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聰
貝多芬生于1770年的音樂世家德國波恩,然而貝多芬的童年也是不幸福的,他的父親常年酗酒成性,貝多芬出眾的音樂才華使他的父親每天逼迫他練琴,稍有不如意就拳打腳踢,幼年的貝多芬在11歲就登臺演出,為家里賺取高額的生活費,可以說貝多芬的幼年生活是不幸的,痛苦的。但他并無感應失望和悲觀??赡芤舱峭甑纳罱?jīng)歷,使他鍛就了一副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1792年,貝多芬在維也納進行深造,鋼琴技術突飛猛進。也正是在他學業(yè)蒸蒸日上的時候,老天似乎跟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它的雙耳漸漸失聰,就這樣,他只能放棄演出,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線。但是,生活越困苦,我越不能被打倒,他將這種痛苦的情緒轉化成了動力,在他最絕望的時候,《英雄交響曲》這部巔峰之作就此誕生了。在這時,法國正處于政治動蕩時期,貝多芬的思想也因此有了轉變,它彰顯英雄個性,宣揚平等與博愛精神。在十年的光陰里,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田園交響曲》等……。而在這些交響曲當中,他表現(xiàn)出了自己十年來遭受痛苦與磨難的情感,更突出了他對這個動蕩的社會的控訴,他祈求愛與和平,希望這個世界多一點關愛,少一點災難。貝多芬在他的中晚期的時光里,伴隨著身體的折磨和心里上的無助,走過了他的一生,在1827年逝世。
對于這個從痛苦中爬出深淵的來說,他的堅韌不拔和勇氣更讓我們欽佩,雖然他有濃厚的英雄主義,自己處于黑暗的深淵當中,但他渴望光明,渴望幸福,他的音樂更多的是給我們帶來力量和積極的心態(tài),讓我們跟著溫暖的光走,這也是他的音樂能深入到我們的骨髓和靈魂之中的原因。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創(chuàng)作于1799年,那時的貝多芬深受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影響,身體也逐漸被病痛肆虐以及父母相繼去世。因此他將所作的鋼琴曲取名為“悲愴”。貝多芬他的內(nèi)心并沒有感到消極和痛苦,更多的是樂觀和積極的心態(tài)。他不想被命運打倒,不想向命運妥協(xié)。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悲愴奏鳴曲不同于以往的奏鳴曲式,他采用三樂章的快--慢--快的結構。第一樂章奏鳴曲式,全曲多以八度的震音效果,情緒比較激昂。第二樂章回旋曲式,曲子的悠揚緩慢,籠罩出了安靜、祥和的場景。多在于抒發(fā)貝多芬內(nèi)心的情感,注重神圣的宗教氛圍,有濃厚的田園色彩。第三樂章采用回旋奏鳴曲式,全曲在平緩和沖突的情緒之間跳動。第三章更多的是描繪貝多芬內(nèi)心的場景,全曲結束以下行音階快速的進行,使貝多芬回到現(xiàn)實。《悲愴》它打破了古典主義墨守成規(guī)的手法,向著浪漫主義的方向來進行演變。展現(xiàn)了貝多芬面臨艱苦,敢于斗爭的英雄形象。而悲愴的第三樂章屬于回旋曲式,他來回的展現(xiàn)了痛苦與歡樂,悲喜交加的情感,苦中帶樂,樂中有痛的情感體驗。
悲愴奏鳴曲之所以取名為“悲愴”,有許多因素的關系。上文我介紹了貝多芬的生平,讓大家了解了他生活在什么樣的成長環(huán)境之中。讓我們體會到這個英雄人物的內(nèi)心掙扎。我們從曲子本身來感受他的悲劇情感。整個作品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xiàn)部。全曲主題部門反復出現(xiàn),音符的緊湊進行給人激情澎湃和內(nèi)心的沉思。展開部門多次轉調(diào)、移調(diào)。游離在一種淡淡的憂郁的情感當中,好似訴說著內(nèi)心想要追求田園浪漫。再現(xiàn)部門主題旋律再次出現(xiàn),把人們憧憬在浪漫的氛圍中拉了回來,回歸現(xiàn)實,以有力強勁的音符結束全曲。