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南宋浙江烏傷四君子考論

2022-11-27 16:20
安康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四君子陳亮香山

鄭 斌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南宋喻良能、何恪、陳炳、喻良弼品德高邁,工詩善文,相互唱酬頗多,被陳亮稱為“烏傷四君子”。四人皆為婺州義烏(今屬浙江) 籍,主要活躍于南宋前中期,與陸游、陳與義、楊萬里、周必大、王十朋、呂祖謙等人交往密切,常有詩歌唱和,其人、其文深為后人所稱。然而,由于四人仕途不顯,史傳缺載,詩文又散佚嚴重,較少受學界關注。

一、烏傷四君子之間的交往

雖然烏傷四君子是一個非自覺形成的地方文人群體,沒有共同的文學理論和創(chuàng)作主張,但彼此之間聯系緊密,交往頗多。陳亮《題喻季直文編》云:

烏傷固多士,而稱雄于其間者,余熟其四人焉,蓋非特烏傷之雄也。喻叔奇于人煦煦有恩意,能使人別去三日念之輒不釋;其為文精深簡雅,讀之愈久而意若新。何茂恭目空四海,獨能降意于一世豪杰,而士亦樂親之;其文壯麗精致,反復開闔,而卒能自闡其意者。陳德先舉一世不足以當其意,而人亦不愿從之游;然其文清新勁麗,要不可少。喻季直遇人無親疏貴賤皆與之盡,而于余尤好;其文蔚茂馳騁,蓋將包羅眾體,而一字不茍,讀之亹亹而無厭也。而四君子者尤工于詩,余病未能學也。然皆喜為余出,余亦能為之擊節(jié)。余窮滋日甚,索居無賴,時一作念。顧茂恭之骨已冷,而三山相去踰千里;德先、季直雖宿春可從其游,而出門輒若有縶其足者……[1]286

文中“喻叔奇”即喻良能,字叔奇;“何茂恭”即何恪,字茂恭;“陳德先”即陳炳,字“德先”;“喻季直”即喻良弼,字季直。

喻良能是烏傷四君子中最主要者,也是喻良弼之兄長。喻良能(1119—?),字叔奇,號香山居士。良能著述頗豐,有《香山集》34卷、《忠義傳》20卷、《諸經講義》5卷、《家帚編》15卷等。其中,《香山集》為喻良能詩文集,“明世尚存,后世散佚”[2],今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和清乾隆翰林院鈔本,余皆散佚。

喻良弼字季直,號杉堂先生,生卒年不詳。所著有《杉堂集》10卷、《樂府》5卷,皆不存。與兄良能自小長于一處,后又同入太學。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喻良能登進士第,此后輾轉四方,歷任廣德尉、鄱陽丞、工部郎官、處州知州等職,后仕至兵部郎中,以義烏縣開國男致仕。而喻良弼卻未曾登第,僅以特科任新喻(今江西新余)尉。

喻良能、喻良弼的家族——香山喻氏,是南宋義烏望族,科第連綿,人文薈萃。戴良《送胡主簿詩序》云:“異時吾婺文獻視他郡為獨盛,自今觀之……以文章家名者,則有香溪范氏、所性時氏、香山喻氏。”[3]從喻良能《十月五日從兄四弟三侄侍太孺人賞菊亦好園以賞心樂事為韻分得賞字》 《經理西山同二客二弟侄輩侍太孺人游觀聯句》等與家族成員間的分韻、聯句詩來看,確實如此。

喻良能、喻良弼分屬手足,情兼詩友。雖然喻良弼的詩文皆散佚不存,但從喻良能《次韻季直小疾初愈見寄》 《亦好園江梅變紅仲文季直二弟有詩因次韻》 《懷亦好園釣磯寄仲文季直二弟》 《次韻季直弟春日雪》 《秋暑熾甚忍饑偶作書季直弟以詩見嘲因次韻》 《秋日有懷仲文季直二弟》等詩來看,兄弟二人不僅以詩歌互通音信,而且常有詩藝切磋,感情非常深厚。

何恪與喻良能的交往最為頻繁。何?。?127—1172),字茂恭,號南湖居士,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所著《南湖文集》20卷亦已不存。約乾道元年(1165),何恪任永新縣(今屬江西) 主簿。秩滿,遷徽州錄事參軍,未赴而歸,不久即卒于家。陳亮《祭何茂恭文》稱其“行義文章,自朝之賢士大夫以及于鄉(xiāng)黨朋友,翕然推之”[1]415。

