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程建新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a.影像中心介入手術室;b.心內科,河南 洛陽 471000)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具有發(fā)病急、病死率高、預后差等特點,患者典型癥狀為突發(fā)的、長時間的心前區(qū)憋悶感或壓榨性疼痛,需及時接受有效治療[1]。經皮冠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臨床治療AMI最有效的方法,可開通阻塞血管,緩解臨床癥狀,但仍有部分患者經PCI后出現多種不良心血管事件,影響預后[2]。因此,積極探尋可預測AMI患者PCI預后的相關指標尤為重要。相關研究表明,PCI可引起血管內膜炎癥反應,而炎癥反應可參與血栓形成、斑塊破裂的過程,是多種心血管事件的主要病理基礎[3]。轉化生長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一種經典的抑炎因子,具有多種生物功能,可調節(jié)免疫細胞功能和炎癥反應[4]。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33是IL-1細胞因子家族成員之一,在炎癥反應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推測血清TGF-β、IL-33水平可能與AMI患者PCI預后存在一定關系。鑒于此,本研究旨在觀察血清TGF-β、IL-33水平在AMI患者中的表達,并分析二者與AMI患者PCI預后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選取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接收的130例AM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80例,女50例;年齡50~68(59.63±2.49)歲;PCI治療前Killip心功能分級[5]Ⅰ級32例,Ⅱ級61例,Ⅲ級25例,Ⅳ級12例;發(fā)病至接受治療時間4~8(6.05±0.51)h?;颊呋蚣覍倬押炇鹬橥鈺?。(1)納入標準:AMI符合《內科學》(第9版)[6]中診斷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②為初次確診患者,且發(fā)病至手術時間<12 h;③于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接受PCI;④接受1 a隨訪;⑤患者及家屬依從性良好,可配合完成本次研究調查。(2)排除標準:①既往存在PCI、靜脈溶栓、冠脈旁路移植術等治療史;②合并惡性腫瘤;③合并免疫功能障礙、血液性疾?。虎芎喜⑾忍煨孕呐K病、心肌炎等;⑤伴有嚴重感染;⑥伴有精神異常,依從性較差。
1.2 研究方法
1.2.1AMI患者PCI預后評估及分組 AMI患者出院后均接受定期隨訪,以門診隨訪為主,電話隨訪為輔,患者需在出院后3周返院進接受第1次復診,之后每3個月復診1次。隨訪期間,觀察并記錄患者靶血管再次血運重建、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再發(fā)心絞痛、嚴重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情況,將發(fā)生上述情況的患者納入預后不良組,反之納入預后良好組。隨訪1 a,截至2022年3月。
1.2.2血清TGF-β、IL-33水平檢測 采集患者入院時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1離心10 min,離心半徑15 cm,取上清液;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檢測血清TGF-β、IL-33水平,試劑盒均購自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所有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執(zhí)行。
1.2.3一般資料統(tǒng)計分析 由研究人員設計一般資料填寫表,詢問并記錄患者相關資料,內容包括:性別(男、女)、年齡、長期飲酒(是、否;評估標準:飲酒次數每周≥2次,持續(xù)1 a以上)、長期吸煙(是、否;評估標準:每日吸煙≥1支,持續(xù)1 a以上)、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壓(是、否)、合并高脂血癥(是、否)、PCI治療前Killip心功能分級(Ⅰ~Ⅱ級、Ⅲ~Ⅳ級)、發(fā)病至接受治療時間、PCI治療前血清TGF-β、IL-33水平。
2.1 AMI患者PCI預后情況130例患者PCI后經1 a隨訪,預后不良有32例,占24.62%(32/130);預后良好有98例,占75.38%(98/130)。
2.2 預后不良組與預后良好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預后不良組PCI治療前血清TGF-β水平低于預后良好組,IL-33水平高于預后良好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性別、年齡、長期飲酒、長期吸煙、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壓、合并高脂血癥、Killip心功能分級、發(fā)病至接受治療時間等其他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預后不良組與預后良好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3 血清TGF-β、IL-33水平與AMI患者PCI預后的相關性經點二列相關性檢驗,結果顯示,血清TGF-β水平與AMI患者PCI預后呈負相關(r=-0.513,P<0.001),血清IL-33水平與AMI患者PCI預后呈正相關(r=0.391,P<0.001)。
