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治光,何文,張巍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yī)院超聲科,北京 100050;*通信作者 張巍 ultrazw@sina.com
甲狀腺癌是最常見的內分泌惡性腫瘤,在全球所有癌癥中約占2.1%,以女性多見[1]。隨著超聲檢查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和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的普及,甲狀腺癌的檢出率明顯升高[2]。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是指直徑≤10 mm的乳頭狀癌,無論是否伴有淋巴結轉移[3],其生物學行為相對溫和,疾病特異性死亡率低于1%[4]。手術是治療PTMC的一線選擇,患者術后10年及15年總生存率分別為94.6%和90.7%[5-6]。對于有手術高風險、拒絕手術的患者以及低危PTMC,主動監(jiān)測有望成為另一種治療方法[7-8]。
目前,如何應對甲狀腺結節(jié)的過度診斷,避免“一刀切”的過度治療是亟須解決的問題。熱消融作為一種手術替代方法,已廣泛用于治療肝臟、腎臟、肺和淺表組織器官病變[9]。為規(guī)范甲狀腺癌熱消融治療指征,國內外相繼出版了不同的指南及共識[10-15]?;诖?,本文對熱消融技術在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中的應用現(xiàn)狀進行綜述,并提出展望。
熱消融的原理是利用熱能使病灶組織或細胞在高溫下發(fā)生凝固壞死,根據(jù)消融原理及設備不同,熱消融技術可以分為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微波消融(microwave ablation,MWA)、激光消融(laser ablation,LA)和高強度聚焦超聲(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消融[16]。
應用于PTMC的熱消融技術包括RFA、MWA及LA,由于研究證據(jù)不足或技術的局限性,暫不推薦HIFU用于PTMC的熱消融治療[15]。目前對于熱消融治療PTMC的有效性評估主要是通過PTMC的平均體積減小率、消失及復發(fā)率,而對于安全性評估主要是通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011年,Papini等[17]對1例不符合手術治療的老年PTMC患者進行LA,隨訪2年未出現(xiàn)復發(fā)及轉移灶,因此認為PTMC的熱消融治療是可行的。Valcavi等[18]對3例PTMC患者消融術后消融區(qū)組織進行病理及免疫組織化學檢查,從病理角度論證了PTMC熱消融治療的可行性。
多項研究表明,對單發(fā)PTMC激光消融術后隨訪1~2年,腫瘤體積平均縮小率為94.3%~96.0%[19-21]。隨訪5年或10年發(fā)現(xiàn),PTMC體積縮小率可達100%,僅個別患者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灶,暫無復發(fā)事件[22-23]。Zhang等[24]的前瞻性臨床研究顯示,半年內隨著隨訪時間延長,PTMC消融后的病灶縮小率有顯著差異,術后6個月和12個月時,分別有41.7%和95.8%的結節(jié)消退。該課題組在后期進行了大樣本研究[25-28],證實PTMC在RFA術后具有低的復發(fā)率、淋巴結轉移及病灶進展,且RFA對≥55歲的老年患者也是一種有效的替代手術的治療方法。同時,RFA在峽部及雙葉、多發(fā)PTMC的治療中,較單發(fā)PTMC的治療無顯著差異[29-30]。Teng等[31-32]對206個PTMC病灶進行熱消融,發(fā)現(xiàn)84.5%的病灶可全部被吸收,隨后對41例消融術后患者隨訪5年,均未出現(xiàn)復發(fā)及轉移。一項Meta分析顯示,熱消融治療PTMC有效且安全,但是PTMC體積縮小率存在差異,RFA治療后的減容率最高(99.3%),其次為MWA(95.3%),LA最低(88.6%),與MWA及RFA相比,LA在減少PTMC體積方面效果較差(P<0.001)[33]。
經過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熱消融治療PTMC安全、有效,但不同研究團隊、不同技術間的有效性報道不一,與納入研究對象、操作者的熟練程度、消融范圍等不同有關。
