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程,劉普勝
(廣東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35)
陽江抽水蓄能電站位于粵西片區(qū)中部陽春八甲鎮(zhèn)內(nèi),電站總裝機容量為2 400 Mw,為一等大Ⅰ型水電工程。電站由上水庫、下水庫、輸水發(fā)電系統(tǒng)以及附屬建筑物所組成。工程區(qū)位于八甲大山北部,地勢總體上呈北低南高。區(qū)域上的四級夷平面在站址區(qū)有比較明顯的表現(xiàn),南部主峰及上水庫周圍高山屬第一級夷平面(1 000~1 300 m),上水庫庫盆為第二級夷平面(700~900 m),在東西兩側中部為第三級夷平面(300~500 m),下水庫屬第四級夷平面(50~100 m)。工程區(qū)山高坡陡,溝谷走向主要集中發(fā)育兩組:一組近南北向,如上庫壩址白水河、橫河等;另一組北東向,如大石古、暗棲河等。
上水庫位于工程區(qū)南部—八甲鎮(zhèn)河尾山林場處,為燕山期花崗巖組成的高山地形,高程為700~1 200 m,該區(qū)人煙稀少,山高坡陡,草深林密,通行條件差,庫盆為高程725~750 m 的山間小盆地和沖溝組成。主要由北東東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沖溝組成,沿沖溝分別發(fā)育斷層F106、f11、f558、f8。庫區(qū)已建白水水庫,于2003 年9 月蓄水,庫容389 萬m3,已建漿砌石大壩位于蓄能電站上水庫大壩上游約330 m 處。上水庫位正常蓄水位為773.70 m,死水位745 m,大壩壩型為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高程777.60 m,壩頂長476.50 m。
水庫滲漏工程地質(zhì)分析評價一般圍繞庫水對壩基,庫岸向外產(chǎn)生滲漏的問題,對庫區(qū)的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及風化特征,地質(zhì)構造,水文地質(zhì)條件等方面展開研究。基于以上內(nèi)容建立上水庫滲漏工程地質(zhì)評價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主要由基本地質(zhì)條件,水文地質(zhì)條件,滲漏分析評價,防滲建議所組成,詳見圖1。
圖1 上水庫滲漏問題工程地質(zhì)評價分析系統(tǒng)圖
上水庫處于700~900 m剝蝕夷平面,主要由北東東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沖溝組成,這些沖溝分別受斷層F106、f11、f558、f8控制形成。庫底不平整,小山較多,庫內(nèi)小山山頂高程一般750~780 m,庫底高程725~750 m。在白水水庫大壩下游形成短窄峽谷,長約500 m。上水庫庫周分水嶺呈南高北低,南面山頂高程1 000~1 260 m,埡口高程1 000 m以上;北西面山頂高程850~940 m,埡口高程825 m以上,正常蓄水位773.70 m時,埡口寬度大于500 m;東面山頂高程900~1 160 m,埡口高程900 m 以上;北面山頂高程800~870 m,埡口高程780 m 以上,正常蓄水位773.70 m 時,埡口寬度40~150 m。庫周山坡坡度一般25°~30°,局部達50°,植被發(fā)育。
