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愛國
南京鳳凰臺起于南朝劉宋時期,對此,北宋《太平寰宇記》、清代《江南通志》的記載極為相似。鳳凰翔集的傳說固然令人神往,但真正為大眾熟知是在李白登臺寫下《登金陵鳳凰臺》之后。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边@首詩具體的寫作年代不太確定,但大抵在李白離開長安以后?!案≡票稳?,長安不見”都是隱喻,表達了李白對時局的憂慮、對長安的思念。但后人似乎沒有看見李白的“愁”,而是醉心于他所描繪的美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三山若隱若現(xiàn)如落青天之外;江水至此,白鷺洲將它一分為二。
“三山”又稱三山磯,與采石磯、燕子磯并稱三大名磯。三山磯緊靠長江東岸,磯頭半懸空中,高出江面近百米,景色壯美,歷代歌詠者甚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謝朓。南朝齊明帝建武二年,謝朓出京去宣城做太守,剛走到三山磯,抑制不住滿腹思鄉(xiāng)情,寫下《晚登三山遠望京邑》。傳世佳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就出自這首詩,李白贊嘆道:“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绷诉@里,被一分為二,繞洲而去??梢韵胂髲倪h處觀之,景象闊大,相當壯美。李白極目一望,把自然山水物象匯成了奇妙景觀,從此,鳳凰臺聲名遠揚。
那么,鳳凰臺到底在哪里呢?2002年,江心洲洲頭建了一座25 米高的樓,依據(jù)《登金陵鳳凰臺》命名為鳳凰樓,建造者認為這里具有“三山煙霞,二水奔流”的詩境,但是鳳凰臺不可能跑到江心洲去;江寧百家湖鳳凰臺更早,1999 年建成,當然也和李白沒什么關系。
真正的鳳凰臺在集慶門內,如今在集慶門城墻段有鳳凰臺遺址標示牌。宋代陸游去四川時途經(jīng)南京,也曾登上鳳凰臺,他在游記《入蜀記》中說:“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余里?!薄督贤ㄖ尽份d:“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薄敖瓕幐本褪悄暇?,“城內之西南隅”就是晚霞滿天,仿佛彩色的錦緞鋪滿了天空;江水明澈,如同潔白的絲帶靜臥于大地,三山的景色就是這樣的絢麗迷人。謝朓說“登三山遠望京邑”,可見三山磯距離京城金陵有相當一段距離,所以李白從鳳凰臺觀三山景色才會半隱半現(xiàn),有“半落青天外”之感。
“白鷺洲”也不是當今的白鷺洲公園,現(xiàn)在的白鷺洲是民國時命名,前身是明朝中山王徐達的東花園;《景定建康志》載:“白鷺洲,在城之西,與城相望,周回十五里?!薄兜り栍洝返挠涊d更為詳細:“白鷺洲在縣西三里,隔江中心。南邊新林浦,西邊白鷺洲。洲上多聚白鷺,因名之。”新林浦就是今天的西善橋,古白鷺洲是長江中的沙洲,蘆葦很多,是白鷺喜歡的棲息地,因而得名;長江水到今天的門西,“猶有陂陀,尚可登覽”表明一直到清朝,鳳凰臺還可以登臨。不過世事變遷,鳳凰臺終究是消失了。
對李白而言,金陵是一個特別的地方。唐玄宗開元十二年,24歲的詩人“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第二年來到金陵,此后17 年里又來了很多次,與這座城市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時候,金陵是一座破敗的城,但前朝舊都的遺風遺韻是文青們的夢,所以李白來了、杜甫來了,杜牧、李商隱、孟郊、韋莊……很多唐代的詩人都來了。但李白和他們不一樣,他喜歡這座寂寞的舊都,甚至在中年以后,幾乎每年都會在金陵停留一段時間。金陵,不僅是故鄉(xiāng)一般的存在,在《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中,李白竟提議遷都于此,可見他對南京的感情之深。
玄宗“賜金放還”李白,實際上是李白的長安失意,但正是因為這個失意才有了文學世界里鳳凰臺的得意、金陵的得意。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李白有兩百多首詩是寫金陵的,從這些作品看,李白幾乎走遍了南京的名勝之處,如描寫玄武湖的《春日陪楊江寧及諸官宴北湖感古作》《金陵三首》,描寫鐘山的《金陵歌送別范宣》《留別金陵諸公》,以及描寫雨花臺的《登梅岡望金陵》等。
謝安墩是李白不可不去的地方,謝安的曠世功業(yè)怎能不勾起李白心底建功立業(yè)的渴望?“想像東山姿,緬懷右軍言”,于謝安墩上遠望,李白懷才不遇的苦悶似乎也被沖淡了一些。
孫楚樓是李白很喜歡去的地方,酒樓因西晉太守孫楚而得名,興旺了一千多年,清代中后期毀敗,2006年在十里秦淮收官處復建賞心亭時將孫楚酒樓遷移到此重建。
瓦官閣大約有60米高,是個登高遠眺的好地方?!俺康峭吖匍w,極眺金陵城”,登上瓦官閣,北面的鐘山、南面的秦淮河、西面的長江都盡收眼底,李白的心情也激動起來。2003 年,在城南花露崗復建的瓦官寺,只有原來的幾分之一,不復當年盛況。
白門是都城宣陽門的俗稱?!拔逶陆鹆晡鳎妫T別)余白下亭”(《留別金陵諸公》),“驛亭三楊樹,正當白下門”,白門附近的白下亭,朋友們在這里送別李白,為他餞行。
勞勞亭,分別相送之地,“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除了這首《勞勞亭》,李白還有一首《勞勞亭歌》:“金陵勞勞送客堂,蔓草離離生道旁……”這勞勞亭也懂得李白的顛沛之苦嗎?柳條不青,蔓草離離。如今勞勞亭在何處不得而知,說法眾多。與勞勞亭一樣的還有雁門山、巖山、新林浦、落星岡、征虜亭……
唐寶應元年,李白病逝于安徽當涂,廣為流傳的另一個版本卻與金陵有關:夫子廟文德橋附近的秦淮河里月圓如璧,醉意朦朧的李白跳下橋去捉月而死。以這個傳說為基礎,聞一多創(chuàng)作了長詩《李白之死》,他詩意地描寫月光:“月兒初還在池下絲絲柳影后窺看,象沐罷的美人在玻璃窗口晾發(fā)一般……池波一皺,又惹動了伊嫻靜的微笑?!蓖瑫r也詩意地描寫李白,“他掙扎著向上猛踴,再昂頭一望,又見圓圓的月兒還平安地貼在天上。他的力已盡了,氣已竭了,他要笑,笑不出了,只想道:‘我已救伊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