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治療直腸多發(fā)類癌1例

2022-12-03 09:07羅培培歐希龍
世界華人消化雜志 2022年22期
關鍵詞:腸鏡內分泌直腸

羅培培,歐希龍

羅培培,江蘇大學附屬武進人民醫(yī)院消化內科 江蘇省常州市 213000

歐希龍,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yī)院消化內科 江蘇省南京市 210009

0 引言

類癌(Carcinoid)是一種起源于神經(jīng)內分泌細胞的低異質性腫瘤,幾乎可以發(fā)生在全身任何器官,主要分布于胃腸道、胰腺和支氣管肺組織,在胃腸道主要以直腸多見,直腸類癌占所有神經(jīng)內分泌腫瘤的17.7%[1],隨著廣大臨床工作者對該類疾病的認識程度提高,文章報道類癌的發(fā)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2].臨床工作中發(fā)現(xiàn)直腸單發(fā)并不少見,但直腸多發(fā)類癌較罕見,本文介紹一例內鏡黏膜剝離術治療直腸多發(fā)類癌病例診治經(jīng)過,現(xiàn)報道如下.

1 病例簡介

患者男性,44歲,因“反復便血2月余”入院,患者2 mo前無明顯誘因下反復出現(xiàn)大便帶鮮紅色血液,就診我院行腸鏡檢查,見直腸多發(fā)隆起,表面光滑,大小約0.4 cm-0.7 cm,質地韌,倒鏡見內痔痔核,病理提示: 黏膜間質見異形細胞巢,疑神經(jīng)內分泌瘤(G1).既往有“痔瘡”病史5年余,未正規(guī)治療.入院體格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糞隱血試驗: 隱血試驗陽性,谷氨酰氨基轉移酶88 U/L,尿酸668.6 μmol/L,膽固醇6.58 mmol/L,血常規(guī)、電解質、血糖、免疫八項、凝血功能、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類抗原199、前列腺特異抗原、心電圖均未見明顯異常.胃鏡示: 淺表性胃炎.胸部+腹部+盆腔增強CT示: (1)兩肺紋理增多,左肺下葉微小結節(jié);(2)雙腎結石;(3)輕度脂肪肝,CT結果提示未見類癌轉移影像學表現(xiàn).

2 多學科討論

經(jīng)普外科、病理科、影像科、消化內科等多學科討論后,認為直腸多發(fā)類癌診斷明確,無轉移表現(xiàn),外科手術切除病灶損傷肛門功能的風險較高,暫無外科手術指征,有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ndoscopic mucosal dissection,ESD)指征.

3 最終診斷

直腸多發(fā)類癌(G1).

4 治療

入院后第三天于手術室行內鏡(Q260J,Olympus,日本)下類癌剝離術,見距肛緣2 cm-8 cm散在八枚0.4 cm-0.7 cm黏膜下病變,表面光滑,呈淡黃色,表面可見樹枝樣血管,內鏡前端置放透明帽,距病灶邊緣0.3 cm標記病灶,后于基底部注射生理鹽水+美蘭+腎上腺素,抬舉征良好,Dual刀距離標記點0.3 cm處切開病灶邊緣,逐步分離,完整切除病灶,予鈦夾夾閉創(chuàng)面,術后予補液及對癥治療.

5 結果和隨訪

ESD術后病理回報: 病理H-E染色,鏡下見腫瘤細胞排列排列呈緞帶樣、梁狀、巢狀及腺樣結構.胞漿豐富,嗜酸性,顆粒狀.細胞核圓形,異型不明顯.核仁清楚,可核分裂象(圖1),病灶切緣及基地均未見類癌組織殘留.免疫組織化學如圖2: CK部分(+)、Syn(彌漫+)、CgA(彌漫+)、CD56(彌漫+)、Ki-67<1%(+),病理診斷: (直腸)神經(jīng)內分泌瘤(G1).病灶均完整切除,術后3 mo隨訪腸鏡未見明顯異常,現(xiàn)仍在隨訪中.