白水水庫大壩位于上水庫大壩上游約330 m 的白水河峽谷入口段。上水庫正常蓄水位773.70 m時,庫面面積1.20 km2,庫面不規(guī)則,形似昂首“鱷魚”,沿北東東向沖溝庫面長約2.65 km,沿北西向沖溝庫面長約2 km,壩址上游南北向庫面寬約1 000 m。
上水庫庫周沖溝水匯入庫內(nèi)白水河(此段又稱九曲河),由北部峽谷流出庫外,上水庫大壩位于峽谷中段。上水庫庫盆封閉較好,庫周分水嶺除北面山體較單薄外,其它部位較雄厚,自然山體山坡穩(wěn)定。
上水庫地層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層(Qs)、洪沖積層(Qpal)、坡積層(Qdl)、燕山期花崗巖(五期γ53(2)、四期γ53(1)、三期γ52(3))。
第四系人工填土層(Qs):分布在庫盆下部近壩址溝谷地帶,簡易公路沿線等處。主要為石塊及砂質(zhì)土組成的素填土,部分砼塊等,是由修建白水水庫及本階段開挖探洞、豎井的棄渣形成,松散,厚度1~5 m。
第四系洪沖積層(Qpal):分布在溝谷和上水庫庫底,為松散的碎石、塊石、砂層,不均勻,透水性強,厚度1.70~4.20 m。
第四系坡積層(Qdl):分布在山頂和較緩的坡面,為稍密的粘土質(zhì)砂、粉土質(zhì)砂、砂質(zhì)粉土,局部含石英和強風化巖塊,根據(jù)鉆孔和人工邊坡揭露,厚度一般0.50~3.40 m,標準貫入試驗8擊~14擊,平均值10.80擊。
燕山五期花崗巖(γ53(2)):分布在上水庫南面、南東面。巖石為淺灰色細?;蚣毩0郀罨◢弾r。巖石抗風化能力強,地表地形最高,大部分山頂高程超過1 000 m,鍋蓋頂(海拔高1 164.50 m)、屙尿灑(海拔高1 137.20 m)處于該期花崗巖,地表上在山頂大面積出露弱風化巖,坡腳出露全風化巖。
燕山四期花崗巖(γ53(1)):分布在上水庫南西面。巖性為淺肉紅色或黃白色中粒、細粒、中粒斑狀、細粒斑狀花崗巖。巖石抗風化能力強,地形相對較高,雙髻嶺(海拔高1 263.60 m)處于該期花崗巖,地表上山頂出露弱風化巖,坡腳出露全風化巖。
燕山三期花崗巖(γ52(3)):分布上水庫北部,巖性為中粗粒黑云母花崗巖、花崗巖、少部分為含角閃石黑云母花崗巖。巖石抗風化能力弱,地表上地形相對較低,地表上主要出露較厚的全風化巖,弱風化巖只在溝谷底出露。
根據(jù)鉆孔資料,庫區(qū)全風化帶厚度為0.70~32.70 m,層底高程701.20~799.55 m,標準貫入試驗9~50 擊,平均值31.80擊,全風化帶上部呈稍密~中密,下部密實;強風化帶厚0.50~15.95 m,層底高程698.10~792.65 m;弱風化上帶厚2.10~89.20 m,層底高程607.22~786.97 m,弱風化下帶厚0.50~66.10 m,層底高程570.62~768.80 m;本階段沒有鉆孔揭穿微風化帶,其揭露厚度1.90~77.50 m,頂板高程570.62~768.80 m。
上水庫發(fā)現(xiàn)主要斷層共27條,以陡傾角為主,根據(jù)產(chǎn)狀可分為北東向、近南北向、東西向和北西向等四組。其中北東向組為最發(fā)育的一組,共有11條,F(xiàn)4為北東向組中具有代表性的斷層,發(fā)育長3.90 km,斷層破碎帶寬1~5 m。針對該斷層的地下水位長觀孔數(shù)據(jù)顯示,地下水位埋深12.12~12.98 m,水位高程783.50~784.36 m,變幅0.86 m,地下水位變化相對穩(wěn)定。
