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保定曾文正公祠堂碑記解析

2022-12-04 13:41:56于素敏
保定學院學報 2022年5期
關鍵詞:吳汝綸直隸總督

于素敏

(保定市博物館,河北 保定 071000)

2003年8月,保定市舊城改造期間,對古城區(qū)民房(當時是平房和四合院)進行拆遷,在東大街路北、北大街路東現(xiàn)中華小區(qū)片區(qū)民房拆遷時,發(fā)現(xiàn)碑刻一通,后運送到保定市文物保護所保存。碑刻名為“保定曾文正公祠堂碑”,由吳汝綸撰文,汪瑞高書,立碑時間為清光緒十九年(1893)。碑身長240 cm,寬82 cm,厚25 cm,碑座無存,碑陰無字,碑陽有損傷,上有碑文20行,滿行50字。該碑刻現(xiàn)收藏在保定市博物館。

一、碑刻錄文

因施工時碑面損毀,碑陽部分文字不能辨認,通過《吳汝綸全集》中收錄《保定曾文正公祠堂碑記》[1]91-93一文與出土的“保定曾文正公祠堂碑”的碑文相互印證,抄錄如下(括號中的文字為文獻補遺):

保定曾文正公祠堂碑 桐城吳汝綸謹撰 盱臺汪瑞高敬書

上之元年,保定薦紳之士四十有九人聚謀曰:“曾文正公來鎮(zhèn)茲邦遺德在人,今天下皆立公祠,保定獨無有,無以寄吾民□□(之思)。請立祠,以永大惠。”語聞,上可。既而閱十有一年工不克興。大學士、總督李公,乃以白金二千畀今正定知府陳君慶滋,使庀材營構,思公者頗□□□(以貲繼)。□□(于是)成前堂正室以妥靈薦誠,方續(xù)規(guī)其后隙宇為燕饗之堂,中作而輟。后□□(六年),□(署)津海關道李君興銳,又以白金二千屬□□□□(記名提督)獨石口協(xié)副將陳君飛熊卒成前功,思公者又以貲繼。于是后堂既□(成),□□(材用)有余,則又新其前所成堂室,更易撓折,飭治□□(陊剝),□(猶)有余財,又別為屋若干間,收其屋食以給歲事。是年冬十月,功竣。□□(已竣),行事祠□(下),文武吏士在位列者,耆老大夫之退休于居□(者),□(賓)?!酢酰ㄖ┦鹿推澩琳撸虝谕?,相揖并進,皆曰:“昔公膺受□□(疆寄),南則江□(南),北則畿輔。公于江南親揃滅蛇豕,蕩滌巢窟,再造土壤,□(還)之太平,與民更始,功亦偉矣,而前無因襲,恣公自為,譬之猶操□(利)刃□(割)濡涂也。至于畿輔則不然,密邇京輦,事取中制,憲度久□(故),□(甚)設而□(窳),民吏惰偷,敝極不還,公又為政日淺,斂抑勇智,投□□(合故)跡,□(凡)所經畫,率疆吏常職,無奇績異狀。獨其精誠累積,貫洪□□(洞纖),□(事)往□□(神在),卒用回易聽視,曠然大變,掃因循之習,開□□□□(維新之化),當□(時)觀法頌治,身歿數十年,余教不沬。中材已下,不知所以致□(之)。其□(視)江□(南),□□(難易)懸遠。而江南自公即世,首□(詔)建□(祠),□(以)慰塞民望,名都大城,勤率祠祀。畿□□□□□□(輔獨天津有祠),保定首善,公故治所,而物力艱絀,屢為屢輟,被澤宏大,□(答)不副施。然且窮歲累年,不怠逾奮,距公薨二十有一載,□□□□(卒訖功役)?!酢酰ㄓ晒┕Φ抡繚u,彌久益著,思公之心,人不自已,是用卒底于□(有)成,不可以□□(不記)也?!庇谑潜娨悦昃]。汝綸則原本邦人思□□□(公之旨),□□(謹識)其作之始末,使之石,以流示后之君子。已,又為之詩曰:

