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九龍 李雪萍
太極運動是我國的一項傳統(tǒng)的身心運動,注重呼吸與放松相結合,內在特征是緩慢而溫和的運動。在幾百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太極運動融入了道、儒、醫(yī)等各家理念,從過去的搏擊運動逐漸發(fā)展為今天的強身健體運動。自全民健身運動開展以來,我國全民健身事業(yè)取得重大成就,全民健身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們對健身的熱情不斷高漲。2016年,國家頒布《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推廣健身氣功、武術、太極拳”等傳統(tǒng)項目。目前常見的太極拳流派包括陳氏、楊氏、吳氏和孫氏,都是基于修身養(yǎng)性、療病養(yǎng)生為原則演變形成的。我國古代哲學一直以氣和身心合一為核心思想,這就奠定了太極運動養(yǎng)生保健的核心。
太極運動起初是作為一種武術和冥想形式發(fā)展起來的,隨后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溫和健康的鍛煉形式。太極運動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最早的文字記錄出現在《易經》中。在晚清至民國初期,太極運動的淵源被賦予了神秘色彩,先有“張三豐創(chuàng)太極拳說”;后經學者尋蹤問跡的調查研究,在1932年推出“陳王廷創(chuàng)拳說”[1]。隨著時代的變遷,太極運動在發(fā)展過程中分化出許多流派,每一流派都有自己的特色,但無論是創(chuàng)拳思想還是傳承機制都印證著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影子,堅守身心合一的觀念。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太極運動代表了一種擴展的哲學和理論概念,其發(fā)展也深受傳統(tǒng)道家、儒家的影響;注重修身養(yǎng)性和形神兼?zhèn)?,強調內外兼修和尚武崇德。這與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身心合一的觀念相符,與儒家的提倡的修身、道家倡導的養(yǎng)性思想是一致的[2]。同時,太極運動也立足于客觀事物之中,通過客觀事物聯系自然與社會,注重客觀事物與主觀本身的高度合一。
陰陽兩面是太極的代表,被象征為宇宙萬物,描述了客觀事物與自然界在相互作用間處于自發(fā)的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中國傳統(tǒng)哲學正是基于“既對立又相互補充”這一種理念,認為只有和諧平衡才能完整[3]。因此,人的健康也是內外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表現,當這些對立不平衡產生時,疾病往往就會發(fā)生。熟練的太極運動練習者利用天(陽)的力量和地(陰)的能量來集中他們的身體和精神能量,從而使心靈和身體一起平衡地工作,以增進健康和預防疾病。
2.1 氣 太極運動的核心是一系列形體動作和氣的練習。形體是大多數人與太極聯系在一起的優(yōu)美的運動。氣是指由靜態(tài)或動態(tài)練習組成的能量工作,以收集、平衡和引導能量。雖然太極拳起源于藝術,但氣的目標是激發(fā)內在能量,從而促進健康和康復。氣是理解和練習太極的基本概念,它是一種賦予生命的能量,或者說生命的氣息,彌漫在一切事物之中。這種以氣為生命特質的觀念,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有的“氣本論的生命哲學與美學”[4]。古代人認為,疾病源自于氣脈的紊亂,而氣脈的紊亂可能是封閉的、無效的或是過度的。以放松的方式執(zhí)行形體的動作可以平衡能量,這有助于促進健康和減少疾病的發(fā)生。
2.2 冥想 冥想可以解釋為對心靈活動的無判斷性觀察,是培養(yǎng)一種非概念性的認識;指一系列的心理訓練練習,旨在使練習者熟悉特定類型的精神和心理過程。這些過程可以包括自我實現和通過自我意識實現自我發(fā)展。讓自我每時每刻都能將心智活動與動作統(tǒng)一起來,在當下的空間中體驗身心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成為可能。冥想形式被認為是以人的整體來進行的,是不能分開的,它們是同一的[5]。這是一個整體的練習,一種真正的精神體驗。這一精神層面得到了道家哲學的支持,道家哲學主張以生命為本,與自然和諧相處。太極冥想運動有望在內部獲得功能平衡,以治愈、消除壓力、長壽和個人寧靜。
