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謝煒 云南日報報業(yè)集團
黨的十九大報告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角度,提出了“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的要求。“思想引領力”是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的引領能力。增強黨的思想引領力,需要不斷增強黨的理論說服力、感染力和號召力,增強全社會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新聞媒體對于增強思想引領力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擬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角,分析傳媒增強思想引領力的形勢和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隨著黨情世情國情發(fā)生深刻變化,大眾傳播的技術和方式發(fā)生較大變化,通過大眾傳媒推進思想引領力建設面臨著諸多新問題、新挑戰(zhàn),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意識形態(tài)領域斗爭復雜嚴峻,必須清醒看到,許多熱點問題背后都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利益多元化和思想多元化凸顯,人們的利益訴求、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媒介格局和輿論生態(tài)深刻變化。信息傳播的多樣性帶來受眾的分流,機構媒體傳播主體優(yōu)勢被削弱,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fā)生深刻變化;話語體系建設水平不高。
時代化。需注重采取富有時代氣息的傳播手段和表現形式,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鮮明時代感。
現實化。既要講好理論,更要大力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成就和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的具體案例,使廣大受眾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情感上的融合。
通俗化。用“接地氣”的語言和“短、實、新”的文風,把高屋建瓴的理論政策,清楚透徹而又生機勃勃地表達出來。
民族化。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將以理服人同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結合起來。
精準化。有學者從精準營銷的角度提煉出“6R模式”,即針對合適的傳播者,通過合適的媒介,在適當的時間,向合適的受眾,傳播適當的信息,達到合適的效果。借用這一理念,并補充“適時互動反饋”形成的“7R模式”,比較完整地描述精準傳播的要素。其實現途徑可分為科學細分受眾、按需甄選內容、優(yōu)化傳播過程、多維評估效果四個步驟。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戰(zhàn)線進入了守正創(chuàng)新的重要階段。新時代提升思想引領力,要做好守正創(chuàng)新這篇文章。
一是守“黨管媒體”之正,推進管理創(chuàng)新。
增強憂患意識,增強底線思維,提高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辨別力,最大限度擠壓網絡政治謠言和有害信息滋生空間;突出抓好網絡陣地建設,嚴防社會、民生熱點問題關聯(lián)炒作,形成輿論漩渦;要敢于亮劍,旗幟鮮明地駁斥錯誤觀點、整治思想混亂。加強網絡法治化建設,用好法律手段解決意識形態(tài)問題。
管好管住互聯(lián)網這一新興輿論陣地,關鍵在于落實好“黨管媒體”的要求。一方面,要確保“黨媒姓黨”,推動流程優(yōu)化、平臺再造、資源整合,深化新聞單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另一方面,要切實把“黨管媒體”貫徹到新媒體領域,真正做到“一個標準、一把尺子、一條底線”。
二是守“初心使命”之正,推進理念創(chuàng)新。
增強思想引領力,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提升理論傳播效果。
首先,要轉變視角。從百姓視角切入,用人民群眾愛聽的故事、身邊的案例、關心的話題吸引受眾,引發(fā)共鳴。一是講好英雄模范的故事,二是講好身邊的變化,三是講好民生話題。
其次,要轉變方式。要強力打造新媒體平臺,打磨爆款理論產品,打通二次傳播渠道,使廣大受眾自發(fā)從傳播的終點變成傳播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實現傳播效果的指數級裂變。
再次,要轉變話語。要下功夫把理論語言轉化為新時代的話、年輕人的話、鮮活的話、接地氣的話,力求讓廣大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聽了信。
三是守“輿論導向”之正,推進平臺創(chuàng)新。
必須強化互聯(lián)網思維和一體化發(fā)展理念,深入推進媒體融合,構建立體多樣的現代傳播體系。以建設“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為目標,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優(yōu)化組織結構,加快媒體融合發(fā)展,打造具有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體。主流媒體要把建立自主可控的互聯(lián)網平臺作為推進媒體融合的一項重點任務,通過自主可控的平臺,努力掌握網絡輿論的主導權,同時增強造血能力,實現主流媒體在互聯(lián)網時代的用戶價值變現。以“精準傳播”為方向,適應分眾化、差異化傳播趨勢,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精準定位、精準畫像、精準生產、精準推送,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
四是守“團結鼓勁”之正,推進內容創(chuàng)新。
近年來,各媒體圍繞重大主題,在內容創(chuàng)新上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以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媒體融合獎獲獎作品為例,內容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創(chuàng)意的突破與豐富。如《點贊十九大,中國強起來》運用跨界思維,通過跟“愛豆”一起點贊黨的十九大、聽“愛豆”讀黨的十九大報告的形式促進參與和分享。二是技術的探索與融合。技術賦能成為新媒體發(fā)展的利器,短視頻、移動直播、無人機、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H5、人工智能、三維特效、數據可視化等最新技術應用大規(guī)模地出現在新聞作品中。如《“天舟一號”發(fā)射任務VR全景直播》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變革現場直播形態(tài),極大地增強了用戶對重大事件等沉浸式體驗。三是呈現手段的多元與友好。例如云南日報報業(yè)集團·云報客戶端推出的《百年芳華初心傳承》采用網絡語態(tài),結合云南元素,將高質量手繪插畫與新技術手段相結合,使黨史故事更加鮮活、畫面更為生動、形式更富于感染力。
五是守“凝心聚力”之正,推進渠道創(chuàng)新。
沒有渠道就沒有到達,沒有到達就產生不了傳播力、影響力。中國互聯(lián)網絡信息中心第43次《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移動網民經常使用的各類App中,即時通信類App用戶使用時間最長,占比為15.6%;網絡視頻、網絡音樂、短視頻、網絡音頻和網絡文學類應用使用時長占比分列二到六位,依次為12.8%、8.6%、8.2%、7.9%和7.8%。網絡新聞類App用戶使用時長占比僅為5.8%,列第七位。這說明在對用戶時間的“爭奪戰(zhàn)”中,新聞類App的吸引力并不強。即便在網絡新聞類別中,體制內媒體的用戶規(guī)模也弱于商業(yè)媒體,因此創(chuàng)新渠道成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一項亟待突破的任務。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著力:一是管好用好商業(yè)媒體和自媒體,發(fā)揮其人才、技術、渠道等方面優(yōu)勢,在議題設置、選題策劃、產品制作等方面給予指導,多渠道推廣,實現合作共贏;二是樹立“萬物皆媒”理念,凡是能夠連接人、溝通人的渠道都成為媒體,也都可為我所用。在用好傳統(tǒng)宣傳渠道的同時,要用好新興傳播渠道,利用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音樂平臺、熱門App等多渠道進行理論傳播,全方位覆蓋各類群眾,使網絡空間的主旋律更加強勁、正能量更加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