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廈門市音樂學校
2022年4月頒布的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肩負落實“立德樹人”要求及培養(yǎng)“四有”一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教師要以無私的愛心感染學生,以精湛的技藝征服學生,以規(guī)范的管理影響學生,以優(yōu)秀的品格塑造學生,激發(fā)起學生發(fā)自內心的體育學習欲望與強大動力。
這就要求新時代背景下的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和挖掘自身的人格魅力,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加深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與認識,一以貫之地抓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時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意識和觀念,促進心理健康水平不斷得以提升。
同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學情分析,了解學生的心理現(xiàn)狀及需求,科學地選擇有助于學生健康意識形成的教學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優(yōu)化旨在促進心理健康水平發(fā)展的教學方式方式和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采取講座、觀看視頻、交流談心、教學比賽、體育活動等形式多樣的方式,確保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得以扎實有效地開展,為造就德才兼?zhèn)涞囊淮氯舜蛳禄A。例如:通過理論學習,讓學生明確體育活動對塑造學生良好的體育品德的重要性;利用投影儀、視頻、Ipia等信息技術,吸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不斷培養(yǎng)學生充滿自信的良好情感;引導學生在欣賞優(yōu)秀運動員姿態(tài)美、動作美及創(chuàng)造美的同時,加強對學生刻苦拼搏、熱愛運動的品質教育;通過開展專項訓練或實踐體驗等手段,樹立學生履行職責、相互尊重、樂于助人等優(yōu)良品質,為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社會而作出應有的貢獻。
此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發(fā)揮自身語言、示范等方面的育人作用。通過得體的舉止、清晰的講解、準確的示范及誠摯的關懷等,為學生樹立一種樂教勤業(yè)、品德高尚的美好形象,促使學生在師生情感交流中得到熏陶和影響,讓學生的健康意識在潛移默化的育人氛圍中逐步形成,這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培養(yǎng)和促進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體育品德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內容之一。教師要圍繞著“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挖掘體育學科在加強學生體育品德教育方面的育人價值。因地制宜,不斷挖掘和開發(fā)適合學生體育品德形成及富有教育意義的校本課程及教學內容,使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例如:開發(fā)富有民族民間特色的舞龍運動項目,并將之作為校本課程融入學校體育活動中。結合學校的學情,本著“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活動。首先,組織有興趣的學生進行以掌握基本技能為主的舞龍步型、舞龍手型、舞龍身型等動作技術的練習;其次,逐步提高舞龍技術難度,使學生較好地掌握舞龍基本技能和基本技術;最后,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在校園內形成一股“人人喜歡舞龍”“人人參與舞龍”運動的良好氛圍,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舞龍素養(yǎng),提高了學生在群體活動中的組織力、凝聚力和綜合能力,而且學生在展演和競賽中,養(yǎng)成了敢于挑戰(zhàn)、自強不息、團結合作等體育品德。
又如:通過舉辦“五.四”火炬接力賽,培養(yǎng)學生在競爭活動中養(yǎng)成不怕苦累、知難而上等習慣;在學練中發(fā)揚敢于面對困難并堅持到底的拼搏精神;將禮儀、安全及規(guī)則等教育融入日常學習與生活中,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知紀律、守規(guī)則”的良好風尚;創(chuàng)設讓學生樂于探究的教學情景,在進行接力賽中,組織學生相互探究四個棒次隊員各自的技術特點及兩種傳接棒方法的優(yōu)缺點,并合理分配棒次以及確定傳接棒的方法,使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在合作項目練習中得以提高;在進行耐力跑練習時,教師可把200米的運動場地設置為“草地”,在跑道或場地上擺放形式多樣的器材,并讓學生進行多種動作的練習,如:短距離的繞桿跑、跳過一定高度的障礙物、跨過一定遠度的“黃河”等,在保證學生練習的新穎性和積極性的同時,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克服障礙和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塑造了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
面向體能素質、運動技術等實力旗鼓相當?shù)膶κ郑绾卧谧闱蚵?lián)賽中反敗為勝或將優(yōu)勢保持到比賽結束,這就需要考驗到球隊每個隊員的戰(zhàn)術、心理素質及作風等素養(yǎng),這既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檢驗,也是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形成的有效手段。
堅定、必勝的信心,能激發(fā)學生體育學習的動力,挖掘學生的運動潛能,促使學生不斷超越自我,獲取成功,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就能得以塑造和彰顯。由于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品質及體能狀況等存在著差異性,教師在教學中應采用分層教學法進行教學,讓學生擁有自主選擇的教學內容,進而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感興趣和具有運動專長的體育鍛煉中,在發(fā)展運動能力、掌握技術的同時,享受到經過自身的努力而獲得進步的喜悅。
例如:為了提高學生籃球的基本知識與技術,教師讓學生結合自身的運動基礎及學習能力等實際,選擇適合自身水平的練習內容,有的學生選擇了原地、行進間的運球;有的選擇繞桿的運球練習;有的則進行行進間傳接球接上籃動作的練習;還有的選擇了一分鐘定點投籃比賽;更有甚者,學生組成了“三對三”PK比賽……這種讓學生自主選擇練習內容的方式,有利于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和進步,并在不斷取得進步的過程中體驗到獲取知識與技能所帶來的滿足感和成功感,從而積極、穩(wěn)步地實現(xiàn)個人預設的教學目標。
當然,這種根據(jù)學生學情進行分層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tài)”的過程。當學生達到自己預定的學習目標后,要及時調整練習內容和學習目標,不斷向更高層次的目標跨越,如:在學生較熟練地掌握籃球傳接球、高低或快慢運球及雙手胸前投籃等基本動作技術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以上動作技術的組合練習,并開展趣味性濃、激烈性強的教學比賽,此時此刻,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運動技能和健康水平不僅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而且激發(fā)了他們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堅持到底、積極向上、勇敢頑強等良好個性品質。
