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社會轉型與觀念嬗變:鄉(xiāng)村振興的實踐基礎與現實困境
——滇南良心寨村的田野敘事與闡釋

2022-12-28 05:02姜似海
文山學院學報 2022年3期
關鍵詞:村莊利益群體

姜似海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 政治與歷史學院 黔西南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示范基地,貴州 興義 562400)

一、問題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xiāng)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利益分配格局與社會道德觀念都發(fā)生了重大變遷,特別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精準扶貧的實施使得鄉(xiāng)村經濟社會條件獲得了極大改善,構成了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的實踐基礎。但以利益和價值傾向分化為核心導致的“個體與群體緊張乃至沖突引發(fā)的心態(tài)秩序的危機問題”[1]也成為眾多社會問題的根源。其中以經濟市場化、生計多樣化、社會個體化、關系理性化為基本特征的經濟社會新格局所內含的群體利益和價值傾向分化及社會認知偏差等結構性因素,在村莊經濟結構分化和貧富差距凸顯過程中形成的“仇富心態(tài)”“相對剝奪感”、社會焦慮、信任危機、群體性怨恨、極端利己主義等社會現象也構成了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的現實困境??梢?,通過各類資源分配和價值沖突解決的“結構正義”[2]來協調或重建村莊集體情感和道義調節(jié)機制從而達成新的價值共識,已凸顯成為化解村莊結構緊張亟待解決的社會治理問題。

因此,結合社會經濟發(fā)展需要,通過傳承發(fā)展傳統優(yōu)秀文化、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加強公共文化建設和引導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等途徑來調節(jié)農村社會心態(tài)、重塑農村社會價值觀念,從而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fā)展,既是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應有之義,也是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順利實施的基本保障。即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中,要在充分理解村莊群體之間差異性和結構性關系存在的意義的同時,既要給予鄉(xiāng)土文化以元氣和活力,逐漸恢復其精、氣、神,又要以合理的社會分配機制等形式的社會建設為前提,從而重塑村莊價值和利益互動機制,彌合村莊過分懸殊的貧富差距,形成文化上的互補和互惠機制,重構村莊共同體意識。[3]從而引導村莊社會從經濟社會轉型向文化或價值觀念轉型,進而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提供新的道德秩序和動力源泉?;诖耍疚囊缘崮狭夹恼鍨榈湫蛡€案,對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背景下該村經濟社會轉型和價值觀念嬗變特征展開研究,分析該村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實踐基礎和現實困境,為制訂實現鄉(xiāng)村善治和推動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有序實施的政策措施提供現實參考。

二、村莊社會轉型:鄉(xiāng)村振興的實踐基礎

良心寨村是滇南地區(qū)哀牢山脈南段彎頭山上的一個彝族自然村,據2016 年統計數據顯示,該村有550 余戶2300 余人,曾是一個典型的農民社會。在市場經濟和國家扶貧事業(yè)的推動下,隨著打工經濟、運輸業(yè)、商飲業(yè)、服務業(yè)、經濟種植業(yè)等行業(yè)經濟的發(fā)展,該村發(fā)生了以經濟市場化、生計多樣化、社會個體化、關系理性化為主要形式,以群體利益和價值傾向分化為重要特征的結構性社會變遷。其中,人居環(huán)境改善與生活方式變遷、從互惠性社會交換到區(qū)域性市場交易、經濟結構多元化與生活資料商品化以及互益合作、文化發(fā)展與村莊再組織化等構成了該村經濟社會轉型的基本特征,同時也構成了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的實踐基礎。

