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群,張逸
(1.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2.廣西師范大學設計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批評現代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在思想解放與改革開放進程、全球化與現代化進程交織中。改革開放既使中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又使中國會通及融入世界潮流。如果說中國百年現代化進程是一個艱難曲折、砥礪前行的過程,從自發(fā)到自覺、從被動到主動、從幼稚到成熟的轉化與成長,那么新時期批評現代轉型及新時代發(fā)展意味著走向自覺。從這一意義上說,新時期批評現代性建構是進入批評自覺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
韋勒克《20世紀文學批評的主要趨勢》開篇即云:“18世紀和19世紀都曾被人稱為‘批評的時代’,然而把這個名稱加給20世紀卻十分恰當。我們不僅積累了數量上相當可觀的文學批評,而且文學批評也獲得了新的自覺性,取得了比從前重要得多的社會地位,在最近幾十年內還發(fā)展了新的方法并得出了新的評價。……對20世紀文學批評想得到一個概觀就必須看到這種地理上的擴展和同時發(fā)生的方法上的革命。”[1]①以下所引出自該書引文,不再贅注。以之作為一種研究視角及闡釋框架,用來觀照20世紀文學批評發(fā)展的整體狀況,不妨說,文學批評進入了“批評自覺時代”。這一命題以其關鍵詞就可概括為三個特征:時代、自覺、新。批評的“時代”,可以理解為相對于過去時之傳統(tǒng)批評而言的現在時之現代批評,意味著現代批評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批評發(fā)展的繁榮昌盛時期,即批評的成熟期與黃金期,亦即批評從傳統(tǒng)走向現代,抑或批評現代化進程中的批評現代性不斷提升的時代,因此可稱為“批評的時代”。批評的“自覺”,可以理解為相對于自發(fā)、自為或不自覺而言的自覺,即批評從自發(fā)到自為再到自覺的發(fā)展過程及成長歷程,意味著批評走向成熟及自我覺悟,由此可稱為“批評自覺”。批評的“新”既是相對于“舊”而言的“新”,也是相對于保守、陳舊、固化而言的與時俱進發(fā)展、變革、創(chuàng)新,推進批評自覺程度不斷提高抑或賦予批評自覺性新的內涵及意義,因此可稱為“新的自覺性”,即批評自覺性的提升與創(chuàng)新。
盡管韋勒克提出的“批評自覺時代”主要基于20世紀西方現代批評發(fā)展狀態(tài)及趨勢的一種概括及描述,但仍然具有全球化與現代化語境下批評潮流發(fā)展的普遍意義,當然也就會產生跨時空傳播及影響的意義。因此,有必要先就韋勒克所提供的批評自覺時代的標志及特征進行分析。
其一,批評自覺時代“積累了數量上相當可觀的文學批評”“取得比從前重要得多的社會地位”。批評自覺時代是厚積薄發(fā)、水到渠成的結果,不僅是古往今來批評成果的集大成,而且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超過了以往所有成果的總和,形成批評發(fā)展的高潮期。更重要的是,從20世紀現代批評思潮迅猛崛起并成為主流的發(fā)展趨向看,這也是傳統(tǒng)批評向現代批評發(fā)展的轉折期、變革期及交替期。因此,韋勒克認為:“即使在今天,顯然還有人在寫許多舊的文學批評:我們還受著批評史上一些殘余和遺風的包圍。一般書評仍然起著溝通作者與多數讀者的作用,方法也還是舊的印象主義式的描寫和只憑趣味的獨斷評價。文學史方面的研究對于批評仍然是重要的。對文學和生活進行簡單比較總會占有一席之地:用當代小說中反映的社會情況的精確性和概括性作標準來衡量小說。各國都有一些作家,往往是很好的作家,他們用的還是19世紀批評家所創(chuàng)立的這些方法:印象主義的欣賞、歷史學的解釋和現實主義的比較?!俏乙龅膮s是20世紀文學批評中我所看到的一些新趨勢,盡管這樣做也許不夠公允?!币簿褪钦f,20世紀文學批評并不否認以往傳統(tǒng)批評模式遺留的一些痕跡及可資傳承弘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但更重要的是應該看到20世紀批評思潮的發(fā)展趨勢,即以不同于傳統(tǒng)批評的新興力量、新生事物、新鮮活力而形成的現代批評崛起之勢,成為20世紀批評潮流及發(fā)展趨勢。