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以事觀之”的三重本源性

2023-01-05 15:11鄧慶平羅潔馨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22年2期
關鍵詞:本源視域上學

鄧慶平,羅潔馨

(1.南昌大學 江右哲學研究中心,南昌 330031;2.江西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南昌 330022)

本源性是具體形上學用來指稱研究問題與研究視域的重要范疇,從內(nèi)容與討論方式上刻畫了研究的形上學論域?!氨驹础痹凇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事物產(chǎn)生的根源”[1]62,而名詞意義上的“根源”是“使事物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1]444。在哲學層面,本源是指事物之所以產(chǎn)生的源頭與基礎,與本原、本體具有相近的含義。2001年4月,楊國榮先生在為《倫理與存在——道德哲學研究》所作的《自序》中指出:“事實上,在對道德或倫理作思與辨的過程中,我并無意提供一個內(nèi)容完備、結構嚴整的倫理學體現(xiàn),而是更傾向于就某些本源性的問題作若干具體的研究?!盵2]在對“具體形上學四書”的討論中,該書是最早出版的,這段話中提到的兩個重要概念即“本源性的問題”“具體的研究”,從實質(zhì)上預示了后來整個具體形上學的主要關注對象與關注方式。楊先生后來在“具體形上學叢書”的《引言》中指出:“就內(nèi)在的邏輯關系而言,存在的問題在哲學領域中具有本源性:從真善美的追求,到認識論、倫理學、美學、邏輯學、方法論、價值論等不同哲學分支,都在不同的意義上涉及并需要考察存在的問題,這也是以存在為指向的形而上學所以必要的緣由之一?!盵3]引言,2存在問題就是具有本源性的問題,存在問題的本源性在這里是指各個哲學分支都與存在問題有關,而且要以存在問題的考察作為共同的基礎,正是存在問題的這種本源性保證了形而上學在哲學領域的基礎性地位。

一、“事”的出場

楊先生區(qū)分了抽象形上學與具體形上學,認為具體形上學關注的是存在的具體性、本源性,“與抽象形態(tài)的形而上學或‘后形而上學’的進路不同,‘具體形上學’以存在問題的本源性、道德的形上向度、成己成物的歷史過程為指向,通過考察存在之維在真善美以及認識、價值、道德、自由等諸種哲學問題中的多樣體現(xiàn),以敞開與澄明人的存在與世界的存在”[3]引言,5。具體形上學的出發(fā)點是人的存在,因此,存在意義上的人就是具體形上學的首要觀點?!霸谛味蠈W論域,‘存在是什么’與‘人是什么’這兩重追問本質(zhì)上難以分離;從終極的意義上看,存在之成為問題,是以人的‘出場’為前提的?!盵3]11“人在形而上學之所以具有本源性,首先在于形而上學本身是對存在的自我探問”[3]11。具體來說,這一本源性的人可以從知行來理解,具體形上學對存在的理解是基于人的知與行,對存在的理解和把握如果離開了人自身的知與行,便難以避免思辨的走向,歷史上各種抽象形態(tài)的形而上學,便往往呈現(xiàn)為某種思辨哲學,知與行就成為具體形上學的出發(fā)點。這一出發(fā)點在“具體形上學四書”出版之后進一步凝練為楊先生新近出版的《人與世界:以事觀之》一書所揭示的“以事觀之”這一視域[4]。

“以事觀之”是從“事”的視域來理解人與世界。正如書中一再申明,這一視域具有本源性,“在人與世界及其相互作用中,‘事’具有本源的意義,以‘事’為考察視域,相應地意味著從更本源的維度理解人與現(xiàn)實世界”[4]自序,4?!笆隆钡谋驹葱砸饬x就體現(xiàn)在對本源性的存在問題的直接回答上,從“事”的角度可以把握人與世界的具體存在問題。

在楊先生看來,“事”是人之所作所為,包括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所有活動?!笆隆钡谋驹葱允侵甘戮哂欣斫馊伺c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與生成過程的基礎性意義,在這個意義上,“事”可以稱之為具體形上學的本體。事是自在世界轉化為現(xiàn)實世界的基礎,是人獲得本質(zhì)的途徑,也是人對物、事以及其中之理的認知基礎。“以事觀之”是一種具有本源性的哲學視域。在我們看來,“以事觀之”至少具有如下三重本源性。

二、作為人與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方式的“事”

