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很多朋友都認為做心理咨詢師很辛苦。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試過改變身邊的人,每每費盡唇舌卻徒勞無功,搞不好還會落得一身埋怨。
常見的場景就是“勸分”??吹阶约旱呐笥严萑胍欢蝹π缘年P(guān)系,站在局外人的立場,明智的建議就是勸其分開?!斑@樣的人不分還留著過年嗎?”道理沒錯,對方也聽得熱血沸騰。然而折騰一大圈,還是不分。
其實,心理咨詢師反倒不用這樣工作。
一般來說,只要不涉及人身傷害等必須制止的風險,咨詢師往往是聽從來訪者自己的選擇。來訪者打算做什么,我們就支持他做什么。想離開一段關(guān)系,就走;如果還沒做好準備,再等上一段時間也無妨,哪怕不舒適,只要是你自己的選擇。這在心理咨詢中是如基石一般牢固的工作原則,叫中立。
說到這兒,有人會質(zhì)疑:有些問題明明有是非對錯,為什么還要由著來訪者?你心里當真沒立場嗎?
我誠實地說,有些事我是有立場的。我不否認自己的立場,有時在咨詢中還會直接說出來。我會說:“我個人是有擔心的,我認為這段關(guān)系在剝削你、消耗你,甚至會擾亂你的判斷能力(例如PUA),你可能會受傷。所以講實話,我想建議你離開這段關(guān)系?!?/p>
但說完之后我又補充道:“這只是個人的建議,我也理解很多人處在一段關(guān)系里是沒辦法說走就走的。所以你暫時不想改變,也很正常?!?/p>
為什么要加后面這段喪氣話呢?因為我知道,“看到”和“做到”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看到卻做不到,本來就是一種人間常態(tài),二者間仿佛存在一道巨大的鴻溝,但我們往往沒法接受這道鴻溝。因此,當一個人看到正確的事卻做不到的時候,就容易陷入自我懷疑,從而攻擊自己。
其實我們最怕的就是自我攻擊。
做什么事情都有一個過程,從“做不到”到“試著做”,需要時間的醞釀。在此期間知錯犯錯,再正常不過。做不到不代表想不到,只是暫時沒有那樣的力量行動而已。那就再等一等,等待更合適的時機。
在這個過程中,自我攻擊沒有意義。不僅不會縮短犯錯的過程,反過來還會帶來更多的挫敗。“做到”會變得更困難。
我女兒的英語老師曾告訴我,不要在孩子讀英語時頻繁糾正她的發(fā)音——首先讓她有信心開口。道理我懂,但她會養(yǎng)成錯誤的習慣呀,不糾正行嗎?老師說:“沒關(guān)系,跟著我做——微笑聆聽,鼓勵她,然后你用正確的方式讀一遍,重復(fù)幾次,等她注意到你們的差異,就會向正確的發(fā)音靠攏。”原來如此!有了這樣具體的指導,我就知道該怎么為孩子的“錯誤”留出空間。
所以,現(xiàn)在我會更具體地指導別人:想給朋友提建議嗎?跟著我學——先說出你的建議,然后加上“這只是我的期待,實際上你要按自己的節(jié)奏來。有時你理智上知道應(yīng)該這樣,現(xiàn)在還是沒信心沒勇氣,這很正?!薄?/p>
對方只要聽到一句“很正?!?,就會少一點自我懷疑,這有助于他們的改變。
所以,再有人做出一個你并不看好的選擇時,你不妨緩一緩,別急著拽對方往正確的方向走,給對方一個緩沖的空間,從“看到”過渡到“做到”,是一段需要自我調(diào)適的過程,而你最需要做的,就是給予對方自由和自信。
(摘自“李松蔚”微信公眾號,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