(一)人居環(huán)境改善與生活方式變遷

“人居環(huán)境”是人們日常生活、生產和交往所依托的自然和社會空間,這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空間的變遷意味著人們生活、生產和交往方式的改變,進而導致社會結構或社會網絡格局的變遷。近年來良心寨村基礎設施、居住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等人居環(huán)境在城鎮(zhèn)化建設、打工經濟的發(fā)展以及國家扶貧開發(fā)事業(yè)等共同推動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2013 年修建的連接縣城老城和新城的三級公路從村腳穿過,使該村處于三級路和“新?!惫?、“大沙”公路兩條鄉(xiāng)級公路的服務范圍之內。2017 年良心寨村委會七個自然村全部實現村際公路硬化,該村與其他鄉(xiāng)鎮(zhèn)完全實現互聯互通。交通條件的改善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縮短出行時間,增加農民的就業(yè)機會、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更為重要的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時間觀念。盡管修路后遭遇連續(xù)降雨引發(fā)大面積山體滑坡導致水渠斷流使該村近300 畝的稻田變成旱地,但根據當地政府部門測算,改種玉米后每畝耕地種植收入僅約降低了220 元,而勞動力成本約降低了440 元,因此種植玉米的純收入比種植水稻高,并且促進了該村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轉型發(fā)展。

而且由于城鎮(zhèn)工業(yè)發(fā)展和農村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改善促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得以實現以新的手段與新的勞動對象相結合,使得第二、三產業(yè)就業(yè)機會所創(chuàng)造的經濟收入已逐漸成為大部分村民實現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從而作為傳統農民社會基本特征的“經濟工作中曾經處于首位(并且無可替代)的農業(yè),像其他工作一樣,正在變成一個(可替代的)‘行業(yè)’”[4]。同時,在國家扶貧事業(yè)的持續(xù)推動下,一系列安居工程接連而至,徹底改變了良心寨村的村容村貌和生存環(huán)境。21 世紀伊始,該村陸續(xù)實現通電網、飲用自來水、安裝固定電話以及普及移動電話。2016 年引進移動寬帶后,移動網絡也逐漸成為村民的日常消費品。其中影響最為深刻的是國家扶貧事業(yè)配套的安居工程,在國家扶持下該村農戶都蓋起了兩層半到三層半的磚房,房屋居住格局與裝修樣式也以城市為參考。這一系列的變遷不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村民傳統生活習性。

(二)從互惠性社會交換到區(qū)域性市場交易

艾倫·麥克法蘭(Alan Macfarlane)曾指出,傳統農村社會家庭生產是以消費為目的而非市場交換,并且這樣的社會幾乎不存在地區(qū)范圍內的社會分工,因此雇傭勞動也與社會結構相矛盾,由于不存在現金、本地交換以及市場交易,農民相對來說獨立于市場的一般影響力之外。[5]巴林頓·摩爾(Barrington Moore)也認為,傳統“鄉(xiāng)村社會結構的核心是通過更加個人化的親屬機制而不是通過市場這種非個人的機制來實現勞動力與資本之間的相互交換的。”[6]歷史上滇南良心寨村日常交換以親屬或鄰里互惠為基本原則,日常生產中的勞動互助關系構成了村莊社會聯結的核心紐帶。隨著村莊經濟市場化和價值理性化的發(fā)展,村民間以互惠為原則的“社會交換”逐漸被區(qū)域性的市場交易所取代,勞動力市場的形成使得親屬關系成為現代以“討價還價”為基礎的勞動交易的主要障礙。因此,基于互惠原則的“勞動交換”向市場原則的“勞動交易”的社會互動方式的變遷構成了村莊社會結構變遷的根本方面,而新的社會交換關系的形成逐漸打破了村民間直接的相互依賴,而這種相互依賴關系正是原初村莊社會概念上平等的直接來源。

共同體外部成員間以獨立資格互相接觸而形成的交易活動,原本是小農為應對生活風險或改善生活條件而突破共同體約束參與市場交易活動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物一旦對外成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們在共同體內部生活中也成為商品?!盵7]因此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禮俗社會的運行規(guī)則在商品社會喪失了原始效度,并從現代勞動關系中得以補充,即超越家庭或家族共同體關系進行勞動交換。特別是水稻種植面積的減少形成的勞動力剩余現象進一步促使勞動力市場的形成,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互聯互通交往格局增加人們的就業(yè)機會的同時,也為農民融入市場經濟和現代世界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此隨著市場經濟的滲透,職業(yè)多樣化以及農業(yè)生產方式的商品化,尤其是“處于相互依賴的交換者之間進行的不可異化的勞動的交換”逐漸向“處于相互獨立的交換者之間進行的可異化的勞動的交換”的轉變使得村莊人際關系實現從“定性的關系”向“定量的關系”轉化。[8]進而促使農村社會個體化(以及價值理性化)與剩余勞動力之間的相互結合,最終使得原本基于“差序格局”緊密結合的傳統農民社會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基于“交易格局”相對分散的新型農民社會。

