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群,梁貴秋,劉開莉,肖瀟,徐雯雯,韋偉,唐永飛,林強軒,陸春霞*
(1.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蠶業(yè)技術推廣站,南寧市 530007;2.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蠶業(yè)科學研究院,南寧市 530007)
桑黃(Phellinus igniarius)是一類珍稀藥用大型真菌,在2012年以前桑黃的分類比較模糊,經(jīng)過對其形態(tài)學和分子系統(tǒng)學進行多年研究,最終確定了桑黃類群的具體劃分。戴玉成等[1]認為桑黃纖孔菌(俗名桑樹桑黃)是傳統(tǒng)中醫(yī)藥文獻所記載的桑黃,桑黃在中國主要有7 個種類,以高山桑黃(俗名藏桑黃)、桑黃纖孔菌等為主。桑黃的子實體菌蓋呈半球形狀,顏色為灰色、褐色或者黑色,表面木質化[2],且因其所寄生樹種不同,子實體的顏色、形狀以及藥用成分都存在一定的差異[3]。桑黃在中國古稱桑耳、桑臣、樹雞、胡孫眼等,作為傳統(tǒng)中藥已有兩千多年的藥用歷史。漢代《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唐代《藥性論》及明代《本草綱目》均有桑耳和桑黃的藥用記載,主要有治療痢疾、盜汗、血崩、血淋、臍腹?jié)础⒚摳貫a血、帶下、閉經(jīng)、止瀉且延年等功效[4-6]。近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桑黃在抗腫瘤、抗炎、抗氧化、降血脂、保護肝臟、提高免疫力、解毒等多方面具有顯著的功效,且無毒副作用。桑黃含有多糖類、黃酮類、香豆素、三萜類、氨基酸以及酶類等化學活性成分[7-8]。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桑黃的20多種藥用功效逐漸為人們所探知,包括抗氧化、抗腫瘤、抑菌消炎、提高免疫力、保護肝臟、降血糖、降血脂、抗肺炎等[9]。
桑黃是近幾年國內外醫(yī)藥保健領域研究開發(fā)的熱點,其藥理活性廣泛、藥用及保健功效顯著,廣泛應用于醫(yī)藥、食品、日用化工、保健品等行業(yè),擁有廣闊的藥用市場前景。桑黃在日、韓、美等國已形成了完整的產(chǎn)業(yè)鏈,已有眾多與桑黃相關的產(chǎn)品投放到市場中。桑黃在中國的應用由來已久,其藥用價值在傳統(tǒng)醫(yī)學和現(xiàn)代科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受生理狀態(tài)的特殊性、復雜性以及外部環(huán)境的制約,桑黃在自然環(huán)境下形成子實體的周期長達3~4 年,且可用子實體數(shù)量稀少。由于長期遭到掠奪性采摘,現(xiàn)野生桑黃數(shù)量非常稀少,又因其外觀顏色金黃,野外資源稀缺且價值不菲,因此有“森林黃金”的美譽[10]。隨著現(xiàn)代醫(yī)藥學發(fā)展,桑黃相關的藥用活性成分也逐漸被提取出來,分離純化工藝不斷得到改進。桑黃培養(yǎng)條件苛刻,對桑黃藥用有效成分的提取、分離和純化技術的應用,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促進桑黃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本文結合近幾年相關研究,對桑黃主要活性物質的藥理作用、分離提取方法以及相關產(chǎn)品研發(fā)進行綜述,以期為其活性成分提取和功能性產(chǎn)品的開發(fā)應用提供基礎理論依據(jù)。
