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廣友 徐慶龍 丁仁民 張在金 丁長富 華鶴良*
(1揚州大學實驗農牧場,江蘇揚州 225009;2揚州長富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揚州 225006)
小麥作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在農業(yè)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1],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小麥品種揚富麥101是揚州長富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在鎮(zhèn)麥4號變異株的基礎上,經連續(xù)優(yōu)中選優(yōu)系統(tǒng)育成的優(yōu)質、高產、半矮稈常規(guī)小麥新品種(蘇審麥201401),具有高產、抗倒、中抗赤霉病、成穗率和結實率高等優(yōu)點。揚富麥101為春性小麥,全生育期208 d左右,較對照揚麥11遲1 d。幼苗直立,葉色深,株型半緊湊,穗層較整齊,株高為79 cm左右,抗倒性較好。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籽粒紅色、半硬質,千粒重40 g以上。籽粒商品性較好,平均容重816 g/L,粗蛋白含量14.2%,濕面筋含量31.3%,穩(wěn)定時間6.6 min,硬度指數(shù)66。該品種抗黃化葉病,中抗赤霉病。高產栽培條件下?lián)P富麥101適宜穗數(shù)為472.5萬~624.0萬穗/hm2,穗粒數(shù)為39~42粒,千粒重40 g左右。
揚富麥101在江蘇省淮南麥區(qū)2年區(qū)域試驗和1年生產試驗的平均產量均排名第1位,相對于對照品種表現(xiàn)增產達顯著水平,具有較高的穩(wěn)產性和廣泛適應性,適宜在淮南麥區(qū)廣泛種植。目前,揚富麥101小麥品種在江蘇、安徽淮南地區(qū)、上海等地種植面積逐年增大,但目前還未建立相應的種子生產技術規(guī)程,致使該品種的生產應用受到一定程度制約。為使該品種在生產中更好地推廣應用,進行了高產栽培技術[3]和種子生產規(guī)范化技術研究,制定揚富麥101種子生產技術規(guī)程,以期指導揚富麥101種子生產,促進該品種生產推廣。
本技術規(guī)程規(guī)定了揚富麥101種子生產范圍、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種植地區(qū)和種子地選擇、栽培技術、種子收獲、清選、包裝和貯藏等技術規(guī)范。本技術規(guī)程適用于揚富麥101種子生產。
本技術規(guī)程應用下列文件不可少。凡是注明日期的應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含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糧食作物種子第1部分:禾谷類》(GB 4404.1—2008)、《農作物種子檢驗規(guī)程真實性和品種純度鑒定》(GB/T 3543.5—1995)、《主要農作物種子包裝》(GB 7414—1987)、《農作物種子標簽通則》(GB 20464—2006)、《農作物種子貯藏》(GB/T 7415—2008)、《農藥合理使用準則(所有部分)》(GB/T 8321)、《小麥產地環(huán)境技術》(NY/T 851—2004)。
原種采用育種家種子直接生產,適宜播種期在10月25日至11月5日。將育種家種子精量條播于原種生產地,基本苗控制在90萬~120萬株/hm2之間,盡量稀播擴大繁殖系數(shù),實現(xiàn)更高的原種產量。
小麥齊穗后成熟前進行純度鑒定。根據(jù)《農作物種子檢驗規(guī)程 真實性和品種純度鑒定》(GB/T 3543.5—1995)要求,嚴格拔除雜株、劣株,攜帶出田外。
原種收獲后,須在專用場地及時晾干。在收獲、運輸、晾干和脫粒過程中,嚴防機械混雜、人為混雜。入庫前,要整理好倉庫,備好種子架、布袋等用具。脫粒后將種子裝入種子袋,袋外各附一個標簽,并根據(jù)田間排列序碼,按順序貯藏。貯藏期間保持室內干燥,種子水分含量應小于13%。對檢驗符合《糧食作物種子 第1部分:禾谷類》(GB 4404.1—2008)要求的原種簽發(fā)合格證,不合格的淘汰。
適宜種子生產區(qū)為江蘇省淮南地區(qū)。種子生產應選擇地勢平坦、地力中等偏上地塊,前茬作物一致,交通便利,具有良好排灌條件,環(huán)境應符合《小麥產地環(huán)境技術》(NY/T 851—2004)規(guī)范的要求。
