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群群
(成縣陳院鎮(zhèn)農業(yè)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甘肅 成縣 742500)
小麥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做好高產栽培工作不僅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的糧食供應,同時與農村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新時期,傳統(tǒng)的種植技術難以較好的適應新時期農業(yè)發(fā)展對種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還需積極進行技術的研究與革新,對傳統(tǒng)的種植技術做好調整,對綠色優(yōu)質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做好應用,獲得高產增收的種植成果。隨著新時期現(xiàn)代農業(yè)的改革與發(fā)展,更多的新型農業(yè)技術得以研發(fā)和推廣應用,小麥種植水平獲得了顯著的提高。
小麥種植的產量與天氣、氣候條件、土壤、種植技術等因素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實際種植工作進行時,若是相關種植人員忽視后期的種植管理工作,再加上自然條件不佳,導致小麥長時間處于一個惡劣的生長環(huán)境中,必然會對其產量和質量造成極大的不利影響,最終影響該地區(qū)小麥的總產量以及平均產量。小麥生長過程中,如遇惡劣天氣,如暴雨、干旱等天氣,會降低小麥的產量。所以需要做好綠色優(yōu)質小麥高產種植技術的應用來應對惡劣天氣,保障種植產量和糧食供應[1]。
同一地區(qū),氣候環(huán)境無差異,但若是種植技術存在一定的差異,即使是種植的小麥品種相同,最終小麥的產量和質量會出現(xiàn)一定的差異。所以,相同的種植環(huán)境下,應做好后期的種植管理,優(yōu)選合適的種植品種,不斷進行種子改良,保證所選擇的種子具備一定的抗病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合理的控制施肥量與農藥用量,保障小麥的種植產量和質量。
由于小麥是我國非常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產量的提升,不僅能較好的解決糧食供應問題,還能夠切實提高種植人員的經濟收益,促進農村地區(qū)的發(fā)展。當前通過對綠色優(yōu)質小麥高產種植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不僅促進了小麥產量與質量的提升,同小麥相關的食品制作加工以及釀酒等行業(yè)及其產業(yè)鏈也日趨完善,綠色小麥高產栽培技術對于農村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發(fā)揮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種植小麥時,為保障種植產量與質量,應盡量避免常年在同一地塊連續(xù)種植,應與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等作物合理連作,這樣能夠顯著降低田間病蟲害的發(fā)生概率,科學預防病蟲害,保障種植質量。小麥種植地應進行科學的選擇,保證所選擇的種植地土層深厚,土壤的營養(yǎng)物質豐富,同時排灌比較方便。若是前茬作物是玉米,還需在播種前做好秸稈的處理,保證秸稈能夠較好的還田并做好深翻,使其能夠作為肥料反作用于小麥的生長。弱酸和微堿性土壤均比較適合小麥的生長,適宜其生長的土壤pH 值為6.5~7.5。同時,有機質含量高且土壤結構和理化性狀好,其保水保肥的能力更強,能夠有效保障產量和質量。
