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旸
安徽古代地方志書《黃山志》中曾有這樣的記載:“康熙壬寅秋,慈光僧同客登文殊院,遠望犀山峰頂有天馬,銀鬃金毛,四足皆捧以祥云,須臾躍過數(shù)十峰,每峰隔越數(shù)十丈,一躍便過?!?/p>
在素以雄奇峻險聞名的黃山峰巒間,“天馬”竟然能“一躍而過數(shù)十峰”,可謂名副其實的“天馬行空”了。
那么,傳說中的這個仙氣十足、獨往獨來的“天馬”,究竟是何物呢?其實,按照當今的動物分類學,“天馬”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鬣羚。
勇猛、彪悍?還是膽怯、機警?
中華鬣羚的體形類似家養(yǎng)的山羊,但整體略大。體長1.0~1.7米,肩高0.9~1.1米,體重70~120千克。有一對狹而尖的“招風耳”,乍看如毛驢一般,因而又得了個諢名“山驢子”。中華鬣羚非羊、非驢、非牛、非馬的長相,令產地的山民不辨究竟,往往將其稱之為“明鬃羊”“馬羚羊”“山騾子”。筆者在前往皖南山區(qū)采風探尋時,曾多次聽到當?shù)乩相l(xiāng)將其稱為“四不像”。
無論雌雄,中華鬣羚均長有一對長約20厘米、前端光滑、側面與后面具橫棱的鋒利犄角。這對犄角如同其他??苿游锏慕且粯?,為洞角,由骨質芯與角質鞘組成,終身不脫落。此外,中華鬣羚外形上最大的特征,就是自角基部往后經頸部至前背部生著的濃密鬣毛。鬣毛呈銀白色或灰白色,長而下披,可達20厘米左右,散落在肩頸兩側。奔跑時的中華鬣羚飛揚拉風、飄逸瀟灑,猶如閃現(xiàn)在山崖林間的“天馬”一般。
中華鬣羚為典型高山林棲物種,主要活動于海拔1000~4500米的針闊混交林、針葉林或多巖石的雜灌林,常常出沒于亂石林立的崇山峻嶺中。日間在僻靜處休息,清晨和傍晚則尤為活躍。它能迅速地由平地躍上三四米高的巖壁,緊急情況下,即使是近7米高的危巖,它也能一躍而上。
中華鬣羚之所以具有如此驚人的運動能力,除了因為具有肌肉發(fā)達而善于蹦跳的四肢以外,最關鍵的還在于它的足趾結構:每只足趾由兩個緊靠在一起的蹄瓣組成,前端窄尖而后端寬大,四周環(huán)以堅硬的角質,中央部分為柔軟的肉墊。這樣的足趾結構就像一個吸盤,讓中華鬣羚能牢牢地抓住巖壁的石塊,從而在層巒疊嶂的崇山峻嶺之間行動如飛般地上躥下跳,閃轉騰挪,來去自如,卻又如履平地,四平八穩(wěn)。
別看中華鬣羚行動如飛,它的性子實則膽小、謹慎、多疑、機警。平時常在一般動物難以到達而又能遠眺周圍環(huán)境的山崗上行走,或站在危巖之巔,或于山頂大樹下活動。當然,一旦被食肉動物,如豺、狼、獵狗等逼入絕境,它也會表現(xiàn)出極大的勇氣和膽量——用前蹄踢打和犄角抵頂?shù)姆绞脚c敵人進行殊死一搏。若遇緊急情況,它也能跳入江中渡水避險。游泳時,它會將頭頂和鼻孔露出水面,靠四肢劃動前進,速度不快但耐力頗佳,甚至有橫穿長江的記錄。
中華鬣羚是“素食主義者”。采食的植物種類異常豐富,其中以鷹爪楓、馬棘、山葡萄、異葉爬山虎、茶、烏飯樹及絡石等為主,約占全部食物的60%~70%。春夏季以采食嫩枝芽和嫩葉為主;秋冬季主要采食各種植物的葉子和少量果實;9月后,會下至海拔較低的山坡森林中取食菌類;進入晚秋和冬季后,由于枝枯葉落,大雪封山,它有時也會冒險進入農家“偷菜”,取蘿卜等蔬菜食用。
為獲“垂青”不惜決一死戰(zhàn)
每年8—10月,中華鬣羚進入發(fā)情期。發(fā)情期間,雌羚會頻繁排尿并將分泌物涂抹在巖石、樹干等物體上,散發(fā)氣味以吸引雄羚前來交配。而“聞”訊前來的雄羚之間常會爆發(fā)激烈的打斗。打斗時,兩頭雄羚均發(fā)出“耶”的高亢叫聲,并爆發(fā)出響亮的“呼呼”喘氣聲。它們往往先是后退數(shù)米,怒目相視;然后略提起前肢,以后肢站立;接著瞬間四肢著地,向前猛沖,以角相抵,撞擊之聲響徹深山。由于是在山崖間打斗,失敗者常會摔成重傷甚至死亡,而獲勝者則會成功獲得雌羚的“垂青”,得到交配權。交配一旦結束,雄羚和雌羚即告“分手”,各自回歸獨居狀態(tài)。
