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建立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從此工農革命運動得到迅速的發(fā)展。在共產黨人的倡議和主持下,國共兩黨合作,以國民黨的名義在廣州舉辦了6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旨在“養(yǎng)成農民運動之指導人才”,“養(yǎng)成沖鋒陷陣之戰(zhàn)斗員”,“使其成為農民運動之推動機”。第一、第二屆所址設在越秀南路惠州會館(今越秀南路89號),第三至第五屆所址設在東皋大道1號(今東皋大道禮興街6號)。1926年5月至9月,毛澤東在番禺學宮舊址(今中山四路42號)主持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6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共培養(yǎng)了800多名學員,學員畢業(yè)后分赴全國各地播撒革命火種,開展農民運動,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
毛澤東指出:“農民問題乃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睘樵诙唐趦扰囵B(yǎng)更多適合革命需要的骨干力量,主辦者在教學方面作了諸多創(chuàng)新性嘗試:一是教學內容注重實效性,把研究農民問題放在重要位置。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尤其注重講授農民運動的理論和方法,毛澤東講授“中國農民問題”“農村教育”“地理”三門課程并編輯《農民問題叢刊》,彭湃講解《海豐及東江農運狀況》等。二是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倡導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學風。第一屆學員“除正式授課外,最注意于所外活動,凡是星期日須有農村運動實習”;第二屆學員奉命“全體開拔赴韶關訓練,并擔任后方的宣傳工作”;第三屆學員模擬組織了一個縣農民協(xié)會;第四屆學員列席了廣東省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第五屆學員前往韶關調查農民狀況;第六屆學員參加了五四運動紀念大會、五卅慘案紀念大會、沙基慘案一周年紀念游行、北伐誓師大會等活動。三是堅持軍事訓練,打造軍事化的革命隊伍。農民運動講習所的軍事訓練目的十分明確:“一方面可以指導農民組織自衛(wèi)軍,以為擁護革命之真實武裝或防御敵方階級之侵害;一方面可以養(yǎng)成有紀律有組織之農民運動的戰(zhàn)斗員?!睘榇_保學員牢固掌握軍事知識,培養(yǎng)頑強的革命意志,第一屆學員曾開赴黃埔軍校進行系統(tǒng)訓練,以后各屆學員曾到白云山、東較場、黃花崗等地進行野外演習。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經過多次修繕、復原,目前保存狀況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