(三)經濟結構多元化與生活資料商品化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結構多元化與生活、生產資料商品化是中國農村的主要發(fā)展趨勢,這一趨勢主要通過農民的從業(yè)結構變化和日常消費結構變遷得以體現。從從業(yè)結構來看,滇南良心寨村呈現出以務農、務工、經商(主要包括經濟種植、建筑工程承包、小賣部經營和集鎮(zhèn)販賣等)、傳統工藝制作(主要指傳統服飾飾品打造)、運輸(主要指建筑材料運輸和短途客車運營)等職業(yè)多樣化的繁榮景象,從業(yè)類型日益多元化。從2015 年該村經濟收入結構來看,種植業(yè)占31%、林業(yè)占4.6%、牧業(yè)占29.5%、漁業(yè)占1.44%、工業(yè)占8.23%、建筑業(yè)占4.5%、運輸業(yè)占1.17%、商飲業(yè)占3.78%、服務業(yè)占5.4%。此中人們根據季節(jié)變化和市場需求可能同時從事多種職業(yè),既有農業(yè)性質的也有非農業(yè)性質的。原本為保護地方成員利益而基于傳統農業(yè)邏輯形成的“地界”劃分對部分村民來說已喪失意義或轉而成為阻礙個人擴展發(fā)展空間的不利因素。更為重要的是,從業(yè)類型差異不僅形成經濟效益差別和群體利益分化,由于在勞動時間和勞動空間上的差異而使村民關系逐漸呈現出一種“結構性距離”。

從生活資料看來,傳統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狀態(tài)已被打破,日常生活中的肉類、蔬菜、酒水等生活必需品都要通過貨幣從村里小賣部或鄉(xiāng)鎮(zhèn)集市上購買。2010 年通自來水后,為抵消自來水公司的管理費用,公司要求每戶農戶每月必須消費滿3 元(即6 噸水),從此結束了該村每日早晨天還未亮人們就陸續(xù)打著火把到井里排隊打水的傳統日常景象。隨著日常生活資料的商品化,人們幾乎可以為一日三餐估價,可見經濟計算已滲入日常生活之中。同時,電視和手機的普及改變了人們閑暇時間的娛樂和交往方式,網絡電視也逐漸成為該村農戶日常消費品。在此過程中,人們的行為方式越來越依賴于市場的規(guī)則,農業(yè)的問題也轉變成為如何找到對土地進行投資的最佳方式,這種農業(yè)運作方式的轉變對農村社會關系產生了深遠影響。由于受到市場經濟觀念影響和生活資料商品化壓力的雙重強制,勞動力商品化(以及勞動力市場的形成)成為村莊社會從“禮俗社會”向“商品社會”轉變的重要特征,村莊也逐漸轉變成為一個建立在農業(yè)基礎上的融合市場要素和初步實現社會分工和群體分化的一個較為松散的“半農民社會”或“半商品社會”,此中勞動力市場化和生活資料商品化轉變就是瓦解和消滅傳統農村社會這一有機社會之文化制度的秘方。