交配后的雌羚在經過8個月的孕期后,會于翌年5月下旬至6月初產仔,一般每胎產1仔,偶有2仔。初出生的幼羚體長約60厘米,體重3~5千克,約3個月斷奶,但從2個月開始就能夠跟隨母羚采食樹葉,同時學習一些必要的生存技能。據(jù)觀察,在幼羚約20日齡時,母羚便會對著樹枝、石塊等做出低頭頂角和前蹄踢蹬的動作,并召喚幼羚前來模仿;而在幼羚“滿月”時,母羚便開始帶著幼羚練習攀爬技能;待幼羚再大一點時,母羚便帶著幼羚在巖石間跳躍穿行了。幼羚力不從心,發(fā)生“傷亡事件”也在所難免。
“天馬保護”亟待重視
自1949年以來,中華鬣羚一度在中國國內多家動物園均有馴養(yǎng)。僅華東地區(qū)就有合肥大蜀山野生動物園、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上海動物園等數(shù)家動物園具備飼養(yǎng)、展出資格,而浙江杭州動物園更是一度成為了全國人工飼養(yǎng)、繁殖中華鬣羚最為成功、經驗最為豐富的動物園,在2007年時的存欄數(shù)量曾高達13頭之多。
近年來,由于受重視程度不高、物質條件缺乏、中華鬣羚應激性強而難以適應人工飼養(yǎng)環(huán)境等多因素影響,中華鬣羚在中國動物園內的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截至目前,全國僅有安徽黃山市休寧縣皖南國家野生動物救護中心一家機構對外公展一頭于2016年10月救助于鄰近黟縣漁亭鎮(zhèn)的雄性中華鬣羚。此前,早在2000年5月,該中心曾將一頭時年5~8歲的雄性中華鬣羚救護入園,該羚在園內生活了近20年,2018年4月自然死亡。就中華鬣羚的平均壽命15~18歲而言,這頭雄羚可謂真正的“羚瑞”了。
中華鬣羚目前名列《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名錄的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將其列在附錄I中,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和《中國物種紅色名錄》《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都將其列為易危級物種。目前,該物種的自然種群雖具有一定的數(shù)量,但進入本世紀以來,因森林開墾造成的棲息地破壞、人類的非法盜獵以及中華鬣羚本身有時誤入人類活動場所而被誤殺等因素,該物種的數(shù)量和分布面積均在減少。尤其是華南亞種,狀況更為不佳。據(jù)筆者與皖南國家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工作人員交流時所了解到的信息顯示,僅近5年來,該中心的中華鬣羚救助記錄就達到近10次,甚至還有過懷孕雌羚因不幸中槍而導致“母嬰俱損,一尸兩命”的痛心案例。
直面現(xiàn)狀,有太多的事值得做:相關野生動物保護法規(guī)應不斷完善且治理到位,專業(yè)人士對于中華鬣羚的生態(tài)學知識和生存現(xiàn)狀要進行更深入扎實的系統(tǒng)性研究,政府與相關組織對中華鬣羚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應進行務實有效的嚴格保護……如此,方能?!疤祚R行空,獨往獨來”。
(摘自《百科知識》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