種植地選擇完成后,需對種植地做好翻耕和整地工作。耕地深度25~30 cm最為適宜。土壤翻耕后,及時進行鎮(zhèn)壓處理。若是犁底層較淺、小麥生長過程中易存在倒伏的地塊,可間隔2~3 年用深松機做好全面的深松處理,之后應用旋耕機進行土壤旋耕,深度在15 cm左右。及時粉碎大的土塊,為播種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小麥播種時間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確定。通常需結合小麥實際的種植品種以及種植地的氣候條件等進行判斷。一般情況下,冬小麥應在寒露前后完成播種,并結合實際情況綜合判斷。播種時應控制好播種密度。當前各種新型播種機的應用,不僅有效提高了播種效率,同時提高了播種的質量,能夠一次性做好小麥的播種、施肥、鎮(zhèn)壓等工作,提高效率的同時有效節(jié)約了人力物力。實際播種時,需要做好小麥播種機械的調整,控制好種植密度與種植深度,避免出現(xiàn)漏播等情況。一般種植量為55 000~65 000 株/hm2,實際播種量還需結合情況,適當進行調整。例如,在正常的播種時間,則按照正常的播種量進行播種。若是播種時間較早,可適當減少播種量,較晚則可以增加播種量。同時還應結合土壤墑情,比較肥沃的土地,可適當減少播種量,反之,則應適當增加。另外還需結合氣候條件做好適當?shù)恼{整[2]。
綠色優(yōu)質小麥的種植還需做好科學選種,為后期的種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在選種時,首先可選擇當?shù)剞r業(yè)部門大力推廣且在該種植區(qū)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種子,這些種子品種往往多年種植,產量與質量比較有保障;其次可結合具體的生產條件進行選擇。結合種植地的土壤肥力條件、播期以及自身所掌握的種植技術等,進行科學選擇。高水肥地塊,可選擇高抗倒伏、株高矮、分蘗力強的多穗型品種,可以選擇分蘗力中等、莖稈粗壯、株高較矮的大穗型品種。肥力較差的地塊,可選擇抗旱性有保障、分蘗力中等、株高稍高的中產水平的品種。另外,病蟲害會對綠色優(yōu)質小麥的種植產生不利影響,還需關注食品安全,重視綠色生產,首選抗病害能力比較強的品種,較好的抵御小麥生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病蟲害,降低病蟲害的發(fā)生概率。還需關注小麥品種的抗倒伏性。抗倒伏能力強的品種其產量才有保障,能夠較好的實現(xiàn)豐產穩(wěn)產。小麥還需具備一定的抗寒性,能夠安全的越冬,避免冬季可能出現(xiàn)惡劣天氣[3]。
為保證種植出綠色優(yōu)質的小麥,還需在播種前做好種子處理。首先應在播前做好種子的挑選,及時的挑出殘缺、干癟、帶病粒以及雜草種子。首選顆粒飽滿、有光澤的種子。之后可在小麥播前進行曬種。做好曬種處理能夠較好的打破休眠,促進其播后萌芽。還能夠提高種皮透性,促進其更好的進行呼吸和生長,同時還可以及時的殺滅寄生于種子表面的病原菌、蟲卵等,降低病原基數(shù)和病蟲害發(fā)生概率,后期更容易形成和培育壯苗,保證產量。曬種具體可在播前一周進行,將麥種均勻鋪到葦席或防水布上,厚度5~7 cm為宜,適當進行翻動。
進行藥劑拌種是促進小麥高產,提高種植質量的關鍵。拌種能夠有效降低病蟲害對于小麥的影響,拌種時應做好藥劑的選擇,結合種植實際,科學拌種。首先,對于地下害蟲的防治,可選辛硫磷進行拌種,選擇50 kg 小麥種用藥0.1 kg,在其中加入2~3 L的水。還可以選擇48%毒死蜱按照種子用量的0.3%進行拌種,拌種后堆悶4~6 h,之后即可進行播種。除了藥劑拌種,還可以通過種衣劑進行拌種,該方式不僅能夠較好的消毒和防控病蟲害,還能夠促進種子的生長發(fā)育,而且種衣劑中含有利于種子生長發(fā)育的養(yǎng)分、微量元素和生長調節(jié)劑等成分,保障產量和質量。使用種衣劑以及其他拌種劑拌種過程中,應嚴格按照包裝上的使用說明進行拌種,以達到預期的拌種效果。
綠色優(yōu)質小麥的高產種植需做好施肥灌溉工作,這有助于促進小麥的高產穩(wěn)產,提高播種質量。施肥工作進行時,首先,應注意施足基肥,用好種肥。小麥施肥時,需遵循重施基肥、早施追肥的施肥原則,施好基肥,較好的滿足小麥苗期生長發(fā)育對于各種營養(yǎng)物質的要求,促進小麥早發(fā)壯苗。通?;实挠昧恳约盎实淖贩时壤?,需結合土壤肥力、土質、施用肥料的種類和質量進行判斷。一般情況下,基肥用量占總施肥量的50%~70%最為適宜?;室赞r家肥料為主,粗細結合,同時配合適量的氮、磷等肥料。在小麥返青后,長勢較弱的地塊可以及時追施氮肥。拔節(jié)后,對于葉色褪淡田塊,可以追施氮肥。小麥揚花灌漿期,可以選擇1%~1.5%的尿素溶液進行葉面噴施,能夠促進小麥生長,增加穗粒數(shù),保障種植產量。拔節(jié)期可以結合實際,及時追施氮肥,能較好的促進蛋白質含量的增加與積累,并提高小麥產量[4]。
