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的地區(qū),位于黃土高原的東南地區(qū),全長818km。渭河流域跨甘肅、寧夏、陜西3?。ㄗ灾螀^(qū))13個地區(qū)86個縣市,總面積134766km2,其中甘肅占44%,寧夏占6%,陜西占50%。
渭河發(fā)源于甘肅省渭源縣的鳥鼠山,于陜西潼關注入黃河。河源至寶雞峽出口為上游,長430km,河道狹窄,川峽相間,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寶雞峽至咸陽鐵橋為中游,長177km,河床寬淺,沙洲較多,為游蕩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漸變緩為1/1500。咸陽至潼關河口為下游,長211km,華縣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單股無汊,由于泥沙淤積和受黃河三門峽水庫回水影響,河道縱坡由1/5000漸變?yōu)?/6000。
渭河流域地貌復雜。由于地質構造上的原因,渭河屬不對稱水系。北岸支流源遠流長,泥沙含量大,以懸移質為主,是渭河的主要來沙支流。南岸支流較短,主要流經土石山區(qū),比降較大,水流急湍,泥沙以推移質為主。
渭河支流涇河、北洛河雖然是黃河的二級支流,但因其流域面積大(涇河45421km2、北 洛 河26905km2),其 徑 流和泥沙都是黃河支流中較多的河流。加之涇河、北洛河匯入渭河點分別在距離渭河入黃口僅僅174km和16km處,歷史上北洛河還曾直接匯入過黃河,因此,常與渭河本流并稱為涇、洛、渭河,視為黃河的一級支流。
渭河流域屬于干旱半干早地區(qū),年平均氣溫6℃~14℃,年平均降水量450mm~700mm。多年平均徑流量約102億m3。年 內變 化 與降 水相 似,6月—10月份為汛期,多暴雨,降水強度大,其中7月、8月、9月大汛期間的徑流占全年的60%~70%。年平均流量323m3/s,而實測最大洪峰流量7660m3/s(1954年),調查最大洪峰流量10 800m3/s(1898年)。
渭河流域的水資源開發(fā)利用歷史悠久。20世紀30年代,著名水利專家李儀祉主持興建的涇惠渠,1949年后經過整治擴建,引水能力由16m3/s提高到50m3/s,灌溉面積由49.95萬畝發(fā)展到135萬畝成為畝產千斤的先進灌區(qū);1971年建成寶雞峽塬上干渠,引渭灌區(qū)灌溉面積達300萬畝;1950年建成洛惠渠,1976年擴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達76.95萬畝;1970年建成的東方紅抽渭灌溉工程,裝機容量2.5萬kW,八級提灌累計最高凈揚程86m,灌地130.05萬畝;1981年建成的千河馮家山水庫,總庫容3.89億m3,灌地136.05萬畝,其引水干渠于1973年建成了萬米隧洞(實長12614m,過水能力36m3/s);1984年建成的石頭河水庫,總庫容1.47億m3,設計灌溉面積127.95萬畝,裝機容量1.65萬kW。
地處渭河入陜之源頭的寶雞市,是華夏始祖炎帝的故鄉(xiāng),周、秦王朝的發(fā)祥地,古稱陳倉,唐改稱寶雞。附近有南靠秦嶺、北俯渭河的五丈塬,為一琵琶狀黃土臺塬,三面凌空,地勢險要,是古代扼關中通往巴蜀通道之要沖,乃兵家必爭之地。三國相爭時,漢丞相諸葛亮率大軍由斜谷出師伐魏屯兵于此,與渭河北岸的司馬懿對陣,病卒軍中。唐代杜甫為此留下《蜀相》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彼未鷲蹏娙岁懹卧诖烁浇砼F甲,提刀躍馬,橫渡渭河,去奇襲敵人,他參加過抗金戰(zhàn)爭,一生渴望能在中原北伐,但至死未能實現,留下“中原北望氣如山,……鐵馬秋風大散關”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