在《人與世界:以事觀之》中,“事”大致分為四種類型:一是人與物的互動,如物質(zhì)生產(chǎn)活動;二是人與人的交往,如人際交往、政治活動等;三是涉及人與自我的關系,“使自我既表現(xiàn)為做事的主體,又成為事所指向的對象”[4]71,如養(yǎng)生鍛煉;四是觀念性的活動,如認識活動、心性修養(yǎng)活動等,“以自我反省為形式、旨在達到德性完善的修養(yǎng)或涵養(yǎng)活動,便屬于這類活動”[4]71。這四類“事”,又可大致概括為物事、人事與心事三類。

“人既通過行動、實踐而使本然的存在成為現(xiàn)實的世界,也通過行動、實踐而成就人自身,兩者從不同的層面改變了存在。由此,行動和實踐本身也成為了人的存在方式。”[3]引言,10在《人與世界:以事觀之》中,“事”是人特有的存在方式。正是在這一存在方式當中,世界與人自身都發(fā)生了變化,變成了現(xiàn)實世界,這是一切有關世界與人的奧秘的源泉。在這個意義上,事具有本源性,這種本源性體現(xiàn)在哲學認知的多個方面。

一是現(xiàn)實世界以“事”為源?!笆隆钡谋驹葱允紫润w現(xiàn)在其世界觀意義上。由于“事”的作用,或者說在“事”的過程中,自在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二重化,即在現(xiàn)實世界的生成中,物從本然狀態(tài)轉化到人化狀態(tài)。這種人化可以是物的自然屬性的改變,也可以是物從實在形態(tài)轉變?yōu)橛^念形態(tài),成為認識活動中的對象。二是人因“事”而在。人的成長、理想、價值等都是在“事”當中展開,以“事”為基礎路徑。三是“事”的本體論意義。在與存在、生成這兩個存在論基本概念的比較當中,“事”這一概念呈現(xiàn)出將存在與生成統(tǒng)一起來的視域。從存在、生成到“事”,存在與生成的統(tǒng)一與“事”既指向已然的存在,又表現(xiàn)為與動態(tài)過程的特點相關。四是“事”的認識論意義。認識本身就屬于廣義的“事”,而且事物在“事”中被認識,認識因“事”而起,認識的結果要通過“事”來評價和確認;認識的分化也與“事”所涉及的事物和事情有關,由此,所認識的對象也就分為物理與事理,這是因為“事”涉及認知與價值,所以認識與價值評價也就成為一體。五是“事”的時間展開是歷史的實質(zhì),歷史在“事”當中得到解釋。歷史的過程、規(guī)律、主體、動力與方向等都與“事”有關。

對于“事”的本源性的揭示,是《人與世界:以事觀之》一書的主旨,這點構成各個章節(jié)的主體內(nèi)容?!度伺c世界:以事觀之》的主體內(nèi)容包括導論、六章和兩個附錄。其中六章分別在不同的方面揭示和討論“事”的本源性,這也是此書的最大價值所在。第一章的內(nèi)容是“事與現(xiàn)實世界”。“以事為源,現(xiàn)實世界在揚棄存在本然性的同時,又確證了其實然性。”[4]30第二章的內(nèi)容是“人:因事而在”?!皬母鼮楸驹春途C合的視域來看,對人的理解難以離開‘事’?!盵4]69第三章的內(nèi)容是“存在與生成:從‘事’的視域看”?!罢窃凇隆亩鄻诱归_中,現(xiàn)實世界之‘在’與現(xiàn)實世界的‘生成’、人的‘存在’與人的‘生成’形成了具體的關聯(lián)?!盵4]105第四章的內(nèi)容是“源于事的心物、知行之辯”?!拔ㄓ幸搿隆囊曈颍拍馨盐铡摹c‘物’的不同內(nèi)涵并揚棄兩者的分離?!盵4]129第五章的內(nèi)容是“由‘事’思‘理’”?!熬透驹吹膶用娑裕隙ㄊ聦嵃J識論與本體論二重內(nèi)涵,以說明世界和變革世界的關聯(lián)為其前提?!盵4]173這里的說明世界與變革世界就是人之所作之“事”,此“事”是認識論和本體論意義上“事實”的本源。內(nèi)在于事物的是物理,體現(xiàn)于事件的則是事理。兩理的敞開都離不開人所作之“事”。第六章的內(nèi)容是“事與史”?!罢侨怂髦隆?,賦予歷史的衍化以具體的內(nèi)容?!盵4]198應該說,作為廣義的人之所“作”,“事”體現(xiàn)了本體論、認識論、倫理學的內(nèi)在一致與交融。