嚴嚴邦畿,四方是儀。四方奚儀?曾公實來。

昔公未來,吏頹不興。公既涖止,厥治蒸蒸。

昔公未來,兵尫而孱。公既涖止,勁旅如云。

昔公未來,士不知學。公既涖止,乃磨乃濯。

昔公未來,民無復襦。公既涖止,婦機子書。

維民維士,維兵維吏。譬病且痿,得公□□(并起)。

□(凡)公之施,人亦□(貌)為?!酰ó牐﹦t陶鑄,一世之才。

才之既□(成),□□(其施)逾遠。八區(qū)一風,自我而轉。

風則轉矣,施則蕆矣。歸公行南,旗翩反矣。

公行去汝,嗟汝無苦?!酢酰ü珰w)于南,饑公汝哺,

公南尚可,□□□□(死誰恤我)!死今二紀,公惠猶始。

雖則猶始,公身往矣,我思竭已,百世其祀。

光緒十有九年歲在癸巳夏六月□

通過《保定曾文正公祠堂碑記》與碑文比對,發(fā)現(xiàn)存在一處不一致,即碑文記錄:“昔公未來,士不知學。公既涖止,乃磨乃濯。昔公未來,民無復襦。公既涖止,婦機子書?!蔽募涗洠骸笆课羰W,民亦不澤,有娭有樸,有襦不復。孰師孰父,孰覺以煦?公既涖止,乃塾乃庾。”這一處的文字雖有差異,但總體意思相差不大。文字不一致的原因應與李鴻章有關。在《吳汝綸全集》尺牘卷一中的《上李相國》中記載吳汝綸上書李鴻章說:“保定曾文正公祠堂遂已落成,眾以碑文見屬,義無可辭,撰成一稿,未識可用否?”[2]263-64這是吳汝綸將他撰寫的《保定曾文正公祠堂碑記》一稿呈交李鴻章審閱。李鴻章審閱時,應是提出了修改意見,即碑刻文字。

二、碑文的解讀

(一)奏請恩準建祠

曾文正公指晚清重臣曾國藩,故此碑是清末保定府修建曾國藩祠堂時所立之碑刻。曾國藩(1811—1872年),漢族,原名子城,字滌生,道光十八年(1838)進士,考中進士后改名國藩,湖南湘鄉(xiāng)人,湘軍的創(chuàng)立者和統(tǒng)帥,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3]。同治七年七月(1868年8月),他調任直隸總督,同治八年二月初二(1869年3月14日),他在保定正式任職。同治九年八月三日(1870年8月29日)因辦理天津教案不善,清廷調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改派李鴻章為直隸總督[3]。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曾國藩因病去世。曾國藩死后,朝廷輟朝三日,追贈太傅,謚號“文正”,同時入祀京師昭忠祠和賢良祠,各省建立專祠[4]。保定曾文正公祠堂也是在此背景下建造。

碑文開篇,“上之元年”指光緒元年(1875)。碑文記錄了為曾國藩建祠立碑的緣由。保定府的士紳認為曾國藩品德高尚,在全國多地都建有專祠,而保定為直隸畿輔的首善之地,且曾國藩在直隸總督任上功績卓著,但保定卻沒有曾公專祠。因此,保定士紳通過李鴻章上奏朝廷,請立曾文正公祠堂。李鴻章隨即將此事進行上奏,在《李文忠公全集》的《曾國藩請建省城專祠折》[5]中可以看到奏折原文如下:

