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玲
(長治市上黨區(qū)蘇店鎮(zhèn)綜合便民服務中心,山西 長治 046000)
黃瓜屬葫蘆科,是一年生蔓性植物,根系相對較淺,主要根系深度分布在土壤層16~20 cm處,雖然根系發(fā)達,但是其整體吸肥能力相對較弱。黃瓜喜歡在溫暖濕潤的環(huán)境中生長,白天的環(huán)境溫度在20℃~25℃最佳,夜間溫度在12℃~16℃最佳,耐寒性較差,在環(huán)境溫度低于10℃時,黃瓜會停止生長,遇到霜凍等低溫天氣時,會因寒冷而枯萎。由于黃瓜的蒸騰旺盛,水分蒸發(fā)較快,導致其抗旱性能較弱,對生長環(huán)境中空氣以及土壤中濕度要求較高,但濕度過高又可能造成黃瓜漚根,導致黃瓜植株死亡。
在選擇黃瓜品種時,不僅要選擇黃瓜品質產量等相對較好的品種,同時還應當根據種植的地區(qū)、季節(jié)等環(huán)境因素合理選擇相應的黃瓜品種,早春季節(jié)的大棚黃瓜,應當盡可能選擇耐寒性相對較好、抗病害性較強的早熟性品種。
在進行播種之前,首先應當結合黃瓜的生長習性準備床土,在配置營養(yǎng)土過程中,應當盡量選擇大田土,也可以選擇草炭土為主,將土壤與腐熟的有機肥料以6∶4的比例拌勻,同時還可以在土壤中加入適量的磷酸鈣及磷酸二銨[1]。將配置好的營養(yǎng)土按照50~80 g/m3的濃度添加苗菌敵或多菌靈,對土壤進行消毒殺菌,然后將其放在溫暖的環(huán)境下備用。通過該種形式準備育苗土,能夠有效減少土壤中的致病菌,有效預防黃瓜苗株在苗期出現炭疽病、細菌性角斑病等病害。
受黃瓜自身生長特點的影響,黃瓜根系的再生能力相對較弱,在黃瓜育苗過程中,應當選擇塑料缽育苗,在育苗缽里裝好營養(yǎng)土,覆蓋地膜保溫。播種前首先將黃瓜種子放在清水中浸泡4 h,然后將其用濕紗布包好,放置于25℃~30℃的環(huán)境中等待出芽,待出芽率達到95%且芽長約1~2 mm時進行播種。
黃瓜定植應當選擇溫度適宜的晴朗天氣,將黃瓜苗按照大、中、小三個級別進行分類,根據溫室大棚的整體結構來合理分布,大苗定植在大棚周圍,中苗、小苗定植在大棚中間。密植栽培,株距應當保持在23~25 cm,稀植栽培,株距應保持在30 cm左右。在確定好黃瓜植株定植位置后,將黃瓜苗按照相應的株距均勻擺放在事先開好的溝中,對其進行固定,然后進行澆灌并用土壤將黃瓜苗根部覆蓋,在定植完成后澆透水,更有利于黃瓜根系的生長。如果環(huán)境溫度過低,可以采用覆蓋地膜進行保溫,確保黃瓜苗的健康成長。
在黃瓜定植后,黃瓜真葉2~4片時,對其進行再次灌溉,然后對其進行深耕,耕地深度控制在20~25 cm,深中耕的主要目的是能夠將黃瓜植株表層以及中層的根系隔斷,這樣更有利于深層根系的生長,深層根系的生長能夠有效保障黃瓜的產量及質量,深中耕一般在5~6次即可。在真葉長到4~6片時,則需要每天或隔天進行一次淺中耕,淺中耕的深度要控制在10~15 cm,進行淺中耕的主要作用是促進黃瓜植株中層根系的生長,直至黃瓜植株長至8~12片葉之后,所有的根系發(fā)展基本完成,則不需要在進行中耕。深根系、中根系、淺根系三層根的健康生長是保障黃瓜產量的重要因素。
2.6.1 吊蔓整枝
大棚黃瓜在越冬時,為了促進黃瓜的健康發(fā)育,保持黃瓜的生命力,一般情況下都會采用不打頂的方法,任由其自由生長[2]。但是由于溫室大棚的舉架高度相對有限,黃瓜植株在生長到一定高度后,需要將瓜蔓進行沉落處理。當前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是以尼龍線、布條等進行吊掛,在吊掛過程中,所選擇的尼龍線或者布條應當盡量預留出一定的高度,以方便黃瓜的繼續(xù)生長。吊蔓過程中,首先應當注意對黃瓜植株、葉片的保護,同時及時清理枯萎的病黃葉、側枝以及畸形瓜等。
2.6.2 溫度管理
溫度管理是保障黃瓜健康生長的重要條件之一,在對大棚溫度進行控制時,應當保障白天的棚溫為23℃~26℃,最高不能超過28℃。夜間溫度應當控制在16℃~18℃,最高不能超過20℃,最低不能低于10℃。同時,溫室大棚的溫度要盡可能保證其穩(wěn)定,避免室內溫度變化過于頻繁且溫差較大。
2.6.3 水肥管理
進行水肥管理過程中,對于灌溉水量的掌控主要取決于環(huán)境溫度,同時要嚴格控制灌溉水量,土壤濕度過大不僅會降低土壤溫度,同時又容易引發(fā)病害。在正常天氣環(huán)境下,灌溉作業(yè)一周進行一次即可,如果在寒冷天氣,應當適當降低灌溉頻率,10~14 d澆水1次即可。黃瓜的結瓜時間約4~5個月,其所需追肥的次數相對較多,但是由于黃瓜的吸肥能力相對較差,進而所需的肥料并不多[3]。在進行第一次摘瓜后,進行第一次追肥,每0.067 hm2的追肥量控制在20~30 kg即可,主要肥料以硝酸銨為主。在環(huán)境溫度較低時,可以選擇15 d施肥一次,并適當減少施肥量,每0.067 hm2的追肥量控制在10~15 kg即可,同時配合葉面肥一起施用,以滿足黃瓜植株的生長。在黃瓜進入結瓜旺盛期時,應當將追肥的間隔適當縮短,同時追肥量應當適當增加。追肥周期縮短到7~10 d一次,每0.067 hm2的追肥量控制在20~30 kg。
