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俠
優(yōu)化歷史教學方法提高核心素養(yǎng)的路徑探討——以九年級上冊《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教學為例
王曉俠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qū)英才中學,江蘇徐州221011)
最近發(fā)布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版)進一步明確了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內(nèi)容: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為歷史教學指明了方向。文章強調(diào)歷史教師應該立足于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從精選歷史地圖、優(yōu)化問題鏈接、選用歷史資料、組織合作探究、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等五個方面,論述了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路徑。
核心素養(yǎng);教學方法;初中歷史;路徑
初中歷史課程具有思想性、基礎性、歷史發(fā)展的階段性等突出特征,擔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開展歷史教學中,要踐行歷史課程的理念,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本文筆者以九年級上冊《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教學為例,談談通過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具體思考。
高效歷史教學的開展,首先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實際,認真研讀歷史課程標準,明確課標要求,結合教材內(nèi)容,以科學性、發(fā)展性原則為指導,精心選取、開發(fā)課程資源,從中挖掘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歷史核心素養(yǎng),為后面的有效教學開展做鋪墊。
歷史課程史實較多,識記較困難,所以在開展教學時,教師應注重從多個層面引導學生進行識記。其中,對學生進行時空觀念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即,將具體的史實放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中,對其進行準確地考查、理解。而歷史地圖作為歷史的重要教學資源,是教師開展教學時的重要依托,即精心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地圖,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比較,從而有效培養(yǎng)其時空觀念意識。
如在學習第一子目“羅馬城邦”時,為了有效地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致,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素養(yǎng),筆者首先展示了一幅公元前11世紀的有關古羅馬的地理形勢圖,引導學生仔細閱讀地圖,進而設置一系列問題:古羅馬地理環(huán)境有何特點?這些地理環(huán)境特征對古羅馬的發(fā)展有何影響?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思辨活動。他們通過解讀地圖、閱讀教材,積極地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解讀信息,從中認識意大利半島的海岸線很長,西部地區(qū)河流縱橫,土地肥沃,島內(nèi)山地眾多,適宜農(nóng)作物和畜牧業(yè)的發(fā)展,所以眾多的民族遷移到意大利半島,聚居生活,形成了許多城邦,這樣就有效地認知了羅馬城邦在臺伯河畔興起史實。在教學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史實時,筆者展示了三幅地圖: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共和國時期的擴張》圖、《羅馬帝國疆域》圖、4世紀《羅馬帝國的分裂圖》,這樣可以在引導學生梳理羅馬國家的興衰歷程的過程中,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時空觀念意識。
唯物史觀即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歷史學科的有效教學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以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為指導。教師在組織歷史教學時,將教材內(nèi)容、課程標準有機結合,精心組織問題,以問題鏈的方式展示知識的重點、難點,拓展學生的思維。通過引導學生解讀問題、分析問題,讓學生從中初步學會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看待歷史。
例如在教學時,筆者針對“通過認識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奴隸制性質(zhì),培養(yǎng)學生透過歷史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能力”目標要求,在學習“羅馬城邦”時,為了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歷史素養(yǎng),筆者以問題為導引,讓學生層層達標。即通過展示羅馬共和國的政權權力結構圖,即執(zhí)政官、元老院、人民大會,讓學生從中有效認識他們之間三方制衡,體會其政體是由君主因素、貴族因素、民主因素有機融合的混合政體,在此基礎上提問:“羅馬共和政體的實質(zhì)是什么?它與雅典民主政體有何異同?”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思維。在此基礎上,筆者以展示史料的形式引入古羅馬《十二銅表法》的史實,引導學生思考、歸納:《十二銅表法》頒布的內(nèi)容、影響?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設疑:《十二銅表法》是保護平民利益的法律嗎?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分析這部成文法,即認識到成文法的頒布雖然有利于保護平民利益,但實質(zhì)上是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有效提升了其唯物史觀素養(yǎng)。