為此,相對于傳統(tǒng)批評的賞評式、印象式、趣味化、主觀化模式而言,韋勒克提出20世紀文學批評的主要趨勢是:“文學批評中這些新趨勢當然都有其過去的根源,并不是一些沒有先例、完全新創(chuàng)的東西??墒侨藗冞€是可以區(qū)分出過去半個世紀中至少有六種主要新趨勢:(1)馬克思主義的文學批評,(2)心理分析的文學批評,(3)語言學和文體學的文學批評,(4)新的機體主義的形式主義,(5)以文化人類學所取得的成就和榮格的思想為基礎的神話文學批評,(6)受存在主義及與其類似的世界觀的啟發(fā)而形成的新的哲學性質的文學批評。”盡管這一概括是否準確完備值得商榷,但將著眼點放在批評主流及發(fā)展趨勢上,充分體現出如艾布拉姆斯所言的“文學四要素”之世界、作者、作品、讀者的多維立體構成性及相互交流關系的系統(tǒng)性。更重要的是以“鏡與燈”作為區(qū)分傳統(tǒng)批評與現代批評的表征符號,揭示了20世紀現代批評性質特征及批評現代性的內涵意義。因此,著眼于20世紀批評發(fā)展潮流及趨勢,實質上就是著眼于現代批評發(fā)展及批評現代性建構。當然,這并不排斥這六大趨勢所指內涵外延的衍生、延伸及分枝散葉的深化拓展,以及不斷涌現的新思潮、新流派、新現象,諸如新馬克思主義、新人文主義、新理性主義。新歷史主義、新寫實主義之類的所謂“新”思潮;后現代主義、后結構主義、后殖民主義、后馬克思主義、后人類主義之類的“后”思潮,以及文化批評、闡釋學批評、讀者反應批評、女性主義批評、生態(tài)批評、文化地理學批評、審美人類學批評、語境主義批評等,構成了20世紀以來批評生態(tài)的絢麗景觀及多元化發(fā)展趨勢。布萊斯特在《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第五版)的《致讀者》中說明其版本修訂原因時,揭示出了批評變化運動的規(guī)律:“那么,為什么又要出一個新版呢?像許多別的學術研究一樣,文學批評也是一門不斷發(fā)展的學科,這本教材的第四版出版以來,文學理論與批評領域中許多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術成果已經完成、面世,并成為爭論的對象。新版強調的是文學理論家們形成的這些新關切,并允許讀者參與到文化詩學、文化研究、后殖民主義、非裔美國文學批評、酷兒理論和生態(tài)批評諸領域正在發(fā)生的前沿話題的討論之中。此外,第五版還收錄了新的批評術語,它們能幫助讀者充分理解不同批評流派倡導者正在討論的各種批評觀念?!盵2]這不僅印證了批評發(fā)展總是在不斷變革創(chuàng)新中積累了大量成果,而且也不斷提高批評的社會地位及影響力,更重要的是成為批評自覺時代的現代性標志及特征。
其二,批評自覺時代“發(fā)展了新的方法并得出了新的評價”。20世紀批評自覺時代,是在現代批評觀念變革、批評理論創(chuàng)新、批評方法更新基礎上形成的自覺時代。韋勒克高度肯定新的方法對于批評自覺的重要性,就是因為方法作為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及價值創(chuàng)造與價值評價的方式及媒介,不僅具有工具、手段、媒介的方法論意義,而且具有功能、目的、效果的本體論意義,更重要的是如同麥克盧漢所言“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3]那樣闡發(fā)出工具方法所具有的文化人類學意義。也就是說,方法不僅是連接主客體關系的中介、橋梁及紐帶,也不僅是人類認識及改造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方式及手段,還是人的自覺及文化自覺的重要標志。批評方法也是如此,不僅僅具有批評工具、手段、媒介的工具性作用,而且具有批評功能、目的、效果的功能性作用。也就是說,批評方法與批評觀念、批評主體性、批評理論、批評目的、批評功效等密切相關。從方法論角度而言,方法具有哲學方法的形而上、學科方法的形而中、具體操作方法的形而下之層面及層次構成,也具有思想觀念、理論知識、科技媒介之內涵及底蘊,體現批評方法的方法論與本體論意義?;蛘哒f,任何一種批評方法都凝結了一定的思想、觀念、理論、經驗、意圖、目的等因素,并使之轉化為方法的指導性與針對性功能意義。