桑黃在中、韓、日、美4 國均有廣泛的應用[11],其主要活性成分有多糖、黃酮、三萜和酚類物質等[12-13],據(jù)文獻資料記載桑黃主要用于預防或治療癌癥、糖尿病、口腔潰瘍、關節(jié)炎、胃腸道功能紊亂、腹瀉和過敏等多種疾病,其中尤以桑黃多糖的抗腫瘤功效最為顯著[14]。經(jīng)色譜學研究發(fā)現(xiàn)桑黃多糖主要是由葡萄糖、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甘露糖等單糖單元構成[15]。YANG 等[16]研究表明桑黃的雜多糖PIP60-1 主要由L-海藻糖、D-葡萄糖、D-甘露糖和半乳糖按一定比例縮合而成;BAKER 等[17]通過硫酸銨沉淀、透析、濃縮以及陰離子交換色譜分離得到的多糖,結構上是由葡萄糖和甘露糖2種單體構成,并以建模的方式論證出這種聚糖高度分支化、無顯著數(shù)量的短側鏈的結論。
桑黃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因生長的樹種、產(chǎn)地和分類等不同,有效成分含量、功效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齊欣等[7]通過對桑黃所生長的6 種不同樹種進行藥效成分的比較,發(fā)現(xiàn)桑樹桑黃多糖類、黃酮類、三萜類成分含量均高于其他樹種;王欽博[18]認為桑黃一年生要比兩年生子實體的多糖、黃酮類和三萜含量略高,抗氧化活性也較強;此外,菌絲體和子實體中多糖含量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有研究表明菌絲體中多糖的含量要比子實體中的含量高,是子實體的1倍以上[8]。
桑黃多糖在抗腫瘤、抗氧化、抑菌消炎、防誘變、緩解敗血性休克、治療糖尿病、促進消化、解毒以及增強機體免疫力等方面具有顯著功效[19],治療癌癥方面已被證實比其他藥用真菌療效更好,因此成為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的焦點。
1.1.1 抗腫瘤作用 在藥用真菌中,桑黃的抗腫瘤效果在國際上公認排在首位,桑黃的抗腫瘤作用與其多糖類物質有關。溫克等[20]將5 種藥用真菌的抗腫瘤作用進行比較實驗,結果表明桑黃的抗腫瘤效果均優(yōu)于靈芝、PL-2、阿加里斯茸、PL-5等其他藥用真菌。桑黃多糖PIE 抑制腫瘤細胞生長的機制是依靠IL-2 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激活腫瘤壞死因子相關的抗腫瘤活性達到抗癌效果[21]。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桑黃活性多糖PIE能使癌細胞的生長得到明顯抑制,機體生命周期得以延長,體內血清IL-18、IL-2 水平顯著提高[22]。LIU等[23]研究表明,桑黃多糖能通過阻礙細胞分裂來實現(xiàn)抑制HELA 和SGC-7901 細胞的增殖。在抗腫瘤的化學療法中,大多數(shù)從真菌中提取的多糖類化合物毒副作用都較小,而桑黃多糖幾乎沒有毒性,其他抗癌劑對癌癥患者的正常細胞有殺傷作用,且桑黃多糖對腫瘤的抑制率高達96.7%,這是桑黃用于抗腫瘤藥物的一大優(yōu)點。
1.1.2 抗氧化作用 研究表明,抗氧化是預防機體衰老的關鍵,機體中的自由基如消除得不及時,會造成機體器官功能損傷,積累到一定程度可能發(fā)生癌變,對機體造成嚴重的影響。閆景坤等[24]通過抗氧化實驗結果得出,桑黃胞內多糖對自由基的消除有顯著的效果。此外,WANG等[25]通過研究得出,在桑黃活性多糖的作用下線粒體DNA 可避免遭到活性氧基團損傷,使得線粒體功能正常運行,且具有較強的清除-OH、O2、DPPH 效果以及表現(xiàn)出較強的還原能力。同時,桑黃的活性多糖還能增強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且使血液中丙二醛的含量降低[26]。研究表明,桑黃多糖與抗氧化作用存在劑量依賴性,并且在清除-OH、DPPH 的能力上桑黃胞內多糖與胞外多糖有一定區(qū)別[27]。