2.4 血清TGF-β、IL-33水平與AMI患者PCI預后的關系logistic回歸分析將表1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一般資料(PCI治療前血清TGF-β、IL-33水平)作為自變量(均為連續(xù)變量),將AMI患者PCI預后情況作為因變量(預后不良=1,預后良好=0)。經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PCI治療前血清TGF-β水平低表達、血清IL-33水平過表達是AMI患者PCI預后不良的風險因子(OR>1,P<0.05)。見表2。
表2 血清TGF-β、IL-33水平與AMI患者PCI預后的關系logistic回歸分析
AMI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群,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AMI患者數量也逐年增加,已成為心血管類疾病高住院率和高病死率的代表性疾病,如不盡早采取有效治療,可誘發(fā)惡性心律失常、多臟器栓塞等并發(fā)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7]。PCI是治療AMI主要方案,具有血管再通率高、適應證廣、安全性高等特點,可有效控制疾病進展,但仍有部分患者經PCI后出現心絞痛、嚴重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導致預后不良,增加患者痛苦,加重家庭和社會負擔[8]。鐘晶等[9]研究結果表明,169例AMI患者隨訪1 a發(fā)生不良心血管事件41例,發(fā)生率為24.26%。本研究結果顯示,130例AMI患者PCI后經1 a隨訪,預后不良發(fā)生率為24.62%,與上述研究無明顯差異,說明AMI患者PCI后預后不良風險較高。因此,積極尋求能夠預測AMI患者PCI預后的相關指標至關重要,以便早期發(fā)現預后不良患者,盡早采取有效措施,從而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和改善患者預后。
TGF-β屬于轉化生長因子超家族的多功能細胞因子,由血小板、中性粒細胞等分泌,可調節(jié)炎癥過程,在T細胞調節(jié)、分化過程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其水平失控,可能引起炎癥、免疫性疾病等多種病理。相關研究表明,TGF-β參與了心肌細胞重塑的整個過程,也是參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細胞因子[10]。IL-33是一種雙效型蛋白,具有轉錄調節(jié)功能和促炎功能,可通過不同的作用機制參與炎癥反應過程。陳繼舜等[11]研究表明,PCI術后患者體內高水平炎癥反應與預后不良密切相關。因此,推測血清TGF-β、IL-33水平可能與AMI患者PCI預后存在一定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預后不良組PCI治療前血清TGF-β水平低于預后良好組,PCI治療前IL-33水平高于預后良好組,且經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PCI治療前血清TGF-β水平低表達、血清IL-33水平過表達是AMI患者PCI預后不良的風險因子。由此說明血清TGF-β、IL-33水平與AMI患者PCI預后存在一定關系,且血清TGF-β低表達、IL-33高表達提示AMI患者PCI預后不良發(fā)生率較高。分析原因在于,Smad3可抑制巨噬細胞活化,誘導T細胞耐受,抑制T細胞介導的炎癥反應。而TGF-β可影響Smad3信號通路水平,導致Smad3磷酸化基團降低,使得Smad無法從細胞膜受體中脫離,刺激平滑肌細胞合成間質膠原,增加斑塊的穩(wěn)定性,且TGF-β還可聯(lián)合IL-16促進Th17細胞分化,分泌更多的IL-17,增加抑炎因子表達,減少促炎因子的釋放,能夠通過減輕機體炎癥反應起到保護心肌、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12-13]。AMI患者血清TGF-β水平降低說明機體抗動脈粥樣硬化能力降低,從而增加了PCI預后不良風險。IL-33是重要的促炎細胞因子,通過與其受體ST2結合,可激活有絲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核轉錄因子-kb,誘導IL-4、IL-5等Th2細胞因子釋放,增強炎癥反應。當機體炎癥反應增高時,可誘導ST2表達,激活IL-33/ST2信號通路,IL-33被釋放到細胞外,導致血清IL-33水平升高[14]。因此,臨床可通過檢測血清TGF-β、IL-33水平預測AMI患者PCI后預后不良情況,并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改善患者預后。此外,本研究仍存在不足處,研究所選取的血清TGF-β、IL-33水平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得出的數據可能存在一定偏倚,未來仍需進一步研究,通過尋求其他檢測方式聯(lián)合檢測,以提高數據的準確性。
綜上所述,血清TGF-β、IL-33水平與AMI患者PCI預后存在一定關系,且血清TGF-β低表達、IL-33高表達提示提示AMI患者PCI預后不良發(fā)生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