乾道元年(1165),喻良能任鄱陽丞,行前何恪有《送喻叔奇丞鄱陽》相贈。乾道四年(1168),何恪永新縣主簿任滿歸鄉(xiāng),喻良能曾赴南湖相訪。從喻良能《訪何茂恭于南湖作三絕句》 《茂恭見和再用前韻奉酬》等詩來看,此次相見,二人曾有賡和。乾道五年(1169)正月初一,婺州大雪,何恪作詩相寄,喻良能則有《次韻茂恭元日大雪》。

乾道八年(1172),何恪英年早逝,時喻良能在千里之外的福建擔任學官,得信后便寫了一篇感情真摯的《祭何茂恭文》。此文歷敘二人之交往:

嗟嗟茂恭,吾實子賢。我作我文,子推予先。磬水南湖,日往月還。聯轡握手,北陌西阡。劇談月底,痛飲愁邊。我吏江東,書札翩翩。不遠千舍,尋我藍田。我官閩南,不我棄捐。藥物兔穎,朋來海堧。二月初吉,我熟我眠。忽夢子來,談笑我前。文字談論,胸懷究宣……[4]443

二人因是同鄉(xiāng),于是得以“聯轡握手,北陌西阡”。即便不在一處,也會“書札翩翩”,甚至“不遠千舍,尋我藍田”。從喻良能飽含深情的敘述來看,其與何恪之情堪稱莫逆。

陳炳字德先,乾道二年(1166) 進士,著有《易解》5卷、《進卷》5卷、《巖堂雜稿》20卷,皆不傳。陸游《入蜀記》卷三有“二十日,寧國太平縣主簿左迪功郎陳炳來見,泛小舟往謝之”[5]的記載,時為乾道六年(1170)七月,是此時陳炳尚在太平主簿任上。陸游還記述了陳炳受從姑影響而浸染道教頗深之事,明清方志徑言陳炳入山學道事當出于此。

由于文獻不足,我們目前未能看到陳炳與喻良能交往的直接記載,但有研究者已經指出,陳炳曾經向喻良能學習詩文。李艷杰《南宋中后期婺州文人及其創(chuàng)作》第三章第二節(jié)云:

陳炳,字德先,乾道二年(1166)進士……其年輕時,經常走訪香山喻良能,并與之結為文友,對喻良能的詩文贊賞有加。由于羨慕良能詩文“以精深致勝”,于是發(fā)奮作文,尤愛鉆研古文,所撰有《巖堂雜稿》,文風至真至直。[6]

作者在這段論述之后未注出處。倘若此論確有所本的話,則陳炳與喻良能當為文字之友,二人亦曾有過密切交往。

二、烏傷四君子之思想與創(chuàng)作

雖然烏傷四君子曾分別宦游他鄉(xiāng),但何恪、陳炳和喻良弼均只任滿三年便旋即歸里,喻良能在丁憂、待次期間以及致仕之后亦居于鄉(xiāng)。他們一生中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故鄉(xiāng)婺州度過的,其思想與創(chuàng)作深受婺州地域文化之滋養(yǎng)。

就自然環(huán)境而言,婺州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為四君子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題材。(萬歷) 《金華府志·形勝》小序云:“金華諸山,蜿蜒起伏,勢如游龍,騰空駕云。高為潛岳,雄壓萬峰。左右分支,迴巒列。連屏排戟,拱衛(wèi)四維?!盵7](康熙)《義烏縣志·凡例》則云:“環(huán)烏皆山,憑江帶湖,比流秀焉?!盵8]342這些自然景觀是四君子詩文中的重要內容。

喻良能描寫家鄉(xiāng)風景的詩歌約有百首,在其《香山集》中占比11﹪以上。并且,喻良能《香山集》之名便取自義烏之香山。(康熙) 《義烏縣志·巖壑志》載:“香山,縣西二十五里。其地多楓香木,故名?!盵8]447喻良能以“香山”為號,兼名其集,可見其所受環(huán)境之影響。