1.1.3 免疫調節(jié)作用 桑黃多糖通過阻斷腫瘤壞死因子受體相關因子-6、髓樣分化因子88、核因子-κB、氨基末端激酶和P38的表達,抑制活性氧自由基的形成以及細胞因子(TNF-α、IL-1α、IL-1β、IL-4)的分泌,來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的作用[26]。KIM等[28-30]研究表明,桑黃胞外多糖能增殖T細胞,且能增強毒性T淋巴細胞的毒性;桑黃酸性多糖通過調節(jié)增加氧化亞氮和腫瘤壞死因子α來增強腹膜巨噬細胞的活性;桑黃蛋白多糖能增強蛋白激酶C 和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使機體B 淋巴細胞激活。有研究表明,桑黃多糖通過增殖RAW264.7 細胞,提高吞噬能力、分泌相關免疫因子,從而表現(xiàn)出顯著的免疫調節(jié)活性[31]。李志濤等[32]通過動物免疫實驗結果證明,桑黃菌絲體多糖能有效地加強小白鼠的免疫力,并且在一定范圍內,免疫力與桑黃濃度呈正相關。通過設置低、中、高等3種桑黃多糖給藥動物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血清細胞因子TNF-α、IL-2、IL-6 在各給藥組中都有明顯提高,除了TNF-α在低劑量組中未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外,且各劑量組T、B淋巴細胞的增殖能力都得到顯著提高,說明其作用機制可能與免疫調節(jié)有關[33]。
黃酮類化合物屬于多酚類化合物,主要存在于天然植被中,具有重要的藥理學活性,在防止細胞衰老、擴張血管、降低血脂血糖以及增加免疫力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1.2.1 抗氧化作用 桑黃子實體和菌絲體中的黃酮類化合物能直接捕獲或清除氧化反應過程中產(chǎn)生的自由基,從而阻斷自由基鏈反應及消除自由基,起到抗氧化、延緩衰老的作用[34-35]。桑黃的醇提取物富含黃酮類物質,具有很好的抗氧化功效,可有效清除DPPH 自由基,抑制脂質過氧化作用與濃度呈正相關[36]。研究發(fā)現(xiàn),桑黃黃酮類化合物對-OH、O2自由基具有較強的清除能力,能抑制Fe2+引起的過氧化反應[37]。郎明紫等[38]通過對桑樹桑黃黃酮進行體外抗氧化活性測定,發(fā)現(xiàn)其具有強還原力以及對DPPH自由基和羥基自由基的強清除能力,且其還原力和自由基清除能力與濃度呈劑量依賴性,表現(xiàn)出明顯的體外抗氧化作用。實驗發(fā)現(xiàn),含黃酮成分的醇提物達到一定濃度時,對超氧陰離子的清除能力顯著,對淋巴白血病細胞的抑制率為82%[39]。另外,在鱘魚魚子醬中添加桑黃菌絲體醇提物黃酮類,表現(xiàn)出較強的抗氧化活性[40]。
1.2.2 抗腫瘤作用 桑黃總黃酮具有較好的抑制腫瘤增生功效,其作用機制可能與阻滯腫瘤細胞的細胞周期S+G 期有關。黃羅丹等[41]研究表明,桑黃黃酮可以直接作用于癌細胞、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同時提高機體免疫力,表現(xiàn)為體外抗癌作用,且對正常細胞無明顯毒性作用。研究證實,桑黃通過深層發(fā)酵產(chǎn)生的活性物質黃酮類,對人宮頸癌細胞具有顯著抑制作用,且具有較強的清除羥基自由基和DPPH能力[42]。
1.2.3 抗菌抑菌作用 劉凡等[43]、孟慶龍等[44]對桑黃菌絲體不同溶劑提取物進行抑菌實驗結果顯示,不同溶劑提取物對5種常見菌群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桿菌、大腸桿菌、普通變形桿菌和沙門氏菌均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以甲醇提取物的抑菌作用最顯著,而活性成分的初步檢測結果表明甲醇提取物中主要含有黃酮類成分,推測桑黃菌絲體表現(xiàn)出的較高抗菌作用與桑黃黃酮類物質有關。
