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斌
讀寫能力是學生最主要的語文能力。對一個學生寫作能力的考查,目前基本是通過設置考場作文實現(xiàn)的。只有所有的考生都圍繞考場作文題目來寫作,考查才有標準,評判才能公平公正。如果考生不按考場作文題來寫——也就是偏題或跑題,自然不能獲得好的分數(shù)。如果評判分數(shù)時,不能將跑題、偏題作文與切合題意的作文區(qū)分開來,就有失公平公正,考查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所以,毋庸諱言,考查學生作文水平的第一要素就是審題能力,也就是首先要看學生能否按照題目將文章寫對、寫準。這樣,審準作文題目自然就成了初中作文入格的基本要求。
筆者所在區(qū)域——鎮(zhèn)江市的初中作文教學總的指導思想是:七年級以激發(fā)寫作興趣(簡稱“激趣”)為主要目的,八年級以入格為主要目的,九年級以升格為主要目的。強調(diào)入格,正是八年級作文教學總的指導思想。或許有老師會說:“七年級難道就不需要入格審題指導和訓練了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一下七年級的一道作文題:
請以“讓我 的事”(從“開懷”“得意”“受益”“遺憾”“尷尬”“自責”六個詞中任選一個填在橫線上,將題目補充完整)為題,寫一篇以記事為主的文章。
這道作文題雖然開放性大,但還是有審題要求的,只不過審題難度很小。筆者認為,如果初中寫作在七年級起始階段就過分強調(diào)審題,限制太多,反而會束縛學生手腳,不斷削減學生的寫作熱情。一旦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遭受打擊,要提升他們的寫作水平勢必十分困難。
因此,教師想要學生寫好作文,首先得讓學生不怕作文。學生只有不畏懼作文,喜歡寫作文,教師的指導才能見效,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喜歡寫作文的學生,不一定都能寫出好作文,但一定都是“有話說”的。七年級學生寫作文時只要“有話說”,再經(jīng)過指導和訓練,就比較容易達到“好好說話”乃至“說對話,說準話”的標準。退一萬步說,七年級學生即便“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也無妨。教師的評價要以肯定和鼓勵為主,因為保護寫作積極性更為重要,這就是“激趣”的要義,也是鎮(zhèn)江市初中作文教學強調(diào)入格為什么沒有放在七年級,而是放在八年級的主要原因。
一般說來,任何作文題都可以用來做審題訓練,因為只要是作文題,就會有寫作指向和審題要求。但是,對于八年級入格階段審題訓練的作文題,教師最好選用或命制字數(shù)較多的全命題式作文題目。同是中考全命題作文,以“補”為題的作文當然要比以“那一刻,我沒有回頭”為題的作文限制要少。因此,全命題式作文題目的字數(shù)越多,對寫作者的限制就越多,就能更充分地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而半命題式作文題或字數(shù)較少的全命題式作文題,開放性較大,學生寫作的自由度較高,將之作為八年級入格階段審題訓練的題目,訓練力度會稍微弱一些。比如,八年級作文題“我們一起走過風雨”和“這才是我想要的”——細數(shù)一下,兩道作文題的字數(shù)都在7個字以上,可謂是標準的長題目。這兩道題目的命題意圖就是為了讓學生進行充分的審題訓練。
審題指導的兩個著力點:一是推敲,二是防范。所謂推敲,就是字斟句酌;所謂防范,就是防范“貼標簽”。下面,筆者就以“我們一起走過風雨”這一作文題為例,談談如何把握這兩個著力點。
1.如何推敲。
“我們一起走過風雨”,這道作文題共八個字,由四個 詞 語組成:“我們”“一 起”“走過”“風雨”。細細推敲每個詞語,師生都應該有新的發(fā)現(xiàn)。
(1)先說“我們”,這個詞涉及寫作的對象。
一般認為:我們=我+別人。
如果“我們”是“我+別人”的組合,那么“我們”既可以是“我”和長輩親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兄弟、姐妹等),也可以是“我”和老師、同學、朋友?!拔覀儭奔瓤梢允莾蓚€人,也可以是兩個人以上的小團體或大群體,只要“我”身處其中,就能稱“我們”。
