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理蕓
(廣西國際商務職業(yè)技術學院,廣西南寧 530007)
從廣義上來說,外宣是指以服務經濟、促進交流、宣傳中國為目標,向國際社會傳遞及宣傳中國實際情況的活動。而外宣翻譯則可被理解為各行業(yè)各部門所需的,與對外宣傳有關的翻譯活動。中國文化是否能走出去,能走多遠,在一定程度上跟外宣翻譯是有關系的[1]。作為茶的故鄉(xiāng),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由于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和適宜的氣候,廣西成為我國特色的產茶區(qū)之一。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鋪開及互聯互通建設的深入推進,廣西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不斷加深。在此背景下,廣西茶產業(yè)正飛速發(fā)展,廣西茶產品“走出去”的進程也正不斷加快。廣西特色茶文化也正在一步步走出去。外宣翻譯對茶文化的對外傳播和茶葉的對外貿易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而有效、成功的茶文化外宣翻譯對廣西茶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夠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生態(tài)翻譯學(Eco-translatology)是一門跨學科性質的交叉研究理論,最早由清華大學著名學者胡庚申教授提出,是基于生態(tài)學途徑的翻譯研究。所謂生態(tài)翻譯,即是從文本中選擇翻譯作品原文固有的生態(tài)結構,循環(huán)利用原文固有的生態(tài)結構,并在原文翻譯過程中用另一種語言復制。生態(tài)翻譯作為一種跨學科的翻譯方法,具備以生態(tài)翻譯理論為基礎的生態(tài)理性與生態(tài)視角。生態(tài)翻譯學強調幾個相對突出的核心理念:一是“譯者中心”,以往的翻譯理論強調的是以“文本”為中心,而作為堅持以“譯者”為中心的翻譯觀,生態(tài)翻譯學認為是譯者在真正主導著整個翻譯過程,是譯者賦予了翻譯作品創(chuàng)新性和靈活性,從而有助影響譯語文化,這與外宣翻譯理論中所倡導的“譯者主體性”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一致。二是“適應與選擇”,從翻譯本質的角度來看,生態(tài)翻譯學將翻譯定義為“一個譯者適應與選擇的不斷交替循環(huán)的過程”。簡言之,譯者一方面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另一方面對譯文進行選擇。所謂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指的就是原文、原語和譯語所共同組成的世界,即語言、文化、交際、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組成的互聯互動的整體[2]。三是“三維轉換”的翻譯原則,“語言、文化和交際”一直被視為翻譯活動需重點考慮的三個要點,其相互之間有著一定的內在關聯。胡庚申詳細闡釋了生態(tài)翻譯學中的翻譯方法指的是“三維轉換”?!叭S轉換”原則在翻譯學中經常被采用,在適應和選擇的原則下,對三個維度(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進行選擇和適應性的轉換,一方面需要盡量保持并轉換原文的語言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和交際生態(tài)[3],另一方面要盡量使轉換后的語言生態(tài)、文化生態(tài)和交際生態(tài)能夠在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生存”和“長存”,從而使原文和譯文在三維生態(tài)中達到“平衡”與“和諧”,進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理想效果。
英漢兩種語言系統(tǒng)雖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之處,但眾多語言專家學者在對比研究中發(fā)現,兩者在詞法、句法、篇章結構及修辭表達等方面均具有較大差異,如英語是形合語言,而漢語是意合語言;英語講究語法銜接,而漢語追求語意連貫;英語多用名詞、介詞,而漢語多用動詞;英語組句靈活多變,詞性變換和語序調整的現象相當普遍;而漢語句子語序相對固定,主、謂、賓、定、狀、補等基本句子成分的位置不會隨意變動[4]。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宣翻譯的難度,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原語和譯語的兩種語言生態(tài),運用不同的翻譯技巧來處理,從而達到有效傳達外宣信息和文化交流的目的。
原文:茉莉花茶外形條索緊細勻整,色澤黑褐油潤,香氣鮮靈持久,滋味醇厚鮮爽,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勻柔軟,耐泡。(節(jié)選自“茉莉花茶的蓋碗泡茶藝”的介紹)
譯文1:Jasmine tea is tight,fine and even in shape,black,brown and oily in color,fresh lovely and lasting in aroma,mellow and fresh in taste,yellow,green and bright in soup,tender,soft and foam resistant at the bottom of leaves.