曲子所充斥的悲壯情懷與他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貝多芬飽受著戰(zhàn)爭與病痛的折磨,作為一名鋼琴家雙耳朵失聰?shù)乃麩o疑是在戰(zhàn)場上沒有武器的士兵。但他并沒有給人一種沉悶消極的態(tài)度,而是在這基礎上繼續(xù)生活,繼續(xù)創(chuàng)作。在他的內(nèi)心當中并不想大家以同情的姿態(tài)來對待他,他非常孤獨,渴望朋友。他從不抒發(fā)個人情感,曲子大多數(shù)散發(fā)出來的是陽光的,有溫度的。面對這樣一個英雄人物,孤獨和病痛無疑是在他的身上多添加了幾筆悲劇情感色彩。他的內(nèi)心好似一片廢墟,但就是這樣,他也要使這片廢墟充滿陽光。
貝多芬C小調(diào)鋼琴奏鳴曲Op.13 No.8第三樂章Allegro(快板),2/2拍,奏鳴回旋曲式。整首鋼琴曲曲分為三個部門:呈現(xiàn)部分(0-61),展開部分(61-120),再現(xiàn)部分(120-210)。貝多芬的悲愴第三奏鳴曲不像第一樂章那么的活躍和激情澎湃,又不似與第二樂章那么平靜淡雅。這首曲子創(chuàng)作于貝多芬慢慢失聰期間,這時的他處于絕望與痛苦的邊緣。所以這首曲子展現(xiàn)了激烈的情緒和斗爭力量的同時,貝多芬悲愴第三樂章更多布滿的是空想與故鄉(xiāng)的色彩,使人在腦海中充滿的是安靜和祥和。
呈示部的主題部門有兩次第一次為(1~8),第二次為(25~43),為全曲的主題靈魂。全曲共出現(xiàn)了四次主題旋律,每一次的思想情感都更加的飽滿。而這最主要的一個主題是弱起小節(jié),他成功的將一種游移,沉悶的一種氣氛在其中進行了有效性的展現(xiàn),并逐漸的將曲子的沖突情感一一展開。而呈示部(1~24)以輕巧和柔和的力度緩慢的將主題旋律展開,但并不是一味的追求弱,更像是一種積蓄能量,一種爆發(fā)力被壓抑著在等待一個適當?shù)臅r機像噴泉一樣迸發(fā)出來。呈示部的(25~43)慢慢的不再是憂郁的,平靜的,它的旋律變得明朗起來,旋律線條也更加的流暢輕盈。它像是去訴說一件事情,有平靜的訴說,也有矛盾的沖突,更有事情的緩和。而(44~61)為一個連接部門,漸漸轉回c小調(diào),給了一定時間的緩沖。展開部是(62~120)小節(jié),這一部門在于作者的內(nèi)心創(chuàng)作情感,很多都表達了作者想要表達的一些憂郁的思想情感。之后,有一個近似三聲中部的一個(79~107)小節(jié),第一部門是79~94小節(jié),轉為bA大調(diào)上,主題較為柔和。兩個聲部交相輝映,抑揚頓挫,好似一個優(yōu)美的舞蹈緩緩展開,舞蹈中的音符,閃爍著憂郁和憂傷的情感。中間部門雖然只有四個小節(jié),但調(diào)性上也從降A大調(diào)迅速轉為降E大調(diào),再轉回降A大調(diào)。短暫的轉調(diào),使得曲子的劇情發(fā)展更加的緊湊,使逐漸的將曲子推向一個小高潮。最后的(99~106)小節(jié),情緒慢慢的轉向了熱烈激昂的感覺,使前后有了強烈的對比,像是在在控訴著命運的不公。后面的幾個小節(jié)也是一個連接部門,它就像是無數(shù)個小浪花,在一次又一次的擊打著礁石,一遍又一遍的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強勁的嘶吼,使音樂達到頂點,緊接著呼嘯而至。
再現(xiàn)部門為(120~210),調(diào)性又轉到了C小調(diào)主題上,主題部門完美再現(xiàn)了呈示部。如果說之前的主題旋律部門更加的憂郁以及沉悶,那么現(xiàn)在的主題部門在情緒上變得不再憂郁、游移,更多的是讓人抱有幻想、激動的情緒。最后的展開部門,從整體上來說,首先完美的復制了呈示部的主題部門,緊接著又以極度溫柔而不和協(xié)的旋律改變著情感的走向,矛盾沖突以各種形式,各種方式存在于最后的曲子當中?;驈娀蛉?、或君或臣、或溫順或猛烈。一直保持著調(diào)性的穩(wěn)定與不穩(wěn)定之中,直到最后主題的閃亮登場,所有力量在那一刻得到了宣泄,最后爬行性音階猶如懸崖上的滾石,蜂擁而下,將所有的痛苦都給消滅掉,以一種轟轟烈烈的結尾來結束整首曲子。使所有人回到原點,回到充滿無奈的現(xiàn)實。