因此,基于“鏡”與“燈”的現實主義方法與浪漫主義方法及其他方法的區(qū)別,不僅僅在于寫實與寫虛、現實與理想、真實與夸飾等表現方法不同,而且在于批評觀念上客觀說與主觀說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在于批評理論上的再現論與表現論的不同。以此審視20世紀批評方法,以“新的方法”作出“新的評價”無疑意味著批評的現代轉型及現代性建構,也就意味著批評進入自覺時代。從這一角度而論,新方法是在批評新思維、新觀念、新理論基礎上形成的,同時新方法也推動批評思維、觀念、理論以及批評思潮流派的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形成與建構多元互動的批評形態(tài)及批評格局。因此,20世紀批評思潮流派以及各種各樣的批評形態(tài)及批評模式,無論是俄國形式主義批評所提出的“文學性”“陌生化”“修辭性”以及形式論、語言論等范疇命題,還是接受美學及讀者反應批評所提的“期待視野”“召喚結構”“隱含讀者”等概念命題,既是方法也是理論,更是批評思維觀念的體現,體現批評現代性特征及意義。由此可見,新的方法是批評自覺以及批評觀變革自覺、批評理論創(chuàng)新自覺、批評方法更新自覺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批評自覺時代的重要支撐依據。
其三,批評自覺時代的“地理上的擴展和同時發(fā)生的方法上的革命”。韋勒克所言“地理上的擴展”所指為跨地域的全球化擴張,即從地方性、地域性、地區(qū)性向世界性擴展。這一突破和超越地理空間的片面性與局限性的全球化發(fā)展趨勢,早就為19世紀下半葉誕生的馬克思主義所洞察和預見?!豆伯a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動派怎樣惋惜,資產階級還是挖掉了工業(yè)腳下的民族基礎。古老的民族工業(yè)被消滅了,并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它們被新的工業(yè)排擠掉了,新的工業(yè)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這些工業(yè)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材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qū)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舊的、靠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閉關自守狀態(tài),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盵4]馬克思主義通過揭示資本與市場的殖民化擴張,不僅奠定跨地域的全球化發(fā)展基礎,而且揭示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發(fā)展的機理與邏輯。基于此,尤其是基于20世紀全球化與現代化發(fā)展趨勢,“世界的文學”不僅可能而且成為現實,“地理上的擴展”不僅帶來批評觀變革及現代轉型,而且?guī)怼胺椒ㄉ系母锩币约艾F代思維方式及科學范式革命。所以“今天在文學批評中這種國際范圍的眼界比任何其他時候都更加需要”。也就是說,文學批評自覺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批評進入全球化與現代化時代。盡管文學批評仍然需要保存自身傳統(tǒng),但必然不斷增強自覺建構的現代意識與國際視野。因此,批評自覺時代就是批評全球化與現代化時代,批評自覺就是批評現代性自覺,由此可見批評自覺時代的現代性標志及特征。
