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不叁* 圖/視覺中國
喜歡歷史的同學一定知道戰(zhàn)國時期被稱為“七雄”的秦、齊、楚、趙、燕、韓、魏七國。那你們有沒有想過,為什么秦國能從七雄中脫穎而出,最終成為統(tǒng)一天下的秦王朝?如果讓我來簡單概括,那就是四個字:法治、尚武。
商鞅變法使秦正式確定了以法治國的基本國策。雖然這種古典法治和咱們現(xiàn)代的法治是不能比的,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已是非常先進了。身處七國爭雄的亂世,人們都對上戰(zhàn)場習以為常,但像秦人那樣好戰(zhàn)的卻獨此一家?!渡叹龝防镉羞@樣的描寫:“是故民聞戰(zhàn)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zhàn)也?!?/p>
秦軍士兵之所以對一般人避之不及的戰(zhàn)爭趨之若鶩,爭著搶著上戰(zhàn)場,原因就在于,軍功是用來兌換爵位的“硬通貨”。商鞅變法推出了軍功爵制度,通過授予將士們爵位來表彰其軍功,這些爵位堪稱歷史上最早的軍銜。
秦朝爵位共分二十級,由低到高大體分為“士—比大夫—卿—侯”這四大等級。
“士”這一級別包括“公士”“上造”“簪裊”“不更”四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一級爵位“公士”?!渡叹龝芬?guī)定,得到“公士”爵位的人同時能得到一頃田地、九畝宅地,還有官府指派的一名仆人。對一個平民來說,上戰(zhàn)場殺敵就是最快的晉升之路。
既然殺了一個敵人就能得到一級爵位,是不是殺二十個敵人就能得二十級爵位了?哪有那么容易!當你殺敵立功成為軍官后,就要按集體功勞來加官進爵了:只有部隊斬首達到三十人以上,該隊的百將、屯長才能記功;攻城戰(zhàn)中斬首八千人以上或野戰(zhàn)中斬首二千人以上,指揮的將軍才能記功。
從第五級“大夫”開始,就屬于“比大夫”這一級別,社會地位逐級升高,到達第八級“公乘”,出入可以配車。第九級“五大夫”是一個堪稱“分水嶺”的爵位,擁有這一爵位的通常都是將軍。邯鄲之戰(zhàn)中,秦軍一開始的統(tǒng)帥王陵就是五大夫爵。從“五大夫”往上,“左庶長”“右 庶 長”“左 更”“中 更”“右更”“少 上 造”“大 上 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這些爵位之前大多是秦國的官職,后來慢慢與職位分離,變成爵位的名稱。
秦人的爵位越高,享受的待遇也越高。你肯定注意到,兵馬俑的衣著、發(fā)型各不相同,專家們認為,這與他們的爵位相關(guān):完全不穿鎧甲的跪射俑可能是最低級的“公士”爵;駕駛戰(zhàn)車的馭手俑身著鎧甲,可能是第三級“簪裊”爵;衣著更華麗的將軍俑顯然屬于高級爵位。
不難想象,軍功爵制為懷揣“秦國夢”的人提供了上升通道,戰(zhàn)場上秦軍那恐怖的戰(zhàn)斗力,相當大程度上都是靠著軍功爵提供給將士們“改變自身命運”的愿望支撐的。秦軍“打遍天下無敵手”,從“南平百越”“北擊匈奴”這兩大戰(zhàn)役就能看出:它們是同時進行的,而且兩條戰(zhàn)線都取得了勝利,在中國歷史上,很少有別的王朝能有如此戰(zhàn)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