2.3 身心合一 在傳統(tǒng)的太極哲學觀念中,講究身心合一。哲學上認為身體是思想的載體,健全的身體對思想至關重要。太極運動是通過身體去認識世界,也是通過身體去適應世界,這既是認識論,又是方法論,是一種以身體為出發(fā)點去感應世界和進行實踐的學問。因此,身心合一被認為是身體和精神方面完美結合的結果。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里是不分物質與精神,不分身心,而是始終把美感融入生活的節(jié)奏之中,表達身心與自然是一致的[6]。太極運動講究內外兼修,內是指思維、心理等內在無形之物;外通常指身體各位的活動。平衡身心關系的意識導致了一系列心理和身體練習的發(fā)展,太極運動可以促進平靜和清醒的頭腦,擺脫焦慮和其他類型的精神壓力,從而到達身心合一的境界。
3.1 提高平衡能力 在平衡方面,太極運動中的動作被證明可以模擬本體感覺和功能訓練,這可能對平衡控制有很大的影響。有研究發(fā)現,太極鍛煉后穩(wěn)定性極限和單腿跳躍都得到了改善,太極拳練習者在保持平衡的情況下有明顯更好的方向控制能力[7]。在前庭刺激研究中,太極練習者的總搖擺路徑、最大振幅和身體搖擺的平均速度明顯較少,后腦和身體旋轉的增加明顯較少。此外,太極運動還可以改善步態(tài)啟動時的協調性,通過更有效地使用控制擺動腿的踏步策略的機制和增加踝關節(jié)的神經肌肉反應來顯著增強平衡反應[8],這表明太極在姿勢控制和動態(tài)平衡方面均有所改善。
3.2 增加力量 太極運動是一種強有力的干預手段,已有研究表明太極運動可以提高柔韌性、耐力和下肢肌力。太極運動多是以半蹲姿勢進行的,這種獨特的姿勢需要不同程度的向心和離心收縮[9]。有研究發(fā)現,在太極鍛煉之后肌肉力量明顯增加,包括膝關節(jié)伸展和屈膝的力量增加。一項關于太極運動與慢跑運動的對比研究發(fā)現,對于踝關節(jié),太極拳和慢跑組的踝關節(jié)背屈肌產生了更多的扭矩,太極組膝關節(jié)伸肌的肌肉耐力改善比對照組更明顯[10]。同時,長期太極鍛煉腿部肌腱和腓腸肌的反射反應時間也明顯較快。
3.3 改善心理和健康 太極運動作為一項身心結合的技術,還可以將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改善結合起來。有研究發(fā)現,太極運動后壓力和焦慮的癥狀明顯減少,還伴隨著悲傷、困惑、憤怒和恐懼的減少,以及精力和幸福感的增加[11]。從行為免疫學的角度來看,太極運動與交感神經系統(tǒng)活動顯著降低有關;通過產生特異性抗原刺激下的調節(jié)T細胞介質轉化生長因子β和白細胞介素-10來緩解心理緊張。此外,太極還能改善睡眠,這可能與減少壓力和焦慮有關。在Ma Y[12]的研究中,將太極運動的效果與低沖擊運動的效果進行比較發(fā)現太極拳參與者的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得分更高,睡眠穩(wěn)定性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之間也存在相關性。
3.4 調節(jié)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和炎癥有著密切相關性,通常使用各種血液標志物、細胞因子和C反應蛋白來評估。研究發(fā)現,與對照組相比,在太極運動干預1個月后一些與免疫相關的血液標志物改善,包括白細胞總數、嗜酸性粒細胞數量、單核細胞的數量和百分比以及補體C3水平,這表明太極運動對改善免疫功能也是有益的[13];此外,太極組接種流感疫苗后抗體水平顯著升高。由Irwin等人[14]進行的早期研究報告稱,太極拳練習者接種疫苗后,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滴度和T細胞增加;與對照組相比,練習太極拳的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特異性細胞介導免疫增加。
