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文
說起來,秋之別稱可謂多矣,蕭辰和西陸,素節(jié)與霜天,說的都是秋天,就像連日里我在敦煌踏足過的那些沙丘,看似混沌一體,深入打探后才知道,各處里都深藏著異相:
有的高聳沉默,像是正在自證自悟的高僧;有的勉強牽連,形如水中浮橋,人一踩上去便要斷裂;更有一些沙丘,身似浮萍,卻也心意堅決,風(fēng)吹過來,說走就走,立刻煙消云散,風(fēng)吹過去,說留就留,倏忽間便又恢復(fù)了先前的模樣。
每逢我目睹了這樣的變化,就總是忍不住去想:眼前所見,何止是一座沙漠,它其實是十萬座沙漠積成了一座沙漠,就像我身處其中的這個秋天,在它的內(nèi)部,實際上涌動著十萬個秋天,如若不信,且去看古今寫詩之人是如何順從了它們——
身在牢獄,駱賓王寫下了“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有志難伸,劉辰翁寫下了“聽畫角,悲涼又是霜天曉”;
登高遠(yuǎn)眺,王安石禁不住心懷激蕩,“蕭辰忽掃纖翳盡,北嶺初出青嵬嵬”;
音容不在,李商隱也只能一聲嘆息,“遠(yuǎn)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
何止是順從,那么多詩里,詩人們先似滿山紅葉,令秋天不證自明,再化作了地底的伏兵,一意掘進(jìn),一意命名,如此,時間到了,就像一座座被攻破的城池,十萬個秋天頃刻之間便獲得了自己嶄新的名姓。
僅以秋聲論,多少人寫之于詩,鄭板橋看見過秋雨擊打芭蕉,所謂“自是相思抽不盡,卻教風(fēng)雨怨秋聲”,李煜卻從“簾幃颯颯秋聲”里坐實了自己的命:“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p>
初聞秋聲,僵臥孤村的陸游竟生出了“快鷹下韝爪觜健,壯士撫劍精神生”之興,身在晚唐的御史中丞高蟾,卻只覺得一切都來不及了:“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p>
將那秋聲諸句讀下來,這才發(fā)現(xiàn),每個人的體內(nèi)都住著一個獨屬于自己的秋天,只是如此甚好:微弱秋聲,竟使得整個秋天有榮有衰,有興有亡,多像是一片正在涌動和擴大的鐵打江山!
自然地,這江山里既行走著凄惶的過客,也行走著滿懷了底氣的歸人,在我看來,蔣捷的那一闋《聲聲慢》,雖遍訴秋聲又被秋聲所困,卻仍是那手拎著行李和心意的歸人——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fēng)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yuǎn),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我還記得,初讀到這一闋《聲聲慢》,恰好是十多年前,我第一次來敦煌,在一家小面館里吃飯的時候,一邊吃著面,一邊在面館老板兒子的語文課外讀本讀到了它,一讀之下,既震驚,又相見恨晚:短短一闋,竟有秋聲九種,雨聲、風(fēng)聲和更聲,鈴聲、角聲和笳聲,更有砧聲、蛩聲和雁聲,聲聲交錯,卻未見絲毫嘈雜,一聲將盡,一聲即起,像謙謙君子,好說好商量,也像端莊的婦人,懷抱著不幸又忘卻了不幸。
蔣捷其人,身在宋末元初,是為亂世,一己之身里當(dāng)然飽含著失國幽恨,這些自然都被他寫到了,然而,他卻聽到了那些細(xì)微的、比江山鼎革更加久遠(yuǎn)的聲音,這些聲音,來自國破家亡,但它們,又必將穿透這國破家亡,一直綿延下去,所以,它們將永遠(yuǎn)古老,也永遠(yuǎn)年輕。
小面館里,有很長的時間,我都沉浸在那些遙遠(yuǎn)的秋聲里無法自拔,其后,當(dāng)我被一陣汽車?yán)嚷曀@醒,一想到我和它們即將天人永隔,竟然忍不住地痛心疾首,只不過,我又忽有所悟,也許,那一陣汽車?yán)嚷?,正是而今的秋聲,說不定,它們也會像我剛剛作別的那九種秋聲一樣,像眼前的敦煌、秋天和詩一樣,永遠(yuǎn)古老,也永遠(yuǎn)年輕下去?
恰在此時,一陣駝鈴聲正從逐漸加深的夜幕里傳了出來,我突然想聽清它們,我甚至想聽清更多這秋天夜晚里不為人知的聲音,于是,我出了小面館,循著駝鈴聲越跑越遠(yuǎn),越跑越遠(yuǎn),就好像,只要跑下去,我便能將那宋元之際的秋聲帶到此刻的沙漠與曠野之上,又或者,只要跑下去,我就能再次回到黃花深巷里,紅葉低窗下,去諦聽,去服從,去沉默地流下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