里山川,草木開發(fā)萌芽”[4],將蘇舜卿的行文想象為天氣的變化,讓楚辭般的浪漫主義色彩與歐陽修的議論美學完美兼容。駢文的修辭特點。五篇祭文大多以四言為主,尤其是《祭蘇子美文》和《祭梅圣俞文》更是通篇四言、不加變動。但同時,歐陽修也沒有拘泥于駢體化的修辭中,而是加入了“務實”的理念,不苛求嚴格的押韻、不效法大量典故的堆砌,如《祭石曼卿文》中“有愧于太上之忘情”,巧妙化用了晉王的典故,微言大義,渾然天成,實為妙筆。
2.敘事上以議代敘
傳統的祭文突出敘事和抒情,但歐陽修更傾向于議論,甚至以此代替“敘事”。雖然無法細致到具體事件內容,但在弱化敘事需求、強調議論力度的背景下,與傳統敘事的效果相當?!都酪鼛燈斘摹分小胺蚝文苋??乃學之力”一句設問便勾勒出不畏艱難的學者形象。又如《祭蘇子美文》“惟人不知,乃窮至此,蘊而不見,遂以沒地,獨留文章,照耀后世”,通過對“世人不會識人”的議論,過渡到世人對蘇舜卿的誤解,側面概括了蘇舜欽被世人誤解和指摘的經歷、同時點明了蘇舜卿的成就建樹,短短數言便達到了祭文對生平概況和成就列舉的要求。這種以議代敘的方法既滿足了歐陽修對祭文“散化”的議論需求,又符合了祭文記錄逝者信息的基本需要,在實用價值的基礎上也不損藝術色彩。
參考文獻:
[1]陳宏天.昭明文選譯注[M].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
[2](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62:154.
[3](宋)歐陽修著,沈利華,倪培翔解評.歐陽修集[M].太原:三晉出版社,2008:167-169.
[4](宋)歐陽修撰,黃公渚選注,石勇校訂.歐陽永叔文[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184-191.
李晴,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