以批評自覺時代作為參照系及研究視角,探討新時期批評發(fā)展所處思想解放、改革開放時代的現代性特征及意義,不僅是批評自覺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而且是新時期批評自覺的重要內容。對于新時期批評自覺時代這一命題研究,必須要有一定的參照系、闡釋框架及根據:一方面基于韋勒克所提批評自覺時代標志及特征:“積累了數量上相當可觀的文學批評”“取得比從前重要得多的社會地位”,也正是新時期批評成就及影響所在;“發(fā)展了新的方法并得出了新的評價”,也正是推動新時期批評變革及現代轉型的方法論成效所在;“地理上的擴展和同時發(fā)生的方法上的革命”,這也正是新時期批評融匯全球化潮流及發(fā)展趨向所在。韋勒克所提20世紀文學批評發(fā)展的六大趨勢,盡管為一家之言而不無偏頗,但畢竟涵蓋批評思潮流派發(fā)展的基本格局及多元化走向,新時期批評也正是經歷過如此這般的潮頭浪尖洗禮而形成多元立體發(fā)展之勢。另一方面是基于新時期批評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特征及機理邏輯,從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批評,到思想解放、改革開放的現代派文學、改革文學、新寫實文學批評發(fā)展;從突破文學禁區(qū)的情性論、人性論、人道主義、人文精神等探索到緊鑼密鼓地以“年”作為標記的觀念年、方法論年、主體論年、價值論年探討;等等,都意味著傳統(tǒng)批評向現代批評的轉型,從而也意味著新時期批評走向自覺時代,呈現其標識及特征。
其一,新時期批評自覺以人的自覺為標志的特征。新時期批評自覺不僅僅表現為“文的自覺”,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現為人的自覺。也就是說,“文的自覺”關鍵在人的自覺,即為其第一要義及內涵實質?!拔牡淖杂X”是在人的自覺基礎上產生的必然結果,是基于人的自覺而形成“文的自覺”。因此,新時期不僅可謂“文的自覺”時代,而且可謂人的自覺時代。正如新時期呼喚“文學是人學”的回歸與重構一樣,“批評是人學”理所當然也包含其中。新時期批評自覺從人的自覺而言,一是表現為思想解放意義上的人的自覺,也就是說思想解放本質上就是人的解放,人的解放首要的就是思想解放。思想解放不僅破除鉗制人的思想、觀念、精神的枷鎖,釋放出更為自由的想象空間與創(chuàng)造能量,而且破除禁錮人的思想的陳規(guī)陋習及陳舊觀念,進一步激發(fā)出以思想解放推動改革開放的活力及創(chuàng)造力。二是表現為“人學”之人性深度發(fā)掘的自覺?!拔膶W是人學”不僅突破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正反對立的人物形象塑造模式,而且推動文學創(chuàng)作率先突破“人性論”禁區(qū),更為深層次地揭示人性的矛盾性、復雜性、多層性,重構及重建人道主義、人性論、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的文學主題,在直面人生及透視人性的深度發(fā)掘中凸顯啟蒙、反思、批判、超越的人文主義精神。從這一角度看,人的自覺亦可謂“人學”觀的自覺及人性的自覺?!叭藢W”觀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文學(文學之為學的文學學)應該隸屬相對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而言的人文科學,是以人作為研究對象的人文學科,文學研究作為文學學科,涵蓋文學理論、文學史、文學批評。三是表現為文學主體性的自覺。關于文學主體性問題的探討是新時期批評的焦點與熱點,形成聲勢浩大且影響持續(xù)之勢,不僅在文學理論中以主體性豐富及深化作者論、作品論、形象論、讀者論、批評論、接受論的內涵內容,而且在文學實踐上強化了創(chuàng)作主體性、人物形象主體性、讀者主體性、批評主體性及研究主體性,推動新時期文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由此可見,文學主體性是人的自覺的標志及表現方式;新時期人的自覺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主體性自覺,新時期批評自覺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批評主體性自覺。從這一意義上說,批評主體性是批評自覺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亦為批評自覺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識。