此外,如果我們對自己身邊的陪伴物傾注較多情感時,就會將之人格化,想與之對話,稱之為“你”。既然有“你和我”存在,就能稱為“我們”。所以,“我們”也可以是人和物的組合,即“我們=我+物(動物、植物或物品)”。比如“我”和名著(“十年浩劫”中,許多名著被歸為“毒草”,它們其實也歷經(jīng)了風雨),“我”和花草樹木,“我”和身邊的動物;等等。
(2)再說“一起”,這個詞涉及“我們”中的成員在具體事件中所起的主次作用。
“一起”雖是“共同”的意思,但在“走過風雨”的具體事件中,構成“我們”的成員所起的作用有三種情況:一是“我”發(fā)揮的作用大,“我”幫助別人或“我”是中堅人物;二是某個特定的人(物)發(fā)揮的作用大;三是成員之間沒有主次之分,走過風雨是群策群力的結果,“我們”指的是較大的集體。
(3)再說“走過”,這個詞表明時態(tài),指所寫之事是已經(jīng)完成了的。作者現(xiàn)在寫作此文,其實是在回望這一過程?!白哌^”不但明確了寫作的視角,更重要的是涵蓋了作者回望時的情感——或是慶幸,或是感激,或是自豪,或是兼而有之。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樣的情感,自然是由“走過”引發(fā)的,這里是因果關系。
(4)最后看看“風雨”,這個詞涉及虛實。
一般說來,“風雨”就是自然界的“風和雨”,這是“風雨”的實指意義。當然,我們也可賦予“風雨”比喻義或象征義,從而使“風雨”具有虛指意義。比如:將一個家庭、一個小團體、一個大集體遭遇的變故、打擊稱之為“風雨”,如親人病重、父母下崗、企業(yè)陷入破產(chǎn)邊緣等;也可以將不利于個體、家庭、集體發(fā)展的特定形勢稱之為“風雨”,如“中美貿(mào)易戰(zhàn)”等;還可以將一個地區(qū)遭受的自然災害稱之為“風雨”,如1998年的洪災、2008年的汶川地震等。
整合這四個詞語,就是完整的一句話,它由主語“我們”、狀語“一起”、謂語“走過”、賓語“風雨”組成,是對一個完整事件的總結?!拔覀円黄鹱哌^風雨”這個題目其實就是要求考生寫一個完整事件。比如,一場自然災害后,“我”資助災區(qū)某個學生,和他一起走過“風雨”。
以上就是對“我們一起走過風雨”這道作文題的推敲,推敲的內(nèi)容涉及寫作對象、對象的主次地位、事件的時態(tài)和寫作視角、題目所能透射出的情感、題目詞義的虛實等方面。
通過“推敲”,學生不僅知道“最好寫什么”,而且知道“如何寫”,審題訓練的主要目的也就達成了。
2.如何防范貼標簽。
命題作文寫作,最容易出現(xiàn)“貼標簽”的問題。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學生審題時對概念的界定不清晰。八年級作文的入格審題訓練,必須對這個問題加以重點防范。
就“我們一起走過風雨”這道作文題而言,學生最容易出現(xiàn)對概念界定不清之處是“風雨”。學生如果寫的是實實在在的自然界的“風雨”,一般不會出現(xiàn)貼標簽的問題;如果寫的是虛指的“風雨”,即比喻義或象征義的“風雨”,就容易出現(xiàn)貼標簽的問題,因為有些學生會把一切“困難”都等同于“風雨”,甚至在學習中解出一道難題,都要將之貼上“走過風雨”的標簽,令人忍俊不禁。
因此,學生在進行任何作文審題時,界定概念一定要“清”,容不得半點混淆。平時在界定概念上多花點力氣,隨著訓練次數(shù)的一次次增多,學生對概念的界定會越來越清晰,貼標簽的作文也會越來越少。
另外,遇到可“實”可“虛”的作文題,許多學生總以為寫題目所涵蓋的引申義(虛指義)比較“高大上”一些,于是大多從“虛”處入手,運思作文。因此,在作文入格階段的審題訓練中,遇到可“實”可“虛”的作文題,教師最好指導學生就“實”避“虛”,扣住題目的“實指”意思來寫比較好,這樣不僅能立刻切合題意,而且能有效防范硬貼標簽現(xiàn)象的發(fā)生。比如,對于“我們一起走過風雨”這個題目,學生可以寫自己恰逢大雨被堵在路上,偶遇帶傘的同學,兩人合打一把傘,蹚水走過一段風雨路的故事。這雖是個簡單事件,卻不會出現(xiàn)似是而非的貼標簽現(xiàn)象。
當然,學生也可以寫題目的虛指義,但教師要提醒學生最好能做到“由實到虛,虛實結合”,這樣也能有效防范貼標簽現(xiàn)象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