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俊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加快農業(yè)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支持建設城鄉(xiāng)學校共同體,加快發(fā)展面向鄉(xiāng)村的網絡教育。教育部《關于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要求,采用網上專門開課或同步上課等形式,幫助解決農村薄弱學校和教學點缺少師資以及開不齊、開不足、開不好國家規(guī)定課程的問題。江蘇省于2018 年年底啟動城鄉(xiāng)結對互動課堂試點項目,分兩期投入700 余萬元完成省級管理平臺部署,包括1 個省級主講基地、28 個主講教室、34 個互動聽講教室、388 個云終端聽講教室的建設和應用。試點工作在全省8 個地市開展,南京、無錫、蘇州、南通牽頭主講學校建設,重點輻射徐州、鹽城、連云港、宿遷四市聽講教室。2021 年2 月,在總結試點項目經驗的基礎上,江蘇省印發(fā)《城鄉(xiāng)結對互動課堂建設和應用實施方案》,將建設方式由“省建省管”改為“省撥經費、縣建縣用、省(市)縣共管”。這種建設方式更加靈活高效。省級財政投入5400 萬元,以縣域為主全面推進城鄉(xiāng)結對互動課堂的建設,加快城鄉(xiāng)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
江蘇省城鄉(xiāng)結對互動課堂項目立足課堂教學主陣地,實施精準扶貧,以“專遞課堂”的形式,與江蘇省名師空中課堂、江蘇省網絡名師工作室一起組成了蘇派“三個課堂”應用矩陣。當前,隨著義務教育“雙減”政策的推進實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拓展課后服務內容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城鄉(xiāng)結對互動課堂項目有助于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提高農村學校課堂教學質量、豐富課后服務資源供給,為實現“雙減”后的“雙增”和城鄉(xiāng)教育的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互動課堂要在“術”的層面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讓鄉(xiāng)村學校學生共享城市名師名校資源;也要在“道”的層面上遵循教育規(guī)律,著力使師生的教與學提質增效,進而帶動相應教學資源及教育質量的提高,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公平。[1]
互動課堂之“術”是指在一定區(qū)域內利用互聯網技術和雙向音視頻互動技術,基于視頻會議系統(tǒng)中多點控制單元(MCU)和管理平臺,開展專遞課堂(無生課堂)、同步課堂(有生課堂)、研修課堂等多元場景應用,其中包含了組織架構、應用場景和網絡支撐等方面內容。江蘇試點項目中按“省電教館+各試點學?!钡哪J介_展結對上課,優(yōu)勢是快速實現了省級(集團校)對各項目試點學校的集中管理,政策傳導快,實施效率高,數據易收集,效果易掌握;但缺點也很明顯,市、縣兩級職能弱化,省電教館對試點學校沒有行政管理權,在激勵措施和結對安排上往往無能為力,蘇南城市優(yōu)質學校和蘇北鄉(xiāng)村學校之間存在作息時間、學生情況、網絡條件的差異,直接影響結對上課效果。所以,需要對項目實施方案進行調整。
組織架構由集團校模式改為省、市、縣、校分權分域管理模式,分別劃分省、市、縣、校各級“自上而下”的管理權限和本區(qū)域的管轄范圍。省電教館負責建設城鄉(xiāng)結對互動課堂核心應用管理平臺,通過提供統(tǒng)一API 接口實現與地市平臺互聯互通。各市根據需要自建本級系統(tǒng),支持設備管理、教學教研管理、資源管理、數據分析等功能模塊,并具備對接省級平臺的能力。
結對形式由試點項目中單一的結對上課改為以縣內結對為主、市內結對為輔、跨市教研為補充的自主結對,充分探索結對終端設備多元應用場景。一是專遞課堂,主講學校教師本地不安排聽課學生(無生課堂),與聽講學校學生進行遠程音視頻互動,結對數量一般不超過3個教室。課程內容以師資短缺課為主,旨在幫助結對學校開足開好規(guī)定課程。二是同步課堂,主講學校教師在為本校學生上課的同時(有生課堂),同步進行遠程互動教學,結對數量一般不超過2 個教室。課程內容以資源薄弱課程及區(qū)域特色課程為主,旨在讓鄉(xiāng)村學校學生同步享受到城鎮(zhèn)學校優(yōu)質教學資源。三是研修課堂,結對學校的教師通過遠程視頻同步或異步開展集體備課、教學評估和專題研修活動,旨在促進結對學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升城鄉(xiāng)教師教學整體水平。