其二,新時期批評自覺以自主性為標志的特征。批評自覺正如文學自覺一樣,首要的表現為“文的自覺”,即批評作為“文”的獨立性、自主性、主體性的自覺。自主性是對批評之所以為批評的批評性內涵性質的界定,也是批評相對獨立程度的強化及其地位與定位不斷提高的表征方式。一方面表現在厘清及辨析文學創(chuàng)作、批評、理論的關系中辯證把握批評自主性,確證批評在文學活動及文本話語中的獨立存在價值及自主表達意義;另一方面表現在確認文學有別于歷史、政治、倫理、道德、文化、教育等領域的特點,盡管文學批評并不排斥這些研究視角及相關內容分析,但必須回歸批評本位及作為批評對象的文學立足點;再一方面需要徹底清除“文革”及“極左”流弊,擺脫長期以來束縛在文學及批評身上的枷鎖,摒棄從屬于政治以及階級斗爭工具、政治運動工具、教化宣傳工具的思維模式,破除從屬性、依附性、工具性偏頗,使批評在回歸批評本位中確立自主性。更重要的是以批評自主性自覺凸顯批評現代性自覺,或者說,批評現代性是批評自主性的重要標志及表征方式,由此形成批評自主性的現代性內涵。批評自主性的現代性意義在于:一是破除二元對立思維模式,重構文學與政治及意識形態(tài)關系,重構文學與生活及社會歷史、現實、時代關系,重構批評與文學、理論,即韋勒克所言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學批評關系,由此體現批評自主性與文學自主性相輔相成關系的現代意義。二是批評自主性的現代重構,不僅在其絕對性與相對性關系中辯證理解自主性內涵實質及其相對性限度,而且在自律與他律、內部研究與外部研究、傳統(tǒng)與現代、中國與西方關系中辯證把握批評自主性尺度,由此體現批評自主性的現實意義;三是批評自主性認知的深化拓展,不僅將批評作為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及人類存在與生存方式來理解,而且作為人類價值創(chuàng)造與價值評價的一種表達方式來認知,更重要的是作為現代語境下文學生產及再生產、知識生產及再生產、文化生產及再生產、自主性生產與復合性生產的一種現代生產方式來理解,既深化拓展批評自主性空間,又深化拓展批評生產性功能意義。
其三,新時期批評自覺以現代性為標志的特征。新時期現代主義思潮不僅表現在朦朧詩、意識流小說、荒誕派戲劇以及形形色色的實驗、探索、先鋒藝術上,而且也表現在現實主義在現代轉型中的新現實主義、新寫實主義、現代現實主義、荒誕現實主義等帶有現代主義色彩的現代性因素上,遂使新時期現實主義潮流不僅多元化,而且具有先鋒、前衛(wèi)、潮頭等現代性特質特征。新時期批評自覺的現代性在于:一是基于批評對象的現代性而建構的評價導向,形成批評與文學雙向同構的現代性價值取向,將文學現代性轉化為批評現代性。二是基于批評現代轉型而形成批評自身變革動力,內生批評現代性需求,形成批評自覺時代的現代性特征。三是新時期批評不僅在于基于文學評價機制對作品文本的闡釋分析及價值判斷,而且基于歷史與邏輯的理論思辨分析而善于對文學現象進行概括歸納的經驗總結及理論升華,從個別性中揭示一般性,從特殊性中揭示普遍性,進行各種思潮流派的命名。四是新時期批評從文學史研究角度提出“重寫文學史”及現代文學史重構,對20世紀初現代主義流派及作品作出實事求是的價值重估,提供新時期文學思潮流派發(fā)展的參照與借鑒,由此推進現代主義文學崛起;五是基于文學交流機制對外開放,在引進國外現代文學思潮流派及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對西方現代派與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論批評進行價值重估與意義重構,推動西方文論批評方法引進的中國化,在揚長避短與取長補短中增強新時期批評的現代性。因此,新時期批評自覺可謂批評現代性自覺,亦即批評全球化與現代化的自覺。
周憲、許鈞在“現代性研究譯叢”總序中指出:“現代性不只是現代中國的一個問題,在率先遭遇它的西方,它同樣是一個難題?!F代性問題雖然發(fā)軔于西方,但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步履加快,它已跨越了民族國家的界限而成為一種世界現象。在中國思考現代性問題,有必要強調兩點:一方面是保持清醒的‘中國現代性問題意識’,另一方面又必須確立一個廣闊的跨文化視界?!盵5]這不僅強調新時期批評現代性有其中國特色的現代性,而且也意味著新時期批評自覺也有其中國特色的自覺性,以其中國特色才能更為自覺地融入全球化與現代化的世界潮流,推進當代批評更好地創(chuàng)新發(fā)展。
