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祥濤
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為響應國家號召,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各省、市、縣 (區(qū)) “名師工作室”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名師們不光負責培養(yǎng)一些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也為當地的師資培訓貢獻了力量。
參加的培訓多了,見識的 “名師”多了,我對 “名師”有了自己的理解。各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省、市級別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各類各級比賽中特等獎、一等獎獲得者,承接國家級、省級課題主持人等,都可歸入名師之列。有了 “名師”的光環(huán),教師的職業(yè)生涯就有了足夠的 “文化資本”從三尺講臺走向更大的舞臺:受邀上課,開設講座,奔走在各類活動和會議之間,為學校乃至地方的教育發(fā)展出謀劃策等等。
曾經聽過一個名師的講座,當時非常崇拜。從他的簡介可以看出,他做報告的檔期安排得很滿,若不是校方領導和他私交不錯,根本邀請不來。為了節(jié)約時間,他自己還同時擔任主持人。他首先列舉了近些年來自己所獲得的各類榮譽,特別強調一些來之不易的頭銜,同時還插播一些地方電視臺對他的采訪及報道。臺下的老師們除了報以陣陣掌聲,還忍不住地發(fā)出驚嘆。
我們看到他憨態(tài)可掬的笑容,倍感親切;我們聆聽他詼諧幽默的語言,興致倍增;我們見識了他簡單有趣的教學模式,醍醐灌頂。他幫助后進生一步步提高成績,取得學科高分,創(chuàng)造了教學奇跡。他所帶的班級屆屆得優(yōu),創(chuàng)下了一方傳奇。由于在教學上屢創(chuàng)佳績,他得到了領導的賞識,從普通教師走向教學管理崗位,從學校走向教育主管部門,后又被特聘到某一線城市擔任重要職務。一個多小時的報告結束了,我們仍意猶未盡。
萬萬沒想到,時隔數年,我有機會在一所新學校再一次聆聽他的報告,他仍是那樣紅光滿面、氣定神閑,也是百忙之中看著校長的“佛面”趕來。一場報告下來,笑聲、掌聲、贊嘆聲不絕于耳,可我沒笑,心里有點酸酸的,因為他演講的內容一成不變,甚至連鼓勵學校發(fā)展的口號都一模一樣。同樣是激情慷慨的教學 “捷徑”成功論:“沒有差生,只有不努力的學生;沒有學不好的,只有吃不飽的?!眻蟾孢M行到尾聲,這位名師借著現場的熱度,推薦學校購買一些由他推廣的培訓會門票和書籍,還給每位老師送個定心丸: “只要跟著我學,像我這樣做,你們學校一定可以成功,中考完全沒問題!”但這一次我沒有血脈僨張,信心倍增。他還是從前那個 “名師”,沒有一絲改變!
不可否認,每個名師成功的背后一定有自己辛勤耕耘、日以繼夜的付出?;蛟S也正因此,許多名師在成名之后,都會充分利用名氣帶來的滾雪球效應:有了 “名”也就有了 “譽”和 “利”,隨之而來的是更多的 “名”。在普通教師看來,那個令人向往的 “名師”頭銜便成了通往成功的路徑。
斯賓諾莎說過: “聲名也會成為一種巨大的障礙:如果我們追求它,就必須投身于這樣一條道路——盡量滿足人們的想象,避其所憎、投其所好?!闭嬲拿麕熡肋h不會被榮譽蒙蔽雙眼,而是不滿足現狀,渴求更多的進步空間。那些在成名之后屈就于名利聲華的誘引,一心想著利用名氣兌現各類資源,專業(yè)發(fā)展上卻停滯不前的 “名師”,說到底早已偏離教育的初心,他們更像社會活動家、生意人,把教育當成一門生意。
一個普通教師的成長之路應該是新手教師—普通教師—經驗教師—專家型教師。有了這樣的梯度,我們老師才能把目光從仰望天空轉向著眼腳下,拾級而上終可拿云。再制定相對應的標準和措施,老師們便能清晰意識到自己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即便是普通教師,也能在教學上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在平凡的崗位上發(fā)揮最大的價值。其實每一位教師的價值都是多元的,哪怕成不了名師也沒關系,我們可以做個 “明師”:堅守三尺講臺,躬身自省,內心澄明,專業(yè)成長上絕不固步自封。 “明師”的名額沒有任何限制,不管你處在教師成長之路的哪個階段,都可以做一個“明師”。
每一個學生都是我們教學生涯中的稀客,我們看似陪他們一程,卻有可能會影響他們一生。教師的行為和語言,無不影響著學生的身心成長。正因如此,學會與學生對話是教師必修的一門藝術。
首先要學會傾聽,這是最簡單的,也是最難的。成年人大多不喜歡聽低齡兒童的傾訴,認為他們幼稚、健忘且以自我為中心。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兒童同樣具有大多數成人缺少的優(yōu)點:絕假純真的童心,漫無拘束的想象力,對于熱愛之事的專注度,等等。因而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首要的就是一種平等的立場和姿態(tài)。每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注,尤其是在孩子眼中,老師有著 “至高無上”的權利。我們有時候在嘈雜的教學環(huán)境中,很難做到耐心傾聽每一位學生的訴求,甚至還會呵斥學生的無理表達,這無疑破壞了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橋梁。傾聽,其實就是多一點耐心,不一定要做出十分正確的回應和建議,他們要的只是你彎下腰或者蹲下來,給他一絲理解和安慰,內心也就滿足了。