三、具體形上學走向深入

“形而上學本質(zhì)上是人的視域?!盵3]48由于視域的不同,以存在的統(tǒng)一性為指向的形而上學,可以被區(qū)分為抽象形態(tài)與具體形態(tài)?!俺橄笮螒B(tài)的形而上學撇開了人自身的知行過程,將存在的把握理解為對終極存在的追求,這種進路在忽略存在境域?qū)π紊现嫉闹萍s的同時,也遮蔽了這個世界與人的存在之間的統(tǒng)一性,從而未能真正克服存在的分離?!盵3]54在充分理解人之存在的具體性的基礎上,“將存在的關注與人的存在聯(lián)系起來,既以整合這個世界為指向,又意味著揚棄形而上學的抽象形態(tài)”[3]54,真正面向真實且具體的存在,形而上學也就成為具體形上學。人的存在的具體性表現(xiàn)在“具體形上學四書”中是知行、日常生活等具有本源性的概念,而這些概念在《人與世界:以事觀之》中被整合為更具涵蓋性的作為人之所作所為的“事”。從知行過程出發(fā)理解人自身的存在與世界之“在”,其進路不同于抽象形態(tài)的形而上學。與之相聯(lián)系,實踐哲學同時表現(xiàn)為對形而上學思辨性的揚棄。以事觀之是具體形上學思路的直接展開,是對人與世界之如何存在的直接說明。

在筆者看來,具有本源性的事正是對具體形上學討論的具有本源性的存在問題的直接回答,《人與世界:以事觀之》一書展示的正是具體形上學的哲學視域。

(一)概念的轉變

在《道論》中,“日常生活”被作為一個本源性的概念來表征具體形上學的基礎?!霸跁r間的意義上,日常生活既涉及個體持久性的行為,也包括占據(jù)個體日常時間的一切有關活動?!盵3]251“以衣食住行等為內(nèi)容,日常生活構成了人‘在’世的基本形態(tài)……作為人‘在’世的原始形態(tài),日常生活同時也從本源的層面表征了人之為人的本質(zhì)規(guī)定?!盵3]256日常生活在本源的層面構成具體形上學的基礎。

《人類行動與實踐智慧》所關注的主要是與知相對的行,對實踐的理解也基本上是行,在解釋“事者,為也”的時候也基本上以行來解釋。而這一命題在《人與世界:以事觀之》中則有所拓展,“為也”不僅被解釋為行,還包括知,即完整意義上的“事”。

伴隨著由“實踐”拓展到“事”,《人類行動與實踐智慧》對現(xiàn)實世界的理解主要是實踐所改造的世界,而《人與世界:以事觀之》所說的現(xiàn)實世界則包括觀念形態(tài)與實在形態(tài)的人化世界,這一世界是在認識世界與成就世界的過程當中形成的,與之相關聯(lián)的是認識自我與成就自我?!冻杉号c成物》《人類行動與實踐智慧》所側重的是成就自我與成就世界。

“實踐的本原性既使實踐哲學在理解人與世界的過程中具有本原的意義,也賦予實踐哲學自身以多方面的內(nèi)涵?!盵5]在《人類行動與實踐智慧》中,作者常用“本原”而非“本源”來理解實踐的本體論意義。一般來看,本原與本源的內(nèi)涵大體一致,其區(qū)別或在于本源更強調(diào)由源而生出的意思,尤其是體現(xiàn)出視域的基礎性色彩。

從“道”到“事”的轉變也是具體形上學走向深入的必然。楊先生明確指出,道與事相比較而言,事的視域主要關涉形而下,即在更具體的層面來理解人與現(xiàn)實世界。這種具體也就是具體形上學意義上的具體。

(二)問題的回歸

《道論》通過對形而上學研究史的梳理,提出抽象形而上學與具體形而上學的區(qū)分,認為具體形上學與抽象形而上學、后形而上學都不同,其中對形上學的基本問題有所涉及?!冻杉撼晌铮阂饬x世界》側重于闡釋意義世界的形成;《人類行動與實踐智慧》側重于對行動與實踐智慧的內(nèi)在機制的解讀;而《人與世界:以事觀之》則集中于對“事”在形而上學所涉論題中的本源性問題的展開。因此,“以事觀之”,觀的是形上學意義上的世界觀、人生觀、認識論與歷史觀等基本問題,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意義上的系統(tǒng)性研究。