譯文2:Dry jasmine tea leaves are tight,slender,fine and even in appearance,black bloom in color,with fresh lovely and lasting aroma.After brewed,the bright yellowish green tea liquor tastes mellow and thick,refreshing and brisk,and the brewed leaves are tender and soft,which can maintain its flavor after several brews.
比較上述兩個版本的譯文,不難看出,譯文2 優(yōu)于譯文1。首先,原文中出現了漢語常見的對仗句式,譯文2 根據漢英兩種語言句式的不同特點,合理斷句。運用“...with...”結構來實現“形合”,符合譯語習慣,較好地做到了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重現原文的中心意思,向國外受眾傳遞了茉莉花茶的特色。其次,原文實際上是對茉莉花茶的三種狀態(tài)進行描述,即“沖泡前的干茶”“沖泡后的茶湯”和“沖泡后的葉底”。譯文1 并未對原文給予充分理解,表現在籠統(tǒng)地將“干茶”“茶湯”和“葉底”直譯為“jasmine tea”“soup”和“the bottom of leaves”,難免會引起國外受眾的不解。相較于直譯,譯文2 基于原文三種狀態(tài)的理解,將上述三處譯為“dry jasmine tea leaves”“tea liquor”“brewed leaves”更為貼切,無形中增添了譯文的忠實性和可讀性。
胡庚申教授將文化維的適應選擇轉換解讀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兩種語言的文化內涵的一種傳遞。每個不同地域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文化習俗及意識形態(tài)。譯者在進行外宣翻譯時,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原文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對譯文進行選擇;另一方面,要了解譯語生態(tài),關照譯語受眾的認知水平和文化背景,充分考慮到譯語的語言特色和語用方式,選擇更便于其理解的譯文。
原文:六堡茶歷史悠久,其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1 500年前,由于其獨特的風味,六堡茶逐漸受到歡迎,其聲譽在晚清時期達到頂峰。(選自“廣西蒼梧六堡茶”的介紹)
譯文1:Liubao tea enjoys a time-honored history.Its written records can be dated back to 1,500 years ago.Due to its unique flavor,Liubao tea gradually gained popularity,with its reputation peaking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譯文2:Liubao tea enjoys a time-honored history.Its written records can be dated back to 1,500 years ago.Due to its unique flavor,Liubao tea gradually gained popularity,with its reputation peaking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1644-1911).
此處的兩個譯文版本極度相似,唯一區(qū)別在于譯文2 在Qing Dynasty 后加注了年份區(qū)間。朝代是對中國古代近代歷史時期的特定說法,此處若只將“晚清”簡單處理為“the late Qing Dynasty”,對不大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譯語受眾來說會較難理解。因此,考慮到譯語受眾對中國文化背景知識的匱乏,譯者關照受眾的處境,將原文中的“晚清”進行信息補充注釋,即1644年至1911年間,一方面彌補了譯語受眾所缺失的文化背景知識,便于其理解;另一方面也在某種程度上有效地宣傳了中國文化,對加強文化交流有所幫助。
概括地說,交際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在文化傳遞和語言信息方面進行轉換的同時,關注交際意圖,對兩種語言之間的交際意圖的適應選擇與轉換。交際維側重的是不同語境生態(tài)中原語和譯語的契合度,換言之,就是譯語的選擇是否符合譯語受眾的語言認知習慣[5]。在茶文化的外宣翻譯過程中,交際維的轉換主要包括各類茶學術語及地方特色表達的轉換,譯者應從原語的內在涵義出發(fā),采用便于譯語受眾理解的方式進行翻譯,使之與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吻合,更容易為譯語受眾所接受[6]。
原文:喝著油茶,讓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那褐色的茶水,微黃的炒米,翠綠的蔥花,三五粒作點輟用的花生,還有那香氣襲人的味道,可謂色香味俱全。(節(jié)選自對“桂林恭城油茶”的介紹)
譯文1:Drinking oil tea makes people feel relaxed and happy.The brown tea is mixed with yellowish fried rice,green spring onion flower,and several peanuts ,which is full of color and aroma.
譯文2:Oil tea always serves in dark yellow,and is garnished with puffed rice,chopped spring onion and crispy peanut.A combination of blended colors and favorable smelling is delivering a sense of fulfilling and relaxing.
