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沖 韓亞魏 羅玉保
心房顫動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形式,據相關研究顯示,我國人群房顫發(fā)病率約為0.77%[1]。目前導管消融術是臨床對于癥狀性心房顫動常用的治療方案之一,但導管消融術圍手術期易并發(fā)腦卒中等疾病的風險,所以需要在此期間進行抗凝治療[2]。而在抗凝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抗凝藥物在降低血栓栓塞事件風險的同時,均具有增加出血事件的潛在風險。因此,對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實施抗凝治療安全性監(jiān)管是臨床醫(yī)生需要特別重視的環(huán)節(jié)。
隨著廣大學者的不斷深入研究,發(fā)現高水平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顯著增加了心血管病發(fā)病及心源性死亡的風險[3]。紅細胞分布寬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可反映外周血中紅細胞大小的異質性,已有相關研究表明,RDW 與非瓣膜性房顫患者預后相關[4]。較多研究報道,紅細胞壓積(Hematocrit,HCT)對炎癥性疾病的發(fā)生有較高敏感性及特異性[5]。本研究旨在探討RDW、NLR及HCT 對非瓣膜性房顫抗凝治療出血事件的預測價值?,F將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選取2015 年1 月至2017 年1 月河北省唐山弘慈醫(yī)院住院部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顫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診斷符合美國2014 年制定的《2014 年心房顫動患者管理指南》關于非瓣膜性房顫的診斷標準[6];②經過心電圖和心臟超聲檢查證實;③納入研究前未服用過影響RDW、NLR、HCT 及相關實驗室指標的藥物;④治療依從性佳,可配合醫(yī)護人員完成隨訪。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認知功能障礙者;③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造血系統疾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者;④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病、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者。
本研究最終納入符合納入排除標準的86例非瓣膜性房顫患者,以是否出血為分組標準分為出血組39例,未出血組47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經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受試者對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s),n(%)]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n(%)]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s),n(%)]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n(%)]
組別出血組未出血組t/χ2值P 值n 女39 47性別男20(51.28)25(53.19)0.031 0.860 19(48.72)22(46.81)平均年齡(歲)55.60±3.42 55.69±3.46 0.121 0.904陣發(fā)性/非陣發(fā)性25/14 46/21 0.231 0.860
1.2.1 治療方法
收集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高血壓史、卒中史、肝/腎功能指標情況。兩組均予以華法林抗凝治療。初始劑量2.5 mg,1 次/d,每3 天復查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7],根據INR 逐漸加量,每次加量0.5 mg,每次調整劑量后每3 天復查INR。INR 目標值定為2.0~3.0,INR 達到預定目標的華法林劑量作為維持劑量并長期服用。當INR 連續(xù)3 次穩(wěn)定在2.0~3.0 時每月測INR 1 次,根據INR 調整華法林用量。
1.2.2 NLR、RDW 及HCT 水平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3 mL,置于肝素鋰抗凝管中,在低溫離心機中離心(3 000 r/min,15 min,離心半徑10 cm),取400 μL血漿送血常規(guī)等實驗室檢查。采用日本希斯美康公司生產的型號SX-5001 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中性粒細胞計數(Neutrophil,NEU)、淋巴細胞計數(Lymphocyte,LYM),計算NLR 水平,并檢測HCT水平,自動計算RDW 水平。NEU 參考范圍:50~70%、LYM 參考范圍:20%~40%、NLR 參考范圍:<2.0[8];RDW 正常參考范圍:11.0%~16.0%[9];HCT參考范圍37%~50%[10]。
采用SPSS 22.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采用t檢驗;采用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影響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抗凝治療中發(fā)生出血事件的相關危險因素;繪制ROC 曲線,并計算ROC 曲線下面積等指標,以分析RDW、NLR 及HCT 檢測及三者聯合檢測對非瓣膜性房顫抗凝治療出血事件的預測價值;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出血組NLR、RDW 及HCT 水平均明顯高于未出血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NLR、RDW 及HCT 水平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NLR,RDW and HCT levels in two groups(±s)
