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雪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升,開始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精神文化追求上面,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則正好可以滿足人們的這一需求。群眾文化內容非常廣泛,包含文藝演出、歌唱比賽以及書畫展覽等形式。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到群眾文化舞蹈活動中,其擁有非常深厚的群眾基礎,是一項具有極高普及性及吸引力的文化活動。群眾文化舞蹈不僅能夠使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極大的滿足,還能夠讓群眾能夠將內心的思想情感充分展現(xiàn)出來,進而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現(xiàn)更好的發(fā)展。但就當前基層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和編導情況來看,其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需要優(yōu)化改進。
首先,題材生活性。舞蹈藝術的創(chuàng)作題材主要是從日常生活中而來的,并且舞蹈創(chuàng)作旨在突出題材的廣泛群眾性,以此加強與廣大群眾之間的聯(lián)系。優(yōu)秀的群眾文化舞蹈作品應是受到群眾廣泛喜愛和高度認可的,具有藝術特色的題材。因此,舞蹈創(chuàng)作者應對廣大群眾的生活環(huán)境、習俗以及精神需求等做到充分的了解,將舞蹈題材的生活性以及通俗性展示出來,這樣可以充分調動起廣大群眾參與活動的熱情,而這也正是舞蹈創(chuàng)作所想要達到的效果。
其次,形象平民性。舞蹈作品在人物、道具以及服裝等方面都較為多樣化,其直接影響著作品的整體格調,對活動的順利開展以及能否獲得群眾的認可都存在極大的關聯(lián)性。因此,舞蹈創(chuàng)作應立足于廣大群眾的審美情趣來對作品形象進行塑造,只有比較親民的舞蹈作品形象才能深入人心,與群眾在情感上引起強烈的共鳴,從而讓舞蹈更具吸引力。例如秧歌舞等較為常見的舞蹈作品親民性強,而這無疑會增強與群眾的黏性。
再次,風格地域性。群眾文化舞蹈應與地方特色融合在一起,以免舞蹈形式、風格等與其他地區(qū)雷同,這樣可以將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下去。群眾文化舞蹈是以群眾為主體的,因此,既要突出舞蹈的通俗性,又要將地方特色融入,以此讓群眾文化舞蹈能夠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
最后,情感互動性。舞蹈是表達情感的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所以在舞蹈創(chuàng)作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對思想感情的表達和傳遞,同時,應充分了解群眾的心聲,并將其通過肢體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不僅能夠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還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從而讓群眾文化舞蹈能夠更好地發(fā)展下去。
就群眾文化舞蹈而言,其具有一定程度的表演性質。它主要是為了提升廣大群眾的綜合素養(yǎng),使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如果舞蹈創(chuàng)作缺少合理性、編導效果不佳,則無法將舞蹈應有的文化內涵展現(xiàn)出來,更不能調動起群眾參與舞蹈的意識和熱情。由此可見,舞蹈編導工作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通常情況下,群眾舞蹈編導屬于幕后工作范疇,其需要編導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耗費大量的心血和精力,既要讓舞蹈形式能夠賞心悅目,又要能夠簡單易學符合群眾需求,難度可想而知。但由于群眾對于編導工作缺少足夠的了解,且并沒有參與其中,則難以體會其中的不易之處,所以在舞蹈活動中他們只是單純地將舞蹈動作做出來,卻并未領會舞蹈的精神內涵,致使舞蹈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從群眾文化舞蹈開展情況來看,參與舞蹈的群眾主要以業(yè)余愛好者居多,其自身并不具備扎實的舞蹈基本功,并且參與舞蹈的群眾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他們對節(jié)奏、形體等方面的專業(yè)化訓練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另外,由于群眾存在個體差異,所以對于舞蹈動作在掌握水平、接受程度等方面也會存在一定的不同之處。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和編導工作的難度。所以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組織群眾參與相關的舞蹈培訓來增強舞蹈基本功。