在教學中,教師尤其要關注學習層次一般或“落后面”的學生,在肯定學生取得成績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指導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增強成功的信心。如:針對學生在練習中出現(xiàn)的“觸球部位”“擊球點”“抬臂”等錯誤動作,教師要及時進行糾錯與輔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積極體驗,在糾錯與改進練習中,不斷提高對技術動作的掌握程度,為解決教學重難點、增強學生主動鍛煉意識及學好體育技能的自信心等創(chuàng)造了條件。如此一來,學生的心理需求不僅在習得體育基本知識的過程中得到滿足,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練習熱情和個性品質。
公平、合理的競爭,不僅能催人奮進、積極進取、追求卓越、再獲成功,從而實現(xiàn)個人理想及社會發(fā)展等目的,而且能增強信心、塑造品質、完善人格、促進發(fā)展。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競爭意識,既是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的育人要求,也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具體表現(xiàn)。
教師要以課堂為依托,以培養(yǎng)學生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為出發(fā)點,不斷創(chuàng)造旨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形成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方法,并將學生良好的競爭意識培養(yǎng)滲透于教育教學活動中,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得以全面發(fā)展。
例如:將競爭法引入到課堂教學與游戲中,使學生產生積極進取、再獲成功的動力與欲望。首先,教師要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合作與競爭”意識,保持正確對待比賽勝負的穩(wěn)定情緒,錘煉學生學練的意志品質;其次,要加強對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教育,讓學生在遵守比賽規(guī)則的前提下,開展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比賽活動;最后,要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促進學生群體責任感的形成。
例如:在球類或游戲比賽中,學生要本著增進友誼和團結的思想,牢記公平競爭意識,弘揚“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精神,發(fā)揚尊重對手、尊重比賽結果等體育道德風尚。如:在200米比賽中,教育學生起跑時不能“搶跑”,彎道跑時不能“竄道”,與對手實力旗鼓相當時,不能出現(xiàn)“推擠”“擋道”等違規(guī)動作;在籃球比賽中,要杜絕“推人”“撞人”“攜帶球”等違規(guī)動作的出現(xiàn);在接力跑比賽中,強調在規(guī)定的區(qū)域完成交接棒、掉棒后須由其本人拾回、不能阻擋、妨礙對手等等規(guī)則,以此規(guī)范學生的比賽行為,促使比賽順利完成。
此外,教師還要教育學生在取得勝利后,要保持“勝不驕”的良好心理,鼓勵學生向更高的目標挑戰(zhàn),對暫時落后或失敗的學生,則進行“敗不餒”的引導與教育,點燃他們努力拼搏、永不言敗的斗志,激發(fā)他們獲取成功的欲望與動力。學生在這種充滿愛與期待的和諧氛圍中,不僅樹立起敢于面對失敗的勇氣,而且能以更加飽滿的精神和勇于超越的氣魄參與體育活動與比賽中,學生的自信、堅毅、勇敢等人格就能得以塑造。
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不僅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學生學業(yè)和就業(yè)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社會競爭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如何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已成為每位教育工作者應重視的課題。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體育不僅能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而且能為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廣闊的平臺和豐富的資源,使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在教育教學得到穩(wěn)步提升,為造就實踐型人才打下扎實的基礎。
鑒于此,教師要聚焦課標理念,認真?zhèn)湔n,不斷研究教材與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積極設計并構建旨在促進學生社會適應力提升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生活、學習及未來的工作中具備良好的適應能力和社交能力。例如:充分挖掘球類、拔河、團體操等集體項目在培養(yǎng)學生團隊精神及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功效,以此促進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如:在4×100米接力比賽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集體榮譽感及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的精神,讓學生在激烈的比賽中,感受到運動場上環(huán)境的變化、精神上的壓力、團隊的配合、拼搏的精神及競爭的場面等各種有利于促進適應能力提升的氛圍及效果,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競賽浪潮中,體驗到適應能力的重要性;又如:通過合作類的運動項目,樹立學生團隊意識,把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有機地融于教學與比賽中。在學校組織開展的“班班排球聯(lián)賽”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充分了解自身技術特點的基礎上,展開相互間的交流與討論,確定每個隊員的技術特點及其站位,不僅增進了他們彼此間的感情,讓學生理解在團隊體育比賽中互相配合、互相溝通及互相協(xié)作的重要性,而且明確了“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群體的力量是無窮的”道理,在知曉自身優(yōu)勢和不足的基礎上,以健康的心理加強與同伴的溝通與交流,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促使學生在未來工作和生活中形成良性的人際關系,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等目的。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既是新時代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促進學生身體素質、體能及運動能力等發(fā)展的同時,高度重視對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分發(fā)揮體育教學在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不斷優(yōu)化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策略,積極開展有利于促進學生競爭意識、社會責任感及良好品質形成的多樣化體育活動,讓學生在趣味十足的體育活動氛圍中,快樂學習、主動鍛煉、掌握技能、享受樂趣,從而達到增強體質、陶冶情操、促進發(fā)展等目的,為把學生培養(yǎng)成“五育并舉”的一代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