研究表明,三萜類化合物具有的活性主要表現(xiàn)為抗腫瘤、抗菌、抗病毒、抗氧化、保肝護肝、降血糖、提高免疫力和防治心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等,可用于多種疾病的研究和臨床治療。羊毛甾烷型三萜類化合物可以劃分為A、B、C、D、E等5種主要骨架構型,具有抗腫瘤、抗炎、抗菌等藥理活性。研究人員提取分離得到的羊毛脂烷型三萜類化合物對脂多糖(LPS)誘導的細胞一氧化氮(NO)產(chǎn)生能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具有很好的抗炎活性[45];此外,羊毛甾烷型三萜類化合物經(jīng)實驗證明對腫瘤細胞具有顯著的抑制效果[46]。蔡程山[47]對桑黃總三萜進行抗氧化能力及抑菌作用測定,總三萜的濃度在一定范圍內具有良好的清除DPPH、ABTS 能力,且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枯草芽孢桿菌、蘇云金芽孢桿菌等4 種供試細菌都表現(xiàn)出很好的抑制作用。馮娜等[48]從桑黃(P.baumii)子實體中分離得到的三萜化合物Ganoderol B、化合物InoscavinA 對腫瘤細胞HepG2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
桑黃中含有其他成分主要有香豆素、生物堿、毗喃酮、麥角甾醇、落葉松覃酸、脂肪酸、芳香酸、氨基酸、酶類等[49-50]。WU等[51]從桑黃中分離得到的3β-hydroxy-11、12-O-isopropyldrimen 等活性成分對舒張血管具有顯著的功效。LEE等[52]從桑黃中提取到一種新的苯乙烯基吡喃酮,具有很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能抑制由Fenton 反應引起的DNA 超螺旋斷裂。WANG等[53]對桑黃中的吡喃酮類成分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其有抑制小鼠肺微粒體脂質過氧化的作用,在對抗人癌細胞的過程中能適度調節(jié)細胞毒素活性。有學者從桑黃中分離得到的新化合物對神經(jīng)細胞、肝細胞有較好的保護活性,如豆甾-7,22-二烯-3β、環(huán)(苯丙氨酸-絲氨酸)[54]。
2.1.1 多糖類物質成分 桑黃多糖可劃分為子實體多糖、菌絲體多糖,菌絲體多糖又包含胞內多糖和胞外多糖[18,55]。子實體多糖以雜多糖為主,單糖主要有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等[57-58]。由β-D-半乳吡喃糖組成小分子多糖,經(jīng)(1→3)鍵連接β-D-葡萄吡喃糖和β-D-葡萄糖組成大分子多糖[56-57,59]。Baker等[17]從桑黃中獲得一種水溶性多糖,結構是由β-(1→3)甘露糖支鏈經(jīng)過β-(1→6)糖苷鍵與β-(1→3)葡聚糖主鏈連接組成。YANG等[60]于2007年從桑黃子實體中分離得到PIP60-1新型雜多糖,其大小為17.1 kDa,是5種單糖以1∶1∶1∶2∶1 的比例組成;在2009 年獲得PISP1 雜多糖,是由甘露糖、半乳糖、巖藻糖和3-O-Me-半乳糖等4種單體以1∶2∶1∶2的比例組成[61]。從桑黃(P.linteus)的菌絲體中分離得到的PL-N1新型高分子多糖,是由木糖、半乳糖、阿拉伯糖、葡萄糖以6.7∶1.0∶4.0∶1.3 的比例組成,大小約為343 000 kD[62]。LEE 等[63]研究結果表明,桑黃(P.linteus)胞外多糖的單糖是由80%~95%的葡萄糖、3%~12%的甘露糖以及2%~10%的半乳糖構成。另外,桑黃胞外多糖中還含有少量蛋白質[65],主要由甘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構成[64]。葛青等[57]從桑黃子實體中提取到單一多糖PBF6,相對分子質量為3.23×105u,僅含有葡萄糖單體、不含蛋白質和核酸。
