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柱
[摘 ? ?要]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實施,作業(yè)、睡眠、手機、讀物、體質(zhì)等“五項管理”工作在中小學穩(wěn)步推進。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小學生因年齡小、實踐能力弱等實際情況的存在,往往容易出現(xiàn)焦慮等不良情緒。這就需要教師在家長的配合下及時識別、防治小學生焦慮情緒,使學生在校園、家庭共同營造的良好氛圍中健康快樂成長。
[關鍵詞]“五項管理”;小學生;焦慮;情緒;識別;防治
隨著“雙減”政策的深入實施,作業(yè)、睡眠、手機、讀物、體質(zhì)等“五項管理”工作在中小學穩(wěn)步推進。嚴格控制作業(yè)總量后,學生自由支配時間明顯增多,體育鍛煉、社會與勞動實踐、科學探究、藝術欣賞等類型的作業(yè)和跨學科、綜合性作業(yè)相應增加。在實施過程中,小學生因年齡小、實踐能力弱等實際情況的存在,往往容易出現(xiàn)焦慮等不良情緒。這就需要教師及時識別,從教師和家長層面對學生表現(xiàn)出的不良情緒進行有效防治。
一、“五項管理”背景下小學生焦慮情緒產(chǎn)生的原因
(一)年齡小,不喜歡被約束
小學生天真活潑,在日常生活中喜歡自由自在地玩耍。但是,面對學校、家庭的一些要求,哪怕對于他們來說極其容易,也會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焦慮反應,畢竟,他們年齡尚小,一旦感覺到一些規(guī)定對他們是一種約束,就會產(chǎn)生這種不良情緒。應該說,“五項管理”的出臺對小學生的生活、學習都是一種健康而快樂的保障。但是,當他們想玩手機而不讓玩、不想按時睡覺而要求按時睡覺時,即使是為他們好,由于一時之間產(chǎn)生的不適應感,也會讓他們?yōu)橹箲]。
(二)實踐能力弱,陌生感比較強
對小學生來說,學校開展的活動或布置他們在家完成的活動,一般都會帶給他們比較強的陌生感。畢竟,小學生參加的體育鍛煉、社會與勞動實踐、科學探究、藝術欣賞以及跨學科、綜合性活動少,實踐能力弱。在比較陌生的情況下,面對新環(huán)境、新形式,就會產(chǎn)生焦慮情緒。這種情況也屬正常,但是如果學生個體所產(chǎn)生的焦慮過高或持續(xù)時間較長時,不僅會妨礙實踐活動的進程,而且會降低實踐活動的效率,嚴重時甚至會對學生的心理或行為造成不良影響。尤其是由于實踐比較能力,學生往往在實踐的過程中會擔心自己達不到活動目標或要求,完不成作業(yè),進而形成緊張、焦慮、不安情緒。
(三)交際意識弱,容易產(chǎn)生孤獨感
小學生在人際交往上意識不強,無論在校內(nèi)還是校外,伙伴式的交往特征明顯。除了自己特別熟悉的伙伴,一般沒有主動結(jié)交更多同學、朋友的意識。由于這種特征的存在,無論是參加體育鍛煉還是社會勞動實踐、科學探究等活動,在與同學活動或相處時,還會擔心處理不好與同學之間的關系,感到自己“孤立無援”,從而產(chǎn)生孤獨感。尤其是在活動過程中一旦遇到困難、在睡眠時沒有人陪伴、在需要幫助而自感無助時,就會出現(xiàn)焦慮和恐慌情緒。
(四)家庭環(huán)境、遺傳因素等方面的影響
在“五項管理”背景下,小學生在家時間需要家長配合學校做好管理工作,例如,家庭書面作業(yè)和活動實踐類作業(yè)的管理、睡眠管理、手機管理、讀物管理、體質(zhì)管理等等,都會對學生形成一種適應性要求。加之一些家長面對學校、老師的安排,有時由于理解不到位、自身工作忙等,產(chǎn)生焦慮不安情緒,并毫無意識地影響到孩子。例如,一些小學一、二年級的家長對學校、老師不向孩子布置書面作業(yè)、不組織學生統(tǒng)一參加考試比較擔心,唯恐孩子成績下降,這樣的焦慮不安如果表現(xiàn)出來,就會影響到孩子。再如,家長對學校、班級設計的分層作業(yè)或社會實踐活動在孩子需要幫助時無能為力,就會由此產(chǎn)生焦慮情緒。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孩子,讓孩子產(chǎn)生焦慮情緒。當然,容易焦慮的孩子往往也與其父母有敏感、多疑、猶豫和缺乏自信心、安全感等表現(xiàn)有關。尤其在“五項管理”背景下,具有遺傳特征的家長和孩子就會敏銳感覺到教育環(huán)境的變化,總會擔心自己無法適應這些新的變化,從而出現(xiàn)嚴重的焦慮反應。
二、“五項管理”背景下小學生焦慮情緒的識別
