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赟琪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態(tài),承載著豐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因此,高中語文教師要緊抓時代特色,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教育,幫助學生在提升語文能力的同時,理解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精神。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傳統(tǒng)文化與古詩詞閱讀結合起來,讓學生從多角度深入理解古詩詞內容,準確把握古詩詞中作者所傳達的情感。通過古詩詞與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使學生深入了解古詩詞的寫作背景及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知識,了解作者的人生經(jīng)驗和生平思想,在此基礎上深刻理解古詩詞的內容,提升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古詩詞描繪了不同時代的社會生活風貌,浸染著豐富多元的民族文化精神。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如能完美地將古詩詞內容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結合起來,就能幫助學生學會理解欣賞古典詩詞,了解古詩詞中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并借助古詩詞建立起學生積極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傳統(tǒng)文化涵蓋了中國歷史不同時期的民俗民情、民間工藝等諸多的社會生活內容,借助古詩詞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傳統(tǒng)文化內容,讓學生對傳統(tǒng)民俗、文化有更清晰的認識,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和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以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古詩詞是一種具有高度凝練特點的語言藝術形式,飽含著作者的真實情感,也記錄著不同時期的生活特色,極具探究與鑒賞價值。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古詩詞潛在的內涵進行準確挖掘,借助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融入來營造出相應的詩詞意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開拓思維,從不同角度對古詩詞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感受其中的真實情感,強化學生的鑒賞能力。教師可以結合古詩詞的內容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將學生帶入課堂活動中去,活躍課堂氣氛,發(fā)散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學習李清照的《聲聲慢》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詩詞情境相關的小視頻,學生能從中看到美麗而又短暫的黃昏,感受著細雨并回味著花的香味,輕松地走入詩詞的情境當中。學生可以將自己代入到古詩詞的情境當中,學生可以想象自己就是詩詞中坐在床邊的柔弱女子,帶著愁容望著窗外,感受著梧桐兼細雨,深入體驗作者的內心愁悶。并設身處地地將個人的情感上升到家國情懷的高度,從而深入地體驗詩詞作者滿腹愁緒的內在原因。教師可以適時給學生介紹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北宋時期,北方的金人大舉入侵宋朝,導致國破家亡,作者身受其苦,遭遇了人生的重要變故。通過這些背景知識的介紹,學生更深入地體會作者通過詩詞所表達的內心情感,從而更好地理解詩詞內涵,感受李清照在亡國、喪夫之后的悲痛心情,并萌生強烈的愛國熱情。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詩畫結合的方式表達自己對詩詞的理解,讓學生將頭腦中的想象進行具象化描繪。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收集文化類電視節(jié)目中與古詩詞相關的內容,從而感受古詩詞文化的獨有魅力,并以更加積極的心態(tài)投入到古詩詞學習當中,提升自己的古詩詞理解與鑒賞能力。
雖然古詩詞形式較為簡單,但其中卻蘊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信息,需要學生通過品讀挖掘當中的潛在內涵,從而形成良好的鑒賞與品讀能力,為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夯實基礎。在過去的古詩詞教學中,因為教師教學方式的僵化單一,學生往往提不起學習的興趣,甚至對古典詩詞產(chǎn)生抵觸情緒,因此,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方式,巧用背景教學方式融入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給學生帶來新穎的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文學與歷史的潛在聯(lián)系,并積極探索這種潛在的關系,從而對歷史文化背景進行全面的了解,掌握一些相關的歷史典故,從而為古詩詞的高效學習帶來有力的促進,降低古詩詞的理解難度。
例如,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鑒賞學習中,教師可以從歷史背景入手,帶領學生對1079 年的歷史進行回顧,引出“烏臺詩案”,蘇軾因此案而被捕入獄,五個月后被貶謫。1082 年,蘇軾游覽赤壁,當時的心情較為復雜,面對壯麗的景色心生感慨而寫下了《赤壁懷古》。部分學生馬上想到之前所學的《赤壁賦》,教師也及時引導學生回顧所學的知識,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熱情。此時,教師再通過音讀、意讀與賞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感受懷古類詩歌的特點,讓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深入思考,并與同學一起分享自己的認知,該詩詞的最大特點是借懷古,抒發(fā)自己內心的郁悶之情。學生在反復品讀中對詩中的“亂”“驚”“卷”等關鍵詞進行深入分析,感受詩詞所描繪的畫面。在品讀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思考“詩詞描述的周瑜形象與《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周瑜一樣嗎?”學生調動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去深入思考,發(fā)現(xiàn)蘇軾描寫的周瑜是歷史上真正的英雄,學生也從中感受到蘇軾的愛國之情,從而獲得人生啟示,建構自己積極健康的人生觀。
要將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高中古詩詞教學完美地結合起來,教師應重視古今對照,讓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共存,從而帶著熱情去探索更多的文化內容,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古詩詞的內涵,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學生可以通過古今關聯(lián)的方式對古詩詞進行全面分析探究,調動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去收集與歷史文化相關的內容,從而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內容與情感。
例如,在《孔雀東南飛》的閱讀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時間為線索去探尋古詩詞中的矛盾沖突,學生通過對故事情節(jié)的梳理及焦仲卿、劉蘭芝愛情悲劇原因的深入分析,對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塑造手法進行深入探討,從而從整體上全面理解詩詞的內涵和主題意蘊。此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對古詩詞所描述的故事進行演繹,學生為了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性格與詩詞主題,需要收集相關背景資料,并對古詩詞內容進行反復品讀,分析其中特殊的文言表達方式,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以此全面理解詩詞內容,更好地通過表演的形式呈現(xiàn)詩詞內容及主題,深入體味人物的真實情感和鮮明性格,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學生才能更好地對詩詞內容進行表現(xiàn)。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計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如跟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辭》進行對比,掌握相關的文學常識,強化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鑒賞能力,深入挖掘古詩詞當中蘊涵的豐富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內涵,從而實現(xiàn)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在高中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將其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設置真實的文本情境,營造古詩詞學習的良好氛圍,設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充滿濃郁文化氣息的環(huán)境下,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從而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主旨和內在情感,在學生收獲古詩詞知識的同時,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與審美品質,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