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福田
王福田
德清縣新聞中心
如果把新聞主題比喻成一朵紅花的話,那么新聞背景材料則是襯托、扶持紅花的綠葉。在新聞報道中,如何運用背景材料并加以組織,豐富主題,達到互相映襯,形成正確的導向?借鑒他人的經(jīng)驗,結(jié)合自己的體會,我以為大體上有對比法、點破法、注釋法、烘托法、剖析法等幾種方法可供選擇。
毛澤東在1958年11月與吳冷西談話時曾這樣說過:“唐朝有一個太守,他問官司,先去了解原告被告周圍的人和周圍的情況,然后再審原告被告。這叫作‘勾推法’。這就是比較,同周圍的環(huán)境比較。記者要善于運用這種方法?!保ā睹珴蓶|新聞工作文選》第212頁,新華出版社1983年版)這段引喻論述生動而貼切地說明了采寫新聞同審案子一樣,應特別注意掌握事件發(fā)生時的周圍材料,這樣才能從容有余地圍繞主題組織選擇出精粹有說服力的背景材料。反過來,運用恰當?shù)谋尘安牧希挚扇〉门c主題相得益彰的效果。
俗話說得好: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報道一項成就或者一個單位和人物的變化,運用背景材料進行前后、左右、正反的對比,就無形顯露其特點和作用,從而突出新聞事實的意義、闡明一定的主題思想。如新華社1957年2月12日電《上海嚴寒》,其中寫道:“上海人遇到了有氣象記載的80多年來罕見的嚴寒?!庇浾咦プ∵@一自然現(xiàn)象的變換,用對比手法揭示了深刻的社會問題:同樣是嚴寒,10年前的一夜風雪,凍死八百兒童;而解放后的今天,盡管比10年前要冷得多,但是沒有凍死一個人。文中引用了詩人臧克家的詩,既交代了背景,又反襯了主題。
人常說:畫龍貴在點睛、難在點睛。新聞要求“客觀、真實、全面、公正、迅速”,但是,如何讓讀者認識到事實本身所具有的“隱而不露”的重要性,回答“為什么是新聞”這個問題呢?這就需要運用新聞背景點破新聞事實的內(nèi)涵或?qū)嵸|(zhì)。如新華社1978年1月18日電訊稿昆曲《十五貫》在南京上演。戲曲上演本是生活中常見的事情,一般最多發(fā)一條簡訊,本篇消息由于巧妙地運用了背景材料而變得意義深遠。這條消息真正的新聞事實只有導語和結(jié)尾中提到的兩件事:江蘇成立昆劇院,公演傳統(tǒng)劇目《十五貫》,中間四段全是背景材料?!妒遑灐肥且怀龊脩?,曾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lǐng)導的贊揚,但是被“四人幫”扼殺了?,F(xiàn)在重新公演,說明文藝戰(zhàn)線上的撥亂反正開始了。這說明背景材料也是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是從“舊”中演變而來的,背景運用得好,能使新聞增值,揭示新聞的意義,發(fā)表無形的意見。但是,如果不了解背景、不運用好背景,重大新聞也會被淡化處理,失去應有的效果。
1989年12月下旬的一天,《經(jīng)濟日報》總編輯范敬宜到中宣部去開會。會上,新聞界老前輩朱穆之提了一條意見:“現(xiàn)在新聞界對經(jīng)濟建設成就性報道太不重視,昨晚新華社發(fā)了一條重要消息——《1989年我國鋼產(chǎn)量達到6000萬噸》,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回想1958年,黨中央提出‘全黨動員,為實現(xiàn)1070萬噸鋼而奮斗’,為了這個目標,搞了大煉鋼鐵,搞了‘大躍進’,砸鍋賣鐵,勞民傷財,把經(jīng)濟搞到了崩潰的邊緣,也沒有實現(xiàn)1070萬噸??墒俏覀兏母镩_放十年,鋼產(chǎn)量達到了6000萬噸。這樣偉大成就的報道,完全應該放到報紙的一版頭條,突出宣傳??墒?,今天有的報紙只發(fā)了一個‘豆腐塊兒’,這太不應該了!”顯然,這是不了解背景的結(jié)果。當然,事后《經(jīng)濟日報》推出了一系列深度報道進行了彌補。
西方國家的新聞界曾把“解釋,解釋,解釋!不要讓讀者去猜”,作為新聞寫作上的一條重要要求。我國老一代新聞工作者胡喬木在《人人要學會寫新聞》中說:“新聞的明了卻比準確難得多……讀你寫的新聞時,既不會隨時翻字典、看地圖、查各種參考書,也不會把你過去的作品和其他有關(guān)的新聞都找在一起對讀……因此,你得在你的新聞里每一次供給他詳細的注釋。”注釋,就是用背景對報道的事實給以說明,幫助讀者了解或熟悉報道的內(nèi)容。凡屬新聞中涉及新產(chǎn)品、新商品的性能特點介紹,科技工作及其成果的通俗化,以及歷史地理的知識傳播等,都可運用這種手法交代其背景。毛澤東1948年11月5日為新華社寫的消息《中原我軍占領(lǐng)南陽》,是我們?nèi)绾芜\用歷史地理等背景材料說明主題的示范作品。一城一地的得失,原是戰(zhàn)爭中的常事,但是占領(lǐng)南陽有入主中原、得天下之說。因而,毛澤東在文中寫道:“南陽為古宛縣,三國時曹操與張繡曾于此城發(fā)生爭奪戰(zhàn)。后漢光武帝劉秀,曾于此地起兵,發(fā)動反對王莽王朝的戰(zhàn)爭,創(chuàng)立了后漢王朝。民間所傳二十八宿,即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陽一帶?!边@里,毛澤東將歷史典故、民間傳說、現(xiàn)實狀況融會貫通,既說明了南陽地理和歷史的重要性,也有機地連成了新聞的整體,突出了其新聞價值,同時還傳播了歷史知識。
清初小說評點家毛宗崗談《三國演義》時說:“凡文之奇者,文前必有先聲,文后必有余勢?!边@里的所謂“先聲”“余勢”,正是行文前后的烘托?!段膮R報》1979年4月29日刊登了《著名漫畫家張樂平光榮入黨》的消息,文章圍繞著“入黨”這個主題寫出了新意:張樂平解放戰(zhàn)爭時期創(chuàng)作了《三毛流浪記》《三毛迎解放》,解放后創(chuàng)作了《三毛今昔》《三毛學雷鋒》等,有力表現(xiàn)出張樂平不斷追求進步、爭取入黨所走過的道路。這些“舊事”如眾星捧月,使文章豐厚扎實、引人入勝,也使讀者廣聞博察、開闊思路,加深了對新聞事實的了解。
新華社曾專門發(fā)過《新聞要說明必要的背景》的通報,指出“新聞不注意說明必要的背景,如它與周圍事物的聯(lián)系,它的特殊性與一般性,它在整體中的地位,其結(jié)果是故意不讓人看”。所以,新聞報道要比較清楚地說明白一個事物,光是講了這個事物本身的情況是不夠的,還必須以一定的背景事實介紹過去的情況,交代來龍去脈,以形成“客觀”判斷的理性報道。
曾經(jīng)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通訊《上海打出“中華牌”》,記者用客觀事實白描出一幅上海打“中華牌”的景觀,緊接著用大量歷史材料展示打好“中華牌”的決心、措施,回答了一個命題:不僅上海要打好“中華牌”,全國都要有打好“中華牌”的緊迫性。正是有了背景的剖析,這個新聞才有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