2.1.2 多糖類物質提取分離方法 桑黃多糖在實驗室中常用的提取分離方法,主要包括熱水浸提法、超聲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酶提法、吸附法、深層發(fā)酵法等[59]。游慶紅等[65]的水提法工藝條件為:提取時間為7.05 h,提取溫度為99 ℃,固液比為20.8∶1.0,多糖的獲得率僅為1.133%。孫軍德等[66]經(jīng)過優(yōu)化桑黃菌絲體多糖的熱水浸提法,得到工藝條件優(yōu)化為80%的乙醇,提取時間為2 h,提取溫度為70 ℃,固液比為1∶50,多糖提取率達3.48%。時東方等[67]通過正交試驗設計,研究發(fā)現(xiàn)微波提取法提取桑黃菌絲體粗多糖的最優(yōu)工藝條件為:液料比為50∶1,微波處理15 min,提取次數(shù)為3次,獲得4.18%的粗多糖,此法要比熱水提取法、超聲波提取法的提取率高。為進一步優(yōu)化提取條件,提高多糖得率,可采用超聲波輔助復合酶提取法[68-69]。程偉等[70]以桑黃(P.igniarius)子實體為材料,對超聲波協(xié)同纖維素酶法進行了工藝優(yōu)化研究,發(fā)現(xiàn)較好提取工藝條件為:pH為5.1,纖維素酶為1%,超聲時間為39 min,超聲功率為240 W,超聲溫度為54 ℃,提取率達5.30%,桑黃多糖的提取率顯著高于超聲波提取法或水提法。通過復合酶法優(yōu)化干巴菌多糖的提取工藝,得到的最佳條件為復合酶濃度0.47%、料液比為1∶40(mg/L)、酶解時間64 min,獲得17.87%的干巴菌多糖,在此條件下干巴菌多糖的提取率最高[71]。
2.2.1 黃酮類物質成分 桑黃中黃酮類活性物質是含量較高的一類次級代謝產(chǎn)物,在子實體和菌絲體中均有分布[72],種類主要有二氫黃酮類、黃烷類黃酮等。吳長生等[56]從桑黃子實體中分離鑒定出的黃酮類物質多達15 種。目前從桑黃中分離得到的黃酮類化合物有桑黃黃酮A(phelligrin A)、7-甲基圣草素、桑黃黃酮B(phelligrin B)、甲基桑黃黃酮A(methylphelligrin A)、甲基桑黃黃酮B(methylphelligrin B)、柚皮素、異甲基桑黃黃酮A(epi-methylphelli-grin A)、櫻花亭、異甲基桑黃黃酮B(epi-methylphelligrin B)、芫花素、山奈素等[73-74]。不同培養(yǎng)基質的桑黃,黃酮類物質含量有明顯差別,桑樹桑黃黃酮類物質含量可高達5.12%,明顯高于楊樹桑黃、松樹桑黃等。
2.2.2 黃酮類物質成分提取分離方法 黃酮類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徑易受到溫度、光、微量元素、外源激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天然黃酮以與糖結合成碳糖配基的形式存在,易溶于乙醇、乙醚、甲醇、乙酸乙酯等有機溶劑。黃酮類化合物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劑提取法、大孔吸附樹脂法、微波萃取提取法、超臨界萃取提取法、酶解法等[75-76]。程俊文等[77]利用響應面法對桑黃子實體總黃酮超聲波輔助提取工藝進行優(yōu)化,選擇乙醇體積分數(shù)、超聲時間及超聲溫度作為3個主要的試驗參數(shù),確定總黃酮的最佳提取條件為:乙醇體積分數(shù)70.9%,超聲時間為47.8 min,超聲溫度為55.2 ℃,總黃酮得率平均為2.51%?;鼐У龋?7]采用L9(34)正交試驗對楊樹桑黃黃酮的超聲輔助乙醇提取工藝參數(shù)進行優(yōu)化,獲得桑黃總黃酮的最佳提取工藝為:乙醇體積分數(shù)55%、料液比為1∶20(g/mL)、提取溫度為70 ℃、超聲提取時間為1.5 h,總黃酮提取率為1.614%。陳曉平等[78]采用微波輔助乙醇法提取桑黃總黃酮,得出最優(yōu)提取工藝為:乙醇濃度為68%、提取時間為2.17 h、微波時間為62 s、微波功率為550 W,獲得29.96 mg/g 的總黃酮。張倩等[79]研究發(fā)現(xiàn),采用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提取桑黃菌絲體中的黃酮,CO2超臨界萃取物中黃酮類化合物的含量為4.67%,且萃取物具有較強的清除DPPH的活性,清除羥自由基的活性較弱。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是提取黃酮等抗氧化成分的最佳方法之一,該方法可在接近室溫的條件下使用,具有無毒無害可避免熱敏性物質氧化、無化學試劑殘留等特點[80]。