(四)村落社會裂變與村莊再組織化

改革開放以來,滇南良心寨村社會組織形式發(fā)生了巨大變遷,其中家族組織社會功能逐漸退守私人領域,而地緣性互益組織作為村莊再組織化的重要形式在村莊公共事務治理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值得珍視的組織資源。[9]因此,盡管取消農業(yè)稅后,國家力量缺乏為農村社區(qū)治理持續(xù)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動力和媒介,加上打工經濟的興起和農村社會個體化、“原子化”的發(fā)展,過度行政化的村兩委和封閉性的宗族組織都難以扮演協調農村事務的“中間組織”的角色。[10]然而,該村依靠廟會組織、廚房組織、文藝隊、弟兄協會、婦女協會等社會組織形式,仍然能夠形成較強的用以組織和協調村民日常生活的互益合作,從而抵御村莊社會生活風險。歷史上,良心寨村廟會隨著村莊社會的裂變而不斷重組,截至目前共裂變和重組為6 個廟會組織,負責組織和協調每年2 月和8 月舉行的廟會活動和2010 年前廟會組織成員操辦的紅白大事。同時,廟會活動還發(fā)揮著“議事會”功能??梢?,以“廟”為中心形成的片區(qū)性廟會組織不僅界定了村莊日常生活中集體協作的范圍,并且2010 年前該組織還為村莊日常生活中紅白大事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基本規(guī)則和組織保障。

2010 年后,同樣以地緣邏輯為基礎、以家庭為單位、以就近為原則相繼裂變和重組起來13 個廚房組織,開始替代廟會組織的世俗功能,特別是協助組織成員解決紅白大事中的伙食和招待客人用餐等問題,碰到農忙時節(jié),如果當事者家中成年勞動力缺少,在操辦紅白大事期間,廚房組織還得專門安排人手幫忙搶收稻谷、玉米或者砍柴等農事活動。[11]隨著村莊社會組織的進一步分裂與重組,截至目前良心寨村已組建發(fā)展起來6 支文藝隊,除了老年文藝隊已于2004 年組建掛牌成立外,其余3 支文藝隊也分別于2013 年至2017 年間相繼掛牌成立(其余2 支文藝隊未正式掛牌成立)。同時,除了廟會組織、廚房組織等顯性互益組織形式外,良心寨村以鄰近村民組男性村民組成4 支“獅子隊”負責組織協調隊員及其親戚家中喪事的“跳獅子”競賽活動,以志同道合的中青年村民組成“弟兄協會”以及日常交往密切的婦女組成“婦女協會”分別協助會員解決紅白大事中廚房組織無暇顧及的事務,從而形成有利于村莊社會良性運行與協調發(fā)展的社會組織和保障體系。

三、村莊觀念嬗變:鄉(xiāng)村振興的現實困境

如果將人居環(huán)境改善與生活方式變遷、從互惠性社會交換到區(qū)域性市場交易、經濟結構多元化與生活資料商品化以及地緣性互益合作與村莊再組織化等要素變遷看作滇南良心寨村從傳統農民社會向現代商品社會轉型發(fā)展的一面“鏡子”,那么該村村民因村莊經濟社會轉型發(fā)展過程中貧富差距凸顯、群體利益分化以及新舊價值觀念輪替形成的村莊社會價值分化導致的村莊人際關系緊張而將自己村莊自嘲為“浪心寨”現象就是該村轉型發(fā)展的另一面“鏡子”。而“浪心寨”源自這面“鏡子”以社會利益相關者的互動形式表現于具體的社會事務中,并以社會資源分配和價值表達為核心,以具體的社會行動和話語體系得以表征,從而構成了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有序實施的現實困境。

(一)市場經濟發(fā)展與價值傾向分化

村莊利益分化指村莊相關利益主體因參與市場經濟發(fā)展能力和獲取社會資源分配機會結構不同而引起的經濟收入差別,導致村莊利益主體不斷分化形成“無組織利益群體”的社會轉型發(fā)展過程。滇南良心寨村盡管經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人民公社時期的集體化運動以及改革開放后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等社會改革運動,然而村莊傳統大家族成員仍具有比較優(yōu)勢,市場化進程中這類村民只要充分發(fā)揮個人才能和善于利用祖輩累積下來的經濟和社會資本就能抓住發(fā)展機遇,在參與市場經濟發(fā)展和承包基建工程項目過程中繼續(xù)延續(xù)和鞏固其經濟和社會地位。同時較早富裕起來的還有村莊里的攀附家庭(指歷史上遷入良心寨村并攀附于某家族的家庭),這類村民得益于較為豐富的社會資本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善于抓住市場發(fā)展機遇,在外地承包建筑工程或在本地景區(qū)附近從事餐飲服務等,成為村莊里較早富裕起來的農戶。此外,隨著村莊經濟結構多元化,務工、經商、承包工程、經濟種植等都成為實現脫貧和致富的重要途徑。