奏為已故督臣遺愛在民,據情奏懇恩準建立專祠,崇祀名宦,恭折仰祈圣鑒事。竊據藩司孫觀、臬司范梁、清河道葉伯英會詳,據保定府紳士賀錫福等稟稱,原任大學士兩江總督曾國藩,自同治七年調任直隸,時值捻氛甫靖,該督臣苦心經理,澄敘官方,禮賢清訟,選將練兵,興舉水利,賑恤災荒,善政班班,不可殫述。前津郡稟請建祠,業(yè)蒙奏準。省城為首善之區(qū),士民愛戴尤深,吁懇捐建專祠,春秋致祭,臣查該故督臣調任畿輔兩年,舉賢任能,吏治為之肅清,他如治河練兵,次第籌辦,皆有成效,于地方利弊切實講求,綱紀漸立,廢墜具修,其在任時清理通省訟獄積案數萬件,去任后籌助天河水災賑銀二十萬兩,尤為人所難能,功德在民久而弗替。既據合詞環(huán)請,出于至誠,相應據情吁懇天恩,準于保定省城由該紳士等捐建前督臣曾國藩專祠,由地方官春秋致祭,并準附祀省城名宦祠,以順輿情而彰忠藎。理合恭折具奏,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鑒訓示。謹奏。

李鴻章在奏折中總結了曾國藩任直隸總督時的業(yè)績。其一是舉賢任能,吏治為之肅清;其二是治河;其三是練兵卓有成效;其四是在地方綱紀漸立,廢墜具修,清理通省訟獄積案數萬件;其五是去任后籌助天河水災賑銀二十萬兩,尤為人所難能,功德在民久而弗替。最后,李鴻章提到經保定府士紳的推薦,經過藩司孫觀、臬司范梁、清河道葉伯英會詳,在保定府捐建曾國藩專祠,由地方官帶領士紳每年春秋舉行祭祀活動,以追思先者,表彰功德。奏折奏請時間是光緒元年四月二十九日,皇帝批復時間是光緒元年五月初二日,碑文中有“上可”的字樣,表明得到了皇帝的批準,由此保定府士紳開始籌備建設曾文正公祠堂。

(二)建造過程

碑文還記錄了祠堂的建造過程。從中可以了解到,祠堂的建設歷經十七年之久,且經歷幾次修建。

1.啟動艱難

光緒元年,皇帝恩準建設專祠。然而經過了十一年,到光緒十二年(1886),依然“工不克興”。其主要原因是這期間地方士紳沒有籌集到足夠的經費,祠堂建造遇到很大困難。到光緒十二年時,李鴻章出資白金2 000兩;六年后,津海關道李興銳出資白金2 000兩,再加上其他人的一些捐贈,修建祠堂的資金問題才得以解決。

2.逐次建造

光緒十二年,李鴻章出資請正定知府陳慶滋主持修建,完成了前堂正室,擺放了祭祀靈位,規(guī)劃中的“燕饗之堂”,由于資金短缺,修建中途停工了。光緒十八年(1892)李興銳出資委托獨石口副將陳飛熊完成了“燕饗之堂”的建造,同時,又對前堂進行了維修。這些建設完成后,還有余下的錢款,于是又建造了若干間房屋。這些房子的租金,用來維持祠堂的日常維護。同年十月,前后歷時十七年的工程終于全部竣工,曾文正公祠堂至此完成。《吳汝綸全集》的《上李相國》的書信中記述說“曾文正公祠堂遂已落成”。根據上述碑文記載,可知保定曾文正公祠堂主體建筑主要有前堂、后堂和若干房屋。

3.具體位置

在《保定地名資料匯編》中記述東大街曾駐有湖廣會館、曾國藩祠等。保定陳伯濤在《保定古城街巷史話圖說》中記述,“湖廣會館臨街為一窄門,門額懸‘湖廣會館’匾,進門一胡同,東側有一大門樓,內為一大院,曾國藩死后,此院為其建祠堂”。“曾文正公祠,地址東大街湖廣會館,祀曾國藩,建于光緒年間,20世紀40年代尚存,1999年拆建中華小區(qū),其址在東大街201號至211號之間”。