城鄉(xiāng)結對互動課堂作為一項系統(tǒng)集成項目,平臺、設備、網絡均需要達到優(yōu)質水準。然而少量鄉(xiāng)村教學點的視頻輸出設備仍為老式投影儀,學生在觀看同步課堂時影像模糊不清,影響學習效果。另外,蘇南、蘇北結對學?;由险n時,音視頻流在跨網絡傳輸時流暢性差,常因為路由節(jié)點過多而導致網絡中斷,影響上課效果。而如果在同一個縣區(qū)內,音視頻流在教育城域網內傳輸,上課幾乎沒有畫面卡頓、聲音延遲等現象。因此,我省制定了《江蘇省城鄉(xiāng)結對互動課堂建設指南》,要求新建互動教室必須配備教學交互式一體機、電子白板、計算機、揚聲器(音箱)、視頻展示臺等常規(guī)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及用于互動上課的控制管理設備、視頻采集設備、音頻采集和輸出設備、互動控制管理顯示屏、輔助設備等。另外要求各級主、聽講學校通過教育專網或互聯網與省、市平臺互聯,結對上課以縣域內為主。在設備和網絡支持方面,2021 年年底,江蘇省教育廳從“改薄”經費中分兩次下達專項資金約9000 萬元,重點支持蘇北、蘇中地區(qū)城鄉(xiāng)互動課堂建設及配套網絡升級改造。
江蘇全省規(guī)劃建設1393 所城鄉(xiāng)結對學校,升級建設2175 間互動教室,將全省所有農村小規(guī)模學校(含教學點)、鄉(xiāng)鎮(zhèn)寄宿制學校和城鄉(xiāng)薄弱學校納入城鄉(xiāng)結對幫扶體系。面對要在技術層面實現省內互動課堂品牌之間的互聯互通和解決學校原有錄播系統(tǒng)利舊方面的難題,江蘇提出構建全省統(tǒng)一的互動課堂音視頻互聯互通標準,制定省級平臺需要采集的數據字段定義,以便實現各地市互動終端、平臺和資源的互聯互通,全省標準統(tǒng)一、接入統(tǒng)一、數據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運營統(tǒng)一,為全面開展城鄉(xiāng)結對精準幫扶、促進全省教育均衡發(fā)展、實現教育公平提供堅實的平臺支撐和管理支撐。
互動課堂之“道”體現在以中心校帶教學點、城鎮(zhèn)校帶農村校、強校帶弱校等“1+N”結對幫扶。被幫扶學校學生能夠共享優(yōu)質名校教學資源和名師授課,其教師能夠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水平,解決農村學校學科專職教師缺乏、優(yōu)質教學資源不足、優(yōu)質師資分布不均等問題。
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張偉平等人研究專遞課堂中師生互動對課堂學習效果的影響時發(fā)現,當學生人數大于20 人時,課堂互動的效果受影響就比較大。[2]所以江蘇實踐多以1 對1或1 對2 方式結對上課,并通過本地有生、本地無生進行調節(jié)。課程以單向知識傳遞為主可以采取專遞課堂(無生課堂),如英語、音樂、美術這些鄉(xiāng)村學校學生基礎薄弱又缺乏專業(yè)教師的課程,以保證主講教師與聽講學生的充分溝通和交流,提高教學效果。課程以知識交流為主可以采取同步課堂(有生課堂),如科學、道德與法治、語文這些可以讓學生進行成果展示與分享、分組討論的課程,讓主、聽講班學生感受不同的學習氛圍和文化,進行情感互動,在達到課堂教學目標的同時提高學習質量。
筆者聽課發(fā)現,主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互動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以本地化上課加1至2 次遠端提問為主,課堂互動流于形式。在實際互動過程中,學生仍然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加上網絡結對情境下學生對教師的陌生和距離感,更暴露了授課的機械式、程式化問題。建議全面開展城鄉(xiāng)結對互動課堂,各項目學校要開齊、開足互動課堂課程,并形成主講教師和聽講教師線上協同備課機制。兩校教師共同商定教學內容、課時安排、互動形式,及時發(fā)送學案、課件、教學輔材清單、作業(yè)等授課內容,以問題提出、問題推送、學生思考討論、反饋調整為思路提升課堂互動的有效性。
“雙師協同”作為教師合作的一種形式,其重要價值在于強化教師之間圍繞教育教學的勞動分工與合作,提升教育教學的專業(yè)化水平,構建更加均衡、和諧的工作關系,促進教師專業(yè)資本的流動共享。[4]18在互動課堂授課過程中,一些聽講教師把自己定位為課堂秩序的“管家”,把這類課當作名師傳幫帶的“公開課”,與主講教師缺少課前的磨課、課中的互動和課后的反饋。因此,互動課堂發(fā)揮效益需要聽講教師深度參與課堂教學,提供即時的遠端教學支持與學情反饋,在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同時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半p師協同”需要主講教師、聽講教師在課前開展同步備課、課中開展同步授課、課后開展同步教研和同步評價,形成課堂教學的閉環(huán),在閉環(huán)過程中促進城鄉(xiāng)師生共同成長。
