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文菁
(上海市羅陽中學, 上海 201104)
隨著新中考改革的推進,《初中地理和生命科學學科中開展跨學科學習的教學指導意見(試行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和《上海市初中地理、生命科學跨學科案例分析終結性評價指南》中提出:“作為一個合格的初中畢業(yè)生,應該具有跨學科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有參與并解決簡單的真實問題的能力。能力和素養(yǎng)的培育顯然不應只局限在九年級中考前的復習中?!薄读x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也提出了地理課程跨學科主題學習,要求跨學科學習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聚焦真實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解決,體現(xiàn)鮮活的實踐特征。[1]如何基于學情,有效滲透跨學科意識,成為一線初中地理教師積極思考與實踐的重要課題之一。
本課例是六年級地理第一學期“自主學習篇——沙特阿拉伯”一課的教學設計。在指導意見和新課標的指導下,本課例以椰棗為載體,以沙特尋“棗”為線索,開展了“識棗—尋棗—探究區(qū)域”的跨學科區(qū)域地理學習活動。
基于跨學科理念和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學生為中心,通過閱讀文本、地圖、景觀圖等對生產(chǎn)生活情境中的真實問題加以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植物生長特性與地理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和影響。同時學生經(jīng)歷“是什么”“怎么樣”“在哪里”“為什么”的思維過程,進行區(qū)域地理的學習,樹立因地制宜的理念。
本課例教學設計思路如下(見圖1)。
本節(jié)課通常以沙特阿拉伯盛產(chǎn)石油為導入,但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大多數(shù)學生對石油的認知往往停留在表層。因此,本課以當?shù)馗挥刑厣囊瑮棡檩d體,開展“識棗—尋棗—探究區(qū)域”的跨學科區(qū)域地理學習活動,拓展學生認知。通過品嘗、觀察導入,充分調動學生感官,品一品、看一看、辨一辨、寫一寫、畫一畫更符合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將遙遠的沙特阿拉伯椰棗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區(qū)域地理認知和跨學科意識的滲透。
片段一:慧眼識“棗”
師:同學們,老師在上海進博會上發(fā)現(xiàn)了一種很特別的“棗”——椰棗,和中國盛產(chǎn)的大棗很相似,特邀大家品嘗。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看一看、嘗一嘗椰棗,并用2~3個關鍵詞描述椰棗的口感。
生:口感特別甜、軟、糯。吃起來和中國的大棗有點像但又不太一樣。
師:我們共同觀看一段視頻和《中國植物志》對椰棗的介紹,進一步了解椰棗,請同學們一起辨一辨椰棗的真真假假。
學習任務單如下。
真真假假:
椰棗是海棗的別名之一,椰棗是棕櫚科棗椰樹的果實。( )
椰棗的適應性強,喜陽光、喜干冷的氣候。( )
【設計思考】以上海進博會上的進口食品——椰棗引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趯W生年齡特征,通過觀察、品嘗,再輔以閱讀、判斷、推論,引導學生從口感特征和生長習性上初步認識椰棗,同時培養(yǎng)學生提取信息與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融入跨學科意識的初中區(qū)域地理教學中,選取的真實情境往往是復雜的。在初步了解沙特阿拉伯的地理特征后,學生會疑惑這樣一個炎熱干燥,沙漠廣布,沒有大江大河的國家如何成為世界主要的椰棗產(chǎn)地?進而產(chǎn)生認知沖突,利用驅動式問題引導學生從地理特征和生物特性等多角度進行深入思考,嘗試解決問題。
片段二:沙特尋“棗”1
師:同學們剛才所品嘗的是來自沙特阿拉伯的椰棗,該國的國徽上都印有椰棗樹,說明椰棗是沙特阿拉伯的一個標志性產(chǎn)品,可見椰棗在當?shù)厝诵闹械闹匾匚?。同學們,為什么沙特阿拉伯盛產(chǎn)椰棗?請同學們完成活動單的尋“棗”見聞,讓我們一起在“尋”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沙特阿拉伯獨特的人文和自然特征(見表1)。
表1 學習任務單:尋“棗”見聞
分組討論:可借助地理圖冊,根據(jù)尋“棗”見聞,找出沙特阿拉伯傳統(tǒng)服飾、特色交通、傳統(tǒng)建筑的特色及成因。