(三)竣工典禮

光緒十八年十月,“行事祠下”,在祠堂舉辦了竣工慶典。參加的人員有在位的文武吏士,退休在保定居住的耆老大夫,出于公務客居在保定的人士等。大家都會于庭,相揖并進,肯定了建造祠堂的重要意義,贊揚了曾國藩一生功績。

(四)曾國藩功績

碑文后半部分內容主要是借諸人之口敘述了曾國藩的生平事跡以及其在直隸總督任上的主要功績。曾國藩曾任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在江南和直隸做了很多事情,所以贊他“南則江南,北則畿輔”。在江南,曾國藩組建湘軍,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清咸豐元年(1851),洪秀全在廣西發(fā)動金田起義,一路向北,攻占南京,改名天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國政權。面對這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清政府多次“進剿”不力,因此,清政府屢次頒發(fā)獎勵團練的命令,力圖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裝來遏制太平軍勢力的發(fā)展。曾國藩借此機會,在家鄉(xiāng)湖南一帶,建立了湘軍,歷經磨難,數年征戰(zhàn),于同治三年(1864)最終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在直隸,“維民維士,維兵維吏”都得到了改善。曾國藩到來之前,直隸遭受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及捻軍戰(zhàn)爭破壞多年,呈現(xiàn)一派破敗不堪的景象:“吏頹不興”“兵尫而孱”“士不知學”“民無復襦”;曾國藩到來時,戰(zhàn)爭結束,百廢待興。直隸經過曾國藩的治理,吏“厥治蒸蒸”,兵“勁旅如云”,士“乃磨乃濯”,民“婦機子書”,出現(xiàn)百廢俱舉的局面。

曾國藩就任直隸總督之前,曾奏陳直隸應辦事宜,以練兵、飭吏、治河為至要[6],他在整頓吏治、清理訴訟、整頓營伍、治理河道、賑濟災荒等方面均有所作為。

1.吏:整頓吏治、清理訴訟,社會風氣好轉

曾國藩親自撰寫《直隸清訟事宜十條》,令按察使張樹聲制定《直隸清訟限期功過章程》擬定獎懲措施[6]。曾國藩“清理通省訟獄積案數萬件”,解決了大量案件長期積壓的問題,使社會風氣有所好轉,官場作風也明顯改觀。

2.兵:整頓營伍

曾國藩在劉長佑所辦練軍的基礎上,采用湘軍編練成法,提出整頓練軍的方案。直隸總督劉長佑奉命編練六軍,略采淮軍之長,然未盡襲其成法。至同治八年,又有曾國藩接辦練軍之事。同治九年四月十六日(1870年5月16日)曾國藩擬定了練軍營制,幾乎完全推翻了同治八年前的成規(guī),從而更徹底地符合勇營規(guī)制。他的做法較劉長佑前進了一大步,練軍取得一定成效[7]。

3.士:重視蓮池書院士子教育

鑒于“蓮池書院為通省士子聚會之所”[3],他要求此“山長一席,必經淹貫經史,兼攻時文、詩、賦”,“勤于接納,善于講解”,最好做到“經師、人師名實相符”[3]。同治八年七月曾國藩寫《勸學篇示直隸士子》,文中表達了他對治學方法的見解,為學之術有四:曰義理,曰考據,曰辭章,曰經濟,唯義理為治學根本;他鼓勵直隸士子們要“以立志為本,取鄉(xiāng)先達楊、趙、鹿、孫數君子者為之表”[3],通過正面引導來激勵人才,培育良風。