何恪、陳炳的詩歌久佚不存,其面貌已不得而知。但是,他們現存的幾篇散文中均有對故鄉(xiāng)自然風光的描寫。如何恪《西園記》:“道烏傷而西多平疇沃野,亡名溪山贏十五里,少南有湖堤孔道曰南湖。四山墻立,一水蜿蜒貫之,清流掩映,山秀拔可喜,可舟可園,可屋而居……”[9]44陳炳《石門山記》:“蓋吾邑繡川,在婺之東北隅,去州治余百里。州之赤松三洞,其勝異同天下所聞。而至于繡川,用勢以遠而不續(xù)……”[8]425-426亦可見二人濃濃的桑梓之情。

就人文環(huán)境而言,婺州“節(jié)義之美”[10]的傳統(tǒng)亦深刻影響了四人的思想與創(chuàng)作。喻良能一生長期擔任地方官,因而得以目睹蒼生之艱難,其創(chuàng)作也表現出對黎民百姓之關心,如《悲夏畦》:

悲夏畦,南畝苗未長,東皋草已齊。旋令嫗婦辦餉馌,獨引丁男耘稗稊。悲夏畦,炎天炙背如爇雞,渴來不得飲清溪。寧知水榭冰山里,猶自頻嫌日未西。[11]106

此詩描寫的是農人辛勤勞作的場面:炎熱的太陽炙烤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們,為了能有一個好的收成,他們不得不冒著酷暑在田間勞作,頗有白居易《觀刈麥》之感。再如《有感二首》 (其二):

再有淮南亂,紛紛幾戰(zhàn)場。血腥官道雨,骨映野田霜。行陣青黃氣,朝廷赤白囊。何時洗兵甲,四海重耕桑。[11]116

此詩則寫戰(zhàn)爭給社會帶來的苦難:到處都是腥風血雨,尸骨遍布田野,朝廷財政也因戰(zhàn)爭消耗而陷入困境,末句表達了詩人希望早日停止戰(zhàn)爭,發(fā)展生產。

淳熙八年(1181),時任國子監(jiān)主簿的喻良能向孝宗皇帝進上《忠義傳》二十五卷。此書雖佚,其序卻有幸流傳至今。序中自云“為忠節(jié)系天下國家之所以安危,事之所以成敗,可以禆名教,可以勵風俗者,乃在此選”[4]441,并不厭其煩地列舉古代忠臣義士的際遇,同時以反復變節(jié)者相對比,以忠義者見褒、不忠者見惡的結局突出其纂《忠義傳》之宗旨。喻良能進獻此書時,希望孝宗將其“頒之武學,授之將帥”[12],其宣揚忠義可謂不遺余力。

義烏慈孝之風由來已久,劉敬叔《異苑》云:“東陽顏烏以純孝著聞,后有群烏銜鼓集顏所居之村,烏口皆傷。一境以為顏至孝,故慈烏來萃,銜鼔之興,欲令聾者遠聞,即于鼓處置縣而名為烏傷?!盵13]何恪深受顏氏孝親之舉感動,作《孝子顏氏碑銘》云:“孝肉順骨世所尊,馬鬛蓬堁幾何分。烏兮無知猶能馴,肯有襟裾忘其親。因以名縣淑吾民,為之長者教益敦。”[9]55

任永新主簿期間,何恪并沒有因為此職微末而心生怨誹,仍然“詣闕,上萬言書,進《恢復二十策》”,因“與朝論不合,歸”[14]64。雖其書不傳,但何恪主張恢復的態(tài)度不言自明。任滿歸鄉(xiāng)后,何恪依然表現出對國事之關心,陳亮《代妻父祭弟茂恭文》中便有“愛君憂國,不忘畎畝”[1]417之稱。在《跋黃槐卿題太平樓樂府》中,何恪盛贊黃槐卿的忠義之舉:

予友黃槐卿,有膽略之士也。當秦氏側目磨牙以擇忠肉義骨之際,獨不為威惕,成長短句以摩其須。其仇因挾為奇貨以控之且二十年矣,會秦檜下世,遂不及發(fā),其脫于虎口者幸也。凡前日黃氏之宗姻舊游皆幸其發(fā)之,后得免于禍,已而復惜其不假手于仇及秦氏在時發(fā)之。槐卿雖暫阨,茍未至于死,迨今其名日甚矣。予則未敢以為然。夫所貴槐卿此言者,以其處韋布而不忘君耳,使果計其幸不幸之遲速而言之,則言雖忠而意何取焉?然曩時仇固得其跡,屢欲發(fā)而不發(fā),仇今豈能終抑之哉?槐卿之言不患其不白也。[9]43