生1:在第一張圖中,我看到當?shù)啬凶哟┲咨拈L袍和頭巾在采摘椰棗,根據(jù)地理圖冊中沙特阿拉伯所處的位置,應該是熱帶和北溫帶。當?shù)厝舜┲咨拈L袍和頭巾可能是為了防止陽光灼傷皮膚,說明當?shù)胤浅Q谉帷?/p>
生2:也有可能是當?shù)氐牧曀?,埃及也有這樣的傳統(tǒng)服飾。
生3:從第2張圖來看,當?shù)氐奶厣煌üぞ呤邱橊?,駱駝耐干旱,是沙漠之舟。沙特阿拉伯可能沙漠較多。
生4:從第3張圖來看,當?shù)氐姆课荽蠖嗍瞧巾斘?,可能當?shù)夭粌H炎熱而且少雨干旱。但我不知道為什么當?shù)氐拇皯裟敲葱 ?/p>
師:同學們的思考非常積極活躍。通過這三張景觀圖、世界地圖和沙特阿拉伯地形圖,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沙特阿拉伯位于阿拉伯半島,被北回歸線穿過,沙漠廣布,大部分地區(qū)炎熱干燥,是一個水比油貴的國家。因此,駱駝正是當?shù)氐奶厣煌üぞ?;房屋大多是平頂屋,窗戶小則是為了防風沙;白色的長袍和頭巾是為了防止陽光灼傷皮膚,減少水分流失,同時這樣的服飾也是阿拉伯人的傳統(tǒng)服飾。
生:老師,我發(fā)現(xiàn)這個國家沙漠廣布和埃及很像,但埃及有尼羅河,可這個國家?guī)缀鯖]有河流,椰棗又是如何生長的呢?
師:這位同學的觀察非常仔細,這個問題也問得非常好,你們有同樣的困惑嗎?(學生紛紛點頭)那我們一起跟隨衛(wèi)星地圖,去尋找答案(圖略)。
隨著衛(wèi)星地圖的不斷放大,學生在廣袤的沙漠中,驚喜地看到了大片的綠地,還有公路,城市建筑等。
生:老師,這是不是綠洲?是不是這里雖然河流少,但有地下水?
師:這位同學的推斷不無道理,我們看到的這片綠洲就是哈薩綠洲——沙特阿拉伯最大的椰棗產(chǎn)地。
【設計思考】教學中以沙特尋“棗”為活動線索,緊扣“尋”字。通過觀察沙特阿拉伯的傳統(tǒng)服飾、傳統(tǒng)交通工具和傳統(tǒng)民居,配合地圖冊,了解該國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在生成資源中產(chǎn)生認知沖突,并提供衛(wèi)星影像圖幫助學生共同探索、解決問題,體現(xiàn)了跨學科學習中對學生問題分析與質疑能力的培養(yǎng)。
在區(qū)域地理的學習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不同空間尺度下的區(qū)域特征是不盡相同的。然而要讓學生理解,則需要基于真實情境,才能更好地闡釋與創(chuàng)新。因此,本課引入了真實案例:哈薩綠洲——沙特阿拉伯最大的椰棗產(chǎn)地,讓學生通過探究學習,發(fā)現(xiàn)椰棗產(chǎn)地的地理特征與椰棗生長習性之間的緊密關系,理解自然地理環(huán)境如何影響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樹立因地制宜的理念。
片段三:沙特尋“棗”2
師:請同學們小組合作,一同完成以下結構示意圖,探究哈薩綠洲成為沙特阿拉伯最大椰棗產(chǎn)地的原因。
探訪綠洲:哈薩綠洲位于沙特阿拉伯東部的哈薩歷史區(qū),于201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由花園、運河、泉眼、水井、湖泊以及歷史建筑、城市機構和考古遺址等組成。該地區(qū)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由沙漠包圍的棕櫚綠洲,也是沙特阿拉伯最大的椰棗產(chǎn)地,種植著超過250萬棵棗椰樹。這里泉水清澈,流水潺潺,村落集市錯落有致,擁有這一地區(qū)最豐富的地下水資源。
請同學們分析哈薩綠洲成為沙特阿拉伯最大的椰棗產(chǎn)地原因,完成結構示意圖(見圖2)。
師生小結:正是由于沙特阿拉伯大多數(shù)地區(qū)屬于熱帶沙漠氣候,沙漠廣布,炎熱干燥,許多植物不易存活,但綠洲地區(qū)地下水資源豐富,而椰棗本身耐高溫、耐干旱、喜陽光,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因而沙特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qū)廣泛種植椰棗,產(chǎn)量高、品質好、甜度高、香甜軟糯。
【設計思考】教學中繼續(xù)以沙特尋“棗”為活動線索,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基于認知沖突,引入真實案例并提供學習工具“結構框圖”。理解椰棗的生物特征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也體現(xiàn)了SOLO評價中對思維品質培養(yǎng)的要求。
本課例以學生為中心,在三大活動“識棗—尋棗—探究區(qū)域”中均布置探究任務、組織學生分組自主探究、開展交流評價。課中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術“衛(wèi)星地圖”、探究學習工具“結構框圖”、可視化表達“文圖轉換”等,努力幫助學生建構融入跨學科意識的初中區(qū)域地理探究學習模式,滲透信息提取、問題分析與質疑、問題解決等能力培養(yǎng),提升思維品質,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片段四:繪圖探“沙特”