通常情況下,一個優(yōu)秀的群眾文化舞蹈作品能夠得到廣泛的傳播,并獲得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和認可。但由于舞蹈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綜合考慮各年齡段群眾的接受能力、身體素質等多方面因素,所以在舞蹈動作的設計上通常難度并不大,這就使得舞蹈在表現(xiàn)力上有所欠缺,未能將舞蹈的內涵充分表現(xiàn)出來。因此,負責舞蹈編導的工作人員應充分重視這一問題,以創(chuàng)作出既具有獨特藝術內涵,又能適合廣大群眾的舞蹈形式。
要想確保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的品質,作為負責舞蹈創(chuàng)作及編導的創(chuàng)作人員就必須充分了解新時代文化發(fā)展的具體趨勢,并深入群眾生活,挑選舞蹈素材,讓舞蹈動作得到優(yōu)化,內涵得到升華,進而在最大程度上激發(fā)廣大群眾的舞蹈意識。
首先,舞蹈創(chuàng)作人員應對舞蹈內容、方向等予以充分明確。例如,將生活中一些元素融入舞蹈動作中,使舞蹈能夠更好地表達群眾的思想情感,突出舞蹈創(chuàng)作的實用特性,從而獲得群眾更加廣泛的認可。
其次,舞蹈創(chuàng)作人員應將本地的特色文化融入作品中。立足于本地的民俗文化、人文景觀等層面,對舞蹈的內在素養(yǎng)和外在形式進行不斷豐富,使舞蹈的肢體動作更加具有內涵,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從而在視覺上給人以強烈的沖擊力,吸引更多群眾的注意力,進而積極踴躍地加入舞蹈活動中。
最后,通過舞蹈動作來博得群眾的關注,并結合音樂節(jié)奏的律動來調動群眾的情緒。充分考慮群眾協(xié)調性、審美理念等綜合條件,對舞蹈文化內涵不斷進行豐富,讓舞蹈更加新穎生動,以此使群眾在強身健體的同時還能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
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群眾文化舞蹈過程中,應注重對舞蹈形象進行細致刻畫,突出其情感內涵。
在此過程中增強其藝術感染力,使舞蹈能夠更加廣泛地傳播出去,從而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那么,這就需要舞蹈創(chuàng)作者對如何塑造藝術形象進行全面的思考,積極借鑒各種舞蹈文化的精髓,使舞蹈形象變得更加多樣化,讓廣大群眾能夠領略到更加多姿多彩的舞蹈風格,從而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一方面,在舞蹈創(chuàng)作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可以將一些形體藝術元素融入其中,創(chuàng)建一種極具感染力的藝術氛圍,讓群眾在參與舞蹈活動的過程中能夠深刻領會其中的魅力之處。另一方面,舞蹈創(chuàng)作者可以適當將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一直以來,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都是其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在書法繪畫、文藝演出等活動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那么舞蹈自然也不例外,比如將團扇、紅綢以及手帕等元素添加到舞蹈中,不僅可以讓舞蹈內容更加富有變化性,而且還能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藝術效果。
在進行舞蹈編導工作過程中,動作編排的合理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效果。因此,作為舞蹈的創(chuàng)作者必須對舞蹈的整個編排過程進行全面的構思,對各個舞蹈動作的關聯(lián)性、藝術性以及文化內涵等進行深入的挖掘,讓舞蹈動作能夠更加貼近廣大群眾的實際生活,充分凸顯其生活化的一面,從而讓舞蹈更加具有鮮活的生命力。一方面,舞蹈創(chuàng)作者應充分了解當?shù)厝罕姷奈璧杆健⑾矚g的舞蹈風格等要素,以此來確定舞蹈創(chuàng)作的方向、動作以及節(jié)奏等內容。通過觀看以往的群眾舞蹈表演,吸取其中的經驗和教訓,進一步開拓舞蹈創(chuàng)作思路,從而編排創(chuàng)作出更加生動形象、獨特新穎的舞蹈作品。另一方面,創(chuàng)作者應對舞蹈動作的設計過程進行不斷優(yōu)化,只有如此才能夠創(chuàng)作出既符合時代發(fā)展主旋律,又能夠滿足廣大群眾需求的優(yōu)秀舞蹈作品。因此,這就需要創(chuàng)作者對每一個舞蹈動作、動作之間的連貫性以及動作與節(jié)奏是否協(xié)調統(tǒng)一等進行認真的分析和研究,從而讓舞蹈動作能夠與群眾生活、當?shù)匚幕氐扔行诤显谝黄穑屛璧缸髌吩谔N含深刻文化內涵的同時,又能夠充分展現(xiàn)舞蹈獨特的藝術魅力,以期作品能夠更加深入人心。另外,創(chuàng)作者還應在舞蹈創(chuàng)作過程中,將思想情感融入舞蹈動作中,使舞蹈更加具有表現(xiàn)力,從而讓人們在內心深處產生情感共鳴,并能夠深刻體會其中所要展現(xiàn)的文化精神。