圖1 內鏡圖片與病理標本HE染色.A: 病灶遠景觀察,發(fā)現(xiàn)直腸多發(fā)黏膜隆起,表面黏膜光滑;B: 病灶近景觀察,黏膜隆起呈淡黃色,表面光滑,有顆粒感,可見樹枝樣血管;C: ESD術后創(chuàng)面;D: 術后鈦夾夾閉創(chuàng)面;E: HE×40;F: HE×100;G: HE×200;H: HE×400,鏡下見腫瘤細胞排列排列呈緞帶樣、梁狀、巢狀及腺樣結構.胞漿豐富,嗜酸性,顆粒狀.細胞核圓形,異型不明顯.核仁清楚,可核分裂象.ESD: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

圖2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200).A: Syn(彌漫+);B: CgA(彌漫+);C: CD56(彌漫+);D: Ki-67(<1%).

6 討論

直腸類癌(Rectal carcinoid)是一種神經(jīng)內分泌腫瘤,其組織結構與癌相似,且隨著腫瘤體積增大,有惡變傾向,屬于低度惡性腫瘤,故稱類癌,1907年由Soga[3]第一次使用類癌這個術語.消化道類癌的發(fā)病率與性別無明顯相關性,發(fā)病的平均年齡為52歲,在直腸的發(fā)病部位多位于距肛緣4 cm至8 cm以內的范圍,且以直腸兩側壁及前壁多見,其發(fā)病率在消化道類癌中的比率最高,約51%,占

所有直腸腫瘤的1%-2%[4],近些年隨著臨床醫(yī)生及病理醫(yī)生對于直腸類癌認識的提高及內鏡設備的改善,其發(fā)現(xiàn)率有所增加,但直腸多發(fā)類癌仍很少見,占直腸類癌發(fā)病的2%-4.5%[5,6].

直腸類癌病灶大小多小于2 cm,缺乏特異性臨床癥狀,表面糜爛或潰瘍時也可表現(xiàn)為便血癥狀,超過一半的直腸類癌患者是在無癥狀的情況的肛門直腸檢查中偶然發(fā)現(xiàn),內鏡下表現(xiàn)為半球狀或丘狀黏膜隆起,表面光滑,呈黃色或灰棕色,活檢質硬,體型較小時部分病例形態(tài)可與直腸息肉類似[7],體型較大時,內鏡下形態(tài)表現(xiàn)與直腸腺癌相似,確診需組織病理學檢測,但由于該類病變往往位于黏膜深層,甚至固有肌層,活檢深度不夠的話,往往會出現(xiàn)假陰性,文獻也有類似情況報道[8],所以一旦懷疑該類疾病,可予超聲內鏡或CT檢查,或在排除轉移及深層侵犯的情況下行ESD切除病變,術后病理檢查明確診斷.結合本例患者,其病變均在黏膜層,較淺表,所以第一次內鏡活檢即有陽性結果.直腸類癌組織起源于腸黏膜隱窩深部的嗜鉻細胞,兼有內分泌細胞及上皮細胞分化特征,病理確診依賴于相關神經(jīng)內分泌標記物包括: Syn、CgA、CD56、NSE、S-100等,其中CgA與Syn的陽性率最高,分別為46.2%-53%和88%-99%[9,10],CgA、Syn、CD56同時彌漫陽性較少見,如圖2中結果,本例患者術后免疫組織化學結果為Syn(+)、CgA(+)、CD56(+)、Ki-67<1%(+),按照2010版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分類標準,消化道神經(jīng)內分泌腫瘤可分為: 神經(jīng)內分泌瘤G1(類癌 核分裂象數(shù)<2個/10HPF,Ki67≤2%)、神經(jīng)內分泌瘤G2(非典型類癌核分裂象數(shù)2-20個/10HPF,Ki67 3%-20%)、神經(jīng)內分泌瘤G3(神經(jīng)內分泌癌 核分裂象數(shù)>20個/10 HPF,Ki67>20%)、增生和瘤前病變、混合性腺-神經(jīng)內分泌癌(兩種組分各占30%以上)五類.該病例符合直腸神經(jīng)內分泌腫瘤(G1)診斷標準,適合ESD治療,不需要追加外科手術治療.