上水庫處于白水河源頭,上水庫地下水多為儲存于巖體中的基巖裂隙水,少量儲存于庫底洪沖積層中的孔隙型潛水。上水庫東、西、南三面沖溝水源頭及泉水分布高程800~900 m,庫周地下水和地表水均往庫中排泄,匯集成九曲河,在北側壩址狹谷流出庫外。上水庫庫周分水嶺高程780~1 260 m,東北部和南部高程1 000~1 260 m;東部和西部高程850~1 000 m;北部高程780~850 m。上水庫現(xiàn)已建有白水水庫,庫周基巖裂隙水水位也隨水庫的調(diào)節(jié)作用而變化,巖體透水性與儲水量受斷層、裂隙等構造影響,白水水庫建庫蓄水2 年多以來未發(fā)現(xiàn)庫水向鄰谷滲漏現(xiàn)象。
上水庫具代表性泉水出露點有5 處,均為下降泉,其流量受降水影響,洪水期流量大,枯水期流量小。其特征見表1。除Q3外,其余泉水出露高程高于正常蓄水位773.70 m,地下水補給水庫。
表1 上水庫泉水出露點統(tǒng)計表
根據(jù)42個月對庫周28個鉆孔地下水位的長期觀測,庫周北面分水嶺的鉆孔地下水位高程平均值764.37~789.19 m,觀測最低水位為764.14~786.48 m,地下水位變化受大氣降水的影響。根據(jù)觀測結果,各孔穩(wěn)定地下水位位于弱風化帶的上部至強風化帶中。
基巖透水性與巖石風化程度和裂隙發(fā)育情況有關。在坡積層和全、強風化帶進行了鉆孔注水試驗,坡積層滲透系數(shù)為k=6.98×10-5~2.50×10-3cm/s,平均1.08×10-3cm/s,室內(nèi)滲透試驗,滲透系數(shù)k20=1.18×10-6~9.17×10-4cm/s,平均4.82×10-4cm/s,為中等透水層。全風化帶鉆孔注水試驗,k=1.43×10-5~2.90×10-3cm/s,平均4.79×10-4cm/s,室內(nèi)滲透試驗,k20=3.38×10-6~1.03×10-3cm/s,平均2.35×10-4cm/s,為中等透水層。強風化帶巖石破碎,巖體裂隙極發(fā)育,裂隙面大部分有褐色鐵錳質(zhì)渲染,表明該風化帶中地下水活動活躍,巖體透水性強,據(jù)鉆孔壓水試驗數(shù)據(jù)可知強風化帶屬中等透水層。弱風化帶巖體較完整,裂隙較發(fā)育,裂面多為鈣質(zhì)、綠泥石和石英脈等充填,為弱透水層;微風化帶巖體裂隙稍發(fā)育,且多為閉合狀,巖石完整、新鮮,為微透水層。
通過基本地質(zhì)條件可判斷該上水庫屬于山頂夷平面型,水庫總體封閉性好,巖體透水性小,未有由庫區(qū)通向庫外導水斷裂。根據(jù)地下水位長期觀測結果,結合庫周地形、地質(zhì)條件分析,地下水位低于正常高蓄水位的地段總長約1 020 m,主要分布于北部大壩及左右兩岸單薄分水嶺,主要滲漏形式為庫岸單薄分水嶺滲漏。針對上水庫將發(fā)生滲漏的部位進行滲漏估算。
左壩頭3 Lu線以上的滲漏斷面面積為62.98 m2,滲漏量為0.61 m3/d,建議壩頭部位進行防滲處理,以防止繞壩滲漏。右岸單薄分水嶺滲漏量主要發(fā)生在強風化帶,其次為全風化帶,弱風化帶較小,3 Lu 線以上滲漏量為1 286.03 m3/d,1 Lu 線以上滲漏量為1 328.29 m3/d;3 Lu 線與1 Lu 線之間滲漏量很小,占總滲漏量的3%,而滲漏斷面面積為9 989.11 m2,占總滲漏面積的54%,該部位水頭較小,分水嶺較厚,q≤1 Lu線埋藏較深,且上水庫有一定的來水量,綜合分析建議以巖體透水率小于3 Lu的弱風化巖體作為相對隔水層進行防滲處理。
利用水庫滲漏問題工程地質(zhì)評價分析思路,建立該工程上水庫滲漏問題工程地質(zhì)評價分析系統(tǒng)。在此次評價分析過程中可知,上水庫為山頂夷平面型水庫,無大型由庫區(qū)向庫外滲漏的通道,因水庫區(qū)北面部分地下水位比正常蓄水位低并且滲漏量較大,從而分析得出主要滲漏部位為北部大壩及左右兩岸單薄分水嶺,并需進行防滲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