4.2.1 種子準備。原種曬種1~2 d,用人工或精選機去劣籽、去小籽,每8~10 kg原種用立克秀16~20 g兌水500 mL拌種進行種子處理。
4.2.2 溝系配套。麥田外三溝應在前茬收獲前清理開挖,逐級加深,確保田間排出的水能及時排走。內三溝(豎溝、橫溝和田頭出水溝)播種后即開挖,溝深分別達到25、30、40 cm左右,豎溝每隔3 m開挖1條,橫溝在田塊兩端距田埂2~3 m各挖1條,長條田每隔30~50 m挖1條橫溝,做到內外溝配套相通,雨止田干,旱澇保收。
在確保播種質量的基礎上搶抓早播,最佳播期為10月25日至11月5日,適期早播可以充分利用冬前有效的溫光資源,促進早生分蘗,使群體分蘗率達到75%以上。培育壯苗,以便安全越冬。麥苗在越冬前達到4葉以上,可明顯減輕越冬期凍害。
播種方式可采用板茬免耕機條播,一次性完成旋耕、播種、覆土、鎮(zhèn)壓等工序,行距25 cm,播深2~3 cm;也可采用撒播或套播的種植方式。嚴格實施精量精細播種,擴大行距,改善個體生長環(huán)境,培育壯苗。適期播種,播種量120~150 kg/hm2,適宜基本苗約225萬株/hm2;如果推遲播種,可適當增加基本苗[4]。但應防止基本苗過多,造成中后期群體過大,降低穗粒數(shù)、粒重,從而使產量結構不協(xié)調影響產量。
合理肥料運籌應掌握前促、中控、后攻的原則。肥料施用純 N 180~210 kg/hm2、P2O590~105 kg/hm2、K2O 90~105 kg/hm2,氮、磷、鉀比例為 1.0∶0.5∶0.5。 氮肥施用比例為基肥∶分蘗肥 (平衡肥)∶拔節(jié)肥∶穗肥=6.0∶1.0∶1.5∶1.5;磷、鉀肥基肥略多于追肥,基、追肥比例為 5.5∶4.5。
基肥在播種前施用或在復合機械播種機播種時施用,可以施用45%復合肥300 kg/hm2、尿素150~300 kg/hm2;壯蘗肥(平衡肥)在越冬至返青期根據(jù)苗情施用,施尿素30~45 kg/hm2促平衡;拔節(jié)肥在小麥基部節(jié)間接近定長時施用,一般在3月20日前后施用45%復合肥225~300 kg/hm2;穗肥在劍葉露尖時施用,一般施尿素 60~90 kg/hm2。
抗旱主要在播后墑情不適時進行,當土壤耕作層20 cm含水量降至60%以下時,需要灌水促進及時出苗,注意不能大水漫灌,以防爛芽、悶芽。春季雨水偏多時,及時排水,防止明澇暗漬。
凍害預防可采用鎮(zhèn)壓、覆蓋等措施。發(fā)生凍害后,根據(jù)發(fā)生嚴重程度增施肥料,以促進小麥恢復生長。小麥拔節(jié)前受凍,可不施恢復肥;拔節(jié)后發(fā)生凍害,應及時施用恢復肥,減輕凍害損失;莖蘗凍死率達 30%~50%時,施用尿素 75~150 kg/hm2。
預防倒伏的措施主要有擴行精播、合理密植、培育壯苗、建立合理群體,較大群體的田塊在拔節(jié)初期(2月底至3月初)可用多效唑可濕性粉劑750~1 050 g/hm2葉面噴霧。
小麥齊穗后、成熟前,進行純度鑒定。參照原種生產的鑒定和去雜方法。
病蟲草害防治應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嚴格控制化學農藥施用。農藥使用應符合《農藥合理使用準則(所有部分)》(GB/T 8321)。在播種后可立即用除草劑進行封閉處理,初春時節(jié)根據(jù)田間草情進行化除;病蟲害防治要根據(jù)當?shù)剞r業(yè)部門的測報結合田間實際,做好早期紋枯病及中后期白粉病、赤霉病、蚜蟲等病蟲害的防治工作;穗期病蟲害防治可以采取藥肥混噴,病蟲兼治,早防早治。
農業(yè)防治要采取合理輪作換茬,清除溝渠路邊雜草,消除病蟲滋生場所,降低病、蟲、草的基數(shù);化學防治根據(jù)田間病蟲草害發(fā)生特點,結合當?shù)夭∠x預報適時防治,選用廣譜、高效、低殘留藥劑。注意輪換交替、合理混用及使用不同作用機理的藥劑,克服和延遲病蟲草害抗藥性的發(fā)生。
5月底至6月初,經驗收合格的種子田,在小麥蠟熟末期及時收割,收獲后及時晾曬或進行干燥處理,有條件的可采用烘干機進行低溫干燥,使小麥水分低于13%。
種子清選采用風篩或機械清選,種子包裝標準按照《主要農作物種子包裝》(GB 7414—1987)要求執(zhí)行,標簽則按照《農作物種子標簽通則》(GB 20464—2006)要求執(zhí)行。
種子生產應全程記錄建檔,包括品種名稱、來源、種植年限、地塊、收獲時間、純度、發(fā)芽率、含水率、種子等級等信息,登記者簽名。登記檔案應保存2年以上。
種子貯藏按《農作物種子貯藏》(GB/T 7415—2008)要求執(zhí)行,確保麥種安全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