表2 兩組NLR、RDW 及HCT 水平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NLR,RDW and HCT levels in two groups(±s)
組別出血組未出血組t 值P 值n 39 47 NLR 2.32±0.59 1.89±0.37 4.118<0.001 RDW(%)17.71±2.65 12.21±1.77 11.480<0.001 HCT(%)58.65±6.74 43.59±5.28 11.617<0.001
年齡、性別非影響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抗凝治療過程中發(fā)生出血事件的相關危險因素(P>0.05);高血壓史、卒中史、肝/腎功能指標異常、NLR(異常升高)、RDW(異常升高)、HCT(異常升高)為影響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抗凝治療過程中發(fā)生出血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影響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抗凝治療出血的單多因素分析Table 3 Singl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on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LR、RDW 及HCT 及三者聯合檢測ROC 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757、0.746、0.811、0.928,各指標曲線下面積以聯合檢測最大(P<0.05)。見表4、圖1。
圖1 ROC 曲線Figure 1 ROC curve
表4 預測價值Table 4 Predictive value
既往學者報道[11],有70%左右的房顫患者年齡超過65 歲,近年來80 歲以上者房顫發(fā)病率則上升至50%左右。筆者通過整理本院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顫患者基本資料,并分析抗凝治療現狀,發(fā)現一些檢驗指標對非瓣膜性房顫患者預后影響重大。
近年來,較多文獻報道NLR 與房顫的發(fā)生、持續(xù)時間及復發(fā)相關[12]。Vallejo 等[13]研究結果顯示,NLR 與房顫患者發(fā)生缺血性腦卒中事件相關,并通過研究證實NLR 是房顫患者抗凝治療發(fā)生栓塞的獨立危險因素。RDW 是通過自動血細胞計數儀在十幾秒鐘內測得10 萬個紅細胞體積大小變化的變異系數,能準確、及時地反映紅細胞大小不等的程度,是反映紅細胞體積大小變異性的參數[14]。國外學者分析高血壓相關的危險因素時,探討了RDW 與血壓水平的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高血壓組的RDW 水平最高,并與收縮壓水平密切相關[15]。本組研究數據顯示: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抗凝治療出血患者NLR、RDW 及HCT 水平均顯著高于未出血者,且進一步經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發(fā)現,高血壓史、卒中史、肝/腎功能指標異常、NLR(異常升高)、RDW(異常升高)、HCT(異常升高)為影響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抗凝治療過程中發(fā)生出血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這一研究結果與既往報道[16]類似。因此,筆者推斷,NLR、RDW 及HCT 可能與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抗凝治療中發(fā)生出血事件有著密切聯系。分析原因可能為:NLR 在體內發(fā)生特異性炎癥反應時顯著升高,而心房顫動患者體內炎性反應及氧化應激等均可導致血液高凝,即所謂的血栓前狀態(tài),從而致使出血事件的發(fā)生;而在炎癥狀態(tài)下,促紅細胞生成素對骨髓造血的刺激作用明顯下降,導致大量體積較大的未成熟紅細胞進入外周血,從而使得紅細胞體積異質性變大,表現為RDW 增高;HCT 是指紅細胞比容,可反映血液粘稠度[17]。
Li 等[18]研究指出,RDW 增高與高血壓有關,且可以作為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心力衰竭、腦卒中等疾病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預測因素。本文結果顯示,NLR(異常升高)、RDW(異常升高)、HCT(異常升高)為影響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抗凝治療過程中發(fā)生出血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ROC 曲線分析進一步證實:NLR、RDW 及HCT 聯合檢測ROC曲線下面積最大,可見三者聯合檢測在預測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抗凝治療過程中發(fā)生出血事件的臨床優(yōu)勢更佳。
綜上所述,抗凝治療過程中發(fā)生出血的非瓣膜性房顫患者NLR、RDW 及HCT 水平均明顯高于未發(fā)生出血的患者,三者為影響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醫(yī)務工作者可通過對房顫患者加強NLR、RDW 及HCT 聯合檢測,以評估發(fā)生出血事件的概率,及時采取預防性針對措施,提高非瓣膜性房顫患者抗凝治療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