為了使舞蹈作品的藝術效果更佳,就需要有相應的音樂作為襯托,這樣不僅能夠在聽覺和視覺上帶給廣大群眾不一樣的享受,與群眾之間距離變得更近,而且還能夠在觀看舞蹈表演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領悟其所傳遞的藝術情感。因此,創(chuàng)作者在決定了舞蹈主題、完成了編排構思等工作之后,就需要認真考慮挑選相應的音樂作為背景樂,這是由于選擇什么樣的音樂,與氛圍的渲染有著極大的關系,所以,要盡最大可能選擇能夠與舞蹈意境相通,又能夠與舞蹈動作契合度很高的音樂。尤其是音樂的節(jié)奏應該與舞蹈的隊形變化保持一致性,從而讓舞蹈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凸顯,而群眾在觀看群眾文化舞蹈的過程中可以同時多感官地參與和體驗。由此可見,音樂和舞蹈兩者之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合適的音樂背景可以為舞蹈增光添彩,而好的舞蹈也會使音樂所想要表達的情感更加生動直觀,讓觀看舞蹈的群眾能夠深刻地體會到音樂所包含的豐富情感。音樂的合理運用在使舞蹈的審美價值和思想性得到進一步提升的同時,也必須充分保持與舞蹈所包含的情感、動作以及主題等要素的協(xié)調一致,營造一種可以令人深深陶醉的舞蹈藝術境界,這樣也可以使群眾更加深刻地理解舞蹈內涵,切實提升群眾對舞蹈的認知能力。通常情況下,創(chuàng)作者編排舞蹈動作時,應確保音樂能夠與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不管是流行音樂,還是古典音樂,都要重視其與舞蹈的協(xié)調及時代特性的相互配合,同時也要注重與廣大群眾的審美相符合,以此來達到滿足廣大群眾舞蹈需求的目的,從而促使群眾文化舞蹈的編排效果能夠更佳。
而除了音樂要與舞蹈相互契合之外,還應將道具和布景這一環(huán)節(jié)做好。在舞蹈編排過程中,道具和布景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通過靈活巧妙地應用相關內容,不僅能夠讓舞蹈作品的藝術性更加明顯,而且也能夠讓舞蹈的作品品質和表達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并將舞蹈自身所要展現(xiàn)的精神內涵、巧妙構思更加生動直觀地表達出來,使舞蹈作品創(chuàng)作編排能夠更加打動人心。創(chuàng)作者在進行舞蹈表現(xiàn)時,應充分認識到表達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與道具等輔助性工具有關。例如在一些群眾文化舞蹈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會看到有扇子、傘以及手絹等生活中較為常見的生活道具,通過在舞蹈中運用此類道具,不僅可以讓藝術和生活有效結合在一起,還可以借助舞臺制景,將舞蹈所要表達的主題含義更加有效地凸顯出來,并充分體現(xiàn)出其社會價值。也就是說,舞蹈創(chuàng)作者應科學合理地使用各種輔助道具,并根據(jù)舞蹈風格對舞臺布景進行一定的裝飾,從而使其能夠為舞蹈作品增添一抹亮色,讓舞蹈更加具有地域特色,并且也能夠讓舞蹈所蘊含的充沛情感、社會精神等表現(xiàn)得更為淋漓盡致,進一步增強舞蹈的互動性。以此使群眾文化舞蹈作品能夠獲得更加廣泛的認可和喜愛,吸引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到活動中,切實提升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
總而言之,一個好的舞蹈作品,應在順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同時,也能夠充分滿足廣大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在開展群眾文化舞蹈創(chuàng)作及編導工作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者必須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對舞蹈藝術形象進行不斷地升華,并將思想情感、文化內涵等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這樣才能夠讓創(chuàng)作出來的舞蹈作品更加深入人心,讓群眾從中獲得良好的舞蹈體驗,從而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