師:剛才,我們一起通過識“棗”、尋“棗”活動,了解了椰棗的主要生長習性與沙特阿拉伯地理特征之間的關系。下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進行探究。
根據(jù)本課所學,請閱讀地圖冊P11沙特阿拉伯地形圖及教科書P107,歸納總結沙特阿拉伯主要的地理特征(3~4個方面),并以圖例、注記的方式填繪在該國的簡圖上(見圖3),并交流展示。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jù)所學內容及地圖冊,梳理沙特阿拉伯鮮明的地理特征,同時用“文圖轉換”的方式,自行補充圖例并填繪,通過投影展示交流。
【設計思考】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將學生歸納的地理特征在沙特阿拉伯簡圖中進行“可視化”表達。通過“文圖轉換”,引導學生運用直觀、簡明、概括性強的地圖符號表達地理事物,不僅是對學生知識運用、信息提取、設計、繪制和表達等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對學生歸納地理事象的區(qū)域空間分布特征等能力的培養(yǎng),更是對其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和地理實踐力的培養(yǎng)。
同時,從學生的合作探究任務單中,亦可觀察到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最近發(fā)展區(qū),有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開展針對性的后續(xù)教學。
1組學生經(jīng)過本課學習已能初步掌握沙特阿拉伯的地形、地貌、氣候等自然特征,同時對于該國的主要資源——石油和典型農(nóng)產(chǎn)品椰棗也有一定的認知,但對于椰棗產(chǎn)地的標注略有偏頗(見圖4)。
2組學生在上一組的基礎上,通過自主學習補充了周邊鄰國、海域及輸油管道及路線(見圖5)。
3組學生對于沙特阿拉伯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有一定認知,但其認知的全面性、文字描述準確性和在地圖上轉繪的能力仍有較大提升空間(見圖6)。
通過課堂觀察和課后反饋,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課堂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由于真實的跨學科問題情境是復雜多樣的。如果簡單地將問題結構化,有時會約束學生的思維,而完全放開,學生的生成性資源則五花八門,非常分散或偏離主題。因此,如何設計符合學情、能激發(fā)學生探究意愿且易理解的真實問題情境值得進一步思考。
在本堂課中,六年級學生的積極性非常高,但在課后任務單的反饋中發(fā)現(xiàn),小部分學生的學習任務單完成度并不理想。部分學生對于如何將沙特阿拉伯的地理特征歸納并以圖例符號標注在地圖上,存在理解上的困難,而且在合作探究過程中有一部分學生是游離的,參與度并不高。因此,如何設計有層次、更符合學生年齡及認知能力的探究合作任務、如何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真正參與進來,需要進一步改進。
在教學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筆者有意識地將跨學科意識融入教學,起初希望將“尋”字貫穿全課,通過“尋”字來挖掘椰棗和其產(chǎn)地之間的自然、人文關系。但受學情影響,“尋”字未能貫穿全程。對跨學科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融入程度較難把控。因此,要梳理、研究學情,設計出一條邏輯清晰、可操作性強的學習鏈,將跨學科意識“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初中低年段的日常地理教學中。
隨著新中考改革和新課標的提出,要關注學生的跨學科學習意識、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地理學科本就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與我們的真實世界和生活密切相關。教師需要在日常六、七年級地理教學中,嘗試融入跨學科的意識開展教學,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真實情境去選擇現(xiàn)實問題,讓教學活動更具有生活性、思維含量和挑戰(zhàn)性。同時也為今后地理課程跨學科主題的學習作鋪墊。
以上為筆者的一點積極嘗試與思考,以期與同行討論、收獲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