(三)視域的綜合

“以人與現(xiàn)實世界的關系為視域,具有綜合意義的‘事’較之‘物’‘心’‘言’,呈現(xiàn)更為本源的形式;以‘事’觀之,也意味著從更為本源的層面理解世界和成就世界、理解人自身和成就人自身?!盵4]導論,7“以事為視域,意味著揚棄認識與實踐、知與行的以上相分,說明世界和改造世界則將由此獲得統(tǒng)一的根據(jù)?!盵4]導論,14這種統(tǒng)一一方面直接與維系人的存在方式的統(tǒng)一性相關,另一方面也與現(xiàn)實世界的觀念形態(tài)與實在形態(tài)的統(tǒng)一性相關。對于以追求存在的統(tǒng)一性與具體性為理論效果的具體形上學而言,其對“以事觀之”視域的揭示,不僅相對于“以物觀之”“以心觀之”“以言觀之”,而且相對于實踐哲學,自然構成了一個具有本源向度的理論深化。

從根本上來說,事的本源性首先是標志實際存在的概念,其次也可以表征一種新的哲學理解視域。這里的本源性一方面具有基礎性意義,另一方面也包括綜合意義。基礎意義保障了問題討論的形上層面,綜合意義則充分體現(xiàn)出所涉及問題的具體性。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講“事”之本源性的揭示,是具體形上學的深化。

四、以事觀之與溝通中西馬哲學

近年來,楊國榮先生的“具體形上學”在當代中國哲學建構領域是最為矚目的成果之一?!度伺c世界:以事觀之》一書延續(xù)了之前的哲學創(chuàng)作,將具體形上學引向進一步的深入。這一深入體現(xiàn)在中國當代哲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就是促進了中西馬哲學的融合匯通與創(chuàng)新。

楊先生在一個訪談中曾自述其在20世紀70年代的中學時期接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經(jīng)歷,讓他初步領略了哲學的思維方式。在那個訪談的最后,他談到中國哲學的現(xiàn)狀為中西相分、史思脫節(jié),“中西馬之間的溝通也有類似情況,要求打破中西馬之間的界限壁壘,至少已有十余年,但至今似乎仍主要停留于呼吁,較少看到切切實實的溝通工作”[6]。在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再版“具體形上學四書”時,四部著作的封底都印有同樣一段話:“以史與思的交融為進路,‘具體形上學’既基于中國哲學的歷史發(fā)展,又以世界哲學背景下的多重哲學智慧為理論之源,其內(nèi)在的旨趣在于從本體論、道德哲學、意義理論、實踐智慧等層面闡釋人與人的世界……多方面地展現(xiàn)人的存在與世界之‘在’的具體性?!盵3]中西融合、史思交融、打通中西馬哲學是楊先生哲學研究工作的重要目標之一,從“具體形上學四書”到這第五書即《人與世界:以事觀之》中,都可以看到楊先生的這個努力。下面僅就“事”對中西馬哲學相關概念的融通與綜合做一簡單介紹。

第一,從知行到“事”。就基本概念來說,《人與世界:以事觀之》中講到物理、實理和心理三類“事”,這個“事”是對傳統(tǒng)中國哲學所講的知行概念的綜合,《人與世界:以事觀之》的第四章專門討論了“事”在溝通與統(tǒng)一知行問題上所具有的基礎意義。

第二,從“生活”到“事”?!笆隆奔瓷畹膬?nèi)容,“‘事’的多樣性,則使‘事’中展開的生活具有多姿多彩的形態(tài)”[4]187。梁漱溟曾用生活來解釋人生,用生活的樣式來理解文化,而且他稱“生活即是某范圍內(nèi)的‘事’的相續(xù)”,這與本書的思路存在一致之處。

第三,從生命到“事”。中國傳統(tǒng)哲學被視為生命的學問,這是一種常見的說法。如牟宗三用生命的學問來理解儒家。生命哲學意義上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其理論前提是以西方生命哲學為模板,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當中揭示出一個生命的本體概念。這個生命不是一個實體意義上的生命體,而是生命體之所以為生命體的本質(zhì)所在,是一種生命體內(nèi)在的不斷生成變化的趨向與能力。這樣的本體概念雖然有利于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與人的內(nèi)在相通,但是相較于形而上層面的“事”而言,還是屬于抽象形上學的范疇。