2.3.1 三萜類物質成分 桑黃中主要含有倍半萜、二萜 三萜等萜類化合物,其中三萜的種類多樣,含量豐富,是藥理活性的主要成分[57]。從桑黃中提取分離獲得的三萜包括幼葉酸、羊毛甾-30-羥基-8,24-二烯-21-酸、羊毛甾-8,25-二烯-3-醇、羊毛甾-8,23,25-三烯-3,22-二酮-23、孕甾-8-烯-20-羧酸-4,4,14-三甲基-3-氧代、苯四酸、羊毛甾醇、阿爾貝酸、natalic、松針酸、26-環(huán)氧、gilvsinsA、gilvsinsB、gilvsinsC、gilvsinsD,原人參二醇、igniarensA、B、igniarensC、igniarensD、烏蘇酸、白樺脂醇、β-乳香酸、24-亞甲基La-nost-8-ene-3β-22-二醇等[55]。
2.3.2 三萜類物質成分提取分離方法 梁佳等[81]利用微波提取法優(yōu)化三萜提取工藝,優(yōu)化工藝條件為:微波功率為600 W,微波時間為10 min,乙醇為80%,獲得1.48 mg/g 的三萜類化合物。于小鳳等[82]利用響應面法優(yōu)化了桑黃三萜的超聲提取工藝,條件是:乙醇濃度70%、料液比為1∶20(g/mL)、提取溫度為60 ℃、提取時間為21 min,總三萜提取率達到9.80 mg/g。謝江寧等[83]利用超聲輔助提取桑黃中的總三萜,最優(yōu)條件是提取溫度為60 ℃,料液比為1∶25,乙醇70%,超聲提取時間為20 min,桑黃總三萜提取率為9.40 mg/g。何策等[84]在單因素實驗的基礎上,采用響應面法優(yōu)化了超聲波法提取桑樹桑黃子實體中三萜類化合物的工藝,結果顯示,超聲波法提取桑樹桑黃總三萜的最佳條件為:提取時間為49 min、乙醇濃度為80%、提取溫度為61 ℃,料液比1∶22(g/mL),總三萜得率可達12.32%±0.17%,總三萜的得率高于之前的研究結果[81-82]。蔡程山[47]運用響應面法對菌絲體總三萜的提取條件進行優(yōu)化,最優(yōu)提取工藝是:乙醇為80%、超聲時間為20 min、超聲溫度為60 ℃,總三萜提取率達13.30 mg/g。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養(yǎng)生保健意識不斷增強,廣大消費者逐漸把目光聚焦在具有保健功能的食藥用菌上。桑黃是近年來研究開發(fā)利用較多的一種多年生藥用真菌,含有多糖類、黃酮類、萜類等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在提高人體免疫力、抗氧化、抑菌消炎、抗腫瘤等方面有著特殊功效,可制備成天然的藥食同源產(chǎn)品,具有營養(yǎng)豐富、藥理活性突出等特點,廣泛應用在食品、醫(yī)藥、飼料以及護膚品等行業(yè)中。在國外,對桑黃開發(fā)利用最早的是日本和韓國,主要應用在研制抗癌藥品、養(yǎng)顏保健品以及提高機體免疫力等方面,且已開發(fā)成抑制艾滋病的新藥。中國對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如吉林省開發(fā)出的復合桑黃口服液已銷往國內外。目前,國內外已研發(fā)出了多種桑黃產(chǎn)品,包括桑黃茶、桑黃口服液、復方膠囊、菌絲體微粉末、子實體、提取物浸膏等,市場的需求量很大。
