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慈
最近讀了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集。說實話,不是跟風,聽說他獲得2011 年諾貝爾文學獎就急忙讀,而是因為這個詩集是馬悅?cè)环g的。托馬斯寫俳句,可以叫瑞俳吧,馬悅?cè)皇侨绾畏g的呢?這是我興趣之所在。馬悅?cè)粚⑵渥g成了漢俳的形式。所謂漢俳,就是用漢語寫俳句的一種形式。
馬悅?cè)槐救艘矂?chuàng)作漢俳。幾年前在北京地攤上看見了一本《俳句一百首》,因為對俳句感興趣,就彎腰撿起來,這才看見幾個蠅頭小字“馬悅?cè)恢薄7饷娴墓δ苁紫仁翘峁╆P(guān)于書的最基本的信息。那時候在中國讀者眼里,馬悅?cè)蝗诌h遠比俳句有名,所以這本書應該把作者名設計得很突出,那樣才能吸引眼球。莫非設計者牢記“人怕出名豬怕壯”的古訓,是在幫作者打掩護?總之,這本《俳句一百首》使我愛上了馬悅?cè)坏臐h俳,也就有了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俳句的前緣。
日本介紹托馬斯就說他對俳句有很深的造詣。讀托馬斯的《巨大的謎語》,我也是先翻到“俳句”那里。例如:“陽臺上的我/站在日光的籠里/像雨后的虹。”
日本物理學家、隨筆家、俳人寺田寅彥說:闡說俳句的本質(zhì)就是闡說整個日本詩的本質(zhì),也終將是闡說日本的宗教與哲學。
俳句是日本的短詩型,短得只有十七音。
日本有一個法國文學研究家、評論家渡邊一夫,翻譯過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巨人傳》,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二個獲獎者大江健三郎就是他的學生。這位老師說,我為什么不研究詩人呢?那是因為看不懂。我本來看不懂詩,更不看新詩,以為外國的詩都屬于新詩;但俳句除外,因為它太短了,不大有詩的感覺。而且在日本,俳句遍布于生活中,浸透在生活中,好像并不是源于生活而高于(即游離于)生活的藝術(shù)。從這一點來說,日本是詩國。譬如,關(guān)于交通安全的宣傳標語就常用俳句:“小小的日本/把車開得那么快/打算去哪里?”這條標語獲得過總理大臣獎。又如宣傳治安的:“多加小心呀/甜言蜜語的嘴巴/黑燈瞎火路?!?/p>
俳句最大的特色是短。我們覺得是三句,比絕句少一句,倘若再少一句,那就成對聯(lián)了。
像任何民族一樣,日本古時候就有了詩歌。大概8 世紀時拿來了中國的詩歌形式,借以收集、整理民間的詩歌,編成詩集,例如《萬葉集》。不過,農(nóng)民之類民間詩人的名字不見了,作者變成天皇、皇后、皇子、公主什么的。
從中國拿來的詩歌形式基本是五字句、七字句的音節(jié)節(jié)奏。起初有長歌,有短歌等。短歌漸漸得勢,節(jié)奏是“五七五七七”。用我們的感受來說,就是五句??偣踩粋€音,也就是三十一個假名,日語有長音、促音,也可以當作一個假名。越作越油,學起了中國詩歌的聯(lián)句,你作“五七五”,我作“七七”,你來我往,來來往往作下去,叫作連歌。
短歌以及連歌本來是皇家貴族玩的,屬于雅文化。漸漸傳到了民間,普及開來。什么事物被平民百姓們過手,就會有一個特色,那就是“葷”,于是民間產(chǎn)生了“俳諧的連歌”。俳諧即滑稽,滑稽首先出自葷,有點像我們的黃段子。有錢有勢的人做了不說,就顯得雅、高尚;而庶民百姓做不到,只好美美嘴。
葷對抗并瓦解雅。任何俗文學如果不是被取締,而是要提升,首先就是去其葷。天降大任于松尾芭蕉(生于1644 年,在隔海的中國,那一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卒于1694年,時當康熙三十三年),致力于提升俳句的品位,他及他的門徒形成的風格叫蕉風,講究幽玄、閑寂。在江戶時代,詩就是指漢詩(漢文格律詩),歌就是指和歌(短歌),雅文化是和歌與漢詩,而蕉風是俗中之雅。明治維新以后,漢詩幾乎被掃地出門,詩就變成指新詩了,這是從西方拿來的。
在芭蕉、蕪村的時代,俳句并不叫俳句,而是叫“發(fā)句”。發(fā)句是連歌的起頭,天然具有獨立性。明治年間的正岡子規(guī)把發(fā)句改稱俳句,確立為一種文學體裁。芭蕉寫的是連歌的發(fā)句,并不是獨立成詩的俳句。他若搞一個時空穿越,就會知曉自己創(chuàng)作的那些“發(fā)句”被叫作“俳句”了。俳句這種文藝形式定型才不過百余年。后來又有個叫高濱虛子的,把俳諧連歌改稱連句。
眾人圍坐在一起連歌,既發(fā)表自己的作品,又共同鑒賞、互相批評,乃至游戲一般比試高低。作者與讀者一體,創(chuàng)作與欣賞并行,不像一般寫作是孤獨的。這種集體創(chuàng)作培養(yǎng)、訓練了日本人的團隊精神。連歌已經(jīng)不常見,但俳句創(chuàng)作還經(jīng)常是一種集體活動。詩人大岡信多年來提倡復興連歌。
發(fā)句獨立,變作了俳句,成為最短的詩??梢姡骄涞亩?,如同我們的絕句,不是縮小,不是凝縮,而是截取的結(jié)果。
韓國學者李御寧寫過一本《“縮”取向的日本人》,他是親日派,主張日本人喜愛把東西弄小,以小為美。舉例之一就是俳句。但是用事實說話,日本國民性的取向未必是縮,他們寫出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他們建造了奈良大佛,他們并不龜縮在海島上,而是向外擴張,使亞洲深受其害。中國人也喜歡縮小,極致就是把女人的腳縮成三寸金蓮,而且不具功能性,完全是一種審美。日本人的縮小很多不過是為了便利,而中國人常常不需要那種便利。
茨城縣有一所諧趣園,是日本三大名園之一,尤以梅花出名。給俳句搞了一場革命的正岡子規(guī)去那里賞梅,留下了俳句。倘若把這首俳句的漢字后面吊兒郎當?shù)募倜既サ簦褪且痪湮逖裕骸把录泵废ば?。”大致來說,一首俳句相當于我們的一句五言,這個“崖急梅悉斜”正好對“鳥鳴山更幽”。從五言里拿出一句,常常很像是俳句,例如“長河落日圓”。
有的俳句去掉假名,是一句七言,例如芭蕉的名俳:枯枝烏止秋之暮。
日本從室町到江戶前期盛行和漢聯(lián)句,有人吟漢詩,有人吟短歌,聯(lián)成一氣。短歌只用“五七五”,沒有后面的“七七”,跟俳句一樣,而漢詩只是作五言一句??梢?,過去日本人對于俳句的感覺也是一句五言而已。
芭蕉提倡“不易流行”,意思是有的東西永遠不變易,有的東西隨時代而變化。好像“五七五”屬于永不變的,要保持這個最基本的形式。破壞了“五七五”,也就沒有了俳句。