4.民:治理河道、賑濟災荒,為民造福

同治八年二月,曾國藩在巡視永定河時發(fā)現(xiàn)“南北兩堤高于堤外之農田一丈二丈不等,高于堤內之河身不過二三尺”[3],他提出挑挖河身、加固南北兩堤及遙堤的治理措施。維修后永定河“工料堅實”“毫無阻滯”[3],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水害發(fā)生。同治八年,直隸大部分地區(qū)遭受嚴重的旱災,南部的大名、順德、廣平旱災尤甚。曾國藩對大、順、廣三府的災情非常重視,函囑升任直隸按察使的原大名道錢鼎銘遍歷三府26州縣,查實災情,上奏清廷,提出“寓賑于貸”的救濟措施,派錢鼎銘、陳蘭彬、李興銳等辦理此事,在一定程度上穩(wěn)定了災區(qū)的社會秩序,幫助災區(qū)民眾度過難關[3]。曾國藩在去任后,仍籌助天河水災賑銀20萬兩,尤其難能可貴,“功德在民久而弗替”。

三、碑文所涉主要人物與曾國藩關系

(一)李鴻章與曾國藩

李鴻章一生都以曾國藩的學生自居。李鴻章(1823—1901年),安徽合肥人,字漸甫,號少荃,謚文忠,淮軍、北洋水師的創(chuàng)始人,洋務運動的領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8]。曾國藩與李鴻章之父李文安是同年進士,所以輩分上曾國藩高李鴻章一輩。李鴻章科舉以后就投到了曾國藩門下做幕僚,拜曾國藩為授業(yè)恩師,二人情同父子。曾國藩在率領湘軍與太平天國斗爭過程中,幫助李鴻章創(chuàng)建淮軍。曾國藩與李鴻章不僅是師生,也是前后左右晚清歷史的承前啟后、舉足輕重的人物。曾國藩、李鴻章曾先后任直隸總督,在保定直隸總督署大門的抱柱聯(lián)上有“北吞大漠,南亙黃河,中更九水河流,五州稱雄,西岳東瀛一屏障;內修吏治,外肄戎兵,旁兼三口通商,一代名臣,曾前李后兩師生”。

(二)李興銳與曾國藩

李興銳是曾國藩門生,官至兩江總督。李興銳(1827—1904年),字勉林,湖南瀏陽縣人,出身農家,后考為諸生。早年辦團練,后因辦團練得到曾國藩的注意并重用。李興銳在曾國藩坐困江西與太平軍反復拉鋸時期,投入到曾國藩的幕府,后十數年內追隨曾國藩,成為其最為倚重的幕僚之一。在湘軍與太平軍的戰(zhàn)爭中,李興銳長期負責湘軍的糧臺(即后勤部),雖不親率部隊在一線作戰(zhàn),但供應三軍糧秣,也是重要支撐[9]。同治七年,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帶李興銳一同前往保定。同治九年,李興銳與陳荔秋等人辦理直隸賑災,總忙到深夜并親赴災區(qū)巡查[10]152。同治九年,曾國藩去處理天津教案,李興銳也協(xié)助辦理,在李興銳的日記中記載了其與修改天津府、縣的“招供與懲兇”等情況,并有“馬松圃來拜,知奉札以今夜梟夷案兇犯十六人,人給恤銀五百兩”[10]39,參與了改供詞、給恤金等事。同治十一年二月,曾國藩臨死前幾天,委派李興銳前去上海管理機器制造局。后三年,李興銳被正式任命為上海機器制造局總辦。在上海,他手上不但掌握很多錢財,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洋務經驗。光緒十八年,李興銳時任津海關道,他出資修建保定曾文正公祠堂。津海關道一職專管中外交涉和新、鈔兩關稅務,天津教案爆發(fā)后,中央裁撤三口通商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北洋大臣后添設[11]。天津形成直隸總督與津海關道共同處理對外交涉的上下兩級行政體制,津海關道成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辦理交涉的得力臂膀。李鴻章對任用李興銳為津海關道時,評價李興銳:“條理精密,血性過人,前在曾國藩軍中,調和將士,節(jié)慎餉糈,不避險難,不辭勞怨,其辦事久著成效。若使得所展布,必不愧賢能之選。”[12]