食品相關的品種主要有“代用茶”“固體飲料”“配制酒”“壓片糖果”等。藥理學研究表明,楊樹桑黃在抗氧化、抗腫瘤、抗衰老、提高免疫力、抑菌消炎、保護心血管、改善偏頭痛等方面有著顯著的功效。從發(fā)揮桑黃產(chǎn)品抗腫瘤、利尿消腫、軟堅散結等作用出發(fā),為滿足易過敏、免疫力下降、造血功能損傷、營養(yǎng)不良、脫發(fā)、厭食者等人群的需求,通過對楊樹桑黃代用茶和固體飲料的配方工藝進行研究,開發(fā)出了兩種桑黃產(chǎn)品——楊樹桑黃代用茶和楊樹桑黃固體飲料[85]。為獲得色澤棕紅、風味獨特、口感甜爽的桑黃液體發(fā)酵茶飲料,可用茶汁作為培養(yǎng)基,通過響應面試驗法對桑黃液體發(fā)酵茶飲料工藝條件進行了優(yōu)化,工藝條件為:菌絲量為8%、茶水料液比為4.15∶1.00(g/L)、溫度為24 ℃、轉速為173 r/min、初始pH 值為5.8[86]。在優(yōu)化桑黃液體發(fā)酵培養(yǎng)基工藝條件下,調配制成的桑黃發(fā)酵菌絲飲品色澤黃亮、香氣濃郁純正、口感極佳,也保留了桑黃菌絲原有的活性功能,有很好的市場前景[87]。同時,還能以桑黃菌絲液、酒花、大麥芽等為原料研制出桑黃精釀啤酒,方法為桑黃菌絲液添加量11%、原麥汁濃度為13°P、0.20%酒花添加量經(jīng)過發(fā)酵后可獲得產(chǎn)品。此配方既保留了桑黃的功效成分、又有優(yōu)良的口感,酒體飽滿、感官綜合得分高,市場前景廣闊[88]。研究表明,可將鐵皮石斛桑黃菌絲體制備成特色食品或醫(yī)藥保健品添加劑的原料,制成的產(chǎn)品不僅含有鐵皮石斛和桑黃雙重的營養(yǎng)成分和作用功效,且功效和營養(yǎng)會更加突出,保健、防病治病效果更加顯著。另外,還能將其分裝于膠囊中,制成特色保健品,既有顯著的經(jīng)濟效益又有著很好的開發(fā)前景。同時,為了獲得更豐富、全面的營養(yǎng),可以將桑黃與靈芝、樟芝搭配,或與其他保健食品進行互補性搭配,可增加產(chǎn)品的保健功效。據(jù)相關研究報道,不同年生桑黃子實體都能研制成功能性產(chǎn)品的原料,但由于不同生長年限的椴木栽培桑黃子實體在活性成分含量、營養(yǎng)價值和抗氧化活性上有一定的差異,因此在開發(fā)桑黃產(chǎn)品時,應根據(jù)不同產(chǎn)品所需的營養(yǎng)、活性成分的不同,在其含量達到最高值時進行采收。
目前在醫(yī)藥研究和發(fā)明專利中,桑黃已獲得了廣泛應用,可制成中藥飲片、膠囊、口服液等,具有良好的臨床作用效果。楊樹桑黃的商業(yè)栽培子實體在中、日、韓等3 國均有著20 多年歷史,因其良好的醫(yī)藥保健功效,在中藥飲片上有著良好的發(fā)展前景。在中國的幾個省區(qū),已有用楊樹桑黃作為材料申報桑黃中藥飲片,采用炒制、蜜炙等方式能降低桑黃本身的苦寒藥性,同時又有補益脾胃的功效。用桑黃總多糖含量作為測定指標,制備得到的桑黃多糖片劑,具有良好的溶出度,符合藥典要求[89]。通過生物技術獲得桑黃發(fā)酵多糖,并將其制成桑黃發(fā)酵多糖膠囊,可以有效防止小鼠免疫器官萎縮,具有抗衰老、抑制免疫性肝損傷的作用,且無毒副作用[90]。有學者研究了桑黃靈芝菌絲體膠囊的毒性,結果表明,桑黃靈芝菌絲體膠囊未表現(xiàn)出遺傳毒性和亞急性毒性[91]。研究人員研制出的桑黃保健口服液、復方桑黃口服液,經(jīng)試驗證明均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有提高機體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的顯著功效[92]。由于桑樹桑黃發(fā)酵菌粉與野生桑樹桑黃子實中含有的營養(yǎng)物質種類一樣豐富,高營養(yǎng)價值和開發(fā)價值同等,如果將桑黃菌發(fā)酵產(chǎn)品作為生物制劑加以研發(fā),在擴大桑黃產(chǎn)業(yè)產(chǎn)能、保護野生桑黃資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隨著年齡不斷的增長,人體皮膚會出現(xiàn)黯淡、細紋、松弛等老化現(xiàn)象,影響皮膚老化的最主要因素是陽光中的紫外線。紫外線會造成皮膚黑色素沉著、水分流失、紅斑等多種問題。因此,護膚品中含有防曬、美白、抗氧化及抗糖化功效是化妝品行業(yè)和市場追求的方向。在護膚品中添加活性成分也成為配方師首要考慮的因素。已有文獻資料顯示,桑黃提取物有多種美容功效,桑黃醇提物抑制酪氨酸酶的效果優(yōu)于公認的美白活性成分Vc,而且不僅有很強抗紫外吸收能力,還具有抗過敏、美白、抗氧化及顯著的抗糖化功效,可將其制成一種全新的中草藥活性添加劑應用到化妝品中[93]。