推進城鄉(xiāng)發(fā)展一體化是城鄉(xiāng)結對互動課堂建設與應用的遠景目標。提高結對互動課堂的教學實效需要很多一體化舉措,需要構建“教育局—學?!髽I(yè)”多方協同的有機整體。結對互動課堂受設備和網絡技術、時空差異、師生關系、多級決策主體限制,需要創(chuàng)新結對組織機制,線上線下結合,推動協同備課、學生評價、教師教研、師資培訓、學校管理、資源建設、文化活動的一體化,促進各方多領域的交流協作,提煉一體化推進范式及考核標準,實現城鄉(xiāng)結對互動課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江蘇省城鄉(xiāng)結對互動課堂項目采用“試點先行、逐步推廣”建設模式,在總結前期試點經驗基礎上遵循教育規(guī)律,堅持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發(fā)展,通過優(yōu)質教師資源和數字化教學資源為鄉(xiāng)村學校和教學點培養(yǎng)教師、培育學生,開放共享,道術并進,推動結對互動課堂項目的常態(tài)化、可持續(xù),助力教育均衡發(fā)展。對于項目中結對管理難、課堂互動形式化、缺少對結對課堂的考核評價、部分學校和教師積極性不高等問題,還需要跳出技術思維,回歸教育教學本身來開展建設與應用。
江蘇省教育廳明確城鄉(xiāng)結對互動課堂建設由省級部門負責統(tǒng)籌規(guī)劃,市、縣教育行政部門是結對互動課堂建設主體,各級各類學校是結對課堂建設與應用的實施主體,以縣域為主,重點開展鄉(xiāng)村小規(guī)模學校結對互動課堂建設及應用,并逐步推廣至農村寄宿制學校和城市薄弱學校。這樣,將結對學校管理與原有的學校行政管理相統(tǒng)一,由本區(qū)域教育局在政策落實、經費管理、教師激勵、結對運營等方面對結對課堂進行管理。改變原來由省一級分配任務的工作模式,以需求為導向,以目標為牽引,各地按需自建本級互動課堂,自主決定結對數量和結對模式??h內以補差為目標,市內以提優(yōu)為目標,跨市以教師培訓為目標,形成多樣豐富的互動課堂體系。
首先,結對互動課堂的環(huán)境建設涉及原有教室多媒體設備的利舊升級、互動設備的部署安裝和網絡環(huán)境的改造。需要從省級層面制定互動課堂的軟硬件和通信協議標準,確保實現各市、縣平臺的數據互聯互通,實現對各市、縣互動課堂的建設進度、使用情況、資金績效的過程性自動化監(jiān)管,在提升數據準確性的同時助力行政管理部門開展決策。其次,應制定結對互動課堂的資源標準,基于統(tǒng)一的制作要求開展互動課堂精品資源建設,同時引入優(yōu)質的教師課件資源、教研資源,供教師結對上課時使用。再次,應提供簡明的課堂規(guī)范,讓教師以最低的學習成本掌握互動課堂的軟硬件操作技巧和課堂互動授課方式。
結對互動課堂的本質是遠程互動教學,除了應用音視頻互動技術以外,還需要定制教學輔助應用和工具,實現課前同步備課、課堂同步上課、教師同步研修、學生同步評價等功能。同步備課利用便攜終端或者軟件,包括但不限于備課發(fā)起、教案(資源)共享、討論交流、教學設計、教具需求等功能模塊。同步上課結合遠程同屏互動、無線投屏等功能應用,探索使用課件同步展示、學生答題拍照講解、同步板書互動等功能,幫助學生獲得良好聽課體驗和學習效果,并由聽講教師將同步備課的互動教學設計逐一實現。同步研修是結對學校之間利用互動設備開展協同備課、協同教研等活動,支持開展個性化研修和多人實時在線協作研修,以提升薄弱校教師的備課、教研水平。同步評價是利用顯示大屏、便攜終端或者軟件,為學生提供同步作業(yè)、隨堂測驗、考試評價等功能,聽講教師通過該模塊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并反饋給主講教師,便于教師客觀地掌握學情,評估結對互動課堂授課效果。
實踐共同體正在成為新時代促進各類群體實現跨部門、跨區(qū)域協同發(fā)展的有效方式。[5]結對互動課堂的廣泛、常態(tài)化應用,需要各結對組織之間因地制宜探索創(chuàng)新協同工作機制,建立健全豐富的共同體組織機制、研究機制、資源共享機制、交流互助機制、考核激勵機制等。以共同體的組織形式,建立一套平行于現有教育管理層級的管理制度,教育行政部門給經費、給政策,課堂管理、教師激勵、實踐研究、培訓等由共同體自行決策,提高結對互動課堂參與效率和結對組織黏性。[6]以線上結對促線下協同,常態(tài)化、多維度、跨時空開展結對互動課堂教學教研及文化交流活動,總結共同體模式下開展結對互動課堂的經驗和成果。
江蘇省城鄉(xiāng)結對互動課堂聚焦課堂主陣地,在實施過程中一方面要避免信息技術應用造成鄉(xiāng)村師生與城市師生之間的“數字鴻溝”進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外部優(yōu)質教學資源產生的“擠出效應”或“替代效應”等負面影響。[4]18-19從省級層面推進城鄉(xiāng)結對互動課堂建設與應用,更要明確教育信息化“工具箱”的作用,掌握以教育之“道”御信息化之“術”的要領,不斷壯大教育專網支撐保障力量,積極探索并實踐“名師授課”與“實時輔導”的“雙師協同”教學模式,推廣同步備課、同步上課、同步教研和同步學生評價等“四同步”應用,著力推動形成一批可借鑒、可推廣的城鄉(xiāng)結對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和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