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
我時常會想起那個上午。課間操改成了高考倒計時百日誓師大會,全體高三學生從書本中抽離,眼睛锃亮,神色出奇一致,端望著主席臺,聽著面色凝重的教導主任講話。講的東西于主任而言,早已重復多年,倒背如流,老生常談??蓪ξ覀儊碚f,那些加油打氣的話是飽含力量的。我們單手握拳,滿目虔誠,念著誓言。稚嫩喑啞的聲音回蕩于空,四周大紅色的橫幅迎風招展,“寧可頭破血流,也要沖進名校大樓”“此時打盹,你將做夢;此刻學習,你將圓夢”之類的話語在風中飄著。鮑勃·迪倫有一首經(jīng)典之作,叫《答案在風中飄》,而那時,風中飄著的,正是我們的答案。
但高考之后的選擇,似乎就沒什么標準答案了,在可參考的那一欄中,標注的都是大大的“略”,里面蘊藏著可供闡釋的無限可能性。誓師大會后,老師給每個人發(fā)了本書,那本書很厚實,是對考后生活規(guī)劃的注腳。書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大學的名稱和代碼,像早先時代留下的電話簿或者郵政編碼冊。
那段時間,除了上課做題跑操之外,我最上心的事兒,就是翻書,扒拉那些陌生的數(shù)字,尋覓心儀的學校,試圖從中窺見未來。信息閉塞的時候,這么做,顯然是針不錯的寬慰劑和強心劑。有的時候,復習到乏累,想放空自己的時候,就對著那冊子看。不只是我這么做,很多同窗也都如此,飯后、午休前、洗澡后都整齊劃一地捧著本高校指南,心里幻想著,嘴里也同步叨咕著,城市、風景、專業(yè)以及未來。
當時的職業(yè)夢里,我想當記者。于是篤定心思,決意要考傳媒。所以指南里有關(guān)中國傳媒大學的那個條目,被我涂上了重重的水彩筆,像劃的考前重點似的,那頁紙也因為久翻而變得又薄又軟。但現(xiàn)實里,成績卻時不時地波動一下,所以,我也謹慎地調(diào)整目標,試問自己可以接受的最差勁的結(jié)果是什么。當心里預期的上限和下限都明晰過后,高考也就真的沒那么可畏懼的了。之后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考試。住校的我小心翼翼地吃早午飯,生怕拉肚子;考場上,也謹慎地閱卷審題,最后再落筆??荚嚊]什么大波折,兩天,四個科目,如常一樣,在燥熱的天氣中平穩(wěn)度過。身處異地的父母反倒是憂心忡忡,在電話里千叮嚀萬囑咐,他們的焦慮心緒恨不得捋著電話線襲至我身邊。我心里尋思著,似乎在這個問題上,我比父母更沉穩(wěn)老練。當然,這是笑談。
出了考場,返回學校,橫幅依舊在,只是在烈日中打了蔫兒。學校往常的低氣壓被輕啟,有人說笑打鬧,也有人奔向球場,在夕陽的余暉里投出高中的最后一球。我去人流瞬間稀少了的商店買了瓶冰水,立在肅穆的教學樓前,木訥地喝了幾口,冰碴劃過嗓子的時候,那股沁涼才讓我清醒過來,三年就這么過去了。沒有青春片里轟轟烈烈的場景,也沒有見證如同末世的瘋狂。走廊里,大家只是相互微笑,致意,然后各自拾掇好物件,捧著厚厚的報考指南,等待下一個做選擇的時刻。
出成績那天凌晨,恰巧有世界杯的比賽,看到中場時,我昏睡過去。沒過一會兒,電話鈴將我鬧醒,是我的好朋友。他言簡意賅,說,成績出了,快查。我打開電腦,分數(shù)顯現(xiàn)出來,看到的剎那,我揮了揮拳,然后把電話撥給了父母。他們的聲音本來帶著迷糊,但聽我講完,似乎也精神起來了。掛掉電話,我翻開報考指南,在又薄又軟的那一頁畫了個鉤兒。等到報志愿那天,我很自信地寫上了學校,班主任輕松地看著我,然后反問了一句:“你這分能報更好的,不再試試了?”我笑笑,“就它了”。 后來,我如愿去了選中的大學。但當時憑感覺報考的專業(yè)和記者似乎并沒什么緊密聯(lián)系,每天學習的課程也都集中在廣告領(lǐng)域,專業(yè)術(shù)語的轟炸,時不時令我感到虛無,冷不丁就會產(chǎn)生一種落差感。于是在念大學的前兩年,每到高考季,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從前的日子。時不時還會湊熱鬧,看看高考作文題目,答一答文科綜合的試卷。倒也不是后悔,或許只是念舊,懷戀那種感覺罷了。如今回想起來,關(guān)于高考的記憶已漸漸斑駁了,對于考后的那一系列選擇,慢慢也都釋然了。細細想來,那時的選擇還是很純粹的,不必戰(zhàn)戰(zhàn)兢兢,也不必過多考慮試錯成本,無論是悲慟、歡愉、遺憾,還是狂喜,都來得格外直接和自然。等大學畢了業(yè),驀然發(fā)現(xiàn),高考更像是個起跳點,憑著股莽勁兒一躍而上,跳入層層關(guān)卡,而真正意義上的選擇和挑戰(zhàn),才剛剛開始。
當初憑依那本指南所做的抉擇可能在日后看來也是盲目的,剛成年的時候認為最正確的那個方向,或許也不過是慌亂后透出的第一縷光亮。但那些都不重要,大膽嘗試,一約既定,萬山無阻。其實每個人生節(jié)點,也都與高考相似,只要遵從本心的選擇,一往無前便是了,未知的路,哪條都蠻精彩的。日劇《對不起,青春》里面的臺詞講:所謂青春,并不是一條直路,會有分岔路,也會有小路和近路,但不論你走哪一條,那都是屬于你的啊,隨心所欲地轉(zhuǎn)換自己的方向就好了。看過周浩的一部紀錄片,就叫《高三》,畫面粗糙,聲音嘈雜,但極為真誠,每次看,都像是在觀照自己,感觸良多。片里有同樣的練習題,同樣的廣播體操和同樣的主任激昂講話。似乎在那個年齡段兒,各處都是同質(zhì)的。刷豆瓣的時候,看到有個評論,寫的是:“回過頭來看,不覺得苦,反而覺得那種毫無保障、孤注一擲的豪邁,此生大約是再也沒有了?!蔽倚睦锔o了一下,深以為然。原來那段日子,無論多大年紀,身處何處,都是頗有共情的。
在高考匆匆作別朝暮而處的物事后,我們做出一個又一個的選擇,這些選擇的終點是未知,而正因為未知,才精彩。
(繼晶摘自《視野》2021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