以往認為手術切除是治療直腸類癌最有效的方法,隨著內鏡技術的發(fā)展,內鏡下治療,如ESD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也逐漸被認可,具體采取何種切除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腫瘤的大小和分化情況,文獻報道大于等于2 cm的直腸類癌發(fā)生淋巴結或遠處臟器轉移的風險為70%-80%,大小在1.0 cm-1.9 cm的直腸類癌的轉移率為4%-30%,小于1 cm的直腸類癌發(fā)生轉移的概率為5.5%,并且多發(fā)生于0.6 cm-1 cm大小的腫瘤[11,12].因此國內學者認為腫瘤直徑小于1 cm、不侵犯肌層、腫瘤表面潰瘍、高分化組織學表現(xiàn)適合內鏡下切除[13].結合本病例特點,其大小均在1 cm以內,符合內鏡下治療指征,雖然對于小于1 cm的直腸類癌推薦內鏡下切除,但直腸多發(fā)類癌病例報道較少,無參考標準,治療策略尚不明確.

本病病例直腸類癌發(fā)生的位置位于直腸距肛緣2 cm至8 cm范圍,如果采取外科手術治療,有損傷肛門功能的風險,加之其大小均在1 cm范圍以內,遂采用了逐個內鏡下切除,目前內鏡切除治療的方法主要有內鏡下套扎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ligation,EMR-L)、EMR和ESD三種.由于直腸類癌病變位置多較深,圈套器套住病變后容易滑脫,從而造成EMR治療病灶切除不完全[14],甚至有文章報道其完整切除率僅達到42%,EMR-L能夠100%完整切除病灶[15],同時EMR-L具有操作簡單、治療費用低的優(yōu)勢,但對于一些大于1 cm的病變,尤其是大于2 cm,由于套扎器直徑限制,存在套扎不完全風險.ESD術具有完整切除病變,同時又不受病變大小限制的特點,是現(xiàn)在普遍贊同及采取的方法[16].直腸類癌組織生長的病理學特點是發(fā)生于直腸黏膜固有膜并向黏膜肌、黏膜下層甚至更深組織如固有肌層生長,因此ESD術治療的難點主要是術中需盡量緊貼固有肌層剝離以保證病變被完全切除,手術過程成造成固有肌損傷及穿孔的風險較高,但因適合ESD術治療的類癌病變多小于1 cm,即使發(fā)生穿孔,多可以內鏡下夾閉.目前消化道類癌的治療及隨訪評價尚無類似消化道早癌治療的eCura評價系統(tǒng),單發(fā)性病變根治術后隨訪多建議1-2年復查一次內鏡及腹部CT.多發(fā)直腸類癌的內鏡下治療經(jīng)驗報道較少,文獻報道多發(fā)性直腸類癌外科術后病理確認腫瘤個數(shù)往往多于術前內鏡檢查結果[17],內鏡治療不能保證是否漏診較小的病例,因此術后隨訪更加重要,我們建議術后3 mo復查腸鏡一次,后每半年復查腸鏡及腹部CT一次,連續(xù)兩次,接著每年復查腸鏡及腹部CT一次,連續(xù)三年,后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適當延長隨訪時間,該患者術后3 mo復查腸鏡見直腸多發(fā)瘢痕組織,未有新發(fā)類癌病灶,如圖3所示.

圖3 術后3 mo復查腸鏡結果.A: 距肛門8 cm術后瘢痕,周圍無新發(fā)病灶;B: 距肛門5 cm術后瘢痕,周圍無新發(fā)病灶.

7 結論

消化道類癌早期可無任何臨床癥狀,多在內鏡檢查時偶然發(fā)現(xiàn),內鏡下表現(xiàn)有時與息肉等較難鑒別,因此需要內鏡醫(yī)師提高內鏡檢查時的警覺性,由于其有一定惡變傾向的組織學特點,一旦發(fā)現(xiàn)均建議積極治療,小于1 cm病灶內鏡下剝離術可以達到治愈性切除的效果.對于類似本文報道的消化道多發(fā)類癌病例,內鏡下診斷有一定漏診的可能,術后需密切隨訪.

猜你喜歡
腸鏡內分泌直腸
婦科內分泌失調的臨床治療研究
大腸癌高危人群腸鏡依從性的護理干預模式與效果分析
和爽聯(lián)合莫沙必利在腸鏡前腸道準備中的應用效果
無痛腸鏡下高頻電凝切除結合黏膜下注射治療結腸息肉的臨床效果分析
便血建議做直腸指檢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關內分泌代謝疾病
經(jīng)會陰和經(jīng)直腸前列腺穿刺活檢術在前列腺癌診斷中的應用
什么是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
做腸鏡其實并沒有那么痛苦
穩(wěn)住內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