黃瓜植株缺磷時,植株矮化并不明顯,其莖較短且與正常植株相比相對較細,葉片小呈現深綠色,質地較硬,缺磷癥植株的老葉上會出現深色的斑塊,顏色呈現暗紅色或褐色,黃瓜植株下端的葉片容易脫落,同時黃瓜果實受到缺磷的影響,個頭較小,成熟較慢。
對于黃瓜缺磷癥的防治,首先應當注重磷肥的使用,可以采用施用有機肥來補充土壤中的磷,肥效長,同時也可以采用噴施磷酸二氫鉀溶液等葉面肥來實現對黃瓜缺磷癥的防治,葉面肥的施用見效較快。
黃瓜細菌性角斑病發(fā)病時,在其黃瓜頁面上會出現針尖大小的水漬狀斑點,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斑塊會由淺綠色逐漸擴大變?yōu)楹稚邏K的形狀隨著葉脈的限制呈現不規(guī)則形狀,大棚環(huán)境越潮濕,其病斑發(fā)展越快,甚至部分葉片的背部會出現白色的菌膿,進而導致葉片逐漸被腐蝕,形成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斑孔。
對于細菌性角斑病的防治應當以預防為主,在溫室環(huán)境的單日平均溫度低于12℃時或者出現連雨天氣,應當進行預防性用藥,以一周2次的頻率,連續(xù)施用2~3次,可有效防治細菌性角斑病。播種前用50%濃度的多菌靈以1∶1 000的比例配制成溶液進行浸種,也可有效預防該病[4]。一旦發(fā)病,可以選擇30%濃度的DT殺菌劑可濕性粉劑以1∶400或1∶500的比例配置成溶液進行噴施,同時還可以選擇50%濃度的甲基托布津以1∶1 000的比例配置成溶液,噴施防治。
炭疽病是大棚黃瓜種植中較為常見的病害之一,該病癥主要侵害黃瓜植株的莖部、葉片以及果實,在發(fā)病初期階段會在莖葉部分出現水浸狀斑塊,隨著病癥的發(fā)展,斑塊會逐漸發(fā)展成為紅褐色的圓形斑塊,在斑塊的最外圍會形成一層黃色的紋路,在大棚濕度相對較大的環(huán)境下,在斑塊的中間會產生類似粉紅色的物質,質地黏稠,而在干燥環(huán)境下,則從病斑位置進行開裂。如果在果實上發(fā)病,則黃瓜會從病變部位發(fā)生畸形。
對于炭疽病的防治,首先應當避免重茬種植,可以選擇非同類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在育苗過程中,首先應當對土壤進行殺菌消毒,確保土壤中不含有致病源[5]。在發(fā)病初期,可以采用天諾顆粒豐殺菌型以1∶1 000的比例配置成溶液進行噴施,同時也可以選擇70%濃度的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以1∶600或1∶800的比例配置成水溶液進行噴施,還可以選擇58%濃度的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按1∶500或1∶600的比例配置成溶液進行噴施,以上藥物對黃瓜炭疽病都有明顯的防治效果。
蚜蟲是大棚黃瓜最為常見的害蟲之一,對于蚜蟲的防治首先應當及時清理被蚜蟲附著的葉片,然后選擇40%濃度的樂果,以1∶5的比例配置溶液,將其均勻涂抹在蚜蟲聚集葉片周圍的植株。涂抹完成后選擇20%濃度的速滅殺以1∶3 000的比例配置成溶液進行噴施殺蟲,同樣也可以選擇10%濃度的愛福丁以1:4 000的比例配置成溶液、40%的乙酰甲胺磷乳油以1∶1 000的比例配置成溶液進行噴施。
紅蜘蛛的防治可以采用73%濃度的克螨特,以1∶1 200的比例配置成藥液進行噴施,也可以選擇10%濃度的天王星乳油,以1∶3 000的比例配置成藥液進行噴施,進而實現對紅蜘蛛的有效防治[6]。同時也可以選擇生物藥劑,選擇1.7%濃度的愛福丁,以1∶3 000的比例配置溶液,或者選擇10%濃度的瀏陽霉素,以1∶2 000的比例配置成溶液進行噴施。在噴施藥物過程中,應當盡量保證藥液的均勻噴施,同時還要對大棚內部的一些竹竿等材料進行消毒處理,及時清理大棚內所有的落葉,最大限度清除蟲源[7-15]。
總而言之,黃瓜在我國的蔬菜市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大眾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蔬菜。隨著市場上對黃瓜的需求量不斷加大,大棚黃瓜種植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茖W的大棚黃瓜栽培技術以及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成為保障黃瓜種植產量及質量的重要途徑,更是保障黃瓜種植農戶自身經濟效益的要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