其次,還需結合實際,做好灌溉工作。結合苗情,可在小麥入冬前進行首次灌溉,可以有效的提高田間墑情,促進小麥安全的越冬。同時灌溉時需注意控制好灌溉量,注意田間不要有積水。對于地力一般和苗情適宜的地塊,春季首次澆水可推遲至拔節(jié)初期,灌溉時配合追施適量的氮肥。地力較高、苗情較好的地塊,可適當推遲至拔節(jié)末期進行。小麥孕穗期可以結合實際,補施少量肥料,對于穗粒數(shù)的增減有明顯的效果。小麥生育中后期,可以適當灌溉,并補施適量的氮肥,還可以在開花期葉面噴施2%~3%的尿素溶液,配合0.3%~0.5%磷酸二氫鉀溶液,能夠較好的促進小麥生長。
麥田中雜草生長會對小麥的生長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還會造成小麥病蟲害高發(fā),實際種植工作進行時,需做好除草工作,促進小麥產量和質量的提高。首先,防治麥田雜草越早越好,可以在雜草3 葉期—5 葉期進行用藥,能夠獲得較好的防治效果。通常在越冬前應進行用藥,抓住用藥時機。冬后用藥同樣需及時,以免小麥生長過快覆蓋雜草,影響除草工作。拔節(jié)期一般不應用藥,以免影響幼穗分化和后期的抽穗,威脅小麥的品質。對于農藥的使用,應注意做好科學的選擇,提高用藥的針對性,提高除草效果。對于闊葉類的雜草,可選擇雙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等藥物混合使用,能獲得比較好的除草效果。禾本科的雜草,可選擇20%炔草酯、唑啉草酯等藥物進行防治,能夠獲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具體施藥時,一般氣溫低于5℃不要用藥,10 時—15 時是最佳用藥時間,刮風天最好不要用藥。在小麥紋枯病、根腐病等病害高發(fā)期,最好先不宜用藥。具體施用除草劑前,應先確定麥苗是否存在病害,若是存在病害,則不宜應用除草劑。最后還應控制好農藥的使用量,避免用藥量過大而影響小麥的品質[5]。
綠色小麥種植工作的進行對于病蟲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防治病蟲害時,需以農業(yè)防治為主,對物理防治技術、生物防治技術等多種防治技術做好科學的應用,提高種植質量,科學應對各種病蟲害。
首先,在病蟲害防治時,需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對測報燈、孢子捕捉儀等設備進行充分的應用,做好病蟲害的監(jiān)測預警,一旦發(fā)現(xiàn)有大規(guī)模病蟲害,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病蟲害實際情況,同時及時預警,引導廣大農民加強防治。利用害蟲的特性,對粘蟲板、捕蟲燈等設備做好科學的應用。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對于綠色優(yōu)質小麥的培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常見的小麥病害有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等,在防治時,要科學選擇藥物。防治赤霉病,可選擇戊唑醇、戊唑·福美雙、多·酮·福美雙、戊唑·咪鮮胺等內吸殺菌劑,在小麥的齊穗期至盛花期及時進行用藥;防治紋枯病,可選擇井岡霉素、噻呋酰胺、苯甲·丙環(huán)唑、苯甲·醚菌酯等藥劑進行防治。同時加強管理,合理輪作,科學做好種子處理,能夠有效降低病蟲害發(fā)生概率[6]。
常見的蟲害類型有蚜蟲、小麥黏蟲、潛葉蠅等。防治小麥蚜蟲,可在蟲害較為嚴重時,選擇噻呋酰胺、吡蟲啉等藥進行防治;防治小麥黏蟲可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蟲3齡前,及時噴灑25%除蟲脲可濕性粉劑、5%S-氰戊菊酯乳油、25%滅幼脲懸浮劑等藥物,能夠獲得較好的滅蟲效果;防治小麥黑斑潛葉蠅,可用48%毒死蜱乳油或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 mL兌水30~45 L 進行噴施,可以使用1%阿維菌素3 000~4 000倍液進行噴施,不僅能夠防治小麥黑斑潛葉蠅,還能同時兼治蚜蟲、紅蜘蛛等蟲害。
綜上所述,相較于傳統(tǒng)的小麥栽培技術,綠色優(yōu)質小麥栽培技術的優(yōu)勢更加明顯,在小麥種植過程中,進行無公害的綠色管理,保證最終小麥的產量與質量。當前乃至未來的發(fā)展過程中,還應積極做好小麥綠色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不斷優(yōu)化小麥的種植模式,更新種植戶的種植理念,促進農業(yè)生產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