(三)吳汝綸與曾國藩

吳汝綸是曾門四弟子之一。在曾國藩門下,有著名的“曾門四子”,指曾國藩的四位學生,即張裕釗、黎庶昌、吳汝綸、薛福成,他們都是曾國藩的幕僚。其中張裕釗、吳汝綸專攻古文;而薛福成、黎庶昌兩人則更偏重于洋務[13]。吳汝綸(1840—1903年),字摯甫,一字至父,安徽桐城縣(今樅陽縣)人,晚清文學家、教育家,同治四年(1865)進士。曾國藩是吳汝綸參加江南鄉(xiāng)試時的座師,兩人由此建立起的師生關系對吳汝綸一生的學術與仕途均產生了重大影響[1]。吳汝綸與曾國藩之間,既有傳統(tǒng)社會中的師生關系,又有學術領袖與追隨者的關系,還有幕主與幕僚之間的關系。吳汝綸曾擔任曾國藩幕僚,據曾文正公家書,曾國藩勸吳汝綸“不必遽爾進京當差,明年可至余幕中,專心讀書,多作古文”[3],這樣吳汝綸開始入曾國藩幕府。吳汝綸“同治七年十一月,從曾公到北京;八年在直隸;九年送文正公回江南”。曾國藩在直隸總督任上,有不少奏章出自吳汝綸之手。吳汝綸“光緒元年七月,丁內艱,遂入李文忠幕府”[2]444-445。此后,吳汝綸投身于教育,曾在保定蓮池書院任教長達十幾年。光緒十八年十月,時任蓮池書院山長的吳汝綸撰文《保定曾文正公祠堂碑記》。

綜上所述,一通清代碑刻,聚焦保定,記述了發(fā)生在保定的故事,將晚清歷史上三位總督和一位蓮池書院山長聯(lián)系在了一起。曾國藩一生“南則江南,北則畿輔”,體現(xiàn)了他作出重要貢獻的兩個地區(qū)。他到直隸總督任,直隸省正值“百廢待興”之際,經過他的治理,“維民維士,維兵維吏”幾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尤其是他處理積案數萬件,為直隸士子撰文《勸學篇》以正向引導他們向先賢看齊,參照湘軍整頓練軍,治理河道、賑濟災民,使社會風氣得到好轉,出現(xiàn)了“百事俱舉”的局面。在曾國藩的幕府中,出了許多晚清重要人物,碑文中記錄的李鴻章、李興銳兩位,他們經過在保定歷練,后來都成為“封疆大吏”;吳汝綸在保定期間同樣得到曾國藩的重用,后來成為蓮池書院山長,引領文化發(fā)展。

猜你喜歡
吳汝綸直隸總督
吳汝綸研究綜述
吳汝綸對日本女子教育的考察及影響
創(chuàng)造(2020年7期)2020-12-28 00:48:30
李光地治理直隸水患始末
文教資料(2020年9期)2020-06-08 09:38:41
論吳汝綸對嚴復翻譯《原富》的“個人贊助”
直隸、山東交界地帶的八卦教研究
選擇與放棄
——吳汝綸辭官新探
清代直隸旗地考述
黑龍江史志(2014年5期)2014-11-25 22:18:45
清末民初直隸商會的鄉(xiāng)村賑災活動述略(1903-1928年)
總督
軍事歷史(1984年2期)1984-01-18 11:16:51
永泰县| 福海县| 崇明县| 榆树市| 云龙县| 阆中市| 霍山县| 丰顺县| 城步| 乌兰浩特市| 澳门| 四川省| 四子王旗| 蒙阴县| 千阳县| 噶尔县| 白银市| 富顺县| 西华县| 佳木斯市| 富裕县| 彩票| 永靖县| 湘阴县| 瓦房店市| 喀什市| 钦州市| 肃宁县| 宁南县| 搜索| 宁安市| 谢通门县| 图们市| 盐津县| 博客| 天津市| 阿鲁科尔沁旗| 潢川县| 泰宁县| 盘山县| 洛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