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東關小學 趙 歌
民族音樂是我國音樂藝術的源泉,對于提升民眾的文化素質(zhì)、道德素養(yǎng)、民族情感, 發(fā)展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新時代,如何高質(zhì)量做好中小學民族音樂的普及和傳承工作,使學生真正喜愛并自覺傳承民族音樂,是音樂教育者必須思考與實踐的重要課題。 筆者結合教學經(jīng)歷,就此問題談幾點體會。
作為音樂教師,我們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端正教育理念,不斷增強做好民族音樂普及和傳承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用科學的教育理論來武裝頭腦、 指導實踐,努力學思踐悟,提升教學水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學校層面:要重視學科教研,加強對民族音樂教學的研究,組織開展常態(tài)化的民族音樂教學教研活動; 要拓展培訓平臺,為音樂教師提供研討培訓和學術會議等學習機會,支持、鼓勵教師自覺加強學習培訓,不斷提升專業(yè)能力。
教師層面:要突出專業(yè)能力的提升,加強對民族音樂知識的學習充電, 不斷彌補短板、 填補專業(yè)空白, 熟練掌握民族樂器(如葫蘆絲、豎笛、古箏等)的演奏和演繹形式等,以過硬的專業(yè)素養(yǎng)確保教學有成效;通過豐富教具、教學技法以及教材內(nèi)容、教學方式等, 持續(xù)強化民族音樂的藝術感和吸引力, 有效激發(fā)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
抓好課內(nèi)教學。 學校應根據(jù)課程和學情的不同, 引入豐富的民族音樂資源,如江南絲竹之樂、北方京韻大鼓、維吾爾族木卡姆等。 教師可從音樂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將民族音樂與詩詞、書法、美術等學科結合,開展融合式教學,使學生對中華文化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開展課外實踐。學校應積極開設民樂、民族舞蹈、戲曲等興趣社團, 定期舉辦民族音樂主題的展演活動, 組織學生參加民族音樂展演、 民間藝術講座等, 在寓教于樂中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
示范引領建好“主陣地”。 學校可在校園廣播站開設民族音樂專題知識講座和民族音樂展播等欄目, 定時介紹、播放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曲、樂曲和戲曲等;在文化長廊和宣傳欄設置民族音樂專欄,定期設計并展示民族音樂主題文化展板,鼓勵學生參與, 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知識、感受樂趣。
因地制宜建好“小場地”。 學??梢栽谧呃然蚪淌覊Ρ谏蠎覓烀褡灞硌菟囆g家、民族樂器及不同民族歌舞表演的宣傳圖片,在樓梯、臺階等場地張貼發(fā)揚民族音樂文化的主題宣傳語等,讓學生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不斷提升音樂素養(yǎng),在文化藝術的熏陶下啟迪思想、厚植情懷、提升素質(zhì)、滋潤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