歷史史料作為歷史學科學習的重要資源之一,是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時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教師首先應結合教材和課標,以科學性的教學原則為指導,選用一些具有可靠性、典型性的歷史資料,包括教材中和教材外的資料,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史料、解讀史料、歸納史料信息等,有效了解和認識相應的歷史,從中有效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例如,在學習《十二銅表法》時,為了讓學生更形象、全面地了解、認識此項成文法,筆者補充、展示了有關《十二銅表法》的圖片史料,讓學生閱讀史料,分析每一項法律條文的內(nèi)容規(guī)定。如展示第七表的第二條、第九條;第八表的第二條,引導學生思考:這些法律條文體現(xiàn)了哪些特征?通過展示第八表的第三條、第九表的第一條,引導學生分析其內(nèi)容。這樣通過《十二銅表法》的史料展示,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解讀史料能力,并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更全面、客觀地認識此項法律文件。再如,在學習“羅馬帝國的衰亡”時,為了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羅馬帝國滅亡的相關史實,筆者展示了三則史料,引導學生思考“羅馬衰亡的原因有哪些?我們從羅馬共和國的興衰中汲取了哪些經(jīng)驗、教訓?”學生仔細閱讀史料,最大限度地從史料中提取信息,結合教材的知識認知,從而更全面地認識導致羅馬帝國衰亡的諸多因素,提升他們的史料實證素養(yǎng)。
課堂教學應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的使用。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結合教學的重點、難點,選取豐富的歷史史料,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多樣教學方式與歷史教學深度融合,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問題,在培養(yǎng)、提升學生歷史解釋素養(yǎng)同時,積極實踐育人的目標訴求。
例如展示《十二銅表法》的第七表、第八表、第九表的部分內(nèi)容史料后,筆者引導學生結合史料分析探究“法律條文體現(xiàn)了哪些特征?如何評價《十二銅表法》?”學生認真地閱讀、解讀史料,從中尋求關鍵的歷史信息。如在閱讀第七表內(nèi)容中“二、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鄰地之間筑籬笆的,不得越過自己土地的界限”和第八表內(nèi)容中“二、毀傷他人肢體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態(tài)復仇而毀傷其形體”時,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據(jù)此兩項內(nèi)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據(jù)第七表中的第二項規(guī)定,學生在小組研討后認為是對個體私有財產(chǎn)的保護,并最終闡述為:體現(xiàn)了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的特征。而在探究第八表第二項內(nèi)容時,學生分析、表述得比較口語化,但是他們能夠抓住里面的核心詞語“同態(tài)復仇”,最終闡述為“保留了習慣法的同態(tài)復仇特征”,這也是它的保守性體現(xiàn)。總之,在開展對《十二銅表法》的評價時,學生能夠堅持運用唯物史觀,從歷史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兩個層面,對其客觀、全面地評價,這樣通過小組合作對《十二銅表法》的探究,從中提升了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yǎng)和歷史解釋素養(yǎng)。
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具有人文追求和社會責任的家國情懷。在開展歷史教學時,教師應利用已有的教學資源,運用多種渠道提高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教師要適時、巧妙地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感,引導學生充滿人文情懷,進而關注現(xiàn)實、放眼世界,具備理想情懷和擔當情懷。
例如在學習“羅馬帝國”時,為了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感,筆者首先展示了兩幅歷史圖片——羅馬帝國和西漢王朝,引導學生觀看圖片,解讀圖片信息,將學生引入相應的情境學習中。學生積極觀看、討論圖片信息,通過對兩幅圖片的解讀、對比,學生認識到在117年時羅馬帝國的疆域面積為約500萬平方千米,西漢王朝在元始二年的疆域面積為609萬平方公里,這樣學生對于中國漢王朝的疆域遼闊產(chǎn)生了感嘆。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思考漢朝和羅馬帝國友好交往的事例有哪些?學生積極地思考、陳述。接著筆者展示兩幅地圖和圖片,一幅是漢朝班超出使西域時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的地圖;一幅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達東漢的圖片。通過歷史圖片和地圖的解讀,學生更形象地認知了東西方兩大帝國友好交往的史實。筆者再引導學生表述自己的感悟,通過對兩大帝國的史實分析,學生的世界視野拓展了,從中感受了中國的強盛,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學生的家國情懷歷史素養(yǎng)自然有效得以提升。
歷史教學優(yōu)化的最終效果,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貫穿于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實施“教—學—評”有機結合考量,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1] 范樹青.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探究[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2(06):15-16.
C42,TM757.1
A
1002-7661(2022)27-00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