由于參與市場經濟發(fā)展和社會資源分配差異,使得村莊中富裕群體和貧困群體逐漸形成兩個相對對立的利益群體,其中貧富差距凸顯和村莊利益分化成為貧困群體對村莊社會表達不滿的主要原因,并通過社會資源爭奪、言語攻擊或對村莊進行自嘲等得以體現。村莊利益分化不僅通過日常行為得以體現,還通過特定的集體儀式活動加以鞏固,將經濟優(yōu)勢轉化為利于維護既得利益的優(yōu)勢社會地位。例如2017 年2 月27 日(農歷二月初二)該村在外地承包基建和建筑工程的S 姓村民父子為了“還愿”就給所屬廟會組織舉辦的廟會儀式活動捐贈1 頭豬,盡管該村民后來認為由于自己是遷入的攀附家庭,因此該廟會組織成員不太領情。2020 年9 月18日(農歷八月初三)另一廟會組織舉辦廟會儀式活動時,在鄰近鄉(xiāng)鎮(zhèn)從事食宿經營并在國外從事橡膠種植業(yè)的該廟會組織成員S 姓兄弟宣稱為了“還愿”包辦了當年所屬廟會組織儀式活動所需的全部物品,并公開表示該廟會組織未來3 年的廟會活動都由兄弟倆繼續(xù)包辦。因此,基于從業(yè)類型和獲益能力差異形成的收入差距擴大導致的村莊利益分化不僅通過貧富差距得以體現,而且經濟地位優(yōu)勢還具有進一步謀求優(yōu)勢社會地位的傾向或動力,使得村莊利益分化獲得了社會性表達,構成了村莊價值傾向分化的現實基礎。

(二)貧富差距凸顯與群體利益分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村莊社會利益關系逐漸呈現出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結構復雜化、利益差距擴大化、利益沖突明顯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12]其中“社會多元利益主體的形成,是改革開放過程中市場經濟發(fā)展和政府政策導向雙重因素作用下社會利益群體分化的結果?!盵13]事實上,在市場經濟發(fā)展和國家扶貧事業(yè)推進過程中,由于村民之間存在資源稟賦、機會結構以及可行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從而導致發(fā)展路徑和效果不盡相同,因此對未來也有不同的期待。富裕村民擁有更加廣闊的視野,熱衷于參與高利潤的市場經濟活動,貧困村民更多地依賴于國家扶貧項目支撐發(fā)展。這不僅加劇村莊社會不同群體之間的利益分化,同時還由于人們對社會資源的利用方式及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存在顯著差異,因而圍繞經濟效益及其對社會發(fā)展的貢獻差距在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形成了差異性的話語體系用以維護本群體獲取相應資源的正當性。從而,基于政策導向和市場經濟效益實現差異形成的相互對立的話語體系最終形成相互貶損的“群體意識形態(tài)”,并使得各利益群體參與社會資源爭奪可能導致社會身份或道德形象受到貶損的傳統倫理觀念被這種意識形態(tài)所替代或消解。

社會資源分配對象的識別不僅顯化了村莊貧富分化現象,也強化了利益群體意識,加劇了村莊價值傾向和群體利益分化。特別是在社會資源分配過程中,通過不合作、假裝同意、暗中破壞、互相貶損等“弱者的武器”形成村莊“無組織利益群體”間的日常博弈形式。因此,近年來特別是圍繞著社會資源分配的問題而展開的一系列資源爭奪行為導致村民關系緊張,并成為村莊爭論的焦點。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無組織利益群體”話語體系的建構并非是村莊社會普遍主義價值規(guī)范的真實表達,而是不同利益群體策略性地表達源自現實生活的訴求,是利益相關者在項目運作過程中試圖運用政策、社會資本和價值理性等要素參與構建符合自身利益格局的具體實踐。從而通過“發(fā)聲”的方式參與建構有利于實現群體利益的話語秩序,形成一種盡可能符合群體利益的非正式的政治秩序,從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有利的政治和社會環(huán)境所提供的機會來實現發(fā)展。