第四,從言到“事”?,F(xiàn)代西方哲學相對于近代階段而言,語言學轉向被認為是一個重要趨勢。在《人與世界:以事觀之》的《導論》中,對“以言觀之”的哲學視域做了專門討論,而且“以事觀之”對“以言觀之”的超越這一問題,也在書中被一再提及和討論。

第五,從“實踐”到“事”?!度伺c世界:以事觀之》曾專門梳理了西方哲學史上從亞里士多德到黑格爾,再到馬克思的實踐觀,尤其對馬克思的實踐觀與這本書所言的“事”有較集中的辨析。我們這里講的實踐是有所特指的,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講的實踐。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者所理解的實踐觀與這本書所言的“事”論之間存在許多重合之處。

《人與世界:以事觀之》中講到物理、實理和心理三類“事”,前兩類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實踐。一般說來,作為“人所特有的對象化活動”[7],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有三種類型:一是改造自然的活動,二是改造人類社會的活動,三是以探索世界本質(zhì)與規(guī)律為目標的觀察、實驗等科學活動?!笆隆北葘嵺`更具有涵蓋性,指稱的是人所有的所作所為及其結果。

實踐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范疇,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范疇。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中,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學者稱之為實踐本體,并認為這一本體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上所實現(xiàn)的革命性變革。實踐的重要意義至少體現(xiàn)在世界觀、認識論和社會歷史觀當中,實踐都具有根本性的、本源性的地位以及相應的解釋力?!笆隆钡谋驹葱砸搀w現(xiàn)在人與世界之“在”的全過程。

關于“事”的哲學是否受到海德格爾的影響這一問題,楊先生明確指出,一方面“海德格爾是我比較重視的哲學家……因為他總體上的哲學進路與馬克思、與我現(xiàn)在的思考有某些相近之處”,另一方面“我的思路更接近于馬克思而不是海德格爾”[8]。楊先生對海德格爾的哲學既有吸收,也有批判,他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最精華的東西在于重視人的社會品格與強調(diào)基于勞動的實踐。馬克思的實踐哲學是《人與世界:以事觀之》的重要理論來源之一。

從表層上看,《人與世界:以事觀之》一書所討論的哲學史材料來源于中西馬哲學的各個時期。中國哲學中的先秦哲學、宋明哲學、現(xiàn)當代哲學,西方哲學中古希臘時期的亞里士多德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時期的康德和黑格爾哲學、現(xiàn)當代的海德格爾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馬克思哲學、日本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意大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等,都是這本書所研究和討論的內(nèi)容。由此可見,《人與世界:以事觀之》一書的史思融合的特征非常顯著。

從內(nèi)在理路來看,“事”是一個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概念,但其內(nèi)涵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知行觀、西方哲學的行動觀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等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lián)?!耙允掠^之”所標識的哲學視域是對抽象形上學、后形上學的“以物觀之”“以心觀之”“以言觀之”等視域的綜合與超越,涉及的問題有世界觀、人論、認識論、歷史觀等。在“事”中認識自我與世界并成就自我與世界、心與物因“事”而相涉相融、歷史即事的時間展開等觀點,不僅是對傳統(tǒng)思想的繼承,更是在融通中西馬哲學資源的基礎上對哲學元問題的新回答。

猜你喜歡
本源視域上學
對戊戍維新派思想家心路歷程的思考——以“啟蒙自我循環(huán)”為視域
怠速開空調(diào)車內(nèi)噪聲的優(yōu)化
探本源,再生長:基于“一題一課”的生成式專題復習課的探索
“一帶一路”視域下我國冰球賽事提升與塑造
基于養(yǎng)生視域論傳統(tǒng)武術的現(xiàn)代傳承與發(fā)展
西夏文《高王觀世音經(jīng)》底本源出考
保函回歸本源
上學啦
三維視域下的微電影透視
新巴尔虎右旗| 金平| 左云县| 青海省| 塔城市| 永兴县| 昌图县| 普陀区| 老河口市| 大余县| 五家渠市| 二连浩特市| 雅安市| 时尚| 南丰县| 咸丰县| 彭州市| 龙南县| 阜阳市| 绍兴县| 乌拉特前旗| 卢湾区| 论坛| 曲麻莱县| 华亭县| 大名县| 永德县| 临澧县| 塔河县| 安顺市| 抚顺市| 大姚县| 太保市| 庆元县| 阳东县| 丰原市| 博野县| 永济市| 密云县| 恩平市| 双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