按,“黃槐卿”即黃中輔,字槐卿,號細高居士,為何恪之同鄉(xiāng)好友。據《兩浙名賢錄》所載,黃槐卿關心國事,對秦檜極為不滿,“每對客言及時事,必罵‘賊檜’。嘗作樂府題太平樓,有‘快磨三尺劍,欲斬佞臣頭’之句。檜聞大怒,蹤跡不得而止。居鄉(xiāng)每為仇家所挾,將發(fā)之,會檜死乃免”[15]145-146。

在何恪看來,黃氏雖處身寒素,但忠君愛國,不計較個人安危,“當秦氏側目磨牙以擇忠肉義骨之際,獨不為威惕”,是“有膽略之士”。并且,何恪認為即便當時黃氏事發(fā),其美好的聲名也不會被掩蓋。在這段論述中,何恪表達了對黃槐卿忠義之舉的贊美,這正是其本人思想的反映。

陳炳浸染道教頗深,甚至有出世之思,但他依然表現出對民生之關心,對忠義之推崇。在擔任太平縣主簿期間,陳炳目睹了百姓干旱無雨的悲慘生活,于是便向黃山之神求雨,希望解百姓燃眉之急。其《望黃山詞》云:“官吾卑兮何求,職水旱兮憂矜。愿時以云兮又以雨,黃之田兮世世可耕?!盵16]384可見其對民生之關心。

在《宗簡公畫像贊》中,陳炳著重記述了宗澤杖責黃冠師和磁州奮戰(zhàn)二事,對宗澤正直忠義之品格推崇備至。其后贊語云:“平生孔明,稱慕莫及。像見宗簡,懦夫有立。橫流砥柱,萬里長城。欲奮空卷,以植危傾。猛將斂手,氣指目使。誰知此公,亦裳布士?!盵16]388對宗澤由寒素而至將帥并成就卓著功勛的經歷,陳炳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

雖然四君子皆工于詩,但他們的創(chuàng)作中更受關注的卻是古文,前引陳亮《題喻季直文編》就有對四人散文特色的評價。周必大稱喻良能之文“意深詞古,追跡前輩”[17],徐象梅《兩浙名賢錄·文苑》謂喻良弼“與兄良能叔奇俱以古文辭有聲太學”[15]467,應廷育《金華先民傳》稱何恪“性好古,藏書至萬卷,博覽而工于文”[18],鄭柏《金華賢達傳》則稱陳炳“好古文,務為奇語”[14]64。從喻良能、何恪、陳炳各自現存的幾篇文章來看,他們確實偏愛古文,文章中絕少駢偶之句,語言亦簡練古樸而少藻飾。

韓柳之后,古文向以“載道”為任,四君子之文亦有此特征。喻良能《菊賦》 《五龍王廟記》之注重名節(jié)德行,何恪《跋黃槐卿題太平樓樂府》之忠君愛國、《祭灶齋記》之守道安貧,陳炳《望黃山詞》之關心民瘼、《宗簡公畫像贊》之褒揚忠義等,均是“載道”之作。

婺州是南宋文化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有“小鄒魯”之稱。南宋乾、淳年間正是婺州文化繁榮興盛之際,呂祖謙、陳亮、唐仲友享譽天下。王袆在《送胡先生序》中自豪地說:“吾婺學術之懿,宋南渡以還,東萊呂成公、龍川陳文毅公、說齋大著唐公,同時并興?!盵19]206這三位大儒中,呂祖謙、陳亮二人與烏傷四君子均有有密切交往。烏傷四君子關心民瘼、忠義愛國的思想及以文載道的創(chuàng)造傾向,在一定程度上也應與此相關。

三、烏傷四君子之影響

雖然四子之間關系密切,常常談詩論文,唱和不斷,但他們既無結盟之意識,也沒有共同的文學主張,更遑論開宗立派。四人之并稱經歷了一個時人提出,復經后世推許的過程,在后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四子并提最早出自陳亮《題喻季直文編》,已見前文所引。就文中“顧茂恭之骨已冷,而三山相去踰千里”諸語來看,此文當作于何恪卒后至喻良能福州學官任滿之前,即乾道八年(1172)至十年(1174)間。又據“德先、季直雖宿春可從其游”,則是時陳炳、喻良弼均尚在世。因此,陳亮烏傷四君子之稱,當事人喻良能、喻良弼、陳炳應是知曉的。