熱消融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包括頸部疼痛、灼燒感及喉返神經損傷,基于目前研究暫無因熱消融術后出現(xiàn)嚴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并發(fā)癥。熱消融治療PTMC整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2%[33],Teng等[31]報道5.9%的患者消融治療后局部有出血,且經壓迫后止血;2.7%和11.4%的患者出現(xiàn)聲音嘶啞及疼痛,但在消融術后即刻至2個月內恢復。疼痛嚴重的患者可給予解熱鎮(zhèn)痛藥,聲音嘶啞患者可給予激素,有望在短期內恢復,且這些癥狀大部分可在短時間內自行緩解。對于出血患者,局部壓迫止血最有效[34]。對于甲狀腺周圍重要組織的保護,一方面有賴于醫(yī)師的操作水平,另一方面有賴于術前的充分評估,針對靠近被膜的PTMC,消融術前應建立液體隔離帶,避免大功率長時間燒灼等[35]。
目前臨床上仍然推薦手術作為PTMC的一線治療方式,但是對于拒絕手術或有手術禁忌證患者,熱消融治療PTMC在臨床中取得了與手術近似的治療效果。熱消融治療比手術治療住院時間更短、并發(fā)癥更少,兩種治療方式治療后均未出現(xiàn)重大并發(fā)癥[36]。與傳統(tǒng)手術相比,熱消融術后患者發(fā)生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情況明顯減少,且消融術后無明顯瘢痕形成,個別患者出現(xiàn)頸部淋巴結轉移及病灶復發(fā),但與手術相比無明顯差異[19-23]。一項薈萃分析發(fā)現(xiàn),手術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9%,而消融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僅為3.3%,并以喉返神經損傷為主[37]。
5.1 低危PTMC的界定 2021年,日本內分泌外科協(xié)會提出排除以下危險因素后為低危PTMC[38]:①臨床發(fā)現(xiàn)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②明顯侵犯喉返神經或氣管;③病理診斷為侵襲性甲狀腺癌亞型;④腫瘤黏附于氣管,可能發(fā)生侵犯;⑤腫瘤位于喉返神經走行區(qū)域;⑥與其他需要手術治療的甲狀腺疾病并存;⑦年齡<20歲。國內學者將同時滿足以下6條定義為低危PTMC:①非病理學高危亞型;②腫瘤直徑≤5 mm;③腫瘤位于腺體內且無被膜及周圍組織侵犯;④無淋巴結或遠處轉移;⑤無甲狀腺癌家族史;⑥無青少年或童年時期頸部放射暴露史[13]。2項報道尚有不同之處,日本內分泌外科協(xié)會將<20歲的青少年排除在外,其原因是目前缺乏青少年PTMC主動監(jiān)測的有效性研究,且年輕患者可能比老年患者進展得更嚴重。而我國學者界定腫瘤直徑應≤5 mm,可能與BRAF基因在>0.5 cm的PTMC中的突變頻率更高有關[39];此外,還增加了無甲狀腺癌家族史及頸部放射暴露史,而國外學者認為這并非禁忌證,因為有研究表明其非預后因素[40]。
筆者認為無淋巴結及遠處轉移對于確定低危PTMC有重要意義,但僅通過影像學檢查可能會漏診微小病灶,尤其是對于頸部VI區(qū)淋巴結,超聲檢出的陽性率較低,因此對于PTMC是否伴發(fā)轉移灶應結合多種影像學檢查。病理診斷為非高危亞型,是診斷低危PTMC必不可少的,但目前許多機構對于細胞學診斷未常規(guī)進行亞型分類,且由于超聲醫(yī)師取材或病理醫(yī)師閱片的主觀因素,常可能導致陰性結果或取材不足的情況。因此,目前臨床上的低危PTMC和理論上的PTMC仍有一定的差距,有待多學科間合作進一步探討。