其次是隨時反饋。教學從不是我講你聽的單邊活動,課堂上我們必須要關注學生的眼神、表情、心態(tài)和行為的變化,從而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從學生的表現與完成任務的結果來了解自己教學上的亮點與不足。一節(jié)課結束后,老師都有最直觀的感受:學生喜不喜歡這節(jié)課?老師需要做的是證實自己的感受,根據內心的真實想法,去和不同層次的學生交流,問問他們這節(jié)課最喜歡的是哪個環(huán)節(jié),哪里聽不明白,有沒有好的建議提供給老師……
然后是良好溝通。與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溝通方式都不盡相同,但唯一不變的是真誠。那么怎樣才算真誠呢?把他們當成你最好的朋友,談話時給他遞上一把椅子,倒一杯水,拿一張紙巾,大家坐下來聊一聊。千萬不要期待聊一聊之后能產生多么大的教育作用,這種功利的想法本身就違背真誠。走進一個學生內心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滴水穿石的恒心。在溝通的時候要掌握一個訣竅:說出對方的感受—表示感同身受的經歷—說出你的期待與需要—提出具體的請求 (見馬歇爾·盧森堡 《非暴力溝通》)。
教師的自我反思與自我對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首先必須承認,我們有限的教學理念和手段并不足以應付學生出現的棘手問題,這不是時代的錯,是我們的觀念還停留在過去,這個過程需要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如果一個教師整日埋頭苦干,看不到希望,就會產生較低的自我效能,從而放棄思考而平庸度日。
教師要在失敗案例里反省自己的行為所導致的結果,學生反抗老師甚至辱罵老師一定是學生的錯嗎?在我曾經工作過的學校發(fā)生過學生使用利器傷害教師的惡性事件,很多老師為之震驚,替受害人鳴不平。但深究之后才發(fā)現,原來是這位老師的 “毒舌”功力,讓這位本就暴躁的學生怒火中燒,情緒崩潰之下做出這樣不理智的事情。如果這位老師不侮辱他的人格,不踐踏他的自尊,又怎會招來橫禍?教師需要良好的共情能力,多站在學生一邊,而非整日里強調師道尊嚴。
教師常常在糾結總結怎么寫、課題怎么做、公開課怎么上、表格怎么填、資料怎么應付等等。非教學類的事務占據了教師太多本可用于思考的時間,然而思考(meditation)是一個人 “悟道”的關鍵,一個教師的工作時間都被填滿了,如何有時間去悟?哪里還有精力去思?一名教師不能覺得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教育學生這種陀螺似的工作方式就是奉獻。作為學校的管理者不應以 “滿”為傲,以“閑”為恥,更要考慮閑中生慧的訣竅。我是一個會忙里偷閑的人,屬于應付類的事務就應付著做,凡是面對學生的事情就絕不馬虎,為了完成一個課件我可以坐在椅子上五六個小時,不斷修改補充。為了學習一個名師課例我會反復琢磨并記錄,同時還會在一堂課結束后反思這節(jié)課的得與失,哪里還可以再改進。多年來,我堅持不用上一年的教學設計重復自己的課堂教學,而是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趨勢,不斷反思并做出調整。很多教師許多年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方式都保持一成不變,顯然,他們沒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成長。習慣支配著那些不善于思考的人們,領導、老師都是如此。
他人是何人?簡單來說就是讓自己欽佩的有真才實學的人,有時候這些 “偶像”不經意間說的一句話,就能讓你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我曾經在省級展示平臺上了一節(jié)公開課,以當時的能力和水平來說,已經達到了我的極限,盡管精心準備許久,但效果并不理想,來自北京的專家也不留情面地在公開場合進行了犀利的點評。在很多人看來這是很難接受的,于我而言卻猶如一盆冷水澆醒了自我滿足的美夢。聽了專家的中肯建議,我才發(fā)現,原來我在文本再構、語言邏輯和文化背景上還有那么多不足。那一刻讓我痛定思痛,以后的每一次展示課我都會搜集各種資料,詢問各位專業(yè)人士的意見和想法,讓我的專業(yè)不斷精進。經過多年積累和成長,我也可以幫助青年教師在專業(yè)上成長和進步。
不是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歷練機會,唯有讀書可以帶領我們走出低谷和陰霾,幫助我們找到方向,這是最快建立與他人對話的渠道,從他們的做法中我們可以窺見教育的真諦和美好。無論是專業(yè)書籍還是雜書都有其自身的價值,教師要做的是如何把別人的經驗轉化成自身的價值,那就是親身去嘗試,把好的方法進行適時改良,然后在自己任教的范圍內試行,在實行過程中請學生和同伴進行監(jiān)督和評估,從而反思自己的改變是否帶來好的效果。當正向思維不斷被強化,那么它就會成為自身發(fā)展的優(yōu)勢。
許多教師一路被裹挾著求生存,除了教學事務之外還有一大堆非教學類事務纏身,久而久之,熱情沒了,智慧也被消磨殆盡。別說成為名師,想成為一個合格的普通教師都有困難。我們只能在平凡的崗位上不斷自省,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提升自己的職業(yè)幸福感,用樂觀的心態(tài)給自己一個 “明師”的頭銜。這個 “明”沒有響亮的稱謂,但背后也沒有利益的驅使。我們所得到的回報,只是在許多年后,學生依舊記得我們在講臺上灑下的汗水、在激情演講時的笑紋、在躬身安撫時的溫柔。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