4.1 心血管疾病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我國高血壓的流行病學正處于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階段。在中老年人中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率有很強的直接關系。運動可以在最初幾周內降低輕度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有研究發(fā)現,每周進行2~3次太極鍛煉,持續(xù)6周或12周后收縮壓和舒張壓的降幅分別為10~16mmHg和8~10mmHg,太極運動還可以降低心率;與參加健康教育計劃的成年人相比,練習太極拳的成年人心率下降[15]。研究發(fā)現,心率下降伴隨著交感神經活動的減少,但同時也增強了迷走神經的調制。太極運動也可以顯著降低血脂、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在兩項同時測量血壓和膽固醇水平的研究中發(fā)現,太極拳參與者的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心血管疾病風險都有所改善[16],這表明在健康人中太極運動是一種可行的心血管運動方案。
4.2 骨關節(jié)炎 骨關節(jié)炎是老年人中常見的一種退行性改變,通常受累的關節(jié)包括髖、膝關節(jié)以及手指,常見臨床表現為疼痛、僵硬和活動受限等[17]。太極運動可以改善和緩解骨關節(jié)炎的癥狀,對骨關節(jié)炎的積極作用包括減輕疼痛、減輕僵硬和改善功能。Wang等[18]在一項關于女性骨關節(jié)炎的研究中發(fā)現,在12周太極運動后患者關節(jié)疼痛和僵硬程度有所減輕,雙膝關節(jié)活動度增加;此外,太極拳參與者在心理健康、平衡能力和腹部肌肉力量方面都有更大的提高。Lee等[19]將太極運動與物理治療進行了比較后發(fā)現,太極組受試者的屈膝力量較強,僵硬程度減輕,6分鐘步行距離、即時起立走時間改善。這可能與太極運動后疼痛減少和步長、步頻和步速的改善有關。
4.3 骨質疏松 骨質疏松是一種以骨量減少和骨組織微結構惡化為特征的退行性骨病,導致脆性和增加骨折的風險,尤其是髖部、脊柱和手腕[20]。運動鍛煉可以減少老年人骨密度的流失。研究發(fā)現,太極運動對治療和預防骨質疏松癥都是一種有效、安全和實用的干預措施,可以更好維持絕經后婦女的神經肌肉功能和骨密度,以及通過增加鈣的再攝取來增加骨形成。Song等[21]在一項為期9個月的試驗發(fā)現,與常規(guī)護理組相比,太極組中完成75%課程的受試者股骨頭骨密度有顯著增加。Woo等[22]研究發(fā)現,與不鍛煉的對照組相比,絕經后女性練習太極拳或耐力訓練的骨丟失不那么明顯,但在參與研究的老年男性中沒有發(fā)現這種影響。這表明練習太極拳對女性骨骼健康有良好的影響。
4.4 輕度認知障礙 輕度認知障礙是影響老年人的常見問題,其降低了生活質量,增加了殘疾和醫(yī)療費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體力活動或心理訓練可以預防與年齡相關的認知障礙。太極運動可能對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的老年人特別有益,因其集運動和心理活動于一身,包括全身協調、動態(tài)重心轉移和單腿支撐的連續(xù)有節(jié)奏的運動,以及一些認知活動,如注意和執(zhí)行控制的運動回憶、轉換和空間定位等。Tao等[23]研究發(fā)現,身心結合的鍛煉(如太極拳)可以改善患有認知障礙的老年人的身體和認知功能;太極組受試者在邏輯記憶上的成績顯著提高,但在數字廣度上沒有顯著提高,這表明太極的影響僅限于特定的認知領域,這可能與太極拳專項訓練的任務要求有關。最近,對輕度認知障礙者進行的一項太極短期研究表明,太極拳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認知能力,然而實現這一益處可能需要長期鍛煉[24]。
太極運動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體現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整體觀?!皻?、冥想、身心合一”的哲學文化凸顯太極運動對健康促進的特質,長期堅持鍛煉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素質,也可能改善或減緩某些疾病的發(fā)生和進展。因此,太極運動作為健康或疾病管理的措施,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應盡早實施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