5.2 熱消融治療PTMC的適應證 2018版甲狀腺良性結節(jié)、微小癌及頸部轉移性淋巴結熱消融治療專家共識[14]提出了熱消融治療PTMC的9條適應證,分別為:①非病理學高危亞型;②腫瘤直徑≤5 mm(對腫瘤四周均未接近包膜者可放寬至直徑≤1 cm),且結節(jié)距離內側后包膜>2 mm;③無甲狀腺被膜受侵且無周圍組織侵犯;④癌灶不位于峽部;⑤無多灶性甲狀腺癌;⑥無甲狀腺癌家族史;⑦無青少年或童年時期頸部放射暴露史;⑧無淋巴結或遠處轉移證據(jù);⑨患者經醫(yī)護人員充分告知后,仍拒絕外科手術,也拒絕密切隨訪。有研究表明對峽部結節(jié)進行熱消融治療也能獲得與手術相同的效果[41],2019年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熱消融診療指征專家共識[10]未將癌灶不位于峽部列為適應證,也不推薦無多灶性甲狀腺癌為消融治療的適應證;因此對于位于峽部的結節(jié)是否可行熱消融治療,應在充分評估結節(jié)與被膜關系,在有足夠消融邊界、不損傷氣管及周圍重要組織以及在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支持下,可以開展峽部結節(jié)的熱消融治療。目前熱消融在雙葉或多灶性PTMC中也有應用,其治療效果與單發(fā)的PTMC無明顯差異[29-30]。因此,多灶性甲狀腺癌并不是熱消融治療的禁忌證,而應在經驗豐富的醫(yī)師評估后進行消融治療,同時術后進行積極監(jiān)測,建立完整的隨訪制度。由于老年患者PTMC的侵襲性低于年輕患者,2021年歐洲甲狀腺協(xié)會和歐洲心血管與介入放射學會臨床實踐指南[15]將老年患者及對側聲帶麻痹者納入熱消融治療PTMC的適應證。而2018版專家共識[14]將對側聲帶功能障礙納入禁忌證,對此未進一步解釋說明。根據(jù)現(xiàn)有研究及經驗認為手術治療過程中更易損傷患側神經,充分評估結節(jié)與甲狀腺后被膜的距離,在消融過程中建立適當?shù)母綦x帶,可以避免患側神經損傷,因此對側聲帶麻痹者不應成為熱消融治療PTMC的禁忌證,應為相對適應證。
5.3 消融范圍 目前現(xiàn)有的指南/共識中均未對消融范圍做出明確建議,有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后3個月對消融區(qū)域周邊進行活檢發(fā)現(xiàn)癌灶殘留[42],而熱消融治療PTMC的主要目的是對病灶進行徹底的熱處理,殺滅腫瘤細胞,避免病灶進展及轉移,因此明確消融邊界對開展熱消融技術有重要指導作用。顏燕煌等[43]研究認為消融范圍在癌灶周邊2 mm時可滅活87%的衛(wèi)星灶,而消融范圍在癌灶周邊5 mm時可滅活100%的衛(wèi)星灶。Teng等[31]發(fā)現(xiàn)對PTMC消融超過腫瘤周邊2 mm,隨訪5年未發(fā)現(xiàn)淋巴結及遠處轉移。基于現(xiàn)有的研究很難確切消融范圍,還需要一定的基礎實驗研究和多中心隊列研究,消融范圍越大,病灶被完全消滅的可能性越大,但由此對患者甲狀腺功能造成損害和損傷周圍組織的可能性也越大。
目前PTMC的熱消融治療在臨床應用中仍存在許多挑戰(zhàn),①適應證不一致:各個版本的指南/共識對于熱消融治療的研究對象不統(tǒng)一,使得不同機構的納入標準不同,致使研究結果缺乏可比性。②消融技術水平不同:我國開展PTMC熱消融治療主要集中在大型醫(yī)療機構,在基層醫(yī)院開展得很少。③消融范圍的界定:各指南對于PTMC的周圍正常腺體消融邊界尚無定論,且目前相關研究較少。
基于現(xiàn)有的研究可以認為低危PTMC的熱消融治療有效,后續(xù)應科學制訂實驗計劃、嚴謹實驗步驟,在保證患者利益的前提下進行探索,為進一步規(guī)范及完善PTMC熱消融指征提供強有力的循證醫(yī)學支持,同時應開展多中心大樣本前瞻性研究,并建立完整的隨訪制度。目前熱消融在治療直徑>10 mm的PTC及其他類型的癌(如濾泡性癌)中應用較少[44],盡管指南[11-12]不推薦熱消融用于初始可手術切除的甲狀腺癌,但是對于有手術禁忌證或不愿意手術的患者,熱消融或許是一種有效的替代治療方法,目前對于這一類甲狀腺癌熱消融缺乏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有待未來在超聲醫(yī)學、病理學、內分泌及外科醫(yī)師間的多學科合作。
目前研究已證實熱消融在PTMC治療中的效果理想,且與手術相比,熱消融治療減少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和經濟費用,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然而熱消融治療PTMC在臨床中廣泛應用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規(guī)范消融指征、提高醫(yī)師的消融技術,并且開展一系列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利益沖突 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