從實現交際意圖的層面不難發(fā)現,為了適應譯語受眾的思維及表達方式,譯文2 對原文的表達方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先從油茶的湯色、配料等直觀感覺進行介紹,再從油茶的色、香、味過渡到飲油茶后“心曠神怡”的感覺,很好地把握了譯語受眾的接受度,從而與譯語受眾的認知習慣達到最大程度的貼合,這顯然優(yōu)于譯文1 按原文語序而進行的直譯。此外,譯文1 將原文中的“炒米”和“蔥花”直譯為“fried rice”和“spring onion flower”,難免會被誤會為“炒飯”和“花狀的蔥”。而譯文2 則側重炒米的口感和蔥花的形態(tài),將其處理為“puffed rice”和“chopped spring onion”,不僅保留了恭城油茶的文化特色,也提高了譯語受眾對譯文的接受度,更清楚地表達了原文的交際意圖。
由于文化差異,漢英兩種語言中的文化詞往往沒有對等詞,于是就形成了語意上的缺失。在對廣西茶文化進行外宣翻譯時,常常會出現由于文件歷史背景迥異而使外宣翻譯受阻的現象。對于某些特色用語,為了使受眾更好地理解,譯者應在譯文的基礎上適當添加背景材料等相關信息,作為附加解釋性注釋,以彌補語意上的空缺,從而確保信息的正確傳遞。如一款廣西六堡當地特有的茶產品叫“老茶婆”,若將其直接意譯或音譯為“old lady tea”或“Lao Cha Po”,想必會造成國外受眾的誤解和疑惑。實際上,老茶婆是一種當地比較民間的說法,指的就是比較粗老的茶葉?;诖耍袄喜杵拧笨勺g為“Lao Cha Po(a product variety of Liubao tea,made from old leaves of Liubao tea tree)”,通過注釋加深譯語受眾對六堡茶文化的了解,恰如其分地實現了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轉換。
由于譯語受眾對譯文的不同需求,為了讓譯語受眾能夠容易地獲取譯文信息,達到譯文在思維習慣、文化背景、品味需求和認知能力之間的平衡。譯者應考慮在適當的語境下對原語內容進行增加或減少,這樣不僅能保留原語的文化特色,還能提高譯語的接受度。廣西桂北地區(qū)瑤家侗家人好打油茶,坊間流傳著“一杯苦,二杯夾(澀),三杯、四杯好油茶”的諺語。諺語是我國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讀起來瑯瑯上口,韻味無窮,存在著豐富多彩的省略現象。那么,譯者在處理原文時,應將省略的內容補充完整,才能更清楚地表達原文的交際意圖??勺g為:A little bitter at the first taste,astringent at the second,while sweet at the third and fourth.在此同時采用增譯和省譯法,譯句前半部分加入了“taste”對“一杯苦”進行了補充說明,更多地考慮了譯語受眾的感受;而后半部分避免“杯”這個詞在譯文中重復出現,避免譯文累贅啰嗦,譯文內容更加簡潔明了,更符合譯語受眾的閱讀需求。
釋義法的本質是舍棄原文中的具體表現形式和比喻形象,采用解釋性的方法翻譯出原文的意思。在對廣西茶文化進行外宣翻譯時,在吃透原語意思的基礎上,譯者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結構形式,適當改寫原語后再對其進行翻譯,以迎合受眾的語言方式和思維習慣,從而達到交際的效果。如當提到桂平西山茶的歷史起源時,典籍《當州府志》中記載:“西山茶,色清綠而味芬芳,不減龍井?!弊g者在進行翻譯前,若能先在領會原文主旨精髓的基礎上,將原文進行改寫加工及整理,將原文譯為“Xishan green tea looks clear green and smells fresh fragrant,which can be comparable to Longjing tea.”便能傳情達意,既符合譯語受眾的認知習慣又忠實于原文。
基于以上探究,可以看出生態(tài)翻譯學對廣西特色茶文化外宣翻譯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指導性。廣西特色茶文化外宣翻譯的內容具有獨特的地方及民族特色。譯者不僅要通曉漢英兩種語言的差異,還要結合所處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來進行翻譯活動,從而達到翻譯生態(tài)的整合性。目前,廣西茶文化外宣翻譯尚且處于探索階段,關于廣西茶文化外宣翻譯的理論應用及實踐研究仍不夠成熟。因此,在對外交流中,譯者不僅要注重合理利用翻譯技巧對材料內容進行轉化,更要從文化差異的角度出發(fā),通過有效消除文化差異性,從而實現廣西茶文化外宣翻譯的最佳效果。“三維轉換”原則指導廣西特色茶文化外宣翻譯有助于廣西茶文化的對外傳播。望該文能為國外茶葉相關展銷會的廣西特色茶文化對外傳播提供參考和建議,推動廣西特色茶對外貿易長遠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