研究發(fā)現(xiàn),桑黃乙醇提取物有顯著的美白功效,能夠抑制黑色素合成的限速酶——酪氨酸酶的活性,使細胞內黑色素的合成量減少,達到改善膚色的效果[94]。由此也說明,其在細胞水平具有較強地抑制黑色素生成的作用,運用到美白化妝品上具有一定的開發(fā)應用價值。桑黃由于具有抗氧化、抗發(fā)炎等藥理功效,將其活性成分添加到保養(yǎng)品當中,如研發(fā)出具有特色的面霜、洗面奶、面膜、緊致霜等,也會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桑黃作為傳統(tǒng)寶貴的中藥材,具有安全、有效、無毒副作用的特點。因其獨特的藥用功效,已成為國內外廣大科研及臨床工作者研究的熱點,對其進行產(chǎn)業(yè)化開發(fā)利用已成為趨勢。目前,對桑黃的藥理學功效、作用機制以及活性成分的研究報道較多,因此桑黃的利用率和產(chǎn)率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同時,在桑黃應用方面也存在一些制約的因素,主要有:①野生桑黃遭到掠奪性開采,資源日益匱乏,難以恢復,無法生成大量桑黃子實體。②桑黃對生長條件要求苛刻,生長周期長,人工栽培難度大。③桑黃活性物質種類繁多、結構較為復雜,對其進行分離純化和結構測定存在很大的難度,且活性成分的提取工藝還不完善。④桑黃活性成分和藥理作用與許多因素有關,針對一種疾病不同的有效成分之間是否有協(xié)同效果或者其他相互作用尚不明確。⑤桑黃相關藥效成分的試驗,還處于針對細胞系、小鼠動物實驗等進行體外環(huán)境的基礎試驗階段,尚未進入到臨床試驗階段。因此,為解決桑黃在開發(fā)上存在的這些問題,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對桑黃人工栽培技術的研發(fā)力度;二是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桑黃的活性成分,明確其在抗腫瘤、抗氧化、抗疲勞、免疫調節(jié)、預防和治療疾病等方面的作用機理,探索菌齡、菌種、培養(yǎng)條件對其藥效的影響;三是優(yōu)化桑黃液體及固體培養(yǎng)基配方、提高桑黃菌絲體和子實體活性成分的提取純度。相信當前的這些問題解決好后,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利用和普及桑黃類藥物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桑黃是一種藥食兩用型真菌,具有醫(yī)藥和食用價值,將桑黃加工成為食品、藥品、護膚品及保健產(chǎn)品等,可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桑黃在韓國已發(fā)展成為成熟、規(guī)模化的產(chǎn)業(yè),但中國桑黃的產(chǎn)業(yè)發(fā)展起步較晚,雖然市場上有桑黃多糖、桑黃茶、復方膠囊、桑黃口服液、桑黃破壁超微粉、子實體、子實體超細粉末、菌絲體微粉末、提取物浸膏等由醫(yī)藥企業(yè)和生物公司生產(chǎn)、銷售的多種桑黃產(chǎn)品,但桑黃的研發(fā)及應用尚未能形成完整的產(chǎn)業(yè)鏈。桑黃中多糖類物質是目前普遍認可的抗腫瘤活性最高的真菌多糖,且無毒副作用,可通過現(xiàn)代液體發(fā)酵技術生產(chǎn)桑黃多糖專門用于開發(fā)成功能性保健品、抗癌輔助劑,如桑黃口服液、桑黃菌粉膠囊、桑黃酒等多種不同形式的產(chǎn)品,將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為了充分發(fā)揮桑黃潛在的藥用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更好的進行綜合開發(fā)利用,需要不斷對桑黃的培養(yǎng)條件、藥理活性成分和生理功能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