這首曲子從曲式結構中來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曲子從開頭到結尾,給人一種憂郁沉悶的情緒,但是也有激烈激昂的情緒,只是從未讓人覺得快樂的思緒是全曲的主題情感。貝多芬的悲愴第三樂章,在音調(diào)、和弦肢體的選擇上不再采用八度震音,更多采用音階的上行和下行。給人一種輕巧靈活、有生命力的氣息。
悲愴的這一樂章屬于C小調(diào),2/2拍,快板,是一個回旋曲式布局。這首曲子是一個充滿著田園、幻想色彩風格的曲子。這樂章不像似第一樂章,第一樂章全曲以沉重而又激昂的情緒來表達感情,速度快而強勁。反之,第三樂章不似它那么猛烈,它的每個音符像是一顆顆流動的水滴,清脆明亮。它要求手指的輕盈和松馳。全曲大部門以極平靜和輕巧的音符撞擊著情感的堤壩。但并不是說曲子它沒有激烈的地方,全曲在極重要的地方發(fā)出了該有的情緒表達。有一句話更能表達這種意境,“暴風雨來臨之際,湖面上都是平靜的”。這首曲子屬于快板,速度較快,在早期練習時,需要慢練,《悲愴》第三樂章屬一個比較經(jīng)典的回旋曲式,節(jié)奏型豐富。在練習時,要保證手指的松弛與輕巧。要掌握好瞬間觸鍵的本事,在追求速度的同時,也要保持一些原則。首先,這首曲子為快板,速度上要求輕巧、清晰。其次,這首曲子屬于古典時期,在保持速度的同時也要有正確的呼吸。給人以美的感受、美的沉思。最后,在彈奏的過程中,我們要速度均勻、節(jié)奏清晰、表達情感。
全曲為回旋曲式結構,弱起小節(jié)的主題旋律反復出現(xiàn),在彈奏時要特別注意開頭一小節(jié)是弱的三個跳音,左手的旋律旋也不可忽略,也需要好好的注意。到19小節(jié)的p,由于前面的一小節(jié)有休止,所以我們這里應彈的比較沉重有力。
在演奏時,由于我們經(jīng)過了第二樂章的柔和,在第三樂章中,曲子的力度方面上也有弱到強,譜例多次出現(xiàn)f,ff。特別是在一曲末尾。主題旋律再次出現(xiàn),曲子在協(xié)和與不協(xié)和的音符中來回跳動,曲子逐漸進入高潮。在這時曲子反復出現(xiàn)subito p,這種緊湊感必須得彈出來,后面逐漸出現(xiàn)ff,猶如傾盆爆發(fā)的大雨,需要宣泄?!白詈蟮膄f要用稍微寬廣的感覺彈奏”①,結尾的重音彈奏,要彈出一覽無余,遼闊深遠的感覺。使全曲不僅有速度的激情還有所有情感得到宣泄的大氣凜然。
這一樂章中節(jié)奏型比較豐富,三連音比較多,以呈示部為例,在33小節(jié)往后的小節(jié)中,出現(xiàn)了均勻且連貫的三連音,在這里我們要彈出歡快的情緒,后面的三連音反復出現(xiàn),并且我們在力度上要由弱到強,表達出貝多芬憤恨的情緒。反復出現(xiàn)的三連音,更像是在訴說著某件事情,所以我們在彈奏時必須得連貫,粒粒分明,要將音符彈的柔和靈巧,精準的彈好每一個音。在左右手交替中,當右手彈奏三連音時,要保持好手型,指尖觸鍵要清楚,不拖沓,在手腕的動員下來彈奏。雙手完美的配合,才能將全曲的情感一一展露,給人美的享受。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悲愴》鋼琴奏鳴曲是一首經(jīng)典的回旋曲結構,我們從他的生平、曲子所蘊藏的情感、以及技巧進行研究。在我們面前,貝多芬他呈現(xiàn)了一個自強不息,在困難面前絕不妥協(xié)的英雄形象。因此我們在演奏《悲愴》奏鳴曲時,不再是進行快餐式的練習演奏,我們要在有技巧的基礎之上進行深入的理解,然后通過再創(chuàng)造,給大眾呈現(xiàn)出一個具有自強不息的大英雄形象。也希望通過這次的研究,能夠給大家?guī)硪稽c啟發(fā),讓大家不再是一味地去追求速度,所有演奏的曲子都應該建立在你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并進行了反復的琢磨和推敲。只有這樣,它才能夠永遠保持藝術的魅力,讓人們變得高尚,給人們力量去追逐美好的人生。愿大家永遠保持對藝術的熱愛,去認真的享受這個世界帶來的美好。用他說過的一句話來結尾:“我要遏制住魔鬼的咽喉,決不能讓黑暗籠罩著我的生活”。②■
注釋:
① 李玉峰.敲擊命運的琴弦——簡析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的演奏特點[J].遼寧師專學報,2013,(03).
② 陳子嫻,朱銀華.扼住命運的咽喉——淺析貝多芬《悲愴》第一樂章[J].北方音樂,2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