其一,中國百年現代化進程中批評自覺時代建構。將新時期批評自覺放在中國百年現代化進程中考察,不難明白新時期批評自覺并非空穴來風、一蹴而就,而是批評自覺的發(fā)生、生成與建構結果。因此,新時期批評走進批評自覺時代并非意味著批評自覺的完結,而是需要不斷建構,甚至在其自身矛盾運動及吐故納新的反思、批判、超越中解構、重構及建構,不斷提高批評自覺性及增強自覺程度。因此,新時期批評自覺不僅是中國百年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縮影,而且是在其進程中發(fā)生與建構的結果,并且在批評自覺時代仍然需要不斷建構及提升。從新時期批評發(fā)展歷程看,伴隨著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新寫實文學等涌現的批評思潮,從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自覺,到啟蒙救贖、反思批判的自覺,再到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自覺,不僅呈現批評自覺的逐步發(fā)展及建構過程的線索與脈絡,而且深化拓展了批評自覺的內涵及張力。伴隨著新時期朦朧詩、意識流小說、實驗戲劇及荒誕派戲劇以及形形色色的現代派文藝而處于風口浪尖的現代批評思潮,從不理解到理解、不作為到大有作為、質疑到辨析、盲視到發(fā)現等不斷發(fā)展,不僅呈現了批評現代性價值取向及評價導向從自發(fā)到自覺的發(fā)展及建構歷程,而且推動新時期批評的現代轉型,深化拓展批評自覺的豐富多彩而又復雜矛盾的現代性張力。伴隨著當代世界文學及批評思潮的發(fā)展進程,新時期開放引進與跨文化交流機制也不斷影響與激發(fā)批評的內在動力及內生活力,不僅在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可供啟發(fā)、參考及借鑒,而且在于提高新時期批評匯入全球化與現代化潮流的自覺性,拓展深化批評進入自覺時代更為廣闊與更有作為的空間。因此,新時期批評自覺既具有中國百年現代化進程的中國特色,也具有新時期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特色;新時期批評自覺所建構的批評現代性既具有中國百年現代化進程的中國特色,也具有新時期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特色。從這一角度看,批評自覺時代的新時期批評自覺內含中國特色的自覺。
其二,批評自覺的文化自覺內涵及根基。批評自覺時代不僅是在全球化與現代化語境下產生的命題,而且是在本土化及中國現實語境中生成的命題。也就是說新時期批評自覺更重要的是在文化自覺基礎上提出來的命題。文化自覺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國崛起、文化強國、中華民族文化復興以及中國百年現代化進程目標而建構的理念,當然也是應對全球化與現代化挑戰(zhàn)與機遇而提出的策略?!拔幕杂X”是費孝通在20世紀末提出的概念,無疑也是在歷史積淀與時代發(fā)展基礎上建構的產物。文化自覺的內涵實質及目標指向:一是自我覺醒、自我自省、自我創(chuàng)建的自覺;二是中華文化復興與民族文化振興的自覺;三是文化傳統(tǒng)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自覺;四是應對全球化與現代化的自覺;五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6]的自覺。由此可見,“文化自覺”作為一個具有總體性與系統(tǒng)性意義的概念涵蓋批評自覺,批評自覺建立在文化自覺基礎之上,也就是說是文化自覺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因此,新時期批評自覺基于文化自覺而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不僅在于具有立足中國走向世界、立足傳統(tǒng)走向現代、立足現實走向未來的特點,而且在于具有馬克思主義批評的中國化與當代化、西方文論批評的中國化、古代文論批評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具有鮮明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中國特色,從而進一步提高批評自覺,推動批評進入自覺時代,推進批評匯入世界潮流,并作出推動世界潮流發(fā)展的貢獻。
