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勞動街小學 謝海云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學應該以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為目的,優(yōu)化基本的教學方向,通過基礎知識的滲透,全面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語文作為一門語言性學科,最終要回歸于實踐中,而實踐的形式為寫作和表達,教學以應用為根本,才能提升語文課堂效果,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本文主要探究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文語用訓練點。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重點主要集中在詞語、句子的應用等基礎知識上,但是卻忽視了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語文知識必須應用于實際中才能發(fā)揮其效果,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才能促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能力提升和健康成長。然而實際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重視,因而限制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應該把握語用訓練點,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學生語用能力的提升。
語文素養(yǎng)是指包括了與語文有關的各類積極向上的知識和思想,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習語文的思想態(tài)度、思維方式、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品質等都屬于語文素養(yǎng)的范疇。語文素養(yǎng)和小學生的成長有著直接關聯(lián),通過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可以促進小學生自我意識和思維的形成。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學習之間可以互相促進,互相影響。
語文素養(yǎng)不只是按照語文課程要求教導學生基本的語文知識,還要對學生的個性進行培養(yǎng),要提高知識水平,情感教育也不可以落后,這三個目標齊頭并進,三管齊下,才是語文素養(yǎng)的內涵。這三個目標細細劃分后,還可以延伸出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知識的不斷積累以及學生三觀的建立等,全面細致地看待語文素養(yǎng),才是新課標的要求。
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應重點落實對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因為語文知識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回歸于學生的實際生活,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因此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必然離不開對學生語用能力的鍛煉,這也符合核心素養(yǎng)教育觀中“促進學生終身的成長與發(fā)展”的目標,能幫助教師取得更為良好的教學效果。
基礎的語用學的主旨是對人們在語言運用的時候所引起的結果進行討論,并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對語言的理解程度和內涵分析。它不是簡單的語文教學或語言運用,它的領域不只是語言學,還有心理學以及哲學。在生活中,語用學的運用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條件下、不同的語境下,對待不同的人,語言的表述可能相差較大,產(chǎn)生的效果也是天差地別,所以對語言的正確運用,是教導學生必不可少的課程,還是長久之課。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教育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地點說不同的話,隨機應變,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更可以促進小學生與周圍人的關系和諧。而語用學是“長久之計”,不可能一朝一夕就掌握,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語用學是一個潛移默化的能有效教導學生的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對學生的語用能力進行培養(yǎng),語言運用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思維發(fā)展是十分重要的?;谛抡n改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也是學生促進全面發(fā)展的基石。通過語用鍛煉,可以引導學生提升自身閱讀、寫作、交際等方面的能力,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本就是一門應用型的學科,重在應用,具體表現(xiàn)在“聽說讀寫”幾個方面。有針對性地通過語用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體現(xiàn)了教學改革的要求。教學改革后的小學語文教學,更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語言應用能力等,而教學中教師緊抓語用訓練點合理訓練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落實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和發(fā)展。
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探索世界的重要階段,通過針對性的語用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意識,滿足學生的基本成長規(guī)律,可以促進小學生發(fā)展和進步。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必須對傳統(tǒng)的課堂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并且要有一定的實踐性,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能得到顯著增強、語文思維得到系統(tǒng)開發(fā),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也必然增加,不僅能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還能創(chuàng)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控好語文文本的特點,結合學生需求,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情境中進行語用訓練,通過實踐交流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一定的課文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訓練興趣,促使學生靈活應用語言,從而提升自身的語用水平和能力。小學階段,學生正處于探索的重要時期,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興趣引導,通過教材的特點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為學生創(chuàng)造趣味性十足的語用交流活動,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在課文語境中應該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語言表達方法,表達自我想法。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可以通過動作、語言等激勵學生,讓學生敢說、想說,最終在情境會話中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拓展學生的語言思維。