(三)記憶中的村莊與理想類型沖突

正如斯科特(James C.Scott)指出,如同在任何歷史當中一樣,評估現有的歷史必然涉及對逝去時光的重新評估,即根據當前博弈的需要來重構記憶中的村莊和記憶中的經濟,并以此作為譴責當下村莊貧富差距及資源分配不公的有效的意識形態(tài)背景。[14]據村民所述,滇南良心寨村地名由來說法多樣,有人認為歷史上該村是該地區(qū)糧食主產區(qū),因此曾被稱為“糧興寨”,意寓糧食興盛的地方;有的認為由于該村位于山梁的中心位置,因此得名“粱心寨”;有人認為,歷史上該地區(qū)普遍鬧饑荒,而該村村民在存糧不多的情況下還是給前來乞討的難民一口剩飯吃,因此都稱贊當地村民良心好而得名“良心寨”;還有人認為,過去該地區(qū)販牛場設在該村,趕集日村民總是熱情招待牛販子到家里吃晌午飯,因此人們都稱贊該村村民良心好,因而得名“良心寨”。很顯然,以上說法都意蘊著人們對該村村民道德品質的贊賞與認可以及該村村民對自己村莊歷史的認同與價值期待??梢姡S著村莊價值傾向與群體利益分化使得“被重估的過去”成為評價當前可資利用的條件。

而“浪心寨”之由來源自部分村民對自己村莊近年來所發(fā)生的一系列資源爭奪事件所引發(fā)的感觸,并以“浪心寨”這樣的話語對這些現象進行自嘲和嘲諷。有村民指出,過去村民良心都很好所以叫良心寨,現在村子里有一種普遍的說法,良心寨“加水”了,已經變成“浪心寨”。還有村民指出,現在有些村民沒有公德心,只顧自己的利益。也有村民指出,現在村里壞人越來越多,停車場的車子經常在夜間被人用刀子刮壞或用石頭將車窗玻璃砸破。還有村民反映,2016 年當卡車將鴨苗運到村里準備發(fā)放給貧困戶時,還沒等工作人員發(fā)放,鴨苗已被搶光。以上現象既是村莊價值傾向和群體利益分化導致的人際關系緊張的具體表現,也是人們借助“記憶中的村莊”來評估和反思當前社會現實的具體途徑。進而言之,這是在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由于“傳統尚未遠離、現代尚未確立”[15]背景下村莊社會兩種相互依存和相互沖突的道德規(guī)范逐漸從相互牽制向相互替代(或相互排斥和分離)的方向發(fā)展,使得潛伏于社會內部的各種矛盾得以凸顯,并具體體現為社會心態(tài)失衡且通過人際互動得以表征。正是社會道德不同方面的相互作用構成了村莊社會轉型發(fā)展的動力學機制。

(四)傳統紐帶消解與村莊整合模式變遷

從滇南良心寨村價值傾向和群體利益分化情況來看,無論是無序的資源爭奪還是以“浪心寨”自嘲,總體而言是人們對村莊社會屬性從“禮俗社會”向“商品社會”轉變的一種非適應性反應。直接原因是社會資源爭奪導致村莊社會人際關系緊張,其深層次原因是隨著現代政治組織介入、市場經濟發(fā)展以及傳統農業(yè)商品化導致社會傳統聯結紐帶作用逐漸消解,而這種聯結紐帶卻是傳統村莊社會關聯或社會結構得以維系的基礎。隨著現代政治和經濟觀念的介入,“老年政治”退守至傳統儀式領域,傳統村莊倫理道德觀念也逐漸被現代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觀念所占據?;趥鹘y村莊意識形態(tài)的村莊道義或集體道德也逐漸被經濟理性或個人道德所取代,社會交往方式也從“禮俗社會”的互惠性社會交換轉變?yōu)椤吧唐飞鐣钡膮^(qū)域性市場交易。相應地,村莊用以協調人們社會交往方式或社會整合模式也逐漸從發(fā)生于對稱組織結構間的“互惠”模式向以個體利益為基點的“市場交換”模式轉變。[16]在此過程中,作為親歷者的村民在文化上的瓦解和社會所賴以生存的社會制度上的“致命創(chuàng)傷”使得原本依賴于該制度生存者產生失去自尊及品格的心理體驗。[17]