雖然除陳亮之外,未見南宋其他學者有此說法,但這個稱號并沒有就此湮沒。到了元代,黃溍又將此事重提起來,其《先世墓志銘后記》云:

作銘者,公之甥喻良能,前銘敘女適喻葆光者,其父也,以子貴累贈中散大夫子。男五人,皆黃氏出,而其四人俱以文章知名。良倚、良能,同擢紹興丁丑第;良材,國子進士;良弼,國學進士;龍川陳先生亮稱烏傷四君子。叔奇之文,精深簡雅;季直之文,蔚茂馳騁。叔奇者,良能字;季直者,良弼字;其二人,則何恪茂恭、陳炳德先也。[20]

黃溍接過陳亮話頭,再次將喻良能、何恪、陳炳、喻良弼四人并提,對喻良能、喻良弼兄弟“俱以文章知名”大有褒揚之意。

約與黃溍同時期的吳師道在其《敬鄉(xiāng)錄》何恪小傳中稱:“何恪字茂恭,義烏人……龍川陳先生謂邑士之稱雄者四人,喻叔奇、何茂恭、陳德先、喻季直是也?!盵21]并且,吳師道還將何恪、陳炳、喻良能三人的文章連續(xù)編在同一卷中,可見其對陳亮之說是贊成的。

迨及明朝,雖然四君子著述多已散佚,但稱許他們的人卻多了起來。鄭柏《金華賢達傳》、應廷育《金華先民傳》均曾為四人作傳,對四子名聲之傳揚頗有助益。在《金華賢達傳》四子傳記之末,鄭柏援引陳亮的話作為贊語,并感嘆道:“噫!是非知人之明而探其文之精妙者,其言能如是乎?”[14]64足見其對四人之推許以及對陳亮之贊同。

除了為四子之生平發(fā)覆抉微外,明人黃應龢還有意搜輯他們的遺作,與駱賓王、宗澤等人文章合編為《華川文派錄》。宋濂《〈華川文派錄〉序》云:

義烏,婺上縣……宋南渡后,宗忠簡公澤,其文多至五十卷,細高居士黃公中輔亦十卷,香山喻公良能則三十四卷,香山之弟杉堂公良弼,頗如居士之數,南湖何公恪、巖堂陳公炳各二十卷……居士之族孫鐵巖公應龢,嘗有見婁、駱之事,乃自忠簡至于巖堂,各編其粹精者十余篇聚于一書,厘為六卷,名曰《華川文派錄》……侯之風勵于縣人士者,不止文辭而已也。當如巖堂之介,南湖之孝,香山之質實無偽,杉堂之寬厚有容,居士之氣節(jié)不群,忠簡之竭誠報國,至死而不變,庶幾無負于侯。[22]486-487

在這篇序言中,宋濂稱揚了四君子之文章、人品,對其文集散佚感到極為遺憾。

自從陳亮將喻良能、何恪、陳炳和喻良弼并稱以來,烏傷四君子幾乎成了婺州地域文化的標志性符號。雖然四君子自己沒有成就特殊勛業(yè),但他們注重對家族后輩的教育,以言傳身教影響后輩,這足以成為后世之楷模。

以香山喻氏為例,喻母黃氏“斷發(fā)延師”的故事在當地世代相傳。(康熙) 《義烏縣志·人物志·喻葆光傳》附傳云:

黃氏名凈德,賦性溫淑,涉獵書史。葆光家窘乏,氏不以父母家饒裕自矜,孝以事舅姑,嚴以教子,至鬻簪珥袿裳以助延師費。一日,師與客至,值乏肴,剪發(fā)易魚為饌。師聞之,語葆光曰:“誓不與君教子成功不止也?!焙笪遄恿家小⒘寄芡沁M士第,皆以文名;良顯以特奏仕至判院;良材以恩科授迪功郎;良弼以特科授新喻尉。用子貴,恩封令人,壽九十七。嘗自為詩云:“但教五子登云去,不管一家如雪寒。”號為賢母。諸孫與之等皆登仕版。虞復贊曰:“千載之上,孟母曰賢。千載之下,喻母繼焉。丹桂五芳,瓜瓞綿綿。猗與盛哉,以永其傳?!盵8]4

而到了喻良能兄弟這一輩,依然十分重視教育。喻良弼曾令族中后輩喻侃拜陳亮為師,喻侃遂成為陳亮的得意門生。宋濂《喻侃傳》云:

侃蚤從良弼學,繼受經于永康陳亮,復由太學諸生登慶元己未進士第……已而亮為世議所扼,當路必欲擠之死地,凡再下詔獄。侃與同志生極力營解,幾陷羅織,遂脫亮于萬死一生之中。亮顧侃曰:“此生死而肉骨也?!比硕嗔x之。[22]2040-2041

王袆《義烏喻氏家傳》云:“其他由特科世賞入官者,不可勝數。而義烏望族,推喻氏矣……以予所聞,喻氏兄弟孝友事初,非世之人所不能,而人莫之能也,以其可以輔教警世也。”[19]630當地人仰慕喻良能兄弟之名,曾“立石表其地,曰郎官里”[23]。由此可見喻良能、喻良弼在當地之影響。

和香山喻氏相似,何恪家族——官塘何氏,亦有重視教育、兄恭弟謙的優(yōu)良家風?!督鹑A賢達傳·宋何恪傳》云:

何恪字茂恭,義烏人。父榘,有才略。睦寇竊發(fā),詣軍門獻策,主帥楊惟忠用其言以取勝。奏補承信郎,監(jiān)恩州酒稅。營卒謀為變,密白郡守而往誅其元惡,釋其詿誤。上功,轉承節(jié)郎。神武后軍統(tǒng)制劉光世辟主管本府機宜文字,未踰月,徑歸。每謂人曰:“使吾二子文行有成,勝吾擁使節(jié)、疏封侯也?!便∨c恢皆感而力學。[14]64

何榘卒后,何恢為了讓其弟何恪安心舉業(yè),獨自承擔起了家中的責任。陳亮《何茂宏墓志銘》云:

公之父必欲其二子由科舉自奮,公獨以其余力助理家事,積累至巨萬。公弟恪茂恭,得以專于文學,庶幾近世晁張輩流。嘗與公同上禮部,茂恭得之,而公不利。公忻然曰:“是足以報吾父矣。”時公父已死數歲,家事一毫已上不使茂恭關心焉。茂恭奉其母湯藥惟謹,不問錢物為何事;而公之臨財,雖鬼神不欺也,兄弟相與為一體。[1]472-473

何恪卒后,何恢將家事委托給何恪之子何大受,自己則“俯首筆硯,務合時好,以與后生輩較寸晷于春官”[1]473。這種家風對后世影響頗大,香山喻氏、官塘何氏能夠從宋代繁衍至今,生生不息,與此密切相關。

四、結語

自陳亮將喻良能、何恪、陳炳、喻良弼四人并稱為“烏傷四君子”后,經元明兩代人之推許,遂成定名。四人主要活躍于南宋中前期的婺州地區(qū),相互交往甚多,皆深受婺州地域文化之滋養(yǎng)。婺州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是四人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題材,忠孝節(jié)義的文化傳統(tǒng)亦深深地熔鑄在其思想與創(chuàng)作之中。

作為婺州地區(qū)的標志性文化符號,四君子的人格品行、道德文章亦對婺州地區(qū)學術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明人黃應龢廣泛搜羅烏傷四君子遺文,與駱賓王、宗澤等前輩先賢的文章合編為《華川文派錄》,直以“華川文派”相標榜,正可看出烏傷四君子對婺州文學發(fā)展的促進意義。此外,四君子重視教育、慈孝謙恭的家風傳統(tǒng)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猜你喜歡
四君子陳亮香山
北京香山
書法作品
主動自鎖托槽在一例上中線偏斜病例中的應用
繽紛四季在香山
游香山
褚玥瑩作品
陳亮:惹禍不由己
高原美景
花中四君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法式染色布花工藝
國畫之美
西盟| 阿巴嘎旗| 云梦县| 仪陇县| 台山市| 兴安盟| 宽甸| 章丘市| 乡宁县| 资中县| 太和县| 岑巩县| 缙云县| 万宁市| 铁岭市| 镇平县| 日喀则市| 沭阳县| 禹城市| 德州市| 汝南县| 洛阳市| 云霄县| 堆龙德庆县| 余江县| 泗水县| 道真| 福贡县| 万年县| 乐平市| 溧水县| 宜君县| 汤原县| 左贡县| 古田县| 军事| 赣州市| 梧州市| 阳山县| 蒲城县| 渝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