其三,批評自覺的文化自信內涵及依據。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習近平多次論及文化自覺,并在文化自覺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7]。這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及發(fā)展方向而提出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命題。也就是說文化自覺必須以文化自信為前提并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礎上,同理,文化自信也必須以文化自覺為前提并建立在文化自覺基礎上。因此,文化自覺包含文化自信的自覺之義,文化自信也包含有文化自覺的自信之義。何謂文化自信,顯然首先應該將其放在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所構成的關系及系統(tǒng)中理解,從而指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簡言之就是中國特色的自信;其次應該理解為中華民族的自信,推動中國百年現代化進程的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艱難跋涉與砥礪前行歷程足以闡釋文化自信之義;再次應該理解為中華文化的自信,輝煌燦爛的五千年中華文明不僅形成一脈相承、薪火相傳的文化傳統(tǒng),而且也在世界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及影響,成為推動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重要支撐,由此可見文化自信之義。由此考察新時期批評自覺也是如此,其文化自覺中包含文化自信之義,或者說文化自覺的一個重要構成內容就是文化自信的自覺與文化自覺的自信。這具體表現在:一方面新時期批評發(fā)軔之始就立足于中國現實問題,著眼于撥亂反正、正本清源與思想解放、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推進從傷痕文學到反思文學、從改革文學到尋根文學、從現代派文學到新寫實文學等文藝思潮發(fā)展,具有鮮明的現實意識、時代意識及問題意識,根植于中國現實土壤而體現直面現實精神的自覺自信。另一方面新時期批評在其現代轉型過程中不斷提高現代批評及批評現代性意識,在匯入全球化與現代化潮流中保持自身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在跨文化交流中推進西方文論批評的中國化與中國文論批評的全球化,在批評自覺時代體現出新時期批評的全球化與現代化的自覺自信。再一方面新時期批評在其發(fā)展中越來越意識到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回歸傳統(tǒng)、重構傳統(tǒng)、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在其傳統(tǒng)性與現代性的辯證關系中不斷提高批評自覺性,也不斷提高新時期批評的中國特色建構的自覺自信。
綜上所述,20世紀是文學批評的自覺時代,凸顯批評的現代性標志及特征。新時期批評發(fā)展亦可謂進入批評自覺時代,既表現為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思想解放、改革開放的批評思想觀念變革的自覺,在推動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現代派文學、新寫實文學等思潮發(fā)展的同時,實現批評的現代轉型及批評的現代性構建;又在應對全球化與現代化挑戰(zhàn)及機遇中表現為現代批評理論方法論變革創(chuàng)新的自覺,以改革內生開放動力,以開放倒逼改革機制,推動當代批評的現代化、古代批評的當代化、西方批評引進的中國化,在會通融合古今中外批評資源的基礎上建構現代批評理論實踐體系。因此,新時期批評自覺不僅凸顯批評現代性的自覺,而且彰顯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中國特色的批評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