轉型社會具有不確定性和非穩(wěn)定性特征,這種社會特征往往導致社會結構性因素之間形成較大的張力。一般而言,結構性張力為社會結構要素的協調和人們靈活處理社會關系創(chuàng)造了空間,但當傳統社會結構性要素的協調機制無法運行而新的協調機制又未真正建立時,人們處理社會關系的靈活空間就會失效,轉型社會的結構性張力就通過人們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的人際關系緊張或矛盾得以體現。事實上,傳統“禮俗社會”向現代“商品社會”轉型的過程往往也是“經濟脫嵌于社會”的過程,而村莊轉型速度與社會適應能力不一致造成的社會結構性緊張正是傳統社會協調機制失靈的具體表現。社會結構轉型不僅改變了人際交往的基本格局,更為深刻的是還改變了社會互動的利益格局。因此在國家干預和市場調節(jié)基礎上,如何利用社會結構轉型張力在村莊經濟發(fā)展和社會整合模式重構中發(fā)揮組織協調作用就成為實現村莊善治和有序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重要途徑。

四、結論

隨著市場經濟和現代國家因素的介入,打斷了村莊社會自然發(fā)展的歷史過程和打破了村莊社會原有的平衡機制,導致村莊經濟社會發(fā)生了結構性變遷。其中,人居環(huán)境改善與生活方式變遷、從互惠性社會交換到區(qū)域性市場交易、經濟結構多元化與生活資料商品化以及村莊組織裂變與重組等構成了該村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的實踐基礎。然而,現代社會創(chuàng)造歷史的進程超出了人們根據所珍視的價值調適自身的能力,盡管人們也常感到舊的感覺與思維方式已經示微,但新的開端卻依然缺乏明確的道德平衡。[18]滇南良心寨村經濟社會轉型發(fā)展過程中,隨著貧富差距擴大、價值傾向和群體利益分化以及社會認知偏差等而導致的“仇富心態(tài)”“相對剝奪感”、社會焦慮、信任危機、群體怨恨及極端利己主義等社會現象,并通過集體自嘲、運用暗中破壞等“弱者的武器”以及構建“無組織利益群體”話語體系互相攻擊或詆毀等方式得以表現,構成了該村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的現實困境。此中,自嘲等現象不僅是村民用以表達對村莊傳統倫理觀念與現代價值理念之間不可通約性或不可調和性造成的社會心理裂痕的擔憂,也是各種社會矛盾在相互適應和相互進行限制的過程中尋求平衡的階段性后果。因此,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要在尊重村莊演變規(guī)律基礎上,利用轉型社會的道德張力來協調或重建村莊集體情感和道義調節(jié)機制從而達成新的價值共識,構建符合村莊實際的多元化自主性發(fā)展模式。

猜你喜歡
村莊利益群體
配偶短線交易利益返還責任的解釋論展開
我的小村莊
村莊,你好
I Love You, Dear China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利益與西瓜
村莊在哪里
村莊
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
不容忽視的校園“小群體”
大厂| 延川县| 中方县| 兴隆县| 清涧县| 永嘉县| 镇原县| 怀宁县| 牙克石市| 饶平县| 兴安盟| 吴川市| 改则县| 太保市| 奉化市| 邹平县| 江油市| 吉木乃县| 兰西县| 扎兰屯市| 翼城县| 康平县| 磐石市| 五台县| 吴堡县| 无棣县| 东城区| 宣威市| 阜南县| 赫章县| 肥西县| 门源| 唐河县| 永年县| 饶平县| 宣化县| 师宗县| 天气| 红河县| 共和县| 霍林郭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