焦慮情緒對小學生產(chǎn)生的影響較大,如果不能及時識別,將會對學生的生活及學習形成障礙或威脅,會在行為、 智力及人格等方面產(chǎn)生影響,使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挫折,失敗感和內(nèi)疚感不斷增強,對學生的身心造成傷害。為此,教師和家長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就要重視對焦慮情緒的識別,及時分析造成焦慮的原因,并及時消解小學生的焦慮心理,防患于未然,避免產(chǎn)生不良后果,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一)從在校表現(xiàn)中識別
在課堂學習中比較老實、溫順、守紀律、自制力強,但缺乏自信心,對自我的評價過低;在老師布置作業(yè)時,對老師所布置的作業(yè)內(nèi)容或形式比較敏感,擔心自己難以按時完成;在課間休息或活動時,個人心思比較重,往往有煩躁不安的跡象;參與班級事務中積極、認真,但由自己承擔或負責時往往比較緊張,擔心自己完不成任務;在陌生環(huán)境或處理陌生事務時,顯得惴惴不安;在課后服務活動中注意力不集中,與同學相處的意識不強、信心不足;在各類活動中往往會出現(xiàn)退縮、過度順從或易怒、恐懼、拒絕等情況;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做事優(yōu)柔寡斷、謹小慎微,有時具有憂郁、消沉的情緒,行為往往不受同學歡迎……如果出現(xiàn)這些情況,教師就要特別注意,通過進一步地觀察、了解,分析學生出現(xiàn)煩躁、不安、焦慮情緒的原因在哪里,并反復考量可以消除學生焦慮心理的策略方法。
(二)從在家表現(xiàn)中識別
除了在校表現(xiàn),學生在家表現(xiàn)也是教師及時、準確識別學生焦慮心理的依據(jù)。例如,當學生在家完成作業(yè)時頻繁換不同學科的作業(yè),就可能與學生完成作業(yè)困難,內(nèi)心存在焦慮感有關;當學生吃飯時著急、搶時間,也可能是學生內(nèi)心焦急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學生如果在家出現(xiàn)睡眠不好,食欲缺乏、多汗、愛做噩夢、尿頻、便秘等癥狀,就與學生內(nèi)心的緊張、焦慮有關。家長一旦發(fā)現(xiàn)這些表現(xiàn),就要及時和老師聯(lián)系,通過溝通交流,對學生不良情緒進行識別,以便找到化解或排除的辦法、措施,配合老師及時、有效處理。
三、“五項管理”背景下小學生焦慮情緒防治策略
(一)教師層面
首先,教師要對照學生焦慮情緒的產(chǎn)生對自身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嚴格要求,做到“正人先正己”,取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效果。一是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個體,避免用師者的權威或長者的權勢壓制學生,甚至用簡單粗暴、不尊重學生人格的態(tài)度去對待有缺點的學生。與此相反,作為教育管理者和學生的師長,教師要用平等、民主的教育思想或觀念擔負對班級學生的教育管理責任,對學生的教育要建立在說服教育和民主管理的基礎之上,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課堂學習、課外活動的主人,以此對學生形成正影響,預防性地消除學生焦慮情緒或心理的產(chǎn)生。二是加強對學生的信任感,堅信任何一個學生都是可塑之才,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以對學生的充分信任影響學生,讓不同程度或?qū)哟蔚膶W生都能樹立學習、生活的自信心,避免對學困生造成心理壓力或焦慮心理。三是對學生始終要保持坦誠相待的態(tài)度,對自身在教育教學中出現(xiàn)的失誤或錯判,教師要勇于承認并立即改正;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xiàn)的錯誤或問題,教師要誠懇指出,不能帶有任何的虛情假意,甚至出現(xiàn)輕蔑、惡意中傷等言行。這樣,不僅能有效預防和化解師生間的思想、情感“壁壘”或“芥蒂”,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融通師生間的情感,而且能促成師生的共同進步和快速成長。四是遇到問題善于換位思考,懂得理解與包容。