例如,在講解《秦兵馬俑》一課時,為了達到讓學生了解歷史、感受文化的目的,教師可以設計適當?shù)那榫?,增加學生的融入感,使其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情境設計如下:“兵馬俑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是聞名于世的古代遺跡,那兵馬俑在哪里呢?為什么會有兵馬俑呢?你們有沒有去過兵馬俑所在的地方?置身于秦兵馬俑中,你們有沒有想說的什么話、想不想更加深入地了解秦兵馬俑?”。通過前期的情境設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利用多媒體平臺展示兵馬俑的相關圖片和視頻。指導學生大致了解課文,并抓住文章主旨和核心回答教師設計的各種問題,接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語用訓練,通過一些問題,指導學生交流和溝通,從而促使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語用能力,如問題:“學習了秦兵馬俑后,你覺得秦兵馬俑被稱為‘八大奇跡之一’名副其實嗎?通過文章哪里可以看出兵馬俑的整體宏偉之勢,請你總結和概括文章的核心主題,你認為文章想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通過這些問題,鼓勵學生交流溝通,在實踐中進行語用訓練,從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包羅萬象,內容豐富,且有些文章的核心部分語言表達方式非常奇特。如果能深度挖掘教材,對文章中的重點部分進行深度分析,并指導學生進行隨堂訓練,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基于此,教師一定要深度了解課程內容,深挖教材,重視分析文章中的重點內容,指導學生對特殊用語進行深刻探析,了解其中內涵,鼓勵學生將其應用在實際寫作或口語訓練中,經(jīng)過長期訓練,逐漸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例如,在講解《五彩池》一課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分析和探索其中的特殊用語,引導學生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如學習其中的句式或寫作手法,通過仿寫或開展用語評判,了解其用語精到之處、特殊之處,從而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如文章開頭寫道:“我小時候聽奶奶講,西方有座昆侖山,山上有個瑤池,那是天上神仙住的地方;池里的水好看極了,有五種顏色,紅的,黃的,綠的,藍的,紫的……”通過傳說引入,給五彩池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這樣的用語較為巧妙,給人一種驚奇之感、神秘之感,讓文章增色不少,雖然是寫景文章,但是由于用語巧妙,使學生對文章的印象更加深刻。在這一用語表達方式上,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學習這樣的語用方式,通過對這一特殊用語的深刻分析,促使學生了解其獨到之處,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語用思維。在實踐活動中,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以此為例,進行句子仿寫,先對自己要仿寫的情景進行描述,發(fā)散思維,再進行句子的仿寫,如“在村子的東邊,有一處不知道源頭的瀑布,外婆告訴我是當年女媧娘娘補天漏了一塊,所以那瀑布水是天河的水?!币部梢蚤_展課堂小練筆,舉行寫作、小組話劇、演講等形式的活動,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
語文課文中有很多文字的應用十分巧妙,具有一語雙關的作用,有的語言也有多層含義,通過多層含義的應用使文章整體更加傳神。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通過針對性的訓練,組織學生對這些核心用詞進行探討和探索,領悟語言應用的巧妙之處,從而提升語用能力,并鼓勵學生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學生在分析應用這些文字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探索的模式,以拓展語文思維,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語文世界,掌握語言的應用技巧。每一個學生看待問題的角度都不同,自然產(chǎn)生的觀念也是不同的,利用小組合作探索的模式,也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對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作用極大。
例如,在講解《永生的眼睛》一課時,文章的內容暫且不說,就從題目和文章整體來看,對“永生的眼睛”這一用詞應該進行深刻分析。這一用詞不僅代表了作者母親生命以另一種方式的延續(xù),代表了作者對母愛延續(xù)的渴望,雖然母親走了,但是仍然可以用眼睛在遠方遙望著他,更代表了一種永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因此永生的眼睛在這里不僅指眼睛,還代表著重生和希望,用語十分精到。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永生的眼睛”這一主題進行深刻分析,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其內涵進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在應用這種小組合作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應重點做好對學生的科學分組。一般來講,應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規(guī)律將學生分組,即所有小組整體的學習水平是一致的,但小組內學生的學習水平又是具有差異的??紤]到對學生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在分組時,也應重點考查學生的性格,如將性格外向、敢于在課堂中發(fā)言、交流的學生與性格較為內斂的學生分為一組,就可借助前者的性格,激發(fā)后者的語用意識,鼓勵其大膽交流語文知識、分享語用知識。
小學語文課文結構的設置往往十分傳神,具有諸多可考之處,結構的設置也是文本的重點。在語用訓練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對文本結構展開深刻分析,通過對文本結構的深刻分析,促使學生體會文本用語精到之處,從而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增強學生的語言能力。
例如,二年級上冊的《日月潭》這篇課文開篇先對日月潭的的地理位置進行了介紹——臺灣的湖,周圍樹木茂盛,分外好看。之后對日月潭進行了詳細介紹——日潭月潭,早上的日月潭以及中午的日月潭。最后對日月潭進行了概括——日月潭風景秀美,吸引了許多游客。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結構進行分析,最后得出課文結構為“總-分-總”。教師對作者運用這種結構的好處進行了總結——結構清晰、思路明了、意義理解、邏輯清楚等,然后引導學生對這樣的結構進行仿寫。比如可以用這樣的結構描述身邊的人“小紅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和我在一個班級,我們一起……老師對她的評價……爸爸媽媽對她的評價……我眼里的她……總之,小紅是一個……”并讓學生進行練習,以小作文的形式呈現(xiàn),提高對這種結構的掌握程度,構建語文思維體系。此外,在學生升上高年級后,教師就可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的思維,逐步訓練學生的語用能力。例如,《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就非常適合用來開展語用訓練。由于這篇課文的結構是從春、夏、秋、冬四個角度分別描寫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景色,因此,教師可利用思維導圖梳理作者的行文邏輯,在學生學完課文后,引導學生結合這一結構,向全班同學介紹自己喜愛的一處風景,鍛煉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五)開展實踐活動,培育語用能力
學生的語用能力,與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語文能力都具有極為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還應重視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活動,推動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社會實踐中,在更大的舞臺上應用自己的語用能力。
例如,教師可定期組織學生開展類似”讀書會“的語文交流活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在課外閱讀中的收獲,撰寫讀書報告,在讀書會中,分享給其他同學,在班集體中營造出一種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語文學習氛圍,引領學生不斷交流、不斷探討,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的發(fā)展。又如,有條件的教師也可將語用訓練滲透到班級文化建設活動中。眾所周知,口語交際是最能鍛煉學生語用能力的平臺,而小學生又恰好處在交際能力成長的關鍵時期,教師可開辟教室后面的黑板或宣傳欄的一部分,專門用于讓學生分享語用知識,可要求學生以學號為順序,定期在其中分享一些具有實踐性的語用知識,包括口語交際時的文明用語,可以運用到寫作中的作文素材、名言警句等,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推動學生語用能力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全面提高的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語用學的滲透能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過程中清楚、恰當、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就要以文本為核心,對語言進行針對性分析和探索,結合學生實際需求,通過合理的語用訓練點,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