學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有其自身的特點。為此,教師就應該多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理解學生的所作所為,去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并設身處地做換位思考,處理、對待一些看似難以理解的問題。如果教師不能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僅僅從自身所想或表面現(xiàn)象簡單分析學生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推斷問題的實質(zhì),進而主觀地給學生下定論,動輒責備、批評學生,那么,就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焦慮。五是要善于教育、接納學生,即使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與學校日常行文規(guī)范有一定的不相符之處,也要用恰當而有效的方式進行教育,尤其是對學生提出的一些看法或建議,要認真對待,予以充分的尊重,對于合理和客觀的要樂于接納、敢于承認,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給予他們成就感,滿足他們的表現(xiàn)欲,增強他們的智力與能力,以此預防和消除他們由于擔心“出頭”而造成的心理焦慮。六是適應“五項管理”新要求,適時改變教育教學方式,合理評價學生在“五項管理”實施過程中的表現(xiàn),以分層教學、分層布置作業(yè)、分層評價手段,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變和提高。尤其是對后進生,哪怕是點滴的進步,都要給予鼓勵;哪怕是難以容忍的錯誤,也要留給他們改正的機會。這樣,就會讓“五項管理”的實施更加有效,就會有效杜絕學生焦慮心理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或“土壤”。
其次,教師要針對小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焦慮情緒提出明確要求,進行有效指導。一是當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出現(xiàn)遲疑不決、信心不足情況的時候,教師就需要在學生心中為學生勾畫美好的藍圖?!叭说谋拘钥傆幸环N傾向,我們把自己想象成什么樣,就會真的成為什么樣?!毙睦韺W家認為,積極的心態(tài)是一個人邁向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學生一旦在心理上對自己的學習或生活表現(xiàn)出遲疑、懷疑時,教師就要為學生勾畫一幅清晰的成長藍圖,用美好的未來激發(fā)小學生的自信心,增強自信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蕩開心中的迷霧,遠離焦慮,一步一個腳印穩(wěn)步前行,用堅毅和自信去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二是當發(fā)現(xiàn)遇到困難有退縮、避讓表現(xiàn)時,要鼓勵學生積極面對困難,乃至去想盡一切辦法克服、戰(zhàn)勝困難,不能產(chǎn)生畏懼、焦慮心理。要指導學生正確看待事物,讓學生盡量面對事物好的一面,不受或少受壞的一面的影響。要指導學生善于、敢于面對生活、學習中的各種挑戰(zhàn),以“困難像彈簧我弱它就強”的理智,戰(zhàn)勝畏懼與焦慮,增強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要指導學生與人主動、積極、友好交往,對別人的議論不斤斤計較、放在心上;對自身的錯誤不遮遮掩掩、熟視無睹,而要坦然面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能夠勝任或承擔的學習或活動任務要勇于承擔、敢于“出頭”,對無能力或承擔不起的事,要大膽拒絕。這樣就能培養(yǎng)學生“臨危不懼”“臨事不亂”,與畏難心理和焦慮不安“絕緣”。三是指導學生有意識地主動、積極適應新環(huán)境、新要求。任何人面對新環(huán)境或新要求都會有一種不適應感,這就需要我們積極、主動地去適應。這樣,就能有效控制自己的不適,避免出現(xiàn)煩躁、不安、焦慮心理。四是指導學生及時調(diào)節(jié)情緒,做自己情緒情感的主人,在消極、悲觀的時候善于改變看問題的角度,盡量從積極、樂觀方面看問題;在被動或身處逆境時,要學會轉(zhuǎn)移注意力、主動脫離被動狀態(tài);在出現(xiàn)矛盾或“碰到釘子”時,沉著冷靜,不急不躁,盡量用“冷處理”的辦法等等。這樣,就能有效避免內(nèi)心的焦慮。五是教給學生進行心理暗示的方法,學會打“預防針”,提前預防焦慮等不良情緒或心理的產(chǎn)生。例如,面對新環(huán)境或新活動, 善于應用自我心理暗示技術,通過暗示自己“我能行”“活動一定精彩、快樂”等,想象令自己快樂的方面,放松自己的心情,緩和緊張、焦慮情緒。再如,在考試前,給自己一種暗示,“沒有什么的,考得好與不好都是為了給自己下一步學習的一個方向”“診斷清楚自己,下一步會走得更穩(wěn)”等,這樣,不管題難與不難、考得好與不好,都會減輕或消除自己對考試的焦慮。還如,參加學校或班級的競賽活動時,提前給自己打好“預防針”:“并非每一件事都能達到預期的理想,無論這次的比賽成功與否,對我都是一種鍛造”“勝不驕,敗不餒”等,這樣去想,就能有效減輕或避免焦慮。
(二)家長層面
首先,家長要正確認識國家出臺“雙減”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配合學校、老師把“五項管理”要求落到實處。國家在洞悉過重的校內(nèi)課業(yè)負擔、校外培訓負擔對學生成長成才造成的不利影響之后,果斷出臺“雙減”政策,是立足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做出的重大決策,是關心學生身心健康乃至推動學生全面了解社會、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創(chuàng)新思維、提升能力、深化社會認知的長遠之舉。它能夠進一步凸顯教育公平的價值取向,推動教學教育理念深刻變革。為此,家長一定要維護學校、老師在實施“五項管理”措施上的權威性,用學校、老師指導的“五項管理”方式方法管理教育孩子。但是,有些家長不從“雙減”政策實施的意義、教育的大局或趨勢出發(fā)全面、長遠、深層次地考慮問題,反而對“雙減”政策持懷疑態(tài)度,總擔心“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甚至還有家長想方設法讓孩子“搶跑”,偷偷摸摸找老師一對一輔導;等等。這些想法或做法在某種程度上就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或心理,讓孩子面對“五項管理”的要求產(chǎn)生焦慮情緒或心理。所以,家長一定要正確認識國家出臺“雙減”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配合學校、老師把“五項管理”要求落到實處。
其次,家長一定要用學校、老師指導的“五項管理”方式方法管理教育孩子。一是重視家庭情感教育,創(chuàng)設溫暖、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讓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遵守“五項管理”要求,感受親情,享受快樂,從而有效避免由于“五項管理”要求而帶來的焦慮情緒。二是改變家庭教育觀念,從關心孩子身心健康乃至推動孩子全面了解社會、拓寬視野、深化社會認知等方面,重視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正確對待和處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類問題,注意人格平等、情感共鳴,培養(yǎng)孩子的健康心態(tài)、優(yōu)秀品格和人文素養(yǎng)、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使孩子在校園、家庭、社會共同營造的良好氛圍中健康快樂成長。三是有針對性地引導孩子消除焦慮情緒。例如,在孩子緊張的學習之后,引導孩子放松自己聽聽音樂,或做做操,等等。再如,在孩子感到自己的成績沒有達到期望時,就要及時地鼓勵孩子,幫助孩子一起去找原因,而不是責備孩子,增加孩子內(nèi)心的壓力。這樣有針對性地去適時引導孩子,就會有效消解孩子內(nèi)心的焦慮。
參考文獻:
[1]田飛燕.淺議學生考試